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7-8 09:11:42
|
只看该作者
三、生活经验是数学经验的有效提升之源,而非替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往往能在他们遇到数学问题时得到激活,并借助生活经验去解决数学问题。但是,生活经验并不代替数学经验或意味他们已经获得了数学经验。学习中只有把生活经验向数学经验作有效的运用和提升,才能形成宝贵的数学经验,促进学生的数学建构。
[教学片段]:人教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教师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齐读题目,明确数学问题后,让学生列式解答14-9=5,这一环节的教学即告结束。
[思考]:就学生而言,这个问题以平时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即使不思考也完全可以很快地解决,或者有的同学通过看图也能直接数出有5个没有套中。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了问题解决的结果,并未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应有的发展,因为数学学习前后的数学经验并没有得到提升,大有以生活经验代替数学经验之嫌。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而教师往往就是在解决问题之余少有考虑到问题解决的数学思维过程。事实上,生活经验只有通过有效的数学加工和数学提升才能成为学生的数学经验,而数学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并形成数学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数学问题:“几个没有套中?”而言,生活经验足以让他们成功应对,但在这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简单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教师要在问题得到解决之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将“生活减法”提升为“数学减法”,突出减法运算的建构过程:看图时让学生明确三条数学信息(共有14个圈,已经套中了9个,几个没有套中?)再引导学生交流: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以此提升为数学经验:知道了两部分的总和与其中一个部分,求另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如此以程序性数学去解释生活经验,把肤浅的生活经验向理性的数学经验转化,建立用减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从本质上认识并理解减法的意义。
我们倡导数学教学生活化,但并不意味对生活化的盲从。生活化作为优化数学教学的一个理念支持,其目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教学中要立足于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的高度,紧扣数学本质,正确认识生活化教学的本质,从数学学习的本质需要出发,科学提取生活素材,理性运用,教学理念上克服肤浅、盲从、随意和冲动,有效沟通生活与数学,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注:本文2011年获“中国小学数学课改十年之我见征文评选活动”一等奖
作者简介:谢石月,小学数学高级教师,东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曾获“东莞市优秀教师”称号,现任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第一小学数学教研组长,长期从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和研究工作。2006年至今,曾获国家级论文奖1项,获省级论文奖2项;获东莞市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东莞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镇论文(教学设计)评比奖项5项。2008-2011年主持东莞市“十一五”普通教育科研课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规648)的研究,课题相关研究论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策略》于2011年8月在《南方教师教育》发表,课题研究成果获2011年东莞市普通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11年8月《因为让位所以到位》在广东省教育厅主管教育刊物《广东教学报》上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