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广饶县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现状调研报告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7-8 06:39
标题: 广饶县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现状调研报告资料
[摘 要]  活动区(区域)活动做为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一种活动形式,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通过幼儿的自主活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县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区域活动的开展常流于形式,未能实现其应有的教育价值。通过区域活动课题的调研及研究,保证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应将区域活动的开展日常化、整合化和动态化,将区域活动变为幼儿游戏活动的“主调”纳入到幼儿一日活动中来,构建稳定的活动实施评价机制,带动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  幼儿  教师  发展
一、        调查目的
“活动区”(区域)活动旨在从园本出发,利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充分彰显幼儿的个性,使原本就拥有不同特质的孩子们都能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的发展。然而,目前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现状究竟如何?为求得第一手资料,深入了解幼儿园及教师对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各年龄班区域的创设情况、教师的指导水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水平;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设计了本次调研。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相应对策,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效益的提升,也为教师培训提供客观的实践依据和丰富案例。
  二、调查的内容
    (一)不同办园性质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情况
(二)幼儿园各年龄班区域的创设情况
1、空间利用:区域数量的适宜性;区域分隔、时间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区域内容的丰富性;2、材料投放:材料提供的目的性、层次性、多功能性。
   (三)教师的指导水平
    1、教师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情况。2、教师组织幼儿区域活动后的自我反思情况。
(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情况
1、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2、幼儿参加区域活动的主动性与独立性的程度。3、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与合作能力。
    三、调查的方式
   (一)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30处全县有代表性质的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和4处个体幼儿园参加,选取了有代表性质的12个不同年龄班的区域活动,同时,还对16位教师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形式
    1、对全县有代表性质的34所(包括公办性质和个体性质)幼儿园进行调查问卷。
2、实地观察区域活动。对小、中、大6个班的区域活动进行现场观察记录。
    3、访谈。对幼儿园的园长、教师进行实地采访,了解她们在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想法和做法。
    4、查阅资料。通过教师的观察记录与反思,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能力。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认识偏差
有部分教师在观念上依然存在重集体活动、轻区域活动的倾向,视区域活动可有可无,错误地认为区域活动只适合班额人数较少的幼儿园开展,于是教师往往将精力主要放在“常规集体活动”上,误使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甚至“摆设”。相应地,教师在教学考核和展示中也更多关注的是集体教学,很少对区域活动进行认真备课和教研。这一方面导致教师在活动材料的投放时机上未能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节律相适应,材料投放过少且更新不及时,让区域活动的开展有名无实;另一方面,教师对材料的投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区域活动成了幼儿的自由活动,不能充分体现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且不能与主题教学活动达成一致。
(二)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开展存在畏难心理
教师虽然能在思想上认识到区域活动的重要性,但因目前我县幼儿园教育资源不足,如:师资配备不足,班额过大、活动室空间小,材料的搜集、投放困难等多种原因,使教师产生对区域活动在材料投放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畏难心理,人为地放大了区域活动开展可能存在的困难,不会因地制宜地主动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使区域活动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这种结果反过来会极大地降低教师们进一步开展区域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教师认为每次区域活动开展时的活动布置和材料收放必然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而有的教师则抱怨用于区域活动创设的条件不充足,如柜子缺、桌子少、教室空间小等,误认为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幼儿园的“摆设”。
(三)不同性质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87.5%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情况在固定时间内确保每天1次,每次时间50分钟左右,多数安排在下午,基本已将区域活动纳入正常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个体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没有认识到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且没有创设区域空间和材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7-8 06:39
幼儿园在固定时间开展区域活动的情况
公办性质园
个体园
总数
被调查园所数量
30处
4处
34处
每周开展区角活动次数与时间
5次/周
50分钟/次
0
150次
调查所占百分比
25%
55%
30%
(四)年龄段区域的时空利用与材料投放无显著差异。
    从班级调查中看出,区域活动时间安排基本上是切合实际的,大部分班级既保证了正常活动时间也能注意晨间、饭后、离园前随机开放。在空间的利用上,区域数量能根据幼儿人数需要进行设置,并努力为幼儿提供较丰富的活动材料。小、中、大班时空利用无显著差异,但区域的布局与分隔存在较多不科学现象。如:表演区与图书区相邻,造成相互干扰;科学发现区材料的投放归类不科学;大、中、小班级区域同一模式、统一形式,甚至相同材料。
区域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及发展,研究材料的价值及投放策略已成为我们当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
    (五)大部分教师有较强的指导意识但指导水平一般。
