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生科学知识精选(在线免费阅读) [打印本页]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9-4-21 16:15
标题: 小学生科学知识精选(在线免费阅读)
本教育网站免费提供小学科普知识阅读,敬请支持。


本站精品推荐(点击直接下载试卷2000套):

小学生作文

小学英语试卷大全
小学语文全部试卷
小学数学全部试卷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9-4-21 16:16
中国已知多少种昆虫?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唯一跨越两大动物地理区域的国家,因而是世界上昆虫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一般来说,我国的昆虫种类占世界种类的1/10。世界已定名的昆虫种类为100万种,我国定名的昆虫应该在10万种左右,可目前我国已发现定名的昆虫只有5万多种,要赶上世界目前的水平还任重道远。况且,世界的昆虫种类应该在300~1000万种,所以我国应有昆虫30~100万种。由此可见,我国还有太多太多的昆虫新种等待着有志研究昆虫的朋友们去发现、命名、描述它们。
      
       【小知识】世界动物地理分区概述:世界共分六大动物地理区域,它们是: 新北区,主要是北美各国; 古北区,包括欧洲和亚洲北部、非洲北部; 东洋区,包括亚洲南部各国; 新热带区,主要指南美和中美; 非洲区[热带区],包括非洲、马达加斯加及其附近的岛屿; 澳洲区,包括澳大利亚及其附近岛屿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9-4-21 16:16
怎样识别昆虫?


  谈到昆虫,也许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彩色纷飞的蝴蝶,访花酿蜜的蜜蜂,吐丝结茧的蚕宝宝,引吭高歌的知了,争强好斗的蛐蛐,星光闪烁的萤火虫,身手矫健、形似飞机的蜻蜓,憨厚可爱的小瓢虫,举着一对大刀、怒目圆争的螳螂,令人讨厌的苍蝇、蚊子、蟑螂等等。那么,昆虫还有哪些呢?吐丝的蜘蛛、蜇人的蝎子是不是昆虫?马陆、蜈蚣呢?对这些问题,你不一定能完全答出,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什么样的虫才算做昆虫?
  昆虫和其它生物一样,有着自己特殊的分类位置。它在动物界中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纲。其主要特征如下:
  (1)身体的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是感觉和取食中心,具有口器(嘴)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3)胸部是运动中心,具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与代谢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和大部分内脏;
  (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态。
  因此,昆虫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膀6只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有了昆虫的概念,对前面的问题你现在已经知道了答案:蜘蛛、蝎子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段,还长着8条腿,所以不是昆虫。蜈蚣、马陆的腿就更多了,几乎每一环节(体节)上都有1~2对足,当然就更不是昆虫了。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9-4-21 16:17
形状多变的触角
 昆虫除原尾目无触角、高等双翅目和膜翅目幼虫的触角退化外,其它种类都有1对触角。触角长在昆虫两只复眼的中上方,昆虫活动的时候,这两根触角总是不停地摆动着,东察西探,象是寻找猎物的雷达。  


 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前方有无障碍物。在有些昆虫中,触角还有其它用处,例如雄性芫菁在交配时用来握住雌虫,魔蚊幼虫用来捕捉食物,仰泳蝽的触角在水中能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  

 触角都长在头前面的两个叫做触角窝的小坑里。触角通常有许多小节组成,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节。靠近触角窝的一节通常比较短粗,是支撑上面各节的,相当于树叶的柄,叫做柄节。第二节较为细小,叫做梗节。第三大节称为鞭节,是第二节以后的整个部分,通常分成很多亚节。鞭节在各类昆虫中变化很大,形成不同的类型。了解触角的类型,可以用来识别昆虫。有的昆虫雌、雄性的触角各不相同,例如一些蛾类。触角主要有以下几类(部分仿彩万志图):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9-4-21 16:17
(1)线状(丝状):触角细长,呈圆筒形。除第一、二节稍大外,其余各节大小、形状相似,逐渐向端部变细。例如蝗虫、蟋蟀及一些蛾类等。
  (2) 念珠状:鞭节由近似圆珠形的小节组成,大小一致,象一串念珠。例如白蚁、褐蛉等。
   
  (3) 锯齿状:鞭节各亚节的端部一角向一边突出,象一个锯条。例如叩头虫、雌性绿豆象等。
  (4) 栉齿状:鞭节各亚节向一边突出很长,形如梳子。例如雄性绿豆象等。
    
  (5)双栉齿状(羽状):鞭节各亚节向两边突出成细枝状,很象鸟的羽毛。例如雄性蚕蛾、毒蛾等。
  (6)棒状(球杆状):触角细长,近端部的数节膨大如椭圆球状。例如蝶类(是鳞翅目中蝶与蛾的主要区别特征之一)、蚁蛉等。
    
  (7)锤状:鞭节端部数节突然膨大,形状如锤。例如瓢虫、郭公虫等。
  (8)鳃叶状:端部数节扩大成片状,可以开合,状似鱼鳃。这种触角为鞘翅目金龟子类所特有。
     
  (9)膝状(肘状):柄节特别长,梗节短小,鞭节由大小相似的亚节组成,在柄节和梗节之间成肘状或膝状弯曲。例如象鼻虫、蜜蜂、小蜂等。
  (10)环毛状:除基部两节外,每节具有一圈细毛,近基部的毛较长。列如雄性的蚊、摇蚊等。
    
  (11)刚毛状:触角很短,基部的一、二节较大,其余的节突然缩小,细似刚毛。例如蜻蜓、蝉、飞虱等。
  (12)具芒状:触角很短,鞭节仅一节,较柄节和梗节粗大,其上有一根刚毛状或芒状构造,称为触角芒。触角芒有的光滑,有的具毛或呈羽状。这类触角为双翅目蝇类所特有。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9-4-21 16:18
  食物对昆虫发育的影响 昆虫都有它们自己最适宜的食物。尽管多食性昆虫能够取食多种植物,但不同的食物可以影响昆虫的发育速度、存活率、生殖率及滞育等各方面。昆虫取食最喜欢吃的植物时,发育快,死亡率低,生殖力高。同一种植物,由于取食不同器官,对昆虫的影响也不同。棉铃虫如取食锦铃发育最好,取食嫩叶则次之;取食蕾又次之,大叶最差;棉铃虫幼虫最喜欢吃棉花的繁殖器官,因为繁殖器官含水量最多,含糖量高,对幼虫取食有强烈的助长作用。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9-4-21 16:18
人类活动对昆虫的影响 人类的活动对昆虫的生活和发生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采伐、更新森林、开垦荒地、深耕锄草、疏浚河道、引水灌溉、修筑堤坝、排水防涝、改良土壤、改良和培育抗虫品种等活动,使整个地区自然面貌发生变化,改变了构成昆虫生活环境的自然条件。这些变化使当地原来的害虫得不到食料,或者不能适应改造以后的新环境而被自然淘汰掉。同时,也可能有一些害虫,因新的环境对它们的生活更为有利而大量繁殖起来。引进有益昆虫和害虫的天敌,也会改变一个地区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另外由于人们的往来,或国际国内的贸易活动,苗木、种籽的调运,使这一地区的害虫被带到另外其他地区,造成人为的传播。例如棉红铃虫,我国原来没有这种害虫,自从被人为地从国外传入我国以后,已经传遍了全国其他各棉区。为害苹果的绵蚜从1914年随苹果苗木传入我国以后,现在也有少数地区的苹果树遭受为害了。因此,害虫检疫就显得格外重要 。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9-4-21 16:18

气候变化对昆虫的影响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风、雨等。其中热和水对昆虫生活的影响最大。就拿温度来说,它可以影响昆虫的活动、生长发育、繁殖、分布和生存。各种不同的昆虫,对于温度都有它的特殊要求。一般昆虫在5~15℃以上才开始活动;昆虫的生长发育在25~35℃的条件下最为适宜,但是当温度上升到38~45℃时,便要进入昏迷状态,超过48~52℃,便会大量死亡。

昆虫对温度的变化为什么这样敏感呢?因为昆虫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是随着生活环境的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在适宜的湿度范围内,环境温度低,昆虫的体温也低,取食少、消化慢;这时侯昆虫的生长发育便会缓慢下来。环境温度高,昆虫的体温也随着升高,这时候取食多了,消化快了,就加快了昆虫的生长发育。所以,一般的说,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增高可以促使昆虫的发育加快,寿命相对的缩短。温度降低就使昆虫的发育减慢寿命相对的延长。

湿度的变化对昆虫的生活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昆虫和其他生物一样,身体中需要一定的水分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水分不足或者缺少,正常的生理活动便不能进行,以至死亡。湿度对昆虫数量消长的影响很显著。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9-4-21 16:23
昆虫在动物界的位置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下的一个纲棗昆虫纲(Insecta, Hexapoda)。所以,昆虫具有节肢动物门所共有的特征,同时有具有不同与节肢动物门下其它纲的特征。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
  (1)身体分节;
  (2)整个体躯包被有含几丁质的外骨骼;
  (3)有些体节上有成对的分节附肢(例如足),“节肢动物”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4)体腔就是血腔。
  在节肢动物门中,还有五个比较重要的纲,现略作介绍,以示与昆虫纲的异同:
  蛛形纲(Arachnoidea) 体躯分成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头部不明显,也无触角。有4对行动足。陆生,以肺叶或气管呼吸。常见的有蜘蛛、蝎子、蜱、螨等。有趣的是,蜱、螨常与昆虫纲一起研究,通常在昆虫研究所、研究室或研究组里都有研究蜱螨的研究人员。但一定要记住,蜱螨不是昆虫。
  甲壳纲(Crustacea) 水生,以鳃呼吸。体躯分成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有2对触角。至少有5对行动足,附肢大多为二支式。常见的有虾、蟹、水蚤等。
  唇足纲(Chilopoda) 陆生,以气管呼吸。体躯分为头部和胴部两个体段。有1对触角。每一体节有1对行动足,第一对足特化成颚状的毒爪。常见的有蜈蚣、钱串子等。
  重足纲(Diplopoda) 一般同唇足纲,故也有将此纲与唇足纲合称为多足纲(Myriapoda)的。但重足纲的体节,除前方3~4节及腹末1~2节外,其它各由2节合并而成,所以各节有2对行动足。马陆为本纲常见的代表。
   
  结合纲(Symphyla) 很像唇足纲,但第一对足不特化成颚状的毒爪。此外,每一体节上通常还有1对刺突和1对能翻缩的泡。这同昆虫纲的双尾目极为相似。

2004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9-4-21 16:24
昆虫在春天怎样“醒”来


昆虫“睡”了一冬,到了春天怎样醒来,什么时候才醒呢?大家可能会认为天气暖和了昆虫就自然就会苏醒,好象温度是最主要的条件,实际并不那样简单。
(1)喝足水分方醒来
昆虫在春季苏醒前,最主要的是先喝足水,因为昆虫在过冬前为了降低冰点,免遭冻死,排出大部分的水分,过冬期间又消耗了一些水分;身体内失水太多,就妨碍了正常的生理活动,即便是天气暖和了也不能恢复活动。它们就借身体的表皮、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各个能吸收水分的器官,尽量吸收水分,等到身体活动所需要的水分足够了才开始活动。如果春季太干燥,吸不到足够的水分,就会造成大量死亡。有人作过这样的调查,玉米钻心虫的越冬死亡率一般都在50~60%左右,其中有一半多是因春季失水过多死掉的。棉花三点盲蝽的越冬卵,如果空气湿度在60%以上,5月初就能孵化了,要是水分不够或长久不下雨,它就不孵化,一直等到下雨后才孵化出来。
(2)食物刺激醒过来
昆虫的越冬和苏醒时间,因种类不同而大相径庭。一般来说,一年中发生的代数少而食物又单纯的种类,过冬较早;世代多或食性复杂的,过冬较晚。苏醒的时间,除了同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关外,主要与所需食物的生长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卵过冬的蚜虫,只要所需寄主开始发芽,它们就冲破卵壳,出来吮吸嫩芽的汁液。所以,寄主的萌芽时间就成了蚜虫孵化的信号。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9-4-21 16:24

昆虫选择的越冬场所








昆虫能不能安全过冬,场所的选择起着一定的作用。选择得好就能安全过冬,选择不好,不是被冻死,就是被天敌寄生或鸟兽吃掉。因此,了解昆虫的越冬场所,越冬方式和习性,便于保护越冬益虫,防治越冬害虫。

选择过冬场所的首要条件是保暖,尽量避开露天状况,经常是隐藏在遮盖物下。这些地方的温度要比露天场所高,变化也比较缓慢。潜入表土以下过冬的昆虫,利用土壤温度保暖。树皮下面和建筑物的缝隙,也有保暖的作用。有的昆虫就将卵产在植物皮下和茎秆中,利用植物组织中的温湿度过冬。

第二个条件是有适当的湿度,这样就能防止因冬季干旱而造成的大量死亡。过冬的昆虫苏醒以前必要的湿度是昆虫体内有机质顺利解脱过冬状态的必须条件。因为湿度是恢复虫体水分平衡所必需的。干燥的环境不但不利于昆虫过冬,更为严重的是影响着过冬后幼虫的化蛹,成虫的羽化和卵的孵化。

第三个条件是避开天敌的损伤。昆虫进入过冬时的滞育状态后,便没有抵抗天敌侵袭的能力。因此,在选择过冬场所的时候要尽量找到能隐避的地方,或在身体外面结上丝网;或作个茧壳;或钻到与体色相同的树皮缝里;或利用自身保护色的变化。这些现象都是昆虫适应环境的自卫本能。

第四个条件是将来的食料。不管哪种昆虫,只要能度过冬天继续生活,那就要考虑到食料。因此,昆虫要选择的过冬场所都不会距离寄主太远,或者就在原来的寄主上。当然部分过冬的有翅成虫;在这方面可能表现不太显著。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9-4-21 16:25
昆虫胸足的类型与功能


  昆虫的种类不同,习性不同,生活的场所也不同。为了造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足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功能也从单一的行走功用逐渐发展为具有多种功能的器官(各种足的图仿彩万志)。
  ①步行足:在地下跑的步行虫,虽然有翅但已不善于飞翔,为了适应其生活上的需要,经过长时期的演变,六条腿变得又细又长,跑起路来十分快速,这种足叫做步行足。当然昆虫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还是步行足,它们的外形细长;各节也没发生显著的变化,最适于担负行走的功用,如瓢虫、步行虫、天牛等。
  ②跳跃足:蝗虫、蟋蟀、蚤蝼、跳甲等昆虫十分善跳;它们的后足腿节膨大,内有发达的肌肉,可以控制胫节的屈伸,产生跳跃行为。捕捉这些昆虫时特别需要手疾眼快,否则它们会在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昆虫中的跳高冠军非跳蚤莫属,它们跳跃的高度,可超过其体长100多倍,可以想象,假如人类能够跳过自身身高的100倍,那么,现存的世界跳高记录简直就不足挂齿了。
  ③捕捉足:螳螂、猎蝽等捕食性昆虫是一类益虫,不吃庄稼,专门靠捕食小动物生活,它们从卵里孵出来就有一对刀状的前足。这种前足的基节延长,腿节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到腿节的槽中,腿节和肠节上还常装备着锐刺,是捕捉猎物的有力武器。当它捕获猎物时,可以利用腿节和胫节把要吃的东西夹住,再利用胫节内侧和腿节外侧锐利的刺将猎物撕碎吃掉,这种足叫捕捉足。
  ④开掘足:蝼蛄要在土里生活,挖筑隧道,偷吃庄稼的根、茎,那么它们是怎样钻到地里的呢?原来它们的前足又粗又壮,上面还有几个大齿,象是专门挖土的铲子,掘起土来十分方便,这种足叫做开倔足。
  ⑤携粉足:蜜蜂每天忙忙碌碌,来回穿梭在花丛中采集花粉和花蜜。它们用什么携带呢?经过长期的适应,它们的后足胫节特化得又宽又扁,上面有长毛相对环抱,专门用来携带花粉,被称作花粉篮。它的基节也有了专门的用处,比一般昆虫的基节要大,内面有10~12排横列的硬毛,用来梳刮在身体上的花粉。当辛勤的采集劳动结束后。一群群小蜜蜂满载花粉而归。这种足叫做携粉足。
  ⑥游泳足:龙虱、仰蝽等生活在水中的昆虫,能捕捉鱼苗作为食料,是养渔业的大害。鱼在水中游得够快了,它们怎么能追上鱼呢?原来龙虱、仰蝽的身体接近流线型,很象只快速潜艇,中足和后足又长又扁,向里的一面还长着一排整齐的长毛,这四条腿就象四只划船用的桨,这样游起来就很快了。这种足叫做游泳足。
  ⑦抱握足:如雄性龙虱的前足附节特别膨大,上面还有吸盘状的构造,交配时用以挟持雌虫,这种足称为抱握足。
  ⑧攀缘足:生活在毛发上的虱类,跗节只有1节,最末一节为一大型钩状的爪,胫节肥大,外缘有一指状的突起。当爪向内弯曲时,尖端可与胫节端部的指状突起密接,构成钳状的构造,牢牢地夹住寄主的毛发。这种足叫做攀缘足。
  足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妙用:一些蜂类前足胫节末端和第一跗节基部共同形成净角器,专门用来清洁触角,去掉黏着在触角上的东西;苍蝇足末端形成了爪垫,垫内充血,下面的凹陷就像个真空杯,垫上还有能分泌黏液的毛,所以苍蝇能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行走,不会打滑,甚至倒悬在天花板上也能自由移动。有些昆虫的“耳朵”(听器)就长在前足上,如大家喜爱的蟋蟀就是用前足上的鼓膜听器来接受异性的呼唤的。峡蝶、苍蝇等足的附节还有感受味觉的功能。生活在阴暗的树皮下,岩石上的潮湿苔藓下的足丝蚁目昆虫,是用足来造丝,编织成坑道状的巢,在里面生活和繁殖,因而它们的足就有着特殊的构造。足丝蚁前足的第一跗节特别膨大,里面贮藏着110多个纱锭一样的丝腺体,好像是一台纺织机,每个丝腺体都是圆形的,丝腺体的壁内有一层细胞核,但没有明显的细胞分界,所以丝腺是合胞体腺,每个腺腔被原生质直接变成的分泌物填满,分泌物沿着扁平的细胞腺管向外流出,腺管开口于细长表皮突起的顶端。当液体状的分泌物从腺管排出后,与空气接触即成为编织坑道用的丝。这种造丝的腺体在脱皮时会周期性地更新。足丝蚁的一生中尽管要经过几次脱皮,但足上造丝的功能不会减退。
  昆虫中除成虫外,不少种类的幼虫靠足爬迁的能力也很强。粘虫大发生时,其幼虫为了寻求食物常成群结队向着一个方向爬行,所到之处,禾苗为之一空,一夜之间往往可转移上百米的距离。小地老虎严重发生时,也可见到同样现象。
  昆虫的足不但有爬、跳、捕、挖的本领,有些种昆虫足的拖拉力和抓力也很惊人。一只仅有6克重的小甲虫,可是它用足拖的物体重量(在一辆轻便的四轮小车上)却有1.093 公斤,比这只小甲虫的体重要大181倍。一匹体重700公斤的健壮马,在良好的路面上也只能拖得动3.5吨的货物,只是相当于体重的5倍。人的牵引力大致也只有体重的5倍。而一只蚂蚁却能轻而易举地把超过体积和重量l400倍的食物或筑巢材料施入自己的巢中。 一只老熟期的大蠼螋体重仅有0.5克,如果将一辆170克的玩具小空车,用线拴在它的身体上,能用三对足很轻松地拖着走,当把车上的物品增加到265克时,它仍能勉强地拖动,如果拿这只蠼螋的重量(0.5克)去除它所拖动的小车和里面所装东西的总重量,把得数四舍五入后,便可得到一个破天荒的数字──530倍。
  昆虫的足都很细小,因此也很难想象它们能用足上脆弱的爪子抓起很重的物体来,有人为了证明昆虫足的抓力,曾作过这样的试验:用一根线在蜻蜓的胸部缠上一圈,把它悬挂起来,然后放一块粗糙些的重物让它抓住,结果发现蜻蜓能抓起相当于体重20倍的物体达10分钟之久。 用同样的方法作试验,螳螂能抓起324克的重物,比它的体重大53倍。大蠼螋能抓起52克的重物,比它的体重大104倍。
  知道了昆虫足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看到不同昆虫足的形状,就大致可以知道某些种昆虫生活在什么环境了。同时研究昆虫足的内部、外部构造,探讨其拉力和抓力的功能,可在仿生学上加以应用。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9-4-21 16:25
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


