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三遇“悄然” [打印本页]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5-5 06:46
标题: 三遇“悄然”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莲洲中心学校 聂利平



片段一:



生: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师:谁来评价一下(学生把悄然读成了第一声)



生:××,你读的很流利。



生:××,你强调了“竟然”这个词,读出了很惊讶的感觉。



生:……



师:那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位同学读错了一个字,(师板书:悄然)在这里应读第三声,多音字在不同的语境里应注意读音。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片段二:



生: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位同学读错了一个字(师板书:悄然)这个词到底该怎样读?



(学生争论起来:有的读第一声,有的读第三声。师见课堂乱起来,便示意学生们静下来。)



师:在这地方应读第三声,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法。同学们课后可查查字典,咱们接着上。



片段三:



生: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师:谁来评评。



生:××,你强调了奇迹这个词,读出了安静是个有神奇灵性的盲童。



生:××,你读的让我仿佛看到了安静拢住了蝴蝶的画面,真美!



……



师:同学们可真会评价,把他的优点都说出来了,但我们评价的时候要尽量全面一些,有什么想法尽管说。



生:老师,我觉得悄然应读第三声。



生:老师,我觉得还是应读第一声,因为是悄悄地拢住蝴蝶嘛。



师:(师板书:悄然)这个词到底怎么读?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还不赶紧,用证据来说话!看谁的速度最快!



生纷纷查字典



生:老师,悄然应读第三声。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悄然表示寂静无声,文中的安静是个盲童,她是在用她的心灵来拢住这只蝴蝶的。而悄读第一声时一般是以叠词形式出现的。



师:你真厉害!你学会了用字典理解词意,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再联系文章内容确定多音字的读音。从而让我们掌握了如何确定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的方法。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你!你能再读读这句话吗,读出安静的悄然无声。



生绘声绘色地读。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5-5 06:46


反思:以上三个片段是我在三次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时所经历的。同样的问题,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带来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前两种在随后的指名朗读中仍有一部分学生读错,在第二种课堂上甚至还有学生在争论,而第三种只有极少数学生读错,而且一读错就能马上发现,全班集体帮他纠正。其效果不言而喻。第一种案例中,我虽注意引导学生,企图通过其他学生的评价来发现问题,当学生发现不了,及时点拨出,这种做法没有什么不妥的,我们老师不就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吗?但只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多音字的理解被架在空洞的语境中。第二种使得学生一头雾水,错过了教学的最佳契机,把问题留在课后,试问,有几位学生课后会主动翻字典。可我心里只想着赶时间,扫清障碍,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第三种,既使学生掌握了学生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马上查字典,让课堂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怕耽误时间,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受制于听课老师的存在,也许只是掩饰自身教学经验不足的借口。孙双金老师曾说:“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三重境界:一是心中有案,一心只为教案走;二是心中有文,读懂课文万事休;三是心中有人,教育乃是唤醒人。”这让我想到了上课确实是一种艺术,要上好一堂课,备好课是关键。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离不开老师在课前所做的大量准备:是否认真学习了大纲,是否深入钻研了教材,是否全面地备了学生。但当课堂上出现“意外”时,我们应果断地舍弃心中的框架,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真正地做到心中有人。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