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语文课堂的泛人文教育值得警惕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5-28 08:03
标题: 语文课堂的泛人文教育值得警惕
 时下,在语文课堂上,“泛人文教育”到处可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里所说的“泛人文教育”,其特征有二:一是教师从课文中拎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而有些问题与课文主旨并不相干;二是学生讨论时,远离文本,脱离语言,言不及义,内容比较空。对此,许多教师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揣摩语言方面狠下功夫。于漪老师曾说,无论是进行人文教育还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亲切、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到一旁。”
  那么,语文课如何实施人文教育,这确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的本领,而且还会受到思想情感、理想情操方面的教益。这是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融合一体、不可分开的。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必须依据自身的规律,采取有别于其他学科不同的做法,那就是循文求义,由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语文教师则必须依据课文的特点,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的内涵,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回过头来,领着学生去品味、学习表达那些人文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写作方法的特色与奥妙之所在。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此,已故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
  历史经验值得注意。1958年的大跃进,当时的语文课几乎成了政治课,课上脱离语文而宣讲“三面红旗”,因而使语文教学遭到极大破坏。1966年,语文教学以阶级斗争为纲,基础知识教学、语言训练都不要了,致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创下了历史“极低”。教育部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指出:“不应该脱离文章的词句篇章,架空地分析思想内容,也不应该不管文章的思想内容,单纯地讲解词句篇章。把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的做法,是不能把文章讲清楚的,是收不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的。”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更加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当前的“泛人文教育”,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应该指出,我国的优秀语文教育专家,多年前就对“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过精辟的阐述,并对教学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叶圣陶先生从学生的角度就曾说过,对课文“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因为我们跟作者接触凭借语言文字……打通了语言文字,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张志公先生说:“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并且从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知识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不这样是不对的,可是办法必须是带领学生好好地读这篇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地都读懂,把文章的安排都搞清楚,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学生读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架构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通过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量、多种形式的读,感悟文章的情感、品出语言的韵味。当今,以读悟文、以读促思、以读激情、以读导练已成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前人曾有这样的说法:“放声疾读又缓读,及久之自悟。”可见,大声朗读确实可以读出文章的气势和韵味,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有的教师还说:“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语文中语言就基本属于他的了,人文也就在其中。”“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也不会有了,包括人文性。”二是揣摩语言。一篇课文,只读一遍未必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就需要多读多揣摩。揣摩就是反复想。在接触课文后,教师如能引领学生自己提出些问题来,再由自己经过反复思考而求得解答,应是有效的办法。
  应该说,“文道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广大语文教师对这样的理念是不存疑义的。但是,从理念到实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稳妥地把握好“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的关系,除了思想认识上明确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外,关键在于教师能透彻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这一点不能有丝毫含糊。需知,选入课本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文道统一的典范之作。但是要使学生真能文道兼得,首先是老师准确理解课文。教师要真正理解课文,必须具备两点:一是要扩大视野,开拓知识面,二是要提高鉴赏力,增进悟性。教师缺乏鉴赏力,眼光差,不辨好坏,就说不上透彻理解。而这一点只有靠平时丰厚的阅读积累才能得以解决。教师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教学品位,通过阅读激发创造性思维。反之,教师的业务功底差,就难以按照“文道统一”的要求,灵活准确地教导学生。这也是当前“泛人文教育”之所以能够兴起来的根本原因。
  改变语文课堂上的“泛人文教育”,做到“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说千道万教师专业修养的提高是个关键。教师在这方面有了切实的进步,才能铸就起语文教学的高品位,激发出应对教学突发事件的灵动思维。(作者■陈金明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