  足是昆虫的运动器官。昆虫有3对足,在前胸、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我们相应地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每个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几部分组成。基节是足最基部的一节,多粗短。转节常与腿节紧密相连而不活动。腿节是最长最粗的一节。第四节叫胫节,一般比较细长,长着成排的刺。第五节叫跗节,一般由2~5个亚节组成;为的是便于行走。在最末节的端部还长着两个又硬又尖的爪,可以用它们来扒住物体,两个爪之间还常有个囊状的悬垫,也叫做爪垫,可借其表面分泌的黏着物质,附着在光滑物体的表面。有时爪垫变为针状,称为爪间突。很多昆虫的跗节及悬垫表面都生有一些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接触物的情况,凭借这种感觉来决定其行动。有些昆虫的前足距节上还生有嗅味的感觉器官,如蝇类及媒蛾类,它们可以用前足来判断可取食物的有无。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9-4-21 16:26
昆虫尾须(尾巴)及其功能








尾须通常是1对须状的突起,着生在第11腹节转化成的肛上板和肛侧板之间的膜上,虽然有时好象生在第10节上,但它们是第11腹节的附肢。

尾须只在低等的昆虫,如部分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中的蜉蝣目、蜻蜓目和直翅类等中较普遍,并且形状、构造等变化较大。蝗虫的尾须如刺状,不分节;缨尾目、蜉蝣目昆虫的尾须呈细丝状,分成许多节。还有很多中间类型的。尾须上常有许多感觉毛,是感觉器官。但在双尾目的铗尾虫和革翅目(蠼螋)中,尾须硬化,形如铗状,用以防御;蠼螋的细状尾须还可以帮助折叠后翅。

在缨尾目和部分蜉蝣目昆虫中,1对细长的尾须间,还有1条与尾须极相似的中尾丝。中尾丝不是附肢,是第11腹节背板的延伸物,有一对尾须和一根中尾丝是这两类昆虫最易识别的特征。衣鱼,俗名蛀书虫(属缨尾目衣鱼科),体小柔软,身披银灰色鳞毛,常栖息于书籍、纸张和衣物间蚀食。一旦被人发现,动作极为敏捷,转眼便“溜之大吉”,无影无踪。它们这种逃避天然敌害的本领,与生长在腹部末端的尾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衣鱼的尾须是三条分节的比身体还要长的细毛须。这3条尾须不但有着触觉的功能,也是运动的附属器官。衣鱼善于爬行在垂直的墙壁上,除肚子下面有着起吸附作用的泡囊外,尾须总是紧贴着墙壁,上面那密集的短毛还起到助推和防止下滑的作用。衣鱼为防止蜘蛛、蝇虎等天敌的捕食,停息时总是不停地摆动着尾梢,诱使天敌将注意力集中到尾梢上来,当尾巴被抓住,分节的尾毛即断掉,身体便可乘机逃脱。这可算是“舍尾保身”术吧。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9-4-21 16:26
昆虫为什么这样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直接或间接与昆虫发生着关系。特别是在春暖花开以后,严冬降临之前的这段季节里,昆虫数量之多,可以说举目皆是。我们除了饱受蚊虫叮咬与苍蝇骚扰之苦外,稍不小心便会有虫飞进眼里,或被蜂类蛰痛,或被毒虫咬伤。即使是储藏起来的食品和衣物也常遭害虫的蛀食。另一些昆虫则令我们赏心悦目,例如蝴蝶被人们比喻为会飞的花朵;蝉被誉为大自然中的歌星;蟋蟀被称为忠勇大将军;还有酿蜜的蜜蜂、吐丝的蚕儿、发光的萤火虫、空中巡逻的蜻蜓、漂亮的花大姐等等。我们已经知道,目前已定名的昆虫约有100万种,每年还在以发现1000多个新种的速度在增长。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还是个未知数,估计在300~1000万种。昆虫不仅种类多,而且同一种昆虫的个体数量也很多,有的个体数量大得惊人。

那么,昆虫为什么这样多呢?这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1、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动物。飞行使昆虫在觅食、求偶、避敌和扩大分布范围等方面都比陆地动物要技高一筹。

2、昆虫一般身体都比较小。

(1)体小只需要很少量的食物就能完成生长发育。例如一张白菜叶能供上千头蚜虫生活,一粒米可供几头米象生存。

(2)体小便于隐蔽,在一片叶子反面便能躲藏成百上千的蚜虫、粉虱、蚧壳虫等微小昆虫;在一块砖下便可容纳数万头蚂蚁的一个家族;在一个树洞里,可同时有数十种昆虫、数百个个体共同生活。体小还可使食物成为它的隐蔽场所,从而获得了保湿和避敌的好处。

(3)体型小对昆虫的迁移扩散十分有利。有翅昆虫可借助气流和风力向远处迁移。即使是无翅的种类,也可因其体小而借助鸟、兽和人类的往来,被带到别的地方去,这样就大大地扩大了它们的生活范围,并且增加了选择适合于生存环境的机会。

3、食源广。昆虫口器类型的分化,特别是从吃固体食物变为吃液体食物,大大扩大了食物范围,并且改善了同寄主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寄主不会因失去部分汁液而死亡,反过来再影响昆虫的生存。昆虫的食料来源之广,可以说是遍地都是,到处都有。从室内到室外,从禽舍到畜棚,从平原到山川,从菜地到果园,从农田到森林。从植物的根到茎,从枝叶到花果,从活的动物到死尸以及各种腐殖质,没有一样不是昆虫的食料,不过,不同种类的昆虫都有各自的选择罢了。正可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昆虫不但食料来源广,有些种类的食性也很杂,特别是植食性昆虫更为显著。有一种舞毒蛾能吃485种植物的叶子,日本金龟子能吃250种植物。反过来说,世界上玉米有200多种害虫,苹果有400多种害虫,松树有170种害虫,榆树有650多种害虫,柳树有450多种害虫,栎树有1400多种害虫。

4、昆虫有惊人的繁殖能力。

(1)昆虫的生殖能力极强。一般昆虫一生能产数百粒卵,例如地老虎平均产800多粒。蜜蜂的蜂王每天能产2000~3000粒卵。白蚁的蚁后一生可产几百万个卵,平均每秒产60粒。一对苍蝇从4月到8月的五个月中,它们的后代如果都不死,可以有一万九千亿亿只。在北京地区一只孤雌生殖的棉蚜自6月中到11月中旬的150天中,假设它的后代都能活着,就有六万亿亿个。由此可见,昆虫的生殖能力是任何其它动物无法相比的。

(2)生殖方式多样。昆虫的生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多胚生殖、胎生和幼体生殖。

(3)昆虫体小发育快,即在单位时间内可完成较多的世代,例如有些昆虫在南方一年可发生10代左右。这些条件联系起来,成为昆虫具有极高繁殖率的重要条件。因而在环境多变,天敌众多的自然情况下,即使自然死亡率达90%以上,也能保持它一定数量的种群水平。

5、多变的自卫能力与较强的适应能力。昆虫在地球上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三亿五千万年了。它们在长期适应环境的演变中,有着多种多样保护自己安全,不受天敌伤害的自卫本领。昆虫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些种类可以忍受-50℃的严寒,而另一些种类则可以栖息在49℃高温的沙漠或温泉中。某些蝇类可以生活在纯盐和纯油中;谷象可以生活在纯二氧化碳中;另一些昆虫甚至在长期缺水状态下也能活动自如。

6、完全变态与发育阶段性。绝大多数昆虫属于完全变态类,即幼虫和成虫在形态、食性和行为等方面明显分化,这种分化借助一个静止的蛹期来实现。这样,既扩大了同种昆虫的食料来源,满足了昆虫的营养需求,也是对外界环境的高度适。

昆虫就是凭着它们自身超群的适应性和顽强的求生本领,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最鼎盛的家族“占领”着地球。曾有位作家写道:“昆虫比人类较早出现,它们的顽强性或许会使昆虫比人类活得更远,这里有许多奥秘需要人类去揭示。”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9-4-21 16:33

昆虫生活在哪些地方?








昆虫种类这么多,因此,它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场所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有些昆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本能的表现很有研究价值。可以说,从天涯到海角,从高山到深渊,从赤道到两极,从海洋、河流到沙漠,从草地到森林,从野外到室内,从天空到土壤,到处都有昆虫的身影。不过,按主要虫态的最适宜的活动场所来区分,大致可分为五类。

(1)在空中生活的昆虫:这些昆虫大多是白天活动,成虫期具有发达的翅膀,通常有发达的口器,成虫寿命比较长。如蜜蜂、马蜂、蜻蜓、苍蝇、蚊子、牛虻、蝴蝶等。昆虫在空中活动阶段主要是进行迁移扩散,寻捕食物,婚飞求偶和选择产卵场所。

(2)在地表生活的昆虫:这类昆虫无翅,或有翅但已不善飞翔,或只能爬行和跳跃。有些善飞的昆虫,其幼虫期和蛹期也都是在地面生活。一些寄生性昆虫和专以腐败动植物为食的昆虫(包括与人类共同在室内生活的昆虫),也大部分在地表活动。在地表活动的昆虫占所有昆虫种类的绝大多数,因为地面是昆虫食物的所在地和栖息处。这类昆虫常见的有步行虫(放屁虫)、蟑螂等。

(3)在土壤中生活的昆虫:这些昆虫都以植物的根和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料。由于它们在土壤中的活动和对植物根的啃食而成为农业、果树和苗木的一大害。这些昆虫最害怕光线,大多数种类的活动与迁移能力都比较差,白天很少钻到地面活动,晚上和阴雨天是它们最适宜的活动时间。这类昆虫常见的有蝼蛄、地老虎(夜蛾的幼虫)、蝉的幼虫等。

(4)在水中生活的昆虫:有的昆虫终生生活在水中,如半翅目的负子蝽、田鳖、龟蝽、划蝽等,鞘翅目的龙虱、水龟虫等。有些昆虫只是幼虫(特称它们为稚虫)生活在水中,如蜻蜓、石蛾、蜉蝣等。水生昆虫的共同特点是:体侧的气门退化,而位于身体两端的气门发达或以特殊的气管鳃代替气门进行呼吸作用;大部分种类有扁平而多毛的游泳足,起划水的作用。

(5)寄生性昆虫:这类昆虫的体型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差,大部分种类的幼虫都没有足或足已不再能行走,眼睛的视力也减弱了。有些寄生性昆虫终生寄生在哺乳动物的体表,依靠吸血为生,如跳蚤、虱子等。有的则寄生在动物体内,如马胃蝇。另一些昆虫寄生在其它昆虫体内,对人类有益,可利用它们来防治害虫,称为生物防治。这些昆虫主要有小蜂、姬蜂、茧蜂、寄蝇等。在寄生性昆虫中,还有一种叫做重寄生的现象。就是当一种寄生蜂或寄生蝇寄生在植食性昆虫身上后,又有另一种寄生性昆虫再寄生于前一种寄生昆虫身上。有些种类还可以进行二重,或三重寄生。这些现象对昆虫来说,只是为了生存竞争的一种本能。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9-4-21 16:33

昆虫生活的土壤条件








土壤是昆虫的一个特殊生活环境,与地上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土壤虽然主要由固体颗粒组成,但是,还包括液体的水和气体的空气。因此,砂土、壤土、黏土等土质的不同和酸碱度的不同,都能影响生活在土壤中的昆虫。昆虫有的长时间生活在土中,如蝼蛄;也有的是一个虫期或几个虫期生活在土壤中,如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粘虫的蛹、蝗虫的卵等。昆虫生活在土中的阶段,当然要受到土壤的软硬、干湿和温度以及化学成分的影响。土壤的不同还影响着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生长情况,从而间接影响到昆虫的食料和发育。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2 09:21

昆虫如何行走?








我们人类只有两条腿,靠两腿前后交替运动而行走。那么昆虫行走时是怎样安排其六条腿的呢?原来昆虫自有主张:它们行走是以三条腿为一组进行的,即一侧的前、后足与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支架结构,当这三条腿放在地面并向后蹬时,另外三条腿即抬起向前准备轮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一组中的三条腿是怎样相互配合的:前足用爪固定物体后拉动虫体向前,中足用来支持并举起所属一侧的身体,后足则推动虫体前进,同时使虫体转向。这种行走方式使昆虫可以随时随地停息下来,因为重心总是落在三角支架之内。并不是所有成虫都用六条腿来行走,有些昆虫由于前足发生了特化,有了其他功用或退化,行走就主要靠中、后足来完成了。大家最为熟悉的要算螳螂了,我们常可看到螳蜘一对钳子般的前足高举在胸前,而由后面四条足支撑地面行走。昆虫的最高行走速度约每小时3英里,这以它小巧身体来讲,可算走得够快的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2 09:23

昆虫分类阶梯








  分类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所以生物分类就是认识生物的基本方法。生物分类应用分类阶元(分类系统)来安排每一种生物。也就是说,每一种生物在生物分类系统中都有其特有的位置。分类系统是按等级排列的,好象台阶一样,所以叫分类阶梯或分类阶元。分类阶梯概括起来有七个字: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阶元,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也是分类的实体。现以家蝇(苍蝇)为列例,示其分类地位和系统排列:

界:动物界(Animal)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昆虫纲(Insecta)

      目:双翅目(Diptera)

        科:蝇科(Muscidae)

          属:蝇属(Musca)

            种:家蝇Musca domestica L

  随着分类研究的发展,这七个字的分类阶元有时已不够用了,于是又在每个阶元下设“亚”级,如亚纲、亚科、亚属、亚种等,也有在目、科上加“总”级的,如总科、总目,这里就不详述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2 09:26
昆虫的休眠和滞育








秋末冬初,地净场光,树叶凋落,为害庄稼和在地面活动的虫子不见了,是被寒冷的气候冻死了吧?不是,但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事实上每当寒冬来临,大多数昆虫便纷纷进入过冬期,不再活动了。无论昆虫在一年中能发生几个世代,当环境条件对它们不利时,就会有一段生长发育停滞的时期,这个时期往往是在酷热的夏季或严寒的冬季,因而通常称这段时期为越夏或越冬。

昆虫停滞生长发育实际上有两种情况:一种为休眠,常常是由不良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随着气温降低,昆虫的体内便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体内脂肪和糖类等贮存物质的积累,水分含量的减少,呼吸缓慢,行为的改变等等。如果将不良条件消除,就可以恢复生长发育。如温带或寒温带地区到了秋冬季,气温下降,食物也渐缺少,一些昆虫就进入了休眠状态。有的昆虫以特定的虫态休眠,有些则任何虫态均可休眠。如果把这类昆虫饲养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再给以充足的食料,它们一年四季便都能进行繁殖。另一种情况为滞育,滞育常不是由不利环境条件直接引起,而是昆虫本身已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当昆虫进入滞育后,即使给以最适条件,也不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滞育一般有固定的虫态。据研究,光周期的变化是引起滞育的主要因素,一般冬季滞育的昆虫,均以短日照作为引起滞育的信息,通常光周期长于12~16小时,即可继续发育而不滞育,这样的昆虫属短日照滞育型。而一些在夏季进入滞育的昆虫,则以长日照作为滞育的信息,一般光周期小于12小时,就可以继续发育而不进入滞育,这样的昆虫属长日照滞育型。另外还有一些昆虫属于中间型,当光周期过短或过长时均能引起滞育,仅在很窄的光周期范围内才不滞育。昆虫感受光周期的虫态往往是滞育虫态的前一虫态,如以老熟幼虫滞育的玉米螟,其临界光照虫态是第三、四龄幼虫。如何解除滞育呢?很简单,当昆虫经过一段时间的滞育代谢后就可自动将滞育解除。实际上,光周期、温度和湿度等是滞育的外在因素;而激素则是引起和解除滞育的内在因素。食物中的营养和含水量,也会影响昆虫的滞育。同一种昆虫,营养好就很少有滞育的个体出现,而营养条件差却大部分会滞育。同时,同是一种食料,由于含水量不同,也影响着滞育现象的变化。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2 09:26
昆虫的胸部构造








昆虫的胸部构造

胸部是昆虫身体上紧接在头部后面的一段,借着能伸缩的膜与头部相连。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个体节组成。每一胸节各有1对足,中、后胸通常还各有1对翅。

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能使昆虫飞翔的翅长在胸部,能使昆虫行走的足也长在胸部,可见胸部对昆虫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胸部由前胸、中胸、后胸3个体节组成,每一胸节各有一对足。具翅的昆虫在中胸和后胸上还各有一对翅。前胸由于无翅,因而与飞行没有关系,其发达程度常与前足有关。螳螂有一对十分发达的捕捉式前足,它的前胸也很延长。大多数的有翅昆虫前胸比中、后胸小得多。中、后胸在有翅昆虫中十分发达。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2 09:26
昆虫的头部构造








头是昆虫身体最前面的一个体段,是感觉和取食中心。头部是由几个体节愈合成的,外壁坚硬,形成头壳。头的上前方有1对触角,下方是口器(嘴),两侧通常有1对大的复眼,头顶常有1~3个小的单眼。这些器官的形态因昆虫种类不同而起着变化。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2 09:27

昆虫的天敌因子








昆虫在自然界的生活中,有许多种天然敌害,其中包括鸟、蝙蝠、蜘蛛、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还有不少病毒真菌、细菌等。由于这些天敌的作用,常使害虫大量死亡,抑制了它们的大量发生,保持着生态平衡。

利用害虫的天敌去防治害虫,是一项有效而经济的治虫方法,还能保护生态环境。这种生物防治法在实际应用上已经取得不少成绩。利用大红瓢虫防治介壳虫,利用金小蜂防治红铃虫,就是一些成功的例子。在自然条件下,天敌的数量常常是随着食物的多少而增减的。当蚜虫大量发生的时候,许多种蚜虫、食蚜蝇、草蛉等蚜虫的天敌,由于容易得到充足的食料,就会迅速繁殖起来,大量取食蚜虫。这样,蚜虫的数量便会显著下降。蚜虫数量减少以后,它的天敌由于食料的缺乏,也就相应地减少下来。天敌减少了,不久蚜虫又要大量发生。因此说,天敌与昆虫的生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着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2 09:27
昆虫的体色








昆虫有着极其丰富的色彩,有的昆虫色彩艳丽、斑澜夺目,甚至还呈现出变幻莫测的金属色泽,也有的昆虫颜色暗淡、陈旧,实无美丽可言。那么昆虫的不同色彩是怎样形成的呢?不同的颜色对昆虫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昆虫的颜色多数是由体壁和它的衍生物产生出来的,也有的来自不同的皮下组织或血液。根据颜色的成因我们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色素色,是由色素化合物形成的颜色,这些物质可以吸收某种光波,而反射其他光波,从而形成各种颜色。它们多半是代谢的产物或副产物,如黑色素、类胡萝卜素、蝶啶类等。当色素存在于表皮内部时,我们把它称为表皮色。表皮色在昆虫死亡后还能保持很长时间的稳定性,如翅上的花斑。若色素位于表皮下的真皮细胞内,则称为真皮色,真皮色往往随着昆虫的死亡而逐渐消失。有些昆虫活着时呈嫩绿色,可制成标本后不久,嫩绿色渐渐变成了黄褐色,就是这个缘故。另一类颜色是结构色,是光照射在虫体表面的不同结构上而产生折射、反射及干扰而形成的。昆虫身体的金属光泽属于结构色,结构色不会因昆虫死亡或煮沸、漂白等处理而发生改变或消失。昆虫的色彩大多是混合上述两种色泽而成的,称为混合色,如有一种美丽的蝴蝶叫做幻紫峡蝶;它的翅呈黄褐色;当从不同的角度看时,又显现出梦幻般的紫色闪光,其中黄褐色是色素色,而紫色闪光则为结构色。昆虫有了这样那样的颜色,就可吸引异性求偶、隐藏或示威避敌,还可避光保护自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2 09:27
昆虫的体壁








