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9-5-16 08:20:00
|
只看该作者
【教后反思】
1.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寻找有效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经历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地体会假设策略的运用过程及其价值。
2.数学问题的研究方式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起来。
“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假设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假设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假设的策略。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学生参与交流,并且尊重该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和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学生的思维,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并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反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
3.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能运用策略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
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地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假设不同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假设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假设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能根据问题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而且,不同的策略有其适合使用的不同问题。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帮助学生能根据问题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也是有必要的。同时,要沟通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是贴标签的,解决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教学中,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假设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
总之,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
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