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要力求传统经验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中国教师报:许多人都用“民族化、现代化、简约化”来概括您主编的这套小语教材,那么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在编写这套教材的时候,您在吸纳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哪些特别的思考和设计?
张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1994年1月组建了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那时候,小学语文教材中政治说教的倾向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编写组鲜明地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优秀传统道德的观点。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力求体现这一编写思想。我想单就亲情这个侧面说一下。我们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情感都十分淡漠,那还谈什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当时我们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让我们的下一代读了我们的课本,个个成为有情有义的人。
汉语拼音有w、y这一课,我就编创了这么一幅情境图(见图1),又配了一首语境歌:“老乌鸦,叫嘎嘎,捉条虫子喂娃娃。秋风起,天气凉,妈妈为我做衣裳。”小学生看着情境图,读着语境歌,不光学习了w、y,而且感受到母爱,懂得长大了要孝敬父母。又如在低年级单元练习中,有一首“成语歌”是这样编的:“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插图是:一位小学生有病,妈妈一手端着药碗,一手拿着勺子给孩子喂药。这样内容的课文也有不少,像低年级的《陈毅探母》,讲的是陈毅元帅赶回故乡探望生病的老母亲,他主动地给母亲洗衣服。一般来说,写元帅大都写他的戎马生涯,我们却从亲情这一角度入手,使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染和教育。
我们的前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地来继承,但不是拿来主义,要容纳时代需要的东西,为现实社会服务。如我们设计的“词串识字”,其中有一课是“春天 春风 春雨/柳树 小草 嫩芽/布谷 燕子 蜜蜂/梨花 杏花 桃花”(见图3),这就是借鉴了传统蒙学韵语识字的经验,但又有所拓展,如它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儿童想象力的功能,认识事物的功能,等等。这就是传统经验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中国教师报:张老师,您能否从自己读书生活的经历,给年轻老师一些教师专业阅读的建议?
张庆:提高语文素养,要靠“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要博览群书,特别要读经典,读四大名著,要背诵百把篇古典诗词,现代和当代中外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也要涉猎。我觉得直到今天这句话还是适用:你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就得有十桶水、百桶水。在这方面我有两点建议:一是要摸索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比如我读小说,喜欢配合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如读《战争与和平》,就看同名电影;读历史书,就参阅相关地图;读经典,往往将几个不同的注本对照起来读,等等。二是要配合自己的研究专题和写作来读书。这样读书往往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中国教师报:在这么多年的教材实验中,许多实验区的老师都得到过您的悉心指点,大家也被您这种热忱的关爱及其对母语教育的情怀所激励,您对他们,对母语教育的明天,有哪些特别的期待?
张庆:要建设母语教育新体系,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事情,需要几代人为此不懈地努力。我把我学习母语以及研究母语的历程真实地记录下来,提供给大家,意在为有志于母语教育研究的年轻一代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我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两句,颇能表达我的心声:“可畏后生骧首去,伫观战绩纪新篇”。我希望也相信青年一代会超过我们,比我们干得更好,干得更出色。
■张庆,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小学语文),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主编,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出版专著《我的小学语文观》《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张庆文集》(八卷);参与编写《现代教学方法百科全书》《中国古代诗词名篇分类鉴赏辞典》《母语教材研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