昆虫身体表面的“皮肤”坚硬而不能随意弯折,就象穿了一套盔甲,我们称之为体壁,是昆虫含有几丁质的外骨胳。昆虫的体壁对昆虫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要坚硬、结实,足以承受肌肉,保护身体不受机械损伤,且能够防止水分过量蒸发,又要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体壁作为一道保护性屏障将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外界环境隔开。可以说它既是皮肤,又是骨胳。作为前者,它帮助昆虫有效地保持了水分,阻止了外界不良因子的入侵。作为后者,它决定了虫体的外部形态。这种一举两得的巧妙构造为昆虫的生存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体壁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层、皮细胞层和底膜。表皮层是皮细胞层分泌出的非细胞性的物质。体壁的许多特性,如坚硬性、弹性、不透水性、抵御外物侵入的特性以及类似骨胳的支撑作用,都是表皮层表现出的特性。表皮又可分为外层的上表皮(由外向里依次为护蜡层、蜡层和角质精层)和内层的原表皮(几丁质和蛋白质的复合物)。皮细胞层是连续的单层细胞的活组织,有较活泼的分泌机能;分泌活动随蜕皮的进程而起着周期性的变化。皮细胞特化还可形成昆虫体表的外长物如刚毛、鳞片、刺、距及陷入体内的各种腺体及各种感觉器官如视觉器、听器等。底膜是紧贴在皮细胞层下的一层薄膜,由血细胞分泌形成,主要成分为中性黏多糖,它起着隔离皮细胞层与血腔的作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2 09:28
昆虫的食性








食性就是取食的习性。昆虫种类繁多,这同昆虫食性的分化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在所有的昆虫中,吃植物的约占48.2%,称为植食性;吃腐烂物质的约占17.3%称为腐食性;寄生性昆虫占2.4%;捕食性的占28%;后两项合称肉食性;其他都是杂食性的,它们既吃动物性食物,又吃植物性食物。从这些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吃植物的昆虫在所有昆虫中数量最大。现有的昆虫约有一半是以高等植物为食。植食性昆虫由于口器构造不同,取食方法和取食植物的部位也不一样。有的取食植物组织,有的取食汁液。有的吃叶,有的蛀茎,有的咬根;有的吃花朵和种籽,有的可取食几个部位。因此,在同一种植物上可以有几种到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昆虫。

在上述食性分化的基础上,还可根据昆虫食物范围的多少进一步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等食性特化类型。有的昆虫只吃一种植物,不吃其他植物,即便偶尔咬上几口,也绝不能完成它取食阶段的生活期。它们多半是活动能力较小,或钻蛀到植物茎秆和叶子组织里生活的种类。如三化螟只取食水稻;梨实蜂只为害梨,豌豆象只为害豌豆。这些种昆虫称为单食性昆虫。有些昆虫只吃很少数几种植物,或者与这几种植物有亲缘关系的种类。如小菜蛾幼虫能取食十字花科的39种蔬菜,这类昆虫称为寡食性昆虫。还有的昆虫对许多种在自然系统上几乎无亲缘关系的植物都能吃。如棉铃虫的幼虫,可取食20多科200多种植物。这种昆虫称为多食性昆虫。即使是象棉铃虫这样的多食性害虫,对食物仍有一定的选择性;在这些科植物中,最喜欢吃的是锦葵科、茄科和豆科。就在最喜欢吃的植物中,还要挑选蕾、花、果实等繁殖器官取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2 09:28
昆虫的食物








食料对昆虫的生活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种类的昆虫对自己的食料有明显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为害白菜的菜青虫,不会去吃玉米;粘虫不会为害白菜;玉米螟不会去吃小麦;松毛虫不会去吃柳树的叶子。有些仓库害虫不会到大田中去为害,某些为害皮毛的害虫,不会去吃粮食。

昆虫的食物同它们身体的大小、食量和颜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偷吃粮食的米象、豆象,为害时整个身体要钻到粮食粒里去,它们的身体就绝不会超过粮食粒的大小。为害杏核的杏核蜂幼虫,它一生的食料不会多过一个杏仁;一只芫菁幼虫的食量不能多过一块蝗卵,不然,它们就完不成幼虫期的生长发育阶段,甚至被饿死。玉米钻心虫、高梁条螟、天牛幼虫、吉丁虫幼虫等,由于它们幼期阶段都是在植物茎秆里蛀食生活,不接触光线,身体的颜色就多半是白色或者灰白色。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2 09:29
昆虫的生活与环境








昆虫的生活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昆虫生活的环境条件,叫做环境因子。昆虫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围绕着昆虫,由各种生物性的与非生物性的因子形成一个互相作用,互相联系,共同影响昆虫生活的总体。因此我们说环境是由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的。

非生物因子主要由气候的变化和土壤的性质构成;生物因子包括因植物的种类、生长情况和人类以及动物的活动。在这些因素中,人的活动占着主要的地位。除了气候的变化,目前人们还不能完全改变以外,其他的环境条件都可通过人们的活动而加以改造。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昆虫的生活,但是各种生态因子对昆虫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每种昆虫都有适合自己生活的条件,超出了这个范围,对昆虫的生活就要发生不利的影响,甚至造成死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2 09:29
昆虫的腹部构造








腹部是昆虫身体的最后一大段,前面与胸部相连接。它是昆虫消化食物和繁殖后代的中心。腹部一般为9~11节;少数种类减至3~6节。末尾几节常合并或退化,有时第1节与胸部最后1节合并为并胸腹节,其余各节构造十分相似,由背板和腹板组成,前8节通常各具1对气门。各节间有由褶叠起来的膜连接着,所以昆虫的腹部才能够自由伸缩,如蝗虫产卵的时候能把腹部拉长,把卵产在较深的土里,主要是依靠节间膜的作用。最末1节着生1对尾须,起感觉作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2 09:29
昆虫的繁殖器官


  雌成虫的第八节和第九节生有产卵的构造,称做产卵器。产卵器一般为管状,由位于第八节上的第一产卵瓣及位于第九腹节上第二、第三产卵瓣组合而成,第三产卵瓣是产卵器的背面(背产卵瓣),第一产卵瓣是腹面(腹产卵瓣),第二产卵瓣在中间(内产卵瓣)。昆虫的产卵器形态多种多样(见下图,取自王林瑶):蟋蟀的产卵器长矛状;螽斯的产卵器像一把大刀;叶蜂的产卵器很象一把带齿的锯;一些蜂类的产卵器是细长的螯针,有的短小,特化成能注射毒液的螯刺,平时藏在体内,捕获猎物时伸出螯刺寄主,或用来防御敌害,卵则从螯刺基部产出,如胡蜂,蜜蜂等;姬蜂的产卵器通常很长,甚至超过体长数倍,能够很方便地将卵产在寄主体表或体内。并不是所有的昆虫都有产卵器,如甲虫、蝶、蛾、蝇等,产卵由腹部末端来执行,它们的腹部末端数节逐渐变得细长而相互套叠,产卵时可以伸得很长,将卵产在缝隙、物体表面或凹陷的地方。这种构造称做伪产卵器。有翅亚纲中一些低等的种类,如蜉蝣,也没有特化的产卵器,卵是通过两条侧输卵管在第7节腹板后的膜上形成的一对产卵孔产出的。产卵器的形状、构造及有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昆虫产卵的方式和习性,比如具有锥状产卵器的蝗虫和矛状产卵器的蟋蟀是在土中产卵的,而没有特化的产卵器的昆虫就只能把卵产在物体表面或浅层缝隙中。蝉、叶蝉等具有针状的产卵器,它们和具有锯状产卵器的叶蜂、树蜂一样总是将卵产在植物组织中,而寄生性的蜂类常用外露的针状产卵器来将卵产在寄主的体内或体表。
  雄虫的外生殖器称做交配器,是用来交尾的构造。交配器主要包括阳具和抱握器两部分。阳具将精子送入雌虫体中,抱握器在交配时负责握持雌虫的身体,使之处于合适的体位。阳具一般为锥状或管构造,包括阳茎基和阳茎,阳茎端部为射精管的开口处。交配时,在肌肉活动和血液的压力下,阳茎伸出体外,直至深插至雌体的交配囊内将精子输入交配囊。抱握器多来源于第九腹节的附肢,形状变化很大。无论阳具还是抱握器在不同类群中均呈现出不同变化,如直翅目、蜚蠊目、螳螂目昆虫,它们的雄性外生殖器只有阳具及其衍生构造,没有抱握器,而同翅目昆虫除了具有发达的阳具外,还有辅助交配器,其中包括抱握器。不同种昆虫的外生殖器形态差异很大,以此来实现种间隔离,保证只有同种个体才能交配。因此,雄性外生殖器的构造在昆虫分类中很重要,特别是近缘种类的鉴定,离开雄性外生殖器几乎无法区别。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2 09:30
各式各样的口器(嘴巴)


  口器是昆虫的嘴巴,担负着取食的重任。昆虫食料来源很广,有固体的,也有液体的,有暴露在外的,也有深藏在内的。因此,昆虫就有了各种各样相应的取食方式和口器类型。
  (1)咀嚼式口器
  这种口器在昆虫中是比较典型的,其它类型都是由这种类型演变而来的。咀嚼式口器是用来取食固体食物的。它和人的嘴巴一样有上唇、下唇、上颚(牙齿)和舌,但同时它还有下唇须、下颚和下颚须。上颚的前端有锋利的齿,叫做切区,用来切断食物;它的后部有一粗糙面,叫做磨区,用来磨碎食物。因此,昆虫的上颚与人类牙齿的排列和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处。下唇须、下颚和下颚须是感觉和辅助取食器官,下唇须和下颚须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功能。蝗虫的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的代表,此外,鞘翅目的成虫和幼虫、脉翅目成虫、鳞翅目幼虫及膜翅目多数成虫也都是咀嚼式口器。
  (2)刺吸式口器
  吸食动物血液和植物汁液的昆虫的口器就象一个空心的注射针头,取食时把针状的口器插到动植物的组织内吸食其中的汁液,这种口器叫做刺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的构造很巧妙,实际上就是把原来的下唇延长成一个收藏或保护口针的喙,上颚和下颚的一部分演变成细长的口针。口针的数目有变化,蝉有4根,虱子有3根,而蚊子有6根口针。此外,刺吸式口器还必须有专门的抽吸构造──食道唧筒。
  蓟马的口器也是刺吸式类型的,但它们的口器与典型的刺吸式口器有所不同。蓟马的头部向下突出,其上唇和下唇合成一个短小的喙,内藏舌、左上颚和下颚口针,其右上颚已退化或消失。取食时,口针插入植物组织内,将其刮破,待汁液流出后再吸入消化道内。这种特殊的刺吸式口器常被称为锉吸式口器。
  脉翅目幼虫(蚜狮、蚁狮)具有捕食性的刺吸式口器,简称捕吸式口器,其特点是上颚和下颚从两侧伸出头前,外形似1对镰刀。这类口器由左、右的上下颚分别合成刺吸构造,因而常被叫做双刺吸式口器(见左图)。
  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在取食过程中还常伴随着传播疾病,使动植物感染流行病。例如蚜虫等同翅目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病,蚊子、跳蚤等传播疟疾等。
  (3)虹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是蝴蝶和蛾类特有的口器,它能吸到花朵深处的花蜜,因为这类口器长得象一根中间空心的钟表发条,用时能伸开,不用时就盘卷起来。这根喙管是由左右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后合在一起形成的,它由无数的骨化环紧密排列而成,环间有膜相连,故能伸能屈。下唇只留下发达的下唇须。这种构造一般用来吸食花蜜、水、腐烂的动植物汁液,有的也吸食成熟的果实。
  (4)舐吸式口器
  苍蝇吃东西又吸又舔,因此口器就象一个蘑菇头。喙是由下唇特化而来的,其前壁向下纵凹成唇槽,上唇呈刀状盖在上面,槽内藏着扁长的舌头,舌与槽形成食物道。喙在外形上是由主要为膜质的基喙、筒状的中喙和末端分为2瓣的端喙(即唇瓣)组成的。唇瓣上有一系列环沟,环沟集中到中央的缺口──前口上,前口附近的环沟间有齿,称前口齿。
  取食时,两唇瓣展开平贴到食物上,使环沟的空隙与食物接触,液体食物即顺环沟流向前口而进入食物道。唇瓣也可向后翻转,使前口齿外露,刺刮固体食物,食物碎粒和液体一起吸入。舐吸式口器为蝇类成虫所特有。
  蝇类幼虫与成虫的口器不同,它们的口器很退化,只能见到一对口钩,用来刮破食物,然后吸收汁液及固体碎屑。这种口器称为刮吸式口器。
  (5)刮舐式口器
  这类口器为双翅目若干吸血性虻类所具有。其上颚特化成扁平宽大的刀片状,可以象剪刀一样剪破动物的皮肤,使血液从伤口流出,下颚延长为针状,上、下抽动使伤口保持张开,下唇端部扩大成唇瓣,构造同舐吸式口器。当唇瓣贴在伤口上时,渗出的血液由唇瓣上的环沟吸入食物道。
  (6)嚼吸式口器
  顾名思义,嚼吸式口器既能咀嚼固体食物,又能吸收液体食物,为一些高等膜翅目昆虫所具有。蜜蜂的口器是这类口器的典型代表。它的上颚与咀嚼式口器相仿,用以咀嚼花粉和筑剿等。它的下颚和下唇组成吮吸用的喙。蜜蜂的喙仅在吸食时才由下颚和下唇合并而成,不用时则分开并折叠在头下。这时,上颚即可发挥咀嚼作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2 09:30
多姿多彩的翅膀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动物。飞行使昆虫在觅食、求偶、避敌和扩大分布范围等方面都比陆地动物要技高一筹,并成为昆虫纲繁荣兴旺的基础。昆虫翅膀的来源与鸟类不同,鸟类的翅膀是由前肢转变来的,而昆虫的翅膀则是由向两侧扩展成的侧背叶发展而来的。昆虫的翅膀十分灵活,不用时还可以收折在身体背面。 翅一般为三角形,为了研究方便,将每个边和角都给以一定的名称,并将翅面进行分区。
  (1)翅脉与脉相
  昆虫用来飞翔的翅为膜质,翅面上有纵横交错的翅脉,翅脉实际上是翅面在气管部位加厚形成的,它就像骨架一样对翅面起着支撑、加固的作用,还与飞行时翅的扭转运动有关。有的昆虫翅脉细密,如蜻蜓、蜉蝣、草蛉等。也有的翅脉稀少,如蝇类仅有几根脉。每一类昆虫都各有其独特的翅脉分布型式,叫脉相(或称脉序)。
  (2)翅的类型
  一般来讲,昆虫只有一对翅比较发达;主要用来担负飞行的任务。如鞘翅目、直翅目的昆虫是由后翅负责飞行的,它们的前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骨化、加厚,可以对折起的后翅起保护作用。甲虫类的前翅骨化程度较高,看不到翅脉,形成了鞘翅;直翅目的蝗虫、螽斯、蟋蟀等昆虫前翅骨化程度较低,革质而半透明,翅脉仍明显存在,称为覆翅(复翅)。蝽类的前翅仅基半部骨化,端半部仍为膜质,称为半鞘翅。在其它一些昆虫中,前翅成为主要的飞行器官,后翅多变小或退化。双翅目昆虫(蝇、蚊等)和雄性蚧壳虫的后翅退化成很小的棍棒状构造,在飞行中其平衡作用,称为平衡棒。不少昆虫的翅仍然是膜质透明的,但翅面上有着不同的覆盖物。例如,蝶与蛾的翅面上覆盖有色彩斑斓的鳞片,故称鳞翅;石蛾的翅上生有很多毛,称为毛翅;蓟马的翅很狭小,而边缘上有很多长毛,称为缨翅。
 
 
  (3)翅的连锁
  如果后翅变小但在飞行中仍然起作用,则后翅通常以各种形式的连锁器与前翅挂在一起,行动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使飞行更为有效。这种连锁器构造很巧妙,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弯折和小钩列形成的连锁(蜂,蚜虫),有的是靠一至数根硬鬃与前翅相连(蛾),还有的后翅基部前缘有1个叶状突出物与前翅相连锁(蝶),或者前、后翅都有卷褶相互连锁(蝉)。
  (4)飞行速度
  昆虫大部分都能较远距离地飞翔,如蝗虫和粘虫成虫都是飞翔力极强的昆虫。飞蝗可成群结队飞行千里。据我国昆虫学工作者们研究,每年春夏在广东一带越冬后羽化的粘虫,可以成群飞越数千里,漂洋过海到北方去觅食。蜜蜂每小时可持续飞行10~20的公里。牛虻每小时可飞行40余公里。蚊虫为了寻找水源产卵,也可以飞行数公里。蜻蜓、螽斯和某些种天蛾也能够持续飞行数百里乃至千里而不着陆。某些昆虫除飞行距离远外,飞翔速度也很了不起,蜻蜓每秒钟飞10~20米;金龟子每秒钟飞2.2~3米;天蛾每秒钟飞5米;菜粉蝶每秒钟飞1.8~2.3米;家缎每秒钟飞2米;牛虻每秒钟飞4~14米;蜜蜂每秒钟可飞2.5~6米。因为昆虫有这样强的飞翔能力,再加上高空气流和风的影响,便给昆虫远距离飞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以上这些翅的形状和飞行的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种昆虫的生活特点,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认识昆虫种类的依据。为了防止害虫扩大蔓延,我们必须把害虫消灭在长翅膀以前,例如飞蝗、盲蝽等都要消灭在三龄以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2 09:31
短暂的一生


  有些动物的一生要经过几十年,昆虫的一生往往只在很短的时间里渡过。一个个体(无论是卵还是幼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世代也就是从出生到死亡(非意外死亡)的整个发育过程。一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更确切地说,从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经过,称生活年史,简称生活史。
  各种昆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不同,在一年内能完成的世代数也不同。有的昆虫一年只完成1代,就称为一化性昆虫。一年发生2代以上的,称为多化性昆虫。二化螟、三化螟的名称就是根据它们一年发生的世代数命名的。有的昆虫一年内能完成很多代,为害棉花的蚜虫一年可完成20~30代。另外一些种类完成一个世代则往往需要2~3年,最长的甚至要十几年,如十七年蝉。
  一只昆虫刚从卵孵化出来后,需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的变化,才能发育为性成熟的成虫,这种变化称为变态。昆虫经过长期的演化,随着成、幼虫态的分化、翅的获得,以及幼期对生活环境的特殊适应,发生了不少变态类型,主要有以下五个基本类型。
  1、增节变态:增节变态是从多足纲演化来时保留下来的一种原始变态类型。在昆虫纲中唯有无翅亚纲的原尾目是以增节变态型式发育的。这种变态的特点是幼期和成熟期之间除了个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别外,腹部的体节数是逐渐增加的:初孵化的原尾虫腹部只有9节,以后在最后两节之间逐渐增加出3节,至全数12节为止。第12节是尾节,所增加的3节都是从第8节增生出来的。
  2、表变态:这是无翅亚纲中除原尾目以外各目(弹尾目、缨尾目和双尾目)所具有的变态类型。表变态的特点是从卵孵化出的幼期已经基本上具备了成虫的特征,在胚后发育中仅在个体增大、性器官的成熟、触角及尾须节数的增多、鳞片及刚毛的增长等方面有所变化,一般来说这些变化都不很明显。表变态的另一特征是在成虫期还继续脱皮。
  3、原变态:原变态是有翅昆虫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只有蜉蝣目才有这种变态类型。它的特点是从幼期转变为真正的成虫期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亚成虫期是一个很短的虫期,有时还不到一个小时,它在外形上与成虫一样,也能飞行。
  4、不全变态:这种变态类型只有3个虫期,即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成虫期的特征随着幼期的生长发育而逐渐显现,翅在幼期的体外发育。不全变态与原变态的主要不同点为:成虫期不再脱皮,幼虫期为寡足型(只有3对胸足,无腹足)。最典型的不全变态类昆虫有:直翅目、等翅目、竹节虫目、螳螂目、蜚蠊目、革翅目、啮齿目、纺足目、半翅目、同翅目等。这些昆虫的幼虫陆生,称为若虫。蜻蜓目、绩翅目的幼虫水生,因而其幼虫比较特化,称为稚虫。
   
  5、完全变态:这种变态类型有4个虫期:卵、幼虫、蛹和成虫。全变态类的幼虫不仅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与成虫完全不同,而且生活习性也常常不同。例如,蝴蝶的幼虫为多足的毛毛虫,取食植物的叶子;成虫则是美丽的蝴蝶,大多取食花蜜和水。在全变态中,有一些昆虫的幼虫在各龄之间生活方式迥然不同,因此,相应在体形、结构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差别。这种发育过程显得更为复杂,所以另称为复变态。复变态是某些寄生昆虫所特有的现象。芫菁是复变态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2 09:32
最大与最小的昆虫








从重量来说,世界上最重的昆虫是热带美洲的巨大犀金龟(鞘翅目犀金龟科)。这种犀金龟从头部突起到腹部末端长达155毫米,身体宽100毫米,比一只最大的鹅蛋还大。其重量竟有约100克,相当两个鸡蛋的重量。另外,巴西产的一种天牛(鞘翅目天牛科)体长也有150多毫米。但从体长来说,最长的昆虫是生活在马来半岛的一种竹节虫,其体长有270毫米,比一只铅笔还要长。

世界上最小最轻的昆虫是膜翅目缨小蜂科Mymaridae的一种卵蜂Alaptus magnonimus Annandale,体长仅0.21毫米,其重量也极其轻微,只有0.005毫克。折算一下,20万只才1克,1000万只才有一个鸡蛋那么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3 09:52
昆虫如何呼吸



刘北利 译



任何生物都必须靠呼吸来维持生命。呼吸就是吸入空气以得到氧气,然后呼出不同成分的气体。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已无氧气。而增加了二氧化碳和水分。

被吸入的氧气用以“燃烧”一些食品供身体之需。废弃之物,包括水分与二氧化碳,被身体排除,其中一部分就是被呼出的。

海蜇以及其他许多虫子的呼吸方式也许是最为简单的。它们没有呼吸器官。氧气溶解在它们所生活的水中通过皮肤渗入,溶解了二氧化碳渗出。它们的“呼吸”就是这样。

蚯蚓比较复杂一些,它特殊的体液,也就是血液,把氧气从皮肤带入,又把二氧化碳带出。青蛙有时也是这样,把皮肤作为呼吸器官。但是它的肺可供身体需要大量氧气时使用。

对于昆虫,呼吸的方式极其奇特有趣。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只昆虫的腹部,就是肚子,我们会看到大量的小开口,叫气门。每一个气门都是一个导管的入口。这个导管和人呼吸的气管功能是一样的。所以昆虫和我们呼吸的方式相同,只是昆虫的肚子里有数百个气管来导入空气。对于昆虫这么小的生物,这些管道并不占多少空间。但是你能设想人类的呼吸系统也如同昆虫的呼吸系统吗?那其他的器官就几乎没有地方了!