    区域活动是孩子自主自愿的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没有教师的支持,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因此,幼儿园区域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指导。调查显示,目前诸多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孩子的观察记录相对多一些,指导意识较强但指导水平一般。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7-8 06:40
1、区域指导计划与反思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在:①同样是一个动作技能,小班与中班的要求相似,这样就给教师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带来影响,甚至于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②缺少延续性。指导重点不明,观察盲目,缺乏针对性。
在教师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反思的技能也亟待提高,如请教师谈谈本次活动孩子的活动情况时,大部分的教师只是简单描述孩子的兴趣、目标的达成度,不能很好地分析现象之原因,因而,提出的指导策略就不具科学性确切性。
    2、教育观念与经验直接影响区域指导的实效。
    在调查中显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记录方式与教龄有关,更与教师的教育机智相关,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观察非常敏锐,善于发现幼儿活动过程中的亮点、难点,紧紧抓住指导契机;而有的教师虽有观察指导重点,但不能发现指导契机;还有的教师观察无目的,指导仅停留在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上。从观察教师的现场指导情况看,教师对区域指导的认识基本正确,指导方式方法基本相同。在访谈中每位教师都认为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最关键,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提高。调查发现,通过暑期聘请山东省学前教育专家对幼儿园室内外区域环境规划进行培训指导,参与学习的教师对区域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创设掌握较好,比如,教师们都认识到自主性是区域活动的特点,她们会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去看待幼儿的行为,允许幼儿按意愿活动。
    3、教师指导的方法类型较丰富,但比例失调。具体表现在:①师幼关系良好,年龄特征不明显。调查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处理上比较恰当,小班多以平行性游戏身份出现,中大班多观察点拨。但是指导内容比较单一,停留在表面,要求含糊,缺少层次性。②指导方法总体类型多样,比例失调:教师通常能够运用语言、动作、图示、材料、同伴等媒介进行指导,互动的方法有直接指导、示范、暗示、启发、同伴互动等。总体类型来看,指导的方法还是比较多样的,但是从运用的比例来看,偏重于直接指导与语言互动,总体质量不高。
    我们都知道,区域活动的理论依据是发现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隐性指导。少用语言的直接指导,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急于提供正确答案。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的不同感受,让他们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性,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
    从观察访谈中我们发现: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的教师更能带好区域活动,如县实验幼儿园一位大班老师做的就非常好,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她平时非常注意观察自己班内的幼儿,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她经常会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设计具体措施:如针对常规问题,她曾用过指派小组长、评比等方法。
    (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差异较大。
    1、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但班级之间存在差异。
    自主学习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色,它体现在幼儿对活动内容、活动伙伴、活动材料等方面的自由选择。无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孩子,他们都能自主地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游戏活动,这体现了教师对幼儿意愿的尊重,符合新《纲要》的精神,但班级之间存在差异。调查发现;相同年龄不同班级孩子对材料认知程度和操作技能及活动兴趣明显不同。
    2、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了比较好的坚持性。调查显示,各个年龄段都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能自始自终积极、专注地参加区域活动,说明幼儿的“坚持性”还是比较好的,喜欢参加区域活动。
五、努力的方向:
    (一)强化培训学习,深刻理解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
我们应加强理论培训学习,建立区域活动园本研训制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教师论坛等一系列培训学习方式,增进合作交流,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树立广义的幼儿园课程观,把开展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开展区域活动和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姐妹园结对子、区域活动观摩、区域环境创设评价、疑难困惑问题研讨、区域案例交流评比等多种方式激发教师互助学习研究的热情,并在共同研究区域的过程中,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师幼群体共同成长。
    (二)立足“三化”,提升区角活动的效益。
     一是区域活动的开展应“日常化”,使其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与集体教学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区域活动的内涵应整合化,让家庭和社区之间都存在彼此互动的关系,使其园内园外各种资源和教育目标达成整合。三是区域活动的建设应动态化,这主要表现在区域的种类以及重点区域应随着活动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为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活动材料,推动区域活动不断走向丰富与深化,从而促进幼儿学习生活经验的不断优化与丰富。
(三)区域活动的开展成为幼儿生活化活动的“主调”
许多幼儿园在实施区域活动时,并没有把区域活动纳入到幼儿园整个课程设置中来。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而言,幼儿教师要改变课程意识,提高区域活动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将区域活动变为生活化活动的“主调”。首先,幼儿园在组织区域活动时要有的放矢,根据自身的整体情况,从容易实施的领域和内容人手。如有的幼儿园对区域活动的研究从艺术教育开始,以艺术区为主,结合日常生活和集体教学,实施艺术区域化教育。随后,教师们将积累的关于区域材料投放、教师观察评价和持续跟进的艺术区域活动经验迁移到其他区域活动中,促进了其他活动区域的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也真正意识到了区域活动在整体课程实施中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这一载体,进一步引导教师总结反思,深入实践研究,把新《纲要》的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让孩子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中获得身心发展。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