还有,呼吸的频率(也就是空气吸入的频度)取决于生物的体积。身体越庞大的动物,呼吸就越慢。一只大象一分钟呼吸大约10次,而一只老鼠一分钟呼吸大约200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3 09:54
昆虫如何呼吸



刘北利 译



任何生物都必须靠呼吸来维持生命。呼吸就是吸入空气以得到氧气,然后呼出不同成分的气体。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已无氧气。而增加了二氧化碳和水分。

被吸入的氧气用以“燃烧”一些食品供身体之需。废弃之物,包括水分与二氧化碳,被身体排除,其中一部分就是被呼出的。

海蜇以及其他许多虫子的呼吸方式也许是最为简单的。它们没有呼吸器官。氧气溶解在它们所生活的水中通过皮肤渗入,溶解了二氧化碳渗出。它们的“呼吸”就是这样。

蚯蚓比较复杂一些,它特殊的体液,也就是血液,把氧气从皮肤带入,又把二氧化碳带出。青蛙有时也是这样,把皮肤作为呼吸器官。但是它的肺可供身体需要大量氧气时使用。

对于昆虫,呼吸的方式极其奇特有趣。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只昆虫的腹部,就是肚子,我们会看到大量的小开口,叫气门。每一个气门都是一个导管的入口。这个导管和人呼吸的气管功能是一样的。所以昆虫和我们呼吸的方式相同,只是昆虫的肚子里有数百个气管来导入空气。对于昆虫这么小的生物,这些管道并不占多少空间。但是你能设想人类的呼吸系统也如同昆虫的呼吸系统吗?那其他的器官就几乎没有地方了!

还有,呼吸的频率(也就是空气吸入的频度)取决于生物的体积。身体越庞大的动物,呼吸就越慢。一只大象一分钟呼吸大约10次,而一只老鼠一分钟呼吸大约200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3 09:54
鳞翅目昆虫简介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八册第八课《昆虫》)

    鳞翅目(Lepidoptera)是昆虫纲中第二大的目,由于身体和翅膀上被有大量鳞片而得名。

    蝴蝶是一类日间活动的鳞翅目昆虫,通常可以从它们明亮的色彩和棒状的触角, 以及它们休息的方式——四翅合拢,树立于背上来辨别。蝴蝶的后翅基部扩大 而有力,在飞行时支持并连接着前翅。

    世界上蝴蝶已知种类有17000种左右,都是 些惹人瞩目的昆虫。我国的蝴蝶种类有1300余种,北京有170多种。蝴蝶属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等阶段。幼虫多以植物为食,成虫则 以虹吸式口器吸食花蜜。

摘自中国科普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3 09:54
紫斑环蝶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八册第八课《昆虫》)
紫斑环蝶翅展80~90mm,前翅三角形,外缘弧状,后翅近圆形,翅面深褐色,前后翅中室后方有蓝色斑块。背面有3条暗色条纹,后翅有两个眼纹。 该种喜栖息在潮湿背阴的地方,飞行缓慢。海南7~8月有采集纪录,云南3月间在西双版纳较多。分布于广西、海南、云南及东南亚。 摘自海南师范学院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3 09:55
重帷翠凤蝶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八册第八课《昆虫》)
重帷翠凤蝶翅展80~95mm,从正面看很像碧凤蝶,不同的地方有:正面后翅上的金蓝色鳞片密集成的斑纹,甚是豪华,后翅背面以世界所有蝶类没有的双重红色弦月纹而闻名。 重帷翠凤蝶为我国特产种,仅分布在台湾中央山脉中部的深山里,直到高山区。产量极少,一年两代,春型较小。成虫出没于3~9月,飞行速度快,幼虫寄生与芸香科植物。 摘自海南师范学院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3 09:55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八册第八课《昆虫》)
中华虎凤蝶翅展45~55mm。在黄色衬底的前翅上,自前缘向后翅延射着8根如虎斑的粗黑条纹,后翅外缘呈锯齿状,有一小尾突。外缘黑带内缀着黄、红色新月斑和蓝色圆斑。 成虫于每年3~4月间出现,一年一代。交尾后雌蝶腹下产生褐色平板状衍生物,有虫寄生植物为细辛,在受惊吓时幼虫还会自前胸中央翻出红色泌腺,这种具有绢蝶和凤蝶两科特征的蝶类是罕见的。成虫喜欢在阳光充足处,具有一定湿度的林间沟旁活动。 该种为我国陕西华山特产,我国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摘自海南师范学院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3 09:56
荧光裳凤蝶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八册第八课《昆虫》)
荧光裳凤蝶雌蝶翅展120~15Omm,雄蝶翅展100~130mm。雄蝶后翅的金黄色,在逆光下看,会呈现出类似珍珠在光照下反射出变幻光彩。随着光线角度的变化,有青、绿、紫色在变幻。荧光裳凤蝶被公认为全世界最美丽的蝴蝶之一。 荧光裳凤蝶分布在台湾(兰屿岛)和菲律宾,一年两代,习性和裳凤蝶差不多,春型成虫数量比秋型多。幼虫寄主植物为马兜铃,由于当地大量种植木麻黄,影响寄主植物马兜铃的生长,自然界中的荧光裳凤蝶已濒临灭绝。
摘自海南师范学院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3 09:56
银线灰蝶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八册第八课《昆虫》)

摘自海南师范学院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3 09:57
紫喙蝶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八册第八课《昆虫》)
紫喙蝶翅展50~54mm。该种最大特征是下唇须特别细长,向外突出。翅表黑褐色,背面黑褐色。雄蝶前翅中室下方有大块紫色,雌蝶前翅有4个白斑,后翅有橙黄色横带。幼虫寄主植物是朴树。 该种在我国目前只有海南省有采集纪录。可见到成虫越冬。分布于海南及越南、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 摘自海南师范学院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3 09:57
双眼蝶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八册第八课《昆虫》)
摘自海南师范学院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3 09:59
斜带环蝶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八册第八课《昆虫》)
斜带环蝶翅展75~100mm,翅面底色深褐色,前翅中域有宽大的中黄色斜带,顶角有小白斑,后翅边缘向翅内晕有浓橙色。背面有两个圆形大眼斑,中室无长毛丛。 该种有“丛林之王”的美誉,为云南最珍贵蝶种之一。生态环境与紫斑环蝶近似。分布于云南及缅甸、泰国、新加坡。 摘自海南师范学院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3 10:00
小眉眼蝶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八册第八课《昆虫》)





摘自海南师范学院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3 10:01
小眉眼蝶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八册第八课《昆虫》)
摘自海南师范学院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3 10:02
小红蛱蝶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八册第八课《昆虫》)
摘自海南师范学院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3 10:03
文蛱蝶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八册第八课《昆虫》)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3 10:04
忘忧尾蛱蝶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八册第八课《昆虫》)
摘自海南师范学院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24
啄木鸟  







凡是啄木鸟科的鸟,都叫啄木鸟,俗名叫喯打木。除了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以外,啄木鸟几乎在全世界范围都有分布,啄木鸟科约有34个属212种,我国有28种,其中有一些是我国独有的。它会从树木中啄出昆虫,会在死掉的树干中啄洞筑巢而出名。啄木鸟有着强硬的喙(鸟类的嘴叫喙),尾羽结实有力,起支撑作用。二、三两脚趾向前,一、四两脚趾向后。啄木鸟的舌自头骨后绕过,从鼻孔达到喙尖,这种特化结构可使舌伸出很长。啄木鸟这一名称很形象的描绘了它们的行为。



大部分啄木鸟和一生都在树上度过,它们整天不停地围着树干转 ,寻找树木里的昆虫。只有少数在地上找食的啄木鸟,能像其他鸟一样,站在水平的树枝上。多数啄木鸟以昆虫为生,有些则吃水果和果浆。春天到来的时候,雄啄木鸟会发出响亮的叫声,那是它们在申张自己的地盘,警告他人不得侵犯。这些叫声往往因为树洞的共鸣而特别响亮。其他季节啄木鸟显得特别安静。啄木鸟喜欢孤独,有时成双成对地旅行。



【趣闻】



啄木鸟的种类很多,它们专吃树木内的蛀虫,是森林益鸟,有“树木医生”的美名。一只啄木鸟每天能吃掉1 000~1 400条昆虫的幼虫,如果有几只啄木鸟,生活在几百亩的森林中, 那么这片森林就不会有害虫。




啄木鸟世世代代靠吃虫子过日子,它们天生一把“手术刀”——像钢凿一样的嘴巴,停在树干上的时候,它们举起“手术刀”,东敲敲,西啄啄,发出“笃、笃、笃”的响声,从敲击树干的声音中,它们能知道蛀虫潜伏的地方,然后在树上啄一个小洞,把细长的舌头伸进去,利用上面的粘液和小钩,将虫子钩出来吃掉。啄木鸟勤勤恳恳,从不偷懒,每天都要敲打树干500次--600次。



近年来,有人通过高速摄影,算出啄木鸟啄树时的冲击速度,为每小时2080千米,每秒钟超过400米,比声音传播的速度还要快。这是多么巨大的冲击力!奇怪的是,啄木鸟不会因此得脑震荡。原来,它们的脑子被细密而松软的骨骼包裹着,头部有大而有力的肌肉,可以减少震动。而啄木鸟的头部和它们的“手术刀”,是一前一后地作直线运动的。



根据啄木鸟头部的构造和运动方式,科研人员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型安全帽,防震效果比一般防护帽要好。



【链接】



在我国的啄木鸟中,白腹黑喙啄木鸟的数量最少,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斑啄木鸟较为常见。黑啄木鸟,是一种体型非常大(46厘米)的全黑啄木鸟。嘴黄而顶红,雌鸟仅后顶是红色的,很容易识别,在告警或飞行时发出响亮的叫声,分布在欧洲至小亚细亚、西伯利亚、中国及日本。一般并不常见,它的分布范围是,从北方低地至南方海拔2 400米。飞行不平稳,不如其他啄木鸟起伏大。



啄木鸟主要食品是蚂蚁,还吃天牛幼虫、象甲、金龟甲、螟蛾、蝽象、蝗虫卵,有些害虫多在树里很深的地方,啄木鸟也能把它弄出来吃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25

中华鲟  







中华鲟,又叫鳇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因珍贵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中华鲟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嘴端尖,略向上翘。口在下面,成一横列,有4条短须。眼细小,眼后两侧,各有一个弯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中华鲟吃的食物非常有限,它们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水底动物为食,在海洋中主要吃鱼类和甲壳类动物。



中华鲟鱼的寿命很长,可活100多年。鱼体一般可长到2米以上,成熟的雌鱼体重约二三百千克。最大体长3米以上,体重可达500多千克,是鱼类的庞然大物。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它们生在江河里,长在海洋中。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和东海中,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所以有“长江鱼王”之称。是长江中的瑰宝!


    中华鲟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痕迹,所以又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趣闻】



中华鲟素有“鱼类活化石”之称,是古棘鱼类的后代,距今大约有1亿4千万年,享有“水中大熊猫”的美称,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为世界27种鲟属鱼类之首,有趣的中华鲟自力更生、坚韧不拔的个性,特别符合奥运精神。所以,宜昌市中华鲟研究所,曾经有人申报中华鲟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并在当时得到宜昌万人签名的支持。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应好好保护和受到重视。但是,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1月18日至5月27日4个多月的时间里,长江干流及河口区域共有10条3米以上中华鲟被人类伤害,仅有一条经抢救后活了过来,真是“九死一生”。而造成伤亡的主要的原因是船只的螺旋桨,所以船只的螺旋桨正成为中华鲟的杀手。



【链接】



我国现存中华鲟自然资源量约2000多条,急需人工保护,如不采取保护措施,不到50年,中华鲟有可能灭绝。为什么中华鲟生活了一亿四千多万年了,现在成了濒危动物了呢?



由于水土流失、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药等造成水的污染;航运对它的威胁和渔业捕捞的严重过度;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中华鲟的数量很快减少了。



中华鲟在全世界的水产品中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它的皮可制革,鳔含有丰富的胶质,可配制漆料,还是上好的药材。中华鲟的肉味道鲜美,脊椎骨、鼻骨等都是餐桌上的美食。体表的硬磷是制作工艺品的材料。它的鱼卵最为名贵,用鲟鱼卵制成的“鱼子酱”,含脂量极高。



中华鲟浑身是宝,所以过去一直遭到捕捞。为保护和拯救中华鲟,国家采取了严厉的保护措施,禁止捕杀中华鲟。



我国中华鲟人工繁殖已获得成功,并已开始人工养殖和人工放流。不过还是没有解决中华鲟面临灭绝的危险,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27
鹦鹉  







鹦鹉以其美丽无比的羽毛、善学人语技能的特点,特别为人们所欣赏和喜爱。鹦鹉分布在温、亚热、热带的广大地区。鸟类学家已确定我们这个星球上生存着325种鹦鹉,其中我国有7种。鹦鹉大多色彩绚丽,音域响亮,那独具特色的像钩子一样的嘴使人们很容易识别这些美丽的鸟儿。



鹦鹉中体形最大的当属紫蓝金刚鹦鹉,身长可达100cm,分布在南美的玻利维亚和巴西。虽然在某些地区常见,但人们为盈利而大量捕捉,已使它们面临严重威胁。最小的是生活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一带的蓝冠短尾鹦鹉,身长仅有12厘米。



鹦鹉种类特别多,形态都不相同,羽色艳丽。有华贵高雅的粉红凤头鹦鹉和葵花凤头鹦鹉、雄武多姿的金刚鹦鹉、涂了胭脂似的玄风鸡尾鹦鹉、五彩缤纷的亚马逊鹦鹉、小巧玲珑的虎皮鹦鹉、姹紫嫣红的折衷鹦鹉、形状如鸽的非洲灰鹦鹉。泰国2001年发行了一套鹦鹉邮票,其中绯胸鹦鹉、花头鹦鹉、红领绿鹦鹉在我国境内都有野生种群,尤以绯胸鹦鹉为最,是驰名中外的笼鸟,主要产于我国四川省,也称四川鹦鹉。



鹦鹉聪明伶俐,善于学习,经训练后可表演许多新奇有趣的节目,是各种马戏团、公园和动物园中不可多得的鸟类"表演艺术家",深受大众喜爱。它们可以学会各种技艺如:衔小旗、接食、骑自行车、拉车、翻跟斗等等。



【趣闻】



鹦鹉学舌:在英国曾经举行过一次别开生面的鹦鹉学话比赛,其中有一只不起眼的非洲灰鹦鹉得了冠军,当时揭开装有这只鹦鹉的鸟笼罩时,灰鹦鹉瞧了瞧四周道:"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鹦鹉!",全场哄动。几天后,兴奋的主人请了许多贵宾到家中庆贺,笼罩一打开:"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鹦鹉!"全场哗然。一心想自己聪明的鹦鹉会说:"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贵客!"而博得大家喝彩的主人十分狼狈。由此可见,鹦鹉学话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并且词汇量也有限。"鹦鹉学舌"在人们的生活中引起的小故事,为人们茶余饭后增添了许多谈资和笑料。



【链接】



国鸟鹦鹉:人们喜爱这些美丽的鹦鹉,为它们发行邮票,建立网站,组织保育协会,设定保护区。甚至把它们作为智慧的象征。在位于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它被奉为国鸟,这个国家的国徽上是一只名叫"西色罗"的金刚鹦鹉,它是这个中美洲岛国独立自强的象征。



鹦鹉的保护:随着人类文明的足迹的延伸,工业化程度的发展,鹦鹉也同样面临生存环境的恶化,种群锐减,一些种类已经或接近绝灭。新西兰的鸮鹦鹉,是唯一一种夜间活动的而且在地面上爬行的鹦鹉科鸟类。它们原来分布于新西兰南部、司图尔特和其它岛屿,由于栖息地的老鼠和鼬而频临灭绝。以塔布堤岛命名的塔布吸蜜鹦鹉,已在它的祖籍南太平洋的这个小岛上绝迹,人们顾及它的名实相符,只有新从库克群岛引进,但仍岌岌可危。这两种鹦鹉的天敌是鼠和猫,而它们在原籍生活了千百年,世代繁延,少有天敌。是人类活动的踪迹打破了这里的和平与宁静,一艘艘船只把开拓者、旅行者送到这些岛屿上的同时也将鼠和猫送上了岛。这些杀手吞吃鸟蛋和幼雏,让它们陷入灭顶之灾。无奈,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将幸存者迁往没有天敌的岛屿,不再公知于众。我们今后也只能在图片和邮票上看到这些美丽的鹦鹉了。



小朋友们喜欢美丽的鹦鹉,可以到鸟市和动物园去观看已被驯化和人工繁衍的鸟儿。大家都有责任保护它们,不要去购买鸟类贩子盗卖的野生鹦鹉。曾有报纸记载,从野生鸟类捕获,长途返运,进入市场,到被人工驯养,其成活率是17∶1。如果有一天这些美丽的鸟儿都沦为鸮鹦鹉和塔布吸蜜鹦鹉的结局,或者干脆从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消失,这是人类真正的悲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27
鹰  







鹰是一种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大鸟,鹰的嘴是尖尖的,向下弯曲,它们的视力非常敏锐,可以从天空中几万米的地方看到地上的小鸡,然后飞速的冲下来。用它们锋利的爪子抓捕猎物。鹰是很凶猛的肉食动物,一般都在山地或森林中捕食小动物,如野兔和野鼠或靠捕捉小鸟、老鼠和其它的小动物为食。小朋友可能会觉得这很残忍,但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鹰是生物链的终极消费者。鹰在空中飞累了,会选择山林或者平原来休息。



【趣闻】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鹰可以活到70岁,当鹰活到40岁的时候将面临一次生死抉择!怎么回事呢?原来鹰在活到40岁的时候,鹰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力地捕捉猎物;它的嘴也会变得又长又弯,会垂到胸脯的位置;而它的翅膀会长出又密又厚的羽毛,让它的双翅变得沉重,不好飞翔。



此时的鹰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重生过程。如果想重生,鹰必须独自飞到山顶,在山的高处准备重生。这是一个漫长而可怕的过程,重生的鹰要忍受莫大的痛苦和剧烈的身体创伤。重生的第一步是除去老化的嘴,鹰用头抵着粗糙的岩石,在石壁上一下下地磨擦,把老化的喙(鸟的嘴都叫喙)皮一层层磨掉,直到完全被剥离。这时的鹰已经无法吃食了,它不能吃不能喝,凭借身体内很少的能量来支撑自己的生命,在痛苦的煎熬中静静等待。



几个月后,新的喙慢慢生长出来,鹰开始了重生的第二步。当新的喙长出来后,鹰用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然后又是痛苦而漫长的等待……奄奄一息的鹰在痛苦中长出了新的趾甲,而此时它还得熬过最后一关:用新长出来的趾甲把身上又长又重的羽毛一根根拔掉……当新的羽毛长出来后,鹰完成了它的重生!



新的喙、新的爪子、新的羽毛,鹰又能重新捕食了,重生后的鹰能够再活30年!



鹰是力量、勇敢、热情的象征,具有奋斗精神,鹰还是胜利的标志。鹰不畏狂风暴雨,在高空中自由地飞翔。



【链接】



鹰和雕——鹰是隼形目猛禽的典型代表,它的种数很多,在我国最常见的有苍鹰、雀鹰和赤腹鹰三种。



苍鹰俗称“鸡鹰”或“黄鹰”。雄鸟身体长约半米,雌鸟比雄鸟个头大一些,尾巴较长,身体是黑白色的。苍鹰在飞翔的时候,常常是煽动翅膀和滑翔交替进行,呈直线状飞翔。好象加满了油的飞机。这种鹰大多分布于我国东北、云南、广东等地区。小朋友注意了,苍鹰可是益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可以帮我们捕捉偷吃粮食的田鼠。



雀鹰俗称“鹞子”,体形比苍鹰稍小,尾巴较长,有十分明显的深褐色横斑,很容易识别。雀鹰在飞翔时很有意思,它会经常在空中呈圆圈状飞翔。在天空中画这一个又一个大圆圈。这种鹰经常选择山地森林或者在村子的河川小溪附近休息。主要繁殖于我国华北北部、东北西北部、北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地区。



赤腹鹰比雀鹰稍大,上身为青黑色,尾巴上有几条细横带的羽毛。飞翔的姿势与雀鹰相同,也经常栖于林中,它主要以青蛙、蜥蜴和小鸟及大个的昆虫为食。繁殖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广东等地。



雕也是鹰科的鸟类,雕比鹰的个头要大许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雄鸟体长63厘米,雌鸟约70厘米。身体的羽毛成暗栗褐色,有金属光泽。尾巴上下是白色的,脚趾成黄色、爪子和嘴都为黑色。经常栖息于草原及湿地附近,元朝时期的皇帝忽必烈就很擅长射大雕。雕一般都在高山岩石或乔木上筑巢,用树枝、树皮筑成盘状,每窝产卵一般为2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27
燕子  







燕子,属于体形较小的一种鸟,身体长约17cm。翅膀尖长,尾巴是叉形。它全身一共有三种颜色,背部羽毛是黑色,还闪着蓝色金属光泽。额头和喉部是栗色,胸部和腹部是白色。它的体形十分适合捉虫子,嘴巴较短,前面尖后面宽。爪子短小却很有劲。它喜欢在空中不停地飞来飞去,捕食空中小飞虫,每年会吃掉很多害虫,是有名的益鸟。



〖趣闻〗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之一:福娃妮妮,就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因为在中国人心中,燕子是一种吉祥的鸟,意味着平安和睦,快乐幸福。世界上还有很多鸟被作为象征物,有的是因为美丽而珍稀,有的有某种非凡的特点。比如在澳大利亚,黑天鹅被尊为圣鸟,它全身羽毛黑色,但翅膀的羽毛是白色,嘴是红色的,非常珍贵。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旗上是一只极乐鸟,这种鸟以光彩眩目的羽毛和精彩的求偶表演而著称,简直就是一位艺术家。美国在1782年确定秃鹫为国家象征物,之所以选它是因为这种鸟形象威武高贵。埃及的国旗上是一只猛禽,象征着力量。古埃及奉红隼为圣鸟,并且常把它做成木乃伊。乌干达国旗上是一只非洲巴利亚利岛鹤,因为形象特别,舞姿优美而备受喜爱。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鸟被当作了象征物呢?



〖链接〗



你们知道燕子的家在哪,是什么样子吗?燕子的家——燕巢在农家屋檐下,是半碗形的,是用它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粘成的,里面铺上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不怕风雨袭击,很温暖。燕子每年能生2窝小宝宝,燕子爸爸和妈妈共同孵卵,共同喂养小宝宝,是一对模范父母。14~15天后小燕子就会把蛋壳啄碎钻出来了,大约20天能飞出家,去探索外面的精彩世界了。但是还需要父母再喂5~6天,才可以自己找食物。



燕子是一种候鸟,不总在一个地方生活。冬天来临之前,原来居住的地方又冷又没有虫子吃。它们要进行每年一次的长途旅行,成群结队地由寒冷的北方飞向温暖的遥远的南方。第二年春天燕子又飞回来,用清脆的燕语传递春的信息,用轻盈的身姿,描画美好的春光。是寒冷使燕子背井离乡吗?这不是主要的原因,原来燕子喜在空中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树缝和地缝里寻找昆虫,可是在北方的冬天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它们只好来一次旅行了。



迁徙是指鸟类中的某些种类,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着固定的路线长距离的往返的现象,会迁徙的鸟叫候鸟。候鸟的迁徙通常为一年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春季的迁徙,大都是从南方飞向北方,然后在北方繁殖。秋季的迁徙,大都是从北飞向南方,在南方越冬。每年迁徙的时间和路线是不变的,尽管路途非常遥远但仍然飞得很准确,这个现象至今还是个迷,也许是太阳或星星月亮在指引它们,也许是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指引它们。



雁类、鹤类等大型鸟类在迁飞的时候,常常成群结队,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伍;而家燕等体形较小的鸟类,则组成稀疏的鸟群;猛禽类的迁徙却常常是单独飞行,互相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绝大多数鸟类在夜间飞行,以躲避天敌的袭击,特别是燕子这样的吃虫子的鸟类,而猛禽大多在白天飞行。



迁徙是自然界最神奇,最不可思议的旅行。有的候鸟飞行的路途极其遥远。北极燕鸥每年都要从北极飞往南极,当年还要再回来,这一个来回可就是4万千米,它们真是飞行健将。大多数鸟迁徙时飞行高度不超过1 000米,但是斑头雁飞行本领高超,它们每年都要飞越喜马拉雅山,飞行高度超过8 000米。它们的本领真是让人羡慕啊!



为了完成漫长的迁徙,候鸟会寻找食物充足、环境良好的地方作为落脚点,为下一段旅程积攒体力。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候鸟已经很难找到一块合适的栖息地了。因此,很多鸟类的数量在逐年下降,处境很不好。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使鸟在艰苦的飞行途中能有休息和寻食的地方。因为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为我们作出了很多很多的贡献。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28
天鹅  







天鹅是一种较大的水禽,世界上大约有7、8个品种。其中5种生活于北半球,均为白色,脚黑色。最大的天鹅体长达1.7米,翅展达3米,体重可达23公斤,是最重的能飞的鸟类。我国有3种分别是大天鹅、疣鼻天鹅和小天鹅。天鹅体形优美,具有长颈,身体坚实,脚大,在水中滑行时神态庄重,飞翔时长颈前伸,徐缓地扇动双翅。越冬迁飞时在高空组成斜线或“人”字形队列前进。其它水禽无论在水中或空中的行动均不如天鹅快速。天鹅以头钻入(不是全身潜入)浅水中觅食水生植物。游泳或站立时,天鹅往往把一只脚放在背后。天鹅主食水生植物,兼食贝类、鱼、虾。冬季,在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可常见到,在春季,北迁蒙古和我国新疆、黑龙江等地繁殖,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天鹅群栖在芦苇丛生的湖泊,沼泽地带、池塘、水库中也可见到。天鹅雌雄两性相似,它们能从气管发出不同的声音。除繁殖期外,天鹅成群地生活。雌雄结成终生配偶,由雌天鹅孵卵,雄天鹅在附近警戒;有的种类雄性亦替换孵卵。幼雏颈短,绒毛稠密;出壳几小时后即能跑和游泳,但父母仍精心照料数月;有的种类的幼雏可伏在父母亲的背上。未成年天鹅的羽毛为灰色或褐色,有杂纹,直至满两岁以上。第三年或第四年才成熟。自然界中,天鹅能活20年,人工饲养可活50年以上。因为天鹅身体很重,所以起飞时它们要在水面或地面向前冲跑一段距离。天鹅夫妇终生厮守,对后代也十分负责。为了保卫自己的巢、卵和幼雏,敢与狐狸等动物殊死搏斗。



由于天鹅的羽色洁白,体态优美,叫声动人,行为忠诚,古今中外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白色的天鹅作为纯洁、忠诚、高贵的象征。



【趣闻】



中国古代称天鹅为鹄、鸿、鹤、鸿鹄、白鸿鹤、黄鹄、黄鹤等,许多地名中也包含了这些词汇,比如雁门关、鹄岭、鹄泽等,至今有些地方依旧是天鹅等雁形目鸟迁徙的重要通道。《诗经》中有“白鸟洁白肥泽”的记载,至今日语中的“白鸟”就是指天鹅。天鹅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李商隐的诗句“拔弦警火凤,交扇拂天鹅”。



天鹅是珍贵的鸟类,其中黑颈天鹅最为珍贵。在黑颈天鹅之间,实行的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如果黑颈天鹅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对象,它们会独守终身,这也是导致黑颈天鹅弥足珍贵的原因之一。此外,黑颈天鹅还有很与众不同的一点:一般天鹅妈妈都是将小宝贝带在身边游水的,而黑颈天鹅如果有了小黑颈天鹅宝贝的话,却是把宝贝背在背上游水。



【链接】



日本是天鹅的越冬地之一,日语中天鹅的古名约有20多个,有的如“鸿”“鹄”等是由中国传入,有的则是天鹅栖息的地区的名字,还有的用的是天鹅鸣叫的拟声词,有的是对天鹅形态的描述。在日本有关天鹅的故事很多,它们被认为是天的使者,是“神鸟”。



西方的音乐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天鹅的形象,圣桑的《天鹅之死》、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中都有天鹅高贵、圣洁的形象,安徒生用天鹅羽色的变化演绎了一篇动人的《丑小鸭》。星空中的星座也有天鹅的身影(天鹅座),那是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化身。



河南豫北黄河故道鸟类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面积24780公顷,1988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天鹅、鹤类等珍禽及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三门峡黄河白天鹅观赏区:位于三门峡市区西北部的黄河岸边,是黄河上最大的白天鹅栖息地。该景区东起三门峡黄河森林公园,西至陕州风景区三号码头,河面宽阔,生态环境良好,滩涂及水域饵料丰富,是候鸟迁徙停歇和越冬的天然场所。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有数以万计的白天鹅翩翩飞临,在黄河岸边集群栖息,嬉戏觅食,形成黄河上一大自然景观。三门峡市由此成为我国极为难得的白天鹅观赏胜地,被誉为“天鹅之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28
企鹅  







企鹅生活在南极,是小朋友们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企鹅是南极的象征,又被人们称作“海洋之舟”。它们身穿“燕尾服”像高傲的“绅士”,但是走起路来却摇摇摆摆,非常可爱。企鹅的主要食物是小鱼、磷虾、乌贼和甲壳动物。企鹅是一种不会飞的海鸟,在所有的鸟类中,企鹅是最适应水和寒冷天气的鸟。它们在陆地上行走的时候很笨拙,但在水里却很敏捷,是天生的游泳家。南极企鹅是世界上最具风度的动物,常常迈着绅士般的方步,行走在-60 ℃的冰雪大地上。企鹅是卵生动物,雌企鹅一次只产一个蛋,但持续6周的孵化任务却是由雄企鹅承担。



企鹅身高大约65厘米,最高可达到120厘米,体重达30~40公斤,企鹅通常很长寿,如南极的帝王企鹅可达20~30岁。企鹅羽毛是白色和黑色,因为要抵御南极的寒冷,所以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企鹅可说是一种古老的会游泳的鸟,据科学家考证:在南极没有变得寒冷之前,它们就已经在那里定居了,可以说是那里的常住居民了。全世界共有企鹅近20种,大约250万只。在南极大陆就有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帽带企鹅、王企鹅、喜石企鹅和华浮企鹅等7种,其余10多种分布在各大洲南部海岸和沿海岛屿上。



企鹅虽然是南极的象征,但并不是只有南极才有企鹅生活。企鹅在地球上分布的地区很广,可以说是任何鸟类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有的企鹅甚至生活在温暖的亚热带地区,像加拉帕戈斯企鹅就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趣闻】



企鹅的家:企鹅的繁殖是在极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企鹅的卵由雄企鹅在气温低至-60 ℃的冬季孵化,有的也换班孵卵,孵化期为2个月,10月份开始,到12月底孵出小企鹅为止。企鹅非常爱自己的家,但有时却偷邻居的卵,霸占其它企鹅的家,把别人家的小企鹅夺过来抚养。因此,作“父母”的企鹅一刻也不肯离开自己的孩子。企鹅建造家的材料是它们唯一搬得动的鹅卵石,为了建造直径大约10厘米的家,企鹅的“爸爸妈妈”必须四处寻找足够的石块。



企鹅的天敌。企鹅身体强健,善于吃苦且攻击性强,这些习性使它们能在南极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生存下来。但是企鹅也有天敌,那就是贼鸥。贼鸥喜欢在企鹅聚居的上空飞翔,找机会弄走窝里的蛋或杀死小企鹅。但贼鸥的行为总会招来企鹅群起而攻之,使贼鸥落荒而逃。



企鹅会迷路吗?科学家曾经作过一个试验:在南极捉到5只成年企鹅,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然后把它们转移到离家1900千米的地方放掉,10个月后,它们都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地方。原来企鹅之所以不会迷路,是因为企鹅以太阳作定向标。



【链接】   



企鹅的演变之谜



    可爱的企鹅虽然不会飞,但是它们属于鸟类,是由会飞的海鸟进化的。那么企鹅究竟什么时候开始由会飞变得不会飞呢?有这样一种假说:地球在很久以前由若干个大的地块组合而成,在距今2亿年前的时候,地球开始分裂和解体,南极大陆从中分离出来,开始向南漂移。此时恰巧有一群鸟在海洋上空飞翔,发现漂移的南极大陆是一块生活乐园,于是就降落到这块土地上。起初它们生活得很美满,可是好景不长,随着这块大陆不断南移,气候越来越冷,离温暖的大陆也越来越远,鸟儿们飞离这块地方也是不可能了。不久南极大陆漂移到现在的位置,终于盖上了厚厚的冰雪。原来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批死亡,唯有企鹅的祖先活了下来。但它们在冰雪茫茫的陆地上没有可吃的东西,只好下到海洋里寻找食物。这样其翅膀就逐渐退化,由会飞变成了不会飞,行走的姿势也渐渐变成直立的了。随着岁月的流逝,终于演变成现今企鹅的模佯。



图1:一群企鹅



图2:企鹅在游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29
猫头鹰  







鸮,俗名叫猫头鹰,因为它的眼睛又圆又大,脸型像猫,所以就叫猫头鹰。猫头鹰的大眼睛只能超前看,要向两边看的时候,就必须转动它的头。它的头可以向任何方转动180度以上。猫头鹰的脖子又长又柔软,能转动270度。猫头鹰听觉十分灵敏。而且左右耳朵不对称,这样可以精确地判断猎物的位置。猫头鹰长有锋利而钩曲的嘴和爪。这些身体的构造都是猫头鹰捕食猎物的有力武器。



猫头鹰是夜行性动物,但深夜时一般是不活动的,等到天亮前鸣叫并捕食猎物。它们身体上的羽毛通常是暗褐色,白天在丛林树枝上栖息时不容易被发现。猫头鹰捕捉活的动物为食,主要就是老鼠。捕捉猎物的大小要看猫头鹰的体型大小而定,小到昆虫,大到兔子都有。



它们的体长13至70厘米,翅展30至200厘米,多数种类体型较小。大型猫头鹰寿命大约是20到30岁之间。小型猫头鹰寿命也就6或7年。



猫头鹰是在全世界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除了北极地区以外、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猫头鹰的踪影。全世界的猫头鹰一共有180多种。分布在我国的猫头鹰大约有26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趣闻】



鼠类是臭名昭著的偷粮贼,它们不仅在居民区和仓库里行窃,还成群结队在农田中偷粮。猫头鹰是它们的天敌,所以说猫头鹰是人类的好朋友。



前苏联鸟类学家做过统计,猫头鹰是捕鼠能力最强的,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可捕1 000只左右的老鼠,可替人类保护1吨粮食,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鸟类学家们发现,猫头鹰的自然死亡率本来高,吃下已经被农药毒死的老鼠,这样死亡率就更大了。我们要行动起来,保护这种益鸟。



虽然在许多东方文化里的猫头鹰代表着不孝、奸诈、黑暗、神秘,但西方主流文化对猫头鹰却有不同的看法。希腊神话中代表智慧、理性、与公平的雅典娜,也就是后来的智慧女神米娜瓦,身边站着的就是一只猫头鹰,因此英语有一句话:as wise as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猫头鹰和其他鸟类有很多的不同。全世界9700多种鸟类中,鸮型目(猫头鹰)约占2%,其中有许多种类正面临灭绝的危机。由于对猫头鹰研究观察不易,因此一般人对猫头鹰存在一些不对的想法,例如听到猫头鹰的叫声代表噩耗等。猫头鹰外貌奇特,充满杀气,尤其是黑夜的叫声令人害怕,所以也常被人们称为“恶声鸟”。这些都是对猫头鹰了解不深,误解了这群可爱又美丽的鸟类。



【链接】



猫头鹰翅膀宽大,但全身的羽毛柔软,长成波纹的形状,翅膀表面密布着绒毛,可以减弱和空气的摩擦。关键是猫头鹰的飞羽起了重要作用。



飞羽是长在翅膀上的羽毛。它们由许多细长的羽枝构成,各羽枝又生着成排的羽小枝,羽小枝上有钩,把各羽枝连接起来构成羽片,就像一面密不透风的挡风板。如果没有飞羽,那鸟儿就失去了飞翔的能力,生活在非洲的鸵鸟尽管跑得很快,但因为没有飞羽而无法展翅蓝天。



猫头鹰的飞羽边缘还有像锯齿一样的羽毛,这些特殊的结构使它们飞行时来去无声,便于向猎物发动突然袭击。



飞行设计师从它的翅膀结构上得到了启示,研制出了一种锯齿形的飞机翼片,可以产生许多小的涡流,使飞机后面的气流变得平稳,从而消除了产生噪声的涡流,减少了高速飞机的噪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29
孔雀  







孔雀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也是人们十分熟悉的鸟类,孔雀作为观赏鸟类,是世界上许多动物园的主要展出动物。全世界共有两种孔雀:蓝孔雀,也叫印度孔雀,雄鸟羽毛为宝石蓝色,富有金属光泽,产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绿孔雀,也叫爪哇孔雀,产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包括我国云南热带雨林。此外,蓝孔雀还有白孔雀和黑孔雀两种变异种。1936年在刚果又发现了一种孔雀——刚果非洲孔雀。



我国的绿孔雀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它们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也有一部分生活在灌木丛、竹林、树林的开阔地。孔雀多是成对活动,也有三五成群的。食物以蘑菇、嫩草、树叶、白蚁和其它昆虫为主。每年二月中旬进入繁殖期,每窝下蛋4—8枚。孔雀的身体粗壮,雄鸟长约 1.4米,雌鸟全长约 1.1米。雄孔雀长有可以开屏的覆羽,头顶上那簇高高耸立着的羽冠,也别具风度。雌孔雀无尾屏,也无羽冠,背面浓褐色,并泛着绿光,不过没有雄孔雀美丽。



孔雀双翼不太发达,飞行速度慢而显得笨拙,只是在下降滑飞时稍快一些。腿却强健有力,善于快走,逃窜时多是大步飞奔。觅食活动,行走姿势与鸡一样,边走边点头。



【趣闻】



白孔雀:是蓝孔雀和绿孔雀杂交而成的,其全身洁白无暇,羽毛无杂色,眼睛呈淡红色。开屏时,白孔雀就像一位美丽端庄的少女,穿着一件雪白高贵的婚纱,左右摆动,偏偏起舞,非常美丽。



为什么只有雄孔雀才开屏?小朋友们去动物园,总想看看孔雀开屏,否则就觉得有些扫兴。其实孔雀开屏是雄孔雀求偶的一种表示,很难碰到。小朋友们都知道孔雀开屏很是漂亮,但是开屏的孔雀都是雄孔雀,为什么呢?原因是羽毛华丽的雄孔雀,相互展示漂亮的羽毛用来招引雌性,而雌孔雀则没有可以开屏的复羽。另外不了解真相的人,常把孔雀的尾屏误认为就是它的尾羽,其实不然。大家对公鸡都很熟悉,公鸡尾部的长羽毛是它的尾羽,而在它腰部后面的短羽毛,则称之为尾上覆羽。所有鸟类几乎均如此,惟独孔雀一反常态,尾上覆羽特别长,一般在1 米左右,形成尾屏,真正的尾羽,却隐于尾屏之下,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春未夏初,是饲养在动物园里的雄孔雀大显英姿的时候。你看它,把尾屏高高地举起展开,支撑在翘起的尾羽上,形如一把大扇子。铜绿色疏散的羽支,散落在每根羽轴的两侧,每根羽毛的端处,有一个眼状斑,眼状斑由暗紫、蓝绿、铜色、暗褐、浅黄和浅葡萄红色等多种颜色组成。孔雀不停地走来走去,并用力抖动着尾屏,发出“唰、唰”响声,五光十色的眼状斑,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辉,非常好看。,就是所谓的“孔雀开屏”。



【链接】



孔雀舞:提起孔雀,大家也许会联想起傣族的孔雀舞。舞姿优美,动作细腻,颇像一只只孔雀在林中跳跃。傣族人居住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是绿孔雀的家园。孔雀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舞蹈主要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动作。孔雀舞除表现孔雀的生活外,也表现神话故事,流传最广的神话故事就是“召树屯与楠木诺娜”。



孔雀鱼:为原产于南美洲水域的小型鱼类,最大体型约仅6公分,体型虽小,色彩却是千变万化,非常漂亮。它们不仅有旺盛的生命力,还拥有艳丽的色彩及迷人的体态。



孔雀开屏:只有雄孔雀才会开屏,雌孔雀不开屏。孔雀开屏时,美丽的羽毛立了起来,这部分羽毛不是尾部的羽毛,是长在腰部的羽毛立了起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29
金丝猴  







金丝猴生活在海拔1 500~3 000米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带。喜欢群居,白天行动,在树上活动,特别机警,善于攀爬,行动迅捷,喜在清晨鸣叫。以各种树叶、嫩枝、果实、苔藓等为食物,也吃昆虫、鸟卵和雏鸟,寿命 18年。北京动物园1956年开始饲养展出,1964年人工繁殖成功。



金丝猴是地球上稀有的珍贵动物之一,世界上的金丝猴仅有4种,它们是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前三种都产于我国,因此金丝猴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特有种类,同时金丝猴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除我国外,这些稀世珍宝在世界上仅有法国、英国等极少数国家的博物馆中收藏有若干标本。金丝猴的珍贵程度与大熊猫齐名,同属“国宝级动物”,它们毛色艳丽,形态独特,动作优雅,性情温和,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中川金丝猴分布于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肃南部、秦岭和神农架地区,它们面孔呈蓝色,鼻孔上仰,所以也叫"蓝面猴"、"仰鼻猴"。川金丝猴毛色金黄柔软,耀眼夺目,最长可达30厘米。目前我国川金丝猴在野外的总数尚有20000只左右。比起其它猴类来,金丝猴的确是非常漂亮,特别是川金丝猴,从颈部开始,整个后背和前肢上部都披着金黄色的长毛,细亮如丝,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好似一件风雅华贵的金色斗蓬。



金丝猴身体长大约53~77厘米,尾巴与身体长差不多。在大自然中生活的金丝猴是以吃植食为主食的杂食动物,它们通常在树上用手摘取食物,主要吃植物的嫩枝、幼芽、鲜叶、竹叶和各种水果。金丝猴主要活动在高大乔木树冠的顶层,它们爬树灵活敏捷,跳跃能力特别强,常几十只结群活动,雌雄老幼一起,由雄金丝猴中的年龄大者带队。母猴怀胎五、六月后,多数仅产一只小猴,小猴吃妈妈的奶水长大。



【趣闻】



金丝猴的家庭: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金丝猴的家像我们人类一样,具有典型的家庭生活方式,成员之间相互关照,一起觅食、一起玩耍休息。在金丝猴的家中,未成年的小金丝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非常调皮,也倍受父母宠爱,但小公猴成年后就会被爸爸赶出家门,只能自己到野外独立生活了。



傈僳族的一个古老的传说:我国傈僳族有一个关于祖先的神秘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傈僳族的祖先在大山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他们夏天在树林中活动,采摘树上的嫩芽野果作为食物;冬天以岩洞作为房屋,在地上寻找植物根、茎、种子作为食物。他们的祖先非常诚实善良,与周围的民族友善相处,常常邀请他们来山里做客,用山鸡、竹笋等好吃的款待客人。可是有一天,山外人请他们的祖先做客,却欺负傈僳族的祖先没见过铁器,让傈僳族的祖先坐在刚刚出炉的大砍刀上,结果,傈僳族的祖先的裤子被烧烂,屁股被烙红。屁股露在外面太难看了,傈僳族的祖先就自已缝了一条白短裤,一件白色羊皮褂,一件双肩披黑色坎肩穿在身上了(也就是滇金丝猴的样子)……所以,在今天傈僳族的人们还把金丝猴作为他们自己的祖先呢!



【链接】



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生活在我国的另外两种金丝猴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的皮毛都不是金黄色的。滇金丝猴产于云南西部,体背、体侧、四肢外侧、足和尾呈黑色,因此又叫"黑金丝猴"或"黑仰鼻猴"。其幼猴全身为白色,随年龄增长才能逐渐变成父母的体色。黔金丝猴分布于贵州梵净山区,其数量十分稀少,目前国内外动物园都没有饲养和展出过,所以绝大多数人不能见到。黔金丝猴身上没有“金色”,体毛主要是灰褐色,身上有许多白斑,当地人又称之为"花猴";因为尾巴又黑又细,像牛尾巴,所以又称“牛尾猴”。据目前调查所知,黔金丝猴在我国尚存数百只,已濒临绝灭,是金丝猴中最珍贵的一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29
獾  







獾是哺乳动物中的鼬科动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獾的四肢又粗又强壮,脚趾前生长强而粗的长爪,爪子和前脚趾一样长。獾的体重可达15千克,体长50厘米,尾长10厘米。身体肥壮,头小,长得嘴尖、眼小、耳短、脖子短、尾巴短。獾的鼻头有发达鼻垫,类似猪的鼻子,所以又叫猪獾。



獾依靠灵敏的嗅觉,拱食各种植物的根茎,也吃蚯蚓和地下的昆虫幼虫,或者在溪边捕食青蛙和螃蟹,或者在灌木丛中捉老鼠,甚至吃动物腐烂的尸体。它的爪子细长而且弯曲,尤其是前肢爪,是掘土的有力工具。



獾的毛色为黑褐色与白色相杂,头部中央及两侧有三条白色条纹。獾是群居动物,一个洞穴内居住十只左右。獾是夜行性动物,有冬眠习性,在秋季积累大量脂肪,11月入洞冬眠,第二年3月出洞。



獾的皮、毛、肉、药都很珍贵。它的皮是制作高级皮服装的原料。獾毛还可制作高级胡刷和油画笔。它的肉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是席上的佳肴。但是捕杀野生动物是违法的,我们要拒绝这种行为。



【趣闻】



有一种獾叫蜜獾,还有一种鸟叫导蜜鸟。蜜獾要吃蜂蜜,导蜜鸟要吃蜂蜡,但是两位的本事都不太大,要互相帮助才能吃到自己爱吃的东西。蜜獾牙齿锋利,前爪粗硬有力,适合挖土、爬树,专门捣碎蜂巢。它皮肤坚硬厚实,上面布满了长而蓬松的粗毛,不怕野蜂螫。导蜜鸟平时也总是忙于寻找野蜂巢,但它却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来弄破蜂巢,所以只好找蜜獾当帮手。野蜂常常把巢筑在很高的树上,蜜獾不易找到。所以当导蜜鸟发现树上的蜂巢时,便马上四处找蜜獾。为了引起蜜獾的注意,导蜜鸟就不停地扇动翅膀,身体做出特殊的动作,并发出“嗒嗒”声。当蜜獾得到信号后,匆匆赶往目标所在地,爬上树去,咬碎蜂巢,吃掉蜂蜜。而此时导蜜鸟则悠闲地在旁边等候,等蜜獾美餐一顿走了以后,再来独自享受被蜜獾咬碎的蜂房里的蜂蜡。蜜獾和导蜜鸟真是一对好帮手!



【链接】



世界上哺乳动物中最凶猛的动物是什么?答案不是老虎、狮子,而是看似温顺、可爱的肉食有袋类动物袋獾。



袋獾是全世界体型最大的肉食性有袋哺乳动物,同时也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特有的生物。袋獾以它那独特的嚎叫声和暴躁的脾气著称于世,塔斯马尼亚最早的居民被夜晚远处传来的袋獾可怕的尖叫声吓坏了,因此称它们为“塔斯马尼亚的恶魔”。



袋獾身长525~800毫米,尾长230-300毫米,体重4.1~11.8千克。毛色深褐或灰色,喉部和臀部有白色斑块,嘴为浅粉色。体形与常见的狗獾相似。不同的是,袋獾腹部有育儿袋,所以这种獾才称为袋獾。


    科学家首次估计了肉食哺乳动物咬人的力量,澳大利亚科学家分析了39类灭绝和幸存肉食哺乳动物的犬齿,考虑到动物撕咬力量和其身体大小的相对关系。结果发现,常常被人们所低估的袋獾是现在活着的撕咬力量最大的哺乳动物。一只6千克重的袋獾能够杀死30千克重的袋熊。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29

袋鼠  







袋鼠和小老鼠的样子差不多,但它们不是同一类动物,老鼠是啮齿目动物,杂食性。袋鼠是属有袋目,是食草动物,吃多种植物,有的还以真菌为食。它们大多在夜间活动,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动。不同种类的袋鼠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罗伊德袋鼠会给自己做巢,树袋鼠则生活在树丛中,大种袋鼠喜欢以树、洞穴和岩石裂缝作为遮蔽物。



所有的袋鼠都长着强键而有力的后腿。它们不会行走,只会跳跃。袋鼠跳得又快又高,是个运动好手!在跳跃过程中袋鼠用尾巴保持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可作为第五条腿。



所有袋鼠妈妈都长有前开的一个大口袋,这个口袋叫做育儿袋,育儿袋里有四个乳头。小袋鼠就在育儿袋里被抚养长大,直到它们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趣闻】



爱喝酒的袋鼠



大家都知道,澳洲袋鼠闻名世界,可喜欢喝酒的袋鼠就没听说了吧。据澳洲报报道,澳洲著名的观光地区“蓝山”,在一间酒吧里头,就出现一只爱喝啤酒的小袋鼠,听说这只小袋鼠的酒量还真不错,号称千杯不醉呢!
  这只18个月大的小袋鼠叫“布莫”,已经是澳洲蓝山地区彗星酒吧的常客。酒吧主人表示:“不是每一间澳洲酒吧都会有袋鼠,是他自己决定要来的。它跳进来,其实是我们一位客人在后门碰到他,现在它常常自己来。”酒吧主人表示,布莫有一次打翻了一瓶啤酒,尝过一口后,再也无法抵挡酒香的魅力,有事没事就自动来酒吧报到。除了酒吧主人外,连客人也会大方的请布莫喝啤酒。布莫几乎已经成为酒吧的一份子。



【链接】



袋鼠家族



袋鼠通常以群居为主,有时可多达上百只。但也有些较小品质的袋鼠会单独生活。袋鼠的“王朝”并不安稳,为了争夺王位,年轻力壮的雄袋鼠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它们打起架来总是双方后脚直立,用尾巴支撑在地上,然后用前肢猛击对方,动作像两位拳击手。



袋鼠家族中“种族歧视”十分严重,它们对外族成员进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员在长期外出后再回来也是不受欢迎的。某动物园曾有只袋鼠受邀到外地赴展,几天后回来就“从将军变成了奴隶”,吃饭只能吃些残羹剩饭。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员,也要教训一番,直到学了许多规矩后,才被融为一体。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0

大熊猫1  







大熊猫的真正名字,应当叫猫熊,在古代,大熊猫的分布范围比现在广得多,它的名字有十多个,如白熊、花熊、竹熊、食铁兽等。



大熊猫体型像熊,头大而圆,身体肥胖,尾巴很短。它们身体颜色很有特点,躯干和尾巴是白色,两耳、眼周及四肢全黑。大熊猫浑圆的体型,憨态可掬的动作,黑白相间的色彩获得了世人的喜爱。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的黑眼圈,像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



大熊猫行动缓慢、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他动物。当大熊猫听到异常的响声时,常常是立即逃走。大熊猫长期生活在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所以它们的视觉很不发达。它的瞳孔像猫一样,因此当夜幕即将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成年的大熊猫能有100千克,体长1.5米,肩高66厘米,尾巴短小仅10~12厘米长。在外部形态上,它确实同熊非常相似,但它的骨骼和牙齿,明显地与熊不同,却与小熊猫和浣熊很相近。



  大熊猫主要栖息于海拔2 000~3 000米的山地竹林内,主要吃竹茎、竹叶和竹笋。箭竹是大熊猫最喜爱的食物了。它们的食量很大,在野外,每天除了睡眠和短距离活动,大熊猫要吃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24-76斤的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



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常常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迁到竹枝鲜嫩的阴坡处,秋天搬到2 500米左右的温暖的向阳山坡上,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



【趣闻】



从1957年到1983年,我国赠送给前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墨西哥、西班牙等九个国家,共24只大熊猫。目前仅有2只活着,而且这两只大熊猫已经到了寿命的晚年了,其中朝鲜活着1只,柏林活着1只,幸运的是墨西哥竟有3只后代大熊猫健康地生活着。


    从1983年以后,中国政府再也不把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了。但是大熊猫仍有不少短期出国,参加奥运会庆典,科研展出等。大熊猫的身价就更高了,它是各国动物园梦寐以求,最想得到而最难得到的动物!



野外到底有多少只大熊猫?根据国家2006年的最新调查,全国有野生大熊猫大约1 596只,人养数量161只。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大熊猫不仅是中国最稀有的珍贵动物,而且已成为世界上最珍贵最稀有的动物,世界各大动物园里,每种有绝灭危险的珍稀动物的笼子前,都挂着熊猫图案的标志。



大熊猫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代表中国人民的友谊,出访了许多国家,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大熊猫是我国特产动物,从其祖先出现到现在至少有八、九百万年,是被全世界公认的自然遗产和活化石。保护大熊猫是人类的责任!



【链接】



大熊猫平时自己生活,到了每年四五月的大熊猫繁殖季节,能看见熊猫爸爸和妈妈在的竹林里嬉戏打闹是很难得的。但5月一过,便又各奔东西。大熊猫妈妈怀孕4~5个月,就急着寻找树洞作为“产房”。



一般情况下,大熊猫只生一个大熊猫宝宝。刚生下的大熊猫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妈妈体重的九百分之一,很容易让熊猫妈妈压死,是大熊猫宝宝不易成活的重要原因。可是,一个月后体重可达2千克,3个月就能长到五六千克。熊猫妈妈常把小熊猫搂在怀中,轻轻抚摸,外出时也把它衔在嘴里,或用背驮着,亲亲热热,形影不离。等到小熊猫五六个月大时,妈妈就开始教它爬树、游泳、洗澡和剥食竹子等本领。两年后,大熊猫宝宝才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大熊猫的寿命一般为20~30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0
长颈鹿  







长颈鹿是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一种特有动物,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动物,大约有5.5米高,最高的雄长颈鹿身高可达6米,在草原上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高高的瞭望台。它们的身体这样高,使它们很容易发现草原上的敌人,以便及时逃脱。长颈鹿大多生活在干旱而开阔的稀树草原地带,吃多种不同的树叶和嫩枝,但它们最喜欢吃的是一种叫金合欢树的树叶。它们能够吃到树顶部的树叶,用梳子般的牙齿折下树叶,伸出比人的前臂还长的舌头将树叶卷进嘴里。长颈鹿的胃分四个“小房间”,会把吃下去的食物吐回反刍,每一小块食物大约要咀嚼 40次。



长颈鹿通常生一对角,终生不会脱掉,皮肤上的花斑网纹则为一种天然的保护色。长颈鹿除了一对大眼睛是监视敌人天生的“了望哨”外,还会不停地转动耳朵寻找声源,直到断定平安无事,才继续吃食。它们喜欢群居,一般十多头生活在一起,有时多到几十头一大群。长颈鹿是胆小善良的动物,每当遇到天敌时,立即逃跑。它们能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奔跑。奔跑的时候,姿态很特别,先是前伸头颈,然后又一下于缩回,交替摆动,四足行走方式同其他兽类不同,是同一边的两腿和另一边的两腿交替向前,跳跃般行进。当跑不掉时,它那铁锤似的巨蹄就是很有力的武器。狮子是长颈鹿的天敌,常常潜伏在草丛中,伺机偷猎。长颈鹿的寿命大约30年。



非洲大草原是长颈鹿的故乡,很早以前,它的个头并没有今天那么高,由于自然环境在不断变化,植物减少,长颈鹿要吃到较高的树木枝叶才行,就总得伸长脖子,踮起脚趾。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经过遗传、变异,长颈鹿的脖子变长了。



【趣闻】



沉默是金:长颈鹿的舌头是雪青色的。它的舌头伸长时可达50厘米以上,取食树叶极为灵巧方便。然而它们并不说话,只能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所以长颈鹿表现得十分安静。



高血压:长颈鹿的血压很高,大约是成年人的3倍,但并不是高血压病。原因是长颈鹿的身高要求它们要拥有比普通动物更高的血压,以便于心脏把血液输送到大脑。



饮水不便:由于腿部过长,颈椎只有7块,长颈鹿饮水时十分不便。他们要叉开前腿或跪在地上才能喝到水,而且在喝水时十分容易受到其他动物的攻击,所以群居的长颈鹿往往不会一起喝水。



蹄子是武器:成年长颈鹿用它那大而有力的蹄子保护自己,它们可以把一头狮子一脚踢死。而年幼的长颈鹿尽管出生时就己有约2米高,但还不是很强壮,所以它们更多的时候处于危险中。



进食方式不同:雄鹿伸长脖子吃最高处树枝上的叶子,雌鹿俯身吃矮灌木上的叶子。



【链接】



长颈鹿何时来中国:中国不出产长颈鹿,那么中国什么时候有的长颈鹿呢?1985年7月11日,我国发行了《郑和下西洋五八零周年》纪念邮票一套4枚,最后一枚“航海史上的壮举”描绘的是郑和一行在非洲的场景,其中出现了两头长颈鹿,这是中国邮票上首次出现长颈鹿的图案。所以许多人认为,那时候中国才有了长颈鹿。     



反刍:有些哺乳动物如骆驼、鹿、长颈鹿、羊驼、羚羊、牛、羊等具有复杂的反刍胃,能反刍食物,故称反刍动物。反刍动物的消化分两个阶段:首先咀嚼原料吞入胃中,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反刍再次咀嚼消化。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0
刺猬  







刺猬身体矮短、肥胖。成年的刺猬体长25 cm,体重1千克左右。四肢较短,爪子弯曲,锐利。眼睛和耳朵都小。嘴尖、口小,像老鼠一样。刺猬全身没有绒毛,是坚硬如刺的针毛,长着一条短短的小尾巴,这个可不像老鼠了。刺猬的视觉和听觉都不好,嗅觉非常灵敏,外出觅食和玩耍时,全靠嗅觉灵敏的小鼻子,到处去闻,还能识别天敌和猎人。



刺猬的天敌是猫头鹰和狐狸等食肉动物,还有黄鼠狼,因为他会放臭气把刺猬熏晕。刺猬心理多疑、天生胆子小。所以白天几乎不活动,到了夜晚才出来寻找食物或玩耍。遇到天敌时就将身体、头、足和小尾缩成圆球,箭刺全部竖立,使天敌无法下口。



刺猬的寿命—般为4~5年,长寿的可活到7~8岁。刺猬喜欢群居,每一家族居住在一个洞穴内,很少见到一只刺猬生活的情况。



【趣闻】



刺猬是吃奶的动物,如果它的妈妈出了危险怎么办?告诉你这样一件事,也许你不相信,但这确实发生了!在德国,一只名叫莉萨的猫,幸运的认养了一群小刺猬,当了小刺猬的妈妈。



莉萨是一只宠物猫,她的宝宝在出生不久后就死了。与此同时不幸的是,邻家的一只刺猬妈妈也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了,留下了一群幼小的刺猬。莉萨是在花园里孤独地闲逛时,发现这群小的刺猬的,刚刚失去孩子的莉萨,立即把它们抚养了起来。据莉萨的主人说,大约每隔4小时,莉萨就会去给她的新宝宝喂奶。物学家解释说,这是猫为了摆脱失子之痛,来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



小刺猬喝的惯猫奶吗?德国汉诺威动物医学院的教授,对此作出了肯定的答复。他指出,猫奶的一些成分和刺猬奶是相似的,高蛋白,猫奶的含糖成分也较低,不会像牛奶那样,使刺猬腹泻。



令人好奇的是,刺猬会不会就此学会猫叫?专家说不会的,因为,动物的叫声取决于它的遗传基因。但是,在刺猬觉得身心舒畅的时候,会学着猫打呼噜,甚至小刺猬学会捕鼠,也是有可能的。



【链接】



每年冬季刺猬都要冬眠,在漫长冬眠期内,它们几乎象一具僵尸,浑身冰冷。到了3月,它们的体温开始慢慢升高,呼吸和心跳也逐渐加快。当刺猬准备过冬时,已经在身体里储存了脂肪,正是靠它的帮助刺猬才被送回春天。抵御了饥饿,小刺猬还要抵御严寒。想知道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吗?那就看看下面的故事吧。



在一个飘雪的冬日,森林中有十几只刺猬冻得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的靠在一起,却因为忍受不了彼此的长刺,很快就各自跑开了。可是天气实在太冷,它们又想要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的刺痛又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就这样反反复复的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在受冻与受刺两种痛苦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一个适中的距离,可以相互取暖而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度过了寒冷的冬天。



看了这个小故事,我们知道了刺猬坚硬的刺的坏处了。可是为了保护自己被其它动物伤害,它们还是保留着刺。刺猬过冬的故事,给人某种暗示,要想度过一个个冰冷的冬天,一个人就要不怕艰难地找办法,直到最后找到最适合的办法。



刺猬是一种性格非常孤僻的小动物,喜欢安静,怕光、怕热、怕惊。一旦脱离野生环境被人类当成宠物饲养,等于给小刺猬下达了“死亡通知书”。据调查许多养过小刺猬的人,除了其中放生的刺猬,其余的都是很快就死去了。因此,请不要把刺猬当成宠物!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1

白鹤







白鹤,别名西伯利亚鹤,身长约130厘米,是名副其实的“大鸟”。 白鹤的喙、颈、腿都很长。白鹤翅膀上的小部分羽毛是黑色,其它部分是纯白色的。所以我们叫它白鹤。



白鹤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是湿地保护的重要物种,属于我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水生植物根、茎为食,也吃少量的蚌、鱼、螺等。飞行时头颈前伸,两腿后伸,鸣叫声清脆响亮,发音时能引起强烈的共呜,声音可以传到3~5千米以外。



每年6~8月份在内蒙古、黑龙江繁殖,到了冬天就经过长途跋涉到长江中下游过冬。营巢于沼泽地土丘或水中小岛上。每窝产卵2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约30天。幼鹤85天后才有飞翔能力。在这85天里小白鹤是非常危险的。寿命约50~60年。北京动物园1957年首次饲养展出白鹤,1989年繁殖成功。



我国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处最大的白鹤越冬地。鄱阳湖成了举世瞩目的白鹤王国。近年来已发现来这里的白鹤有2896只之多,占全球白鹤总数的98%以上,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



在动物园的飞禽馆观赏鸟的时候,我们常可看见白鹤只用一只脚站在那里,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白鹤用一只脚站在岸边,沼泽等浅水地方时,是在休息。如同我们人类站着的时候,虽然两只脚都站在地面上,却是把身体的重量都放在其中一只脚上面,因为这样站才会舒服一点。



白鹤在休息时,不是始终用同一只脚,而是右脚站了一会儿,就换上左脚,用两只脚交替着站,以免疲劳。这样可以轮流放松。同时,用一脚站着,可以望得更远,以警惕敌害的突然袭击。如果在睡觉时敌害来了,马上就可以逃跑,要飞走,也比爬起来以后再飞快多了。而当它们站在湖塘中水较深的地方,或是低着头找食的时候,从来也不用一只脚站立,而必须两脚都着地,这样才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当然,在孵化后代期间,它们也和别的鸟一样,乖乖地把身子蹲下来。



用一只脚站着休息的除白鹤以外,一般的游禽、涉禽、鸥类等也都有这种习性。



白鹤是濒危灭绝的动物之一,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在鸟类濒临绝种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其次是外来引入种群竞争、自身繁殖成活率低、国际性的环境污染等。可见人类破坏环境和捕杀是主要原因。



白鹤就是以上原因导致濒临灭绝的鸟类。现在我国白鹤的栖息地最主要的就一个,那就是鄱阳湖。生活地稀少、食物来源就少。在这个保护区内除了白鹤还有其他鸟类,跟它们竞争食物。



我国濒临灭绝的鸟还有黑鹳、白鹳、朱鹮、黄腹角雉、黑颈鹤、丹顶鹤、赤颈鹤、大天鹅、小天鹅、中华秋沙鸭等。



白鹤是候鸟,到秋天和春天时集成大群迁徙。这也给白鹤的生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白鹤迁徙飞行时排成"一"字形或"V"字形。迁移时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就是体内脂肪。所以它们要在迁徙前吃饱喝足,不过这还是不够。在食物资源丰富的中途站,白鹤短短几天就可以让体重增加一倍,这种觅食效率是很惊人的。



迁移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可能遇到不良的天气,迁移方向定位错误,要适应不熟悉的新环境。风雨过后,总有白鹤受伤,特别是未成年的白鹤。刚出生的小白鹤,它们能飞起来要85天。在这期间,小鹤受到一点伤飞不起来就参加不了大迁徙,那就意味着它熬不过寒冷的冬天。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2

白鹤







白鹤,别名西伯利亚鹤,身长约130厘米,是名副其实的“大鸟”。 白鹤的喙、颈、腿都很长。白鹤翅膀上的小部分羽毛是黑色,其它部分是纯白色的。所以我们叫它白鹤。



白鹤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是湿地保护的重要物种,属于我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水生植物根、茎为食,也吃少量的蚌、鱼、螺等。飞行时头颈前伸,两腿后伸,鸣叫声清脆响亮,发音时能引起强烈的共呜,声音可以传到3~5千米以外。



每年6~8月份在内蒙古、黑龙江繁殖,到了冬天就经过长途跋涉到长江中下游过冬。营巢于沼泽地土丘或水中小岛上。每窝产卵2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约30天。幼鹤85天后才有飞翔能力。在这85天里小白鹤是非常危险的。寿命约50~60年。北京动物园1957年首次饲养展出白鹤,1989年繁殖成功。



我国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处最大的白鹤越冬地。鄱阳湖成了举世瞩目的白鹤王国。近年来已发现来这里的白鹤有2896只之多,占全球白鹤总数的98%以上,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



在动物园的飞禽馆观赏鸟的时候,我们常可看见白鹤只用一只脚站在那里,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白鹤用一只脚站在岸边,沼泽等浅水地方时,是在休息。如同我们人类站着的时候,虽然两只脚都站在地面上,却是把身体的重量都放在其中一只脚上面,因为这样站才会舒服一点。



白鹤在休息时,不是始终用同一只脚,而是右脚站了一会儿,就换上左脚,用两只脚交替着站,以免疲劳。这样可以轮流放松。同时,用一脚站着,可以望得更远,以警惕敌害的突然袭击。如果在睡觉时敌害来了,马上就可以逃跑,要飞走,也比爬起来以后再飞快多了。而当它们站在湖塘中水较深的地方,或是低着头找食的时候,从来也不用一只脚站立,而必须两脚都着地,这样才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当然,在孵化后代期间,它们也和别的鸟一样,乖乖地把身子蹲下来。



用一只脚站着休息的除白鹤以外,一般的游禽、涉禽、鸥类等也都有这种习性。



白鹤是濒危灭绝的动物之一,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在鸟类濒临绝种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其次是外来引入种群竞争、自身繁殖成活率低、国际性的环境污染等。可见人类破坏环境和捕杀是主要原因。



白鹤就是以上原因导致濒临灭绝的鸟类。现在我国白鹤的栖息地最主要的就一个,那就是鄱阳湖。生活地稀少、食物来源就少。在这个保护区内除了白鹤还有其他鸟类,跟它们竞争食物。



我国濒临灭绝的鸟还有黑鹳、白鹳、朱鹮、黄腹角雉、黑颈鹤、丹顶鹤、赤颈鹤、大天鹅、小天鹅、中华秋沙鸭等。



白鹤是候鸟,到秋天和春天时集成大群迁徙。这也给白鹤的生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白鹤迁徙飞行时排成"一"字形或"V"字形。迁移时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就是体内脂肪。所以它们要在迁徙前吃饱喝足,不过这还是不够。在食物资源丰富的中途站,白鹤短短几天就可以让体重增加一倍,这种觅食效率是很惊人的。



迁移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可能遇到不良的天气,迁移方向定位错误,要适应不熟悉的新环境。风雨过后,总有白鹤受伤,特别是未成年的白鹤。刚出生的小白鹤,它们能飞起来要85天。在这期间,小鹤受到一点伤飞不起来就参加不了大迁徙,那就意味着它熬不过寒冷的冬天。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2
地球上最大的肉食动物化石







2003年1月,德国古生物学家在墨西哥阿拉蒙布里地区挖掘出了一具可说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肉食动物的完整化石。科学家经过鉴别后认为,它可能正是1.5亿年前统治着海洋的最可怖的食肉动物──绰号为“深海怪物”、“海洋霸主”的“里奥普鲁顿·菲洛克斯”。德国卡尔斯鲁厄市国家历史博物馆的专家艾博哈德·弗雷负责领导了这次史无前例的挖掘工作,他对记者称:“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的第一具‘里奥普鲁顿’完整化石,因此这绝对是一项激动人心的发现。”

“在侏罗纪时代,没有任何其他海洋生物可以逃脱‘里奥普鲁顿’的掠食和追捕,当它掠食时,有时它甚至不咀嚼,而是将猎物整个一口吞下。这是地球上迄今已发现的体积最庞大的食肉动物种类,如今发现了它的完整化石,我们完全可以藉此成功地还原出这个可怕生物的原型,看看它到底像什么。”

尽管从19世纪以来,古生物学家们就从一些零星的化石骨骼中意识到了“里奥普鲁顿”的存在,然而却从来没有发现一架完整的“里奥普鲁顿”化石。

古生物学家们期望从这具化石身上了解到“里奥普鲁顿”的众多秘密,包括它的最后一顿晚餐内容以及它的死因等。研究人员在它如一辆小汽车一样大的头骨上发现了一个大洞。他们分析认为,这可能正是导致这只“里奥普鲁顿”丧命的原因──当它掠食时,也许不慎遭到了猎物临死前的凶猛反击。

据报道,这具“里奥普鲁顿”化石的每个牙齿起码有10英寸长。由于它们如此整齐和锋利,当艾博哈德·弗雷博士的工作小组从土壤中挖掘这具化石时,有几名工作人员甚至被该化石的锋利牙齿划伤。比较一些此前在蛇颈龙化石骨骼上发现的被咬伤痕,科学家们发现这些伤痕与“里奥普鲁顿”的齿印非常接近,这意味着“里奥普鲁顿”也以某些蛇颈龙为食。

通过以前发现的一些“里奥普鲁顿”头盖骨,科学家们推断出“里奥普鲁顿”靠一种奇异的工具──“立体鼻孔”锁定猎物。这种“立体鼻孔”既能在水中探测方向,又能闻嗅猎物所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3

山鹡鸰







山鹡鸰(Dendronanthusindicus)又名树鹡鸰,刮刮油。背面发橄榄绿色,两翅黑色上有明显的黑白色横斑,腹部白色,胸前有两条淡黑色横斑。它喜欢在阔叶林里,又好在林中空地、林边、林中河畔等地活动,停息时,不但尾部左右不断地摆动,身子也随着轻轻摇摆。鸣叫声音像拉锯一样,略似“嘎滋-嘎滋……”。

山鹡鸰在林间捕食,以昆虫为主,有直翅目的蝗虫、鳞翅目的蝶类、蛾类和幼虫、双翅目的虻类、膜翅目的蚁类、鞘翅目的昆虫,也吃小蜗牛等。营巢在树的水平枝芽上,巢以细树根、苔藓,草茎构成,并编入大量羽毛和兽毛,在巢外缠以蛛丝,编成极为柔软而有弹性的巢窝,大小与一般雀类的巢近似。每窝产卵4~5枚,卵壳灰绿色,有稀疏的紫灰色斑点,卵的平均大小为18×14.6毫米。繁殖于东北、河北和华中各省,迁徙时在华南一带可以见到。是消灭大量森林害虫的益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3
山雀







山雀是体型比麻雀纤细的食虫鸟类,也是在平原或丘陵山地林区常见鸟类之一,在山间林区数量较平原地区的种类及数量均多。山雀的体羽大多以灰褐为主,它们的鸣声差异虽极显著,但多少都带有“仔仔黑”的音阶,易于分辨。因其多筑巢于树洞或房洞中,又几乎终日不停地在林间取食昆虫,且多为害虫,故成为农林业很理想的人工招引的对象,国内外已进行的招引工作有显著效果。我国山雀的种类很多,大多数均为留鸟。其中最常见的有大山雀和沼泽山雀。

大山雀(Parusmajor)俗名仔仔黑、白脸山雀、仔伯。为山雀科中体型最大的鸟类,背羽绿灰色,头黑且两侧白色,形成明显的白斑状,故名白脸山雀。腹面白色,正中则纵贯以黑色宽纹,加以前胸黑缘,故形成丁形的黑襟。大山雀在国内分布广泛而且数量较大,多栖于山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间以及丘陵果园及耕作区等地,在庭园林间亦能见到,为留鸟。雏鸟离巢后常结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山雀混成数十只大群,秋冬季常迁飞到平原地带林区。常栖于树枝上发出“仔黑,仔黑,仔黑”或“仔仔黑,仔仔黑,仔仔黑黑黑”。

繁殖期为3-8月间,年繁殖两窝。一般营巢于4-5月。巢筑在树洞、石隙、墙洞中。距地面2-6米,利用苔藓、羽毛和兽毛、棉花、草茎、草根及树皮纤维。巢窝大小常随洞穴条件而变化。产卵6-13枚不等,卵色白并带有红褐色细斑,在钝端较密集。卵大小平均为17毫米×12.9毫米,卵重1.4克。产卵后约15日左右雏鸟孵出,育雏期14-16日。

大山雀消灭害虫的能力十分著称,在果园中能消灭一些对苹果、梨、桃等危害严重的害虫,例如青刺蛾、天牛幼虫、蝽象等害虫;在农田附近也食直翅目、鳞翅目等害虫。特别在林区,大山雀嗜食松毛虫,冬季能啄食树皮内越冬的松毛虫,雏鸟的食物中主要为松毛虫。

沼泽山雀(Paruspalustris)体型比大山雀略小,也是留居于我国各地的最常见的山雀,头顶黑色而不具白斑,背羽砂灰褐色,颏喉部具黑色,腹面无黑色宽纵纹,这些都是与大山雀明显的区别。生活习性、筑巢地点以及巢的结构均与大山雀相似,但分布范围略小,较常见于较高一点的山林地区。鸣声比大山雀弱细,但特别响亮清脆,好像是吹水哨的“伯儿、伯儿”声,常鸣“仔仔、黑黑、仔仔”。卵乳白色,具红棕色斑点。食性与大山雀基本相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3
山瑞









满身疣粒

别名 山瑞鳖、团鱼、瑞鱼

学名 Trionyx steindachneri

英文名 wattle-necked softshell turtle

鳖科 Trioychidae

分布 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背甲长7-16厘米,宽6-14厘米。一般形态与鳖极为相似,主要区别于颈基部两侧及背甲前缘有粗大疣粒。背盘呈椭圆形,背、腹甲骨板不发达,表面覆以柔软的革质皮肤,周边有较厚的裙边。头部前端突出,形成吻突,前端有鼻孔,眼小而瞳孔圆。颈长。肢扁平,均具五指、趾,内侧3趾具爪,指、趾间蹼发达。仅头、颈可缩入壳内。

生活于山地的河流和池塘中,以水栖小动物为食。

食用价值较高,甲也可入药。现在数量已很稀少,与普通鳖极易混淆,误捕误杀较严重。现已有饲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3
山噪鹘







  山噪鹘(Garrulaxdavidi)是与画眉亲缘关系很近的种类,也是唯一能分布到我国北方的画眉类。通体暗黑褐色,有淡黄色的嘴,喜在山林中的灌丛间穿飞,俗称黑老婆,为山地的留鸟。鸣声宏亮而多变,杂食性,但繁殖期以昆虫为主食。在距地不高的灌丛基部筑巢,以禾本科植物草茎及细节根编成浅杯状巢,结构疏松。产4-6枚淡蓝玉色卵,卵壳富有光泽,平均大小为27.2×29.8毫米。卵重5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4
食蛇辨析



杨世诚



在人们心目中,蛇的形象并不好。但它们也是自然界的生灵,是历经1.3亿年的悠悠岁月进化而来的特殊类群,是庞大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理应得到保护。然而,近些年我国公民食蛇现象日趋严重,蛇类资源的保护问题令人堪忧。

据有关部门最为保守的估计,仅上海人一年吃掉的蛇至少有2000多吨。从虹桥机场空运而来的蛇,最多时一天竟达5000公斤;至少有1000多名蛇贩穿梭于上海的大小餐馆。根据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提供的资料,江苏省每天的食蛇量也用吨计算,其中的70%是野生蛇。例如南京,自1997年入冬以来,悄然兴起食蛇热。继全市第一家专营蛇肴的“利隆蛇岛”开业后,金陵的大排档、皇宫酒楼、丁山宾馆等一大批著名餐馆也纷纷推出蛇系列,至今兴盛不衰。

更令人忧虑的是,随着餐饮业的繁荣与发展,南北莱系相互渗透,以前只在南方部分餐馆经营的蛇菜肴,现已发展到北方的菜馆。短短几年的时间,神州大地上大大小小的餐馆,都纷纷把这类与人无怨无仇的冷血动物搬上了餐桌,吃蛇之风几乎刮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蛇主要吃活体动物,从低等的蚯蚓、蜘蛛、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直到鱼、青蛙、蜥蜴、鸟及小型兽类等等,均是蛇的食物。由于食物的关系,造就了蛇较高的营养价值。蛇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脂肪、胆固醇的含量却相对较低,蛇肉因此而具有一定的强壮滋补功效,这是事实。这可能是人们食之而后快的重要原因吧。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嗜蛇成性,取之无度,就会打破人体内的生态平衡,导致“病从口入”。近年来,因喝蛇血酒、蛇胆酒引起的怪病,就如一块石头投入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层层波浪。据报道,杭州一青年钱某在郊县一风景区郊游时,吞食了由饭店提供的蛇胆,喝了蛇血酒,并饱尝了一顿蛇宴,不久开始发烧,体温高达40℃,每日大便4~7次,在几家大医院就诊均未奏效。经过一系列的详细检查,终于在患者粪便中查到了一种罕见的虫卵和虫体,被确诊为“鞭节舌虫病”。钱某这次患病3月余,虽然已病愈出院,但耗去医药费2.4万元,体重减轻了15公斤,为饱一次口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蛇肉能不能食?蛇血、蛇胆酒究竟能不能喝?专家们的忠告非常实在:按常规分析,盛夏时节,南方天气炎热,而蛇属冷血动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当取食可减轻人体内热,治疗风湿,而且蛇胆还有明目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当吃点或许有一定的益处。但是具体哪些蛇的身体上生有寄生虫,对人体可以造成哪些危害,不经过检疫是难以判断的,所以奉劝消费者最好不要生食蛇胆、蛇血,更不能生吃蛇肉。当然,专家们的意思也并不是完全拒蛇类于餐桌之外。蛇既然是人类喜爱的食物资源之一,取食时必须有严格的选择标准,即只能食用人工养殖的蛇,严禁食用野生蛇;对食用的蛇进行彻底检疫,分出好坏等级,甚至可以指定餐馆,挂牌经营,以满足不同口味消费者的需要。

禁止食用野生蛇类,除可能带来“病从口入”的隐患外,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由于大量捕食蛇类,以前常见的竹叶青、眼镜王蛇、乌梢蛇等蛇种现在已经难觅踪影。照此发展下去,中国的蛇类资源很快就会枯竭。这不仅使一些蛇种濒临灭绝的境地,而且人为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其恶果首先便是鼠患日趋严重。1998年11月,在全国灭鼠工作现场会议上,与会者反复指出,“鼠害猛于虎”。据报道,全国每年因鼠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多达30~40亿公斤!鼠害如此猖獗,不禁令人深思!

或许,食野生蛇的人们未必知道蛇类的“婚配”难、繁殖难,以为它们也会像老鼠那样取之不尽、杀之不竭。其实不然。在自然界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动物的“婚恋”现象,如青蛙、老鼠等交配的情景,却极少看见两条蛇亲亲热热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因为蛇类喜独往独来,并且雄蛇没有出色的求偶本能──既没有雄蛙那样的声囊,以响亮的“情歌”向雌性求爱;也没有雄鸟那样华丽的婚装和悦耳的歌喉诱惑雌鸟,这样在自然界中本已寥若晨星的雄雌蛇相遇的机率就少得可怜了。当然,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凡是能生存下来的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能繁殖后代。蛇类也有它的特点:雄蛇的精子在雌蛇生殖道里可以存活3年时间。也就是说,它们只要3年“婚配”一次,就可以保证其种族不断繁衍。可是,如果人类捕杀它们的速度快于它们的繁殖周期,哪有不灭绝的道理?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对蛇类生存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蛇类就更是在劫难逃。

蛇是一种有益于人类的动物,地球“食物链”中绝对少不了蛇!一条蛇一年能捕鼠200只,为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立下了功劳,理应受到人类的保护。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4

嗜食蛇类的雕

──蛇雕

张彦





蛇雕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成鸟头顶羽冠黑色,羽基白色;上体覆羽暗褐,边缘较淡;小翼羽、小覆羽及尾上覆羽先端缀白点,尾羽边缘白,并疏杂狭窄的白色横斑。尾羽主体为黑色,羽基暗褐,中部横贯一道宽阔的污黄色横斑。飞羽黑褐色,具宽阔的褐色横条。下体淡棕褐色,喉及上胸缀以淡色横斑;躯干部满布褐绿的白色点斑,两肋亦然。

蛇雕栖息于山林间,善飞翔于人眼不易见到的高空。嗜吃蛇类,亦食鼠类等其他动物。在食物链中处于顶端。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4
卷尾







卷尾,俗称黎鸡,是常见的夏候鸟。它们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嘴形强健,先端具钩;翅形尖,尾长而呈叉形,一些种类外侧尾羽向上卷曲,故有卷尾之名。脚短健,体羽纯灰或黑色,雌雄相似。以昆虫为食,是重要的益鸟。巢呈浅杯状,构造疏松,多缠以蛛丝,置于大树高处,卵色变化大,护巢性强,善鸣叫。

常见的种类有黑卷尾,灰卷尾,发冠卷尾。

黑卷尾(Dicrurusmacrocercus),俗称黑黎鸡,全身黑色,背和胸部有反光的金属蓝色,尾长而呈叉形,外形尾羽的先端微向上卷;嘴、趾和脚均为黑色,很易识别。平时栖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树顶上,在开阔地常落在电线上。数量多,常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动作敏捷,边飞边叫。主要从空中捕食飞虫,主要以夜蛾、蝽象、蚂蚁、蝼蛄、蝗虫等害虫为食,对农林业有益。

广布于我国东部,除云南西部、海南岛和台湾为留鸟外,其他地方均为夏候鸟。5月初到达河北,6-7月间繁殖,9月底南迁。巢筑于榆、柳等树近枝梢的分叉处,以杂草、地衣及蜘蛛网等织成浅杯状巢。每窝产卵3-4枚,卵色变化大,北方多为白色,微具黑褐色细点;南方则呈橙黄色,杂有紫色斑。护巢性强,如有别的鸟侵入巢区,则双双飞出急速掠过入侵者的身旁,用喙啄击,或用翅扇打,甚至可攻击比其体大很多倍的乌鸦及鹰等,直到将它们赶出巢区附近为止。老乡常把小鸡养在卷尾巢下,借以得到保护。繁殖期,雄鸟往往站在树顶发出音似"吃杯茶"的嘹亮的、发金属声音的叫声。

灰卷尾(Dicrurusleucophaeus)俗称灰龙眼燕,全身为暗灰色,鼻羽和前额黑色,眼先及头之两侧为纯白色,故又有白颊卷尾之称。尾长而分叉,尾羽上有不明显的浅黑色横纹。飞翔姿势与生活习性和黑卷尾相似。多数地区一年繁殖一次,6-7月进行;但在西南地区则一年繁殖两次。每窝产3-4枚卵,一般呈粉红色,有大形紫灰色斑点。食物以昆虫为主,灰卷尾多站在高树顶上等待飞虫的到来,见有飞虫由附近飞过,就很快的由栖息处向下直飞,掠捕后又突然转折向上,再飞回原处,形似U字形。主要以农林害虫为食,如蝽象、白蚁和松毛虫等,也吃植物种子,对保护松林、房屋、电杆,车船、水闸等都有一定作用,应加以保护。灰卷尾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华东和西南地区的候鸟;冬天迁往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一带越冬。

发冠卷尾(Dicrururshottentottus)俗称卷尾燕,酷似黑卷尾,但体型较粗大,外侧尾羽显著向上弯曲,额头上有十余条发状羽,沿后背下垂。在生态习性上与黑卷尾也很相似,但多见于林区,栖息在高低不平的山区、丘陵等地,在河北省则限在高山分布,在南方数量较多。5-6月开始繁殖,巢呈杯状,以纤枝,卷须、根条等构成;每窝产4-5枚卵,卵色不一,一般呈粉红色,其斑点颜色变化大。食物几乎完全为昆虫,如甲虫、蝽象、蟋蟀、蝗虫等。为农林益鸟,夏季广布于我国南方,偶见于北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4

蓝矶鸫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蓝矶鸫(Monticolasolitaria)俗称麻石青,主要特点是雄鸟上体几乎纯蓝色,两翅和尾近黑色;下体前蓝后栗红色。雌鸟上体蓝灰色,翅和尾亦呈黑色;下体棕白,各羽缀以黑色波状斑。

夏时常栖息于多岩石的山地或海岸上。冬时南迁,偶见于城墙、古塔、废墟等处。它们取食或由高处直落地上捕取,或骤然飞出在空中捕食飞虫。雄鸟在繁殖期中善于鸣叫,鸣声富有音韵,十分动听,常在岩石巅处昂鸣不已,叫时不断向上扭尾,颇有风采。

在河北5-7月繁殖,巢置于山腰的岩隙间,形似碗状。巢基以苔藓、枝条、树皮等所造成,内垫以细草,须根等。每窝产4枚卵,淡蓝色,有时在钝端处缀以红褐色细点。在内蒙古、东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繁殖,在长江以南越冬。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蝼蛄、蝗虫等,也吃蜘蛛。由于嗜食昆虫,消灭大量害虫,对农林业有益。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4
椋鸟







椋鸟,包括一些重要的食虫鸟类,翅较尖,尾短而呈平尾状,习性大都为地栖性,有的为树栖,喜结群。叫声嘈杂,善仿其他鸟的叫声,有些种类在饲养条件下可学人语。食物多变,有些种是吃昆虫的能手,巢常营于树洞中。

常见的种类有灰椋鸟,紫翅椋鸟。

灰椋鸟(Sturnuscineraceus) 俗称高梁头,管莲子。为我国常见的候鸟。主要特点是头顶和颈部黑色,前额和头侧白而杂以黑纹,体背面灰褐色,腰及腹部为白色;尾羽黑色,先端具白斑;嘴、脚为橙红色。迁徙时,常成群栖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飞行疾速。其体灰褐色,头上黑,两颊白,野外较易鉴别。

灰椋鸟在4-5月间繁殖,巢营于树洞,内铺以杂草、残羽等,相当粗糙;有时亦在偏僻的崖壁上营巢。每窝产3-5枚卵,呈淡蓝色或玉蓝色,有褐色斑。为杂食性鸟类。夏季主要以蚱蜢等昆虫为食;冬季主要啄食野生植物的果实,种子,但并不残害栽培种类,故对农林业很有益。广布于我国各地,繁殖在北方,自东北以至甘肃西北部,迁徙途经华北一带,而到江苏、四川等省以南的地区越冬。

紫翅椋鸟(Sturuusvulgaris) 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候鸟。它的主要特点是头、喉及前颈部呈辉亮的铜绿色;背、肩、腰及尾上复羽为紫铜色,而且淡黄白色羽端,略似白斑;腹部为沾绿色的铜黑色,翅黑褐色,缀以褐色宽边。夏羽和冬羽稍有变化。野外观察,通体黑色,闪有紫铜色和暗绿色的金属光泽。

紫翅椋鸟多栖于村落附近的果园、耕地、或开阔多树的村庄内。数量多,喜集群生活,有时与粉红椋鸟(pastor)混群活动,往往分成小群,聚集在耕地上啄食,每遇骚扰,即飞到附近的树上。喜栖息于树梢或较高的树枝上,在阳光下沐浴、理毛和鸣叫。杂食性,以黄地老虎、蝗虫、草地暝等农田害虫和尺蠖、柳毒蛾、红松叶蜂等森林害虫为食,但在秋季也聚集在果园中窃食果子或在稻田中啄食稻谷。5-6月繁殖,往往集群营巢,巢营在村内尾檐下,峭壁裂隙、塔内以及天然的树洞中。巢以稻草、树叶、草根、芦苇、羽毛等编成。每年繁殖一次,每产4-7枚卵,卵色变化很大,呈乳黄色、翠绿或纯浅绿蓝色。孵卵期12天,亲鸟每天育雏95-328次,且有时一次衔数条虫返巢育雏。

紫翅椋鸟在田野、菜园、森林里消灭大量害虫,不仅在保护草地上起着巨大作用,也是农业上的著名益鸟。在个别地区和时期内也能窃食一些果子和稻谷,但益害相比,仍是以益为主,应大力开展保护与招引紫翅椋鸟的工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5
柳莺







俗称柳串儿或槐串儿,是我国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小型食虫鸟类。它们的体型比麻雀小得多,背羽以橄榄绿色或褐色为主,下体淡白,嘴细尖,常在枝尖不停地穿飞捕虫,有时飞离枝头扇翅,将昆虫哄赶起来,再追上去啄食,所以是十分活跃的小鸟,而且在枝间跳跃时,不时地发出一声声细尖而清脆的“仔儿”声,很容易识别,我国的柳莺种类很多,都是夏候鸟,在迁徙时遍布于各地的山林、园圃以及城市公园等地的林木中;其中一些种类在我国北方繁殖,最著名的有黄眉柳莺和黄腰柳莺。

黄眉柳莺(Phylloscopuinornatus)俗称柳串儿、树串儿、槐串儿、树叶儿。体长约7厘米,橄榄绿色,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一条淡绿色的眉纹以及翼上有两道白斑。活跃在柳树、槐树等乔木灌木丛树梢杈间,不停地跳跃、啄食。性不畏人,很容易被发现。它的鸣叫声细而尖锐,轻柔而脆,且多变。迁徙季节,在平原公园、庭院中最常见到,常三五成群或更多些。

夏季在我国东北、河北省北部及新疆等地的山林中繁殖。它筑巢的地点极为隐蔽,常在地表的枯枝落叶层中,或在地面凹窝中,以树皮纤维及草茎编织成球状巢,出入口开在巢的一侧。巢壁内常混有大量苔藓和蕨类以及羽毛、兽毛等,有着伪装鸟巢的本能,能衔取藓和树皮盖在球状巢的巢顶上,厚度可达6厘米,从表面上很难发现它的巢。它们出入在一个很不规则的洞口,巢口直径4-5厘米,巢高8-11.5厘米,巢宽9厘米,内径5-6厘米,巢深2-6厘米。黄眉柳莺满窝卵为4枚,白色,有红褐色细斑,特别在钝端密集成环轮。卵的大小为14.8×11.4毫米,卵重0.9克。

在消灭害虫方面有较大的作用。所吃的昆虫种类有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等的昆虫,而这些都是有害种类,例如蝽象、叶跳蝉、蝇类和蚊类等,有时也食杂草种子及植物种子。在迁徙时,它们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在控制园林害虫方面有重要作用,应大力保护。

黄腰柳莺(Phylloscopusproregulus)身体比黄眉柳莺更小些,常与其他柳莺混集成群,在树枝间跳跃取食。与黄眉柳莺的区别在于没有淡黄色的眉纹,而腰部有明显的黄色横带。每年约在5-7月间繁殖于我国北方的山区林间,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数量增多。繁殖期雄鸟常站在高树顶端,发出急促而宏亮的“嘎支嘎支……”声,在林间的针叶树或灌丛基部筑巢。在北京小龙门林场采到的巢为高杯形,以枯草茎编成,内衬兽毛。产5-7枚白色卵,上带褐红色斑点,卵比黄眉柳莺的小。黄腰柳莺与黄眉柳莺的食性很相似,也是著名益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5

芦莺







芦莺(Phragamalicolaaedon)俗名大嘴莺,树扎子。体形及颜色与大苇莺极为相似,但没有眼纹,腹面近白、略带棕色。芦莺也是我国夏候鸟,在迁徙时遍布于我国东部地区,在东北及内蒙古等地繁殖,在沼泽地附近的草丛中、河边湖畔的草丛及灌木丛中栖息,在其附近的小丛树或灌木丛中营巢,不过与大苇莺相比,芦莺的栖息环境为距水较远的较干的环境内。

它的巢以枯草编织成高杯状,结构疏松,巢距地面不高,一般不超过2米。卵产于5月,每窝为4-6枚,最常见的是5个卵。卵的颜色为淡红或略带淡棕黄色,卵上有不规则的略似网格状的纹,有时偶见没有花纹的粉红色的或两端均为淡黄色的卵。

芦莺除了在育雏时大量捕食昆虫外,在非繁殖季节至春、秋迁徙的过程中,分析其胃内所食的食物,几乎有90%为昆虫,共中主要是蝗虫,约占50%,鳞翅目昆虫25%,植物性食物杂草残叶占12.5%,因此芦莺也是吃虫的能手,对农林业特别是农业具有经济意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5


庞然大物

别名 南蛇、蚺蛇、琴蛇

学名 Python molurus

英文名 Indian python

蟒科 Boidae

分布 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蟒是中国最大的蛇类,体长6-7米,头颈分区明显。肛孔两侧有后肢残余,呈爪状。身体背面为灰棕色至黄色。中央有一列棕红色、镶有黑边、略呈方形的大斑块,两侧又各有一列较小的斑块镶嵌排列。头顶背面的斑块呈矛形。腹面为黄白色,具少数黑褐色斑。眼小,瞳孔直立,呈椭圆形。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丛林中,善攀援,亦可栖于水中,夜间活动。以各种脊椎动物为食,有时可吞食几十千克重的小牛。捕食较大的猎物时,通常是把猎物缠紧,待窒息后吞食。每年4-6月份产卵,每窝数10-100枚,雌蟒盘伏于卵上孵育。目前野外的数量已经很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5

河马







偶蹄目

学名:Hoppopotamusamphibius

英文名:Hoppopotamus??

原来遍布非洲所有深水的河流与溪流中,现在范围已缩小,主要居住在非洲热带的河流间。它们喜欢栖息在河流附近沼泽地和有芦苇的地方。生活中的觅食、交配、产仔、哺乳也均在水中进行。 

河马的特点是吻宽嘴大,四肢短粗、躯体象个粗圆桶。胃3室不反刍。鼻孔在吻端上面,与上方的眼睛和耳朵呈一条直线。这样它全体潜伏水中只须将头顶露出水面就能嗅、视、听兼呼吸了。

体长3.75-4.6米,尾长约56厘米,肩高约1.5米,体重3-4.6吨,下犬齿长约60厘米,可重达3公斤。河马皮肤排出的液体含红色色素,经皮肤反射显得像是红色的,引起了河马出“血汗”的说法。 

河马极善游泳,在受惊时,一般避入水中。每天大部分时间在水中,潜伏水下时一般每3、5分钟把头露出水面呼吸一次,但可潜伏约半小时不出水面来换气。它们的皮肤长时间离水会干裂。

河马成对或结成小群活动,老年雄性常单独活动。夜行性:它们几乎整个白天都在河水中或是河流附近睡觉或休息,晚上出来吃食,有时会顺水游出30多公里觅食。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偶食陆地作物,以草为主,有时到田地去吃庄稼,造成很大损害。河马无定居:不在一个地方长期停留,每隔数日便迁到新地方去。

河马繁殖期不固定,全年均繁殖,每产一仔,孕期227-240天,仔兽出生时体重27-45公斤。在人为饲养下约3岁性成熟,在野外5、6岁成熟。寿命40-50年。

河马的皮下脂肪约5厘米厚。人们常猎杀它取其脂肪、肉和厚皮。脂肪可得90公斤。当地人非常珍视它的肉。牙齿质量也很好。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4 09:36

黑鹎







别名山白头。个体较白头鹎稍大。头、脖子是黑色或白色,身体羽毛纯黑色,嘴和脚都是鲜红色,黑白红分明,很容易识别,它是南方山区常见的种类,平时居住在高山乔木林里,活跃在树冠上,到下林间活动是很罕见的现象。叫声多变不一,经常仿猫叫声。杂食性,主要以果实(如无花果等)和昆虫等为食。

繁殖约在四至七月间,巢较精致,呈杯状,由苔藓、杂草及树皮构成,内铺松针及精细的软草。通常用蛛网或草茎捆缚在高树的横枝上或树叉间,离地约17米。巢内径5.7厘米,深3.8厘米。每窝产卵3-5枚,卵为圆形,卵壳白粉色,上面密布着淡紫、暗红褐色的斑纹。卵平均大小为27.2×19.4毫米。黑鹎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分布着,亚种分化很多,是农林业的益鸟。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作者: 希望你好    时间: 2009-4-27 10:08
虎纹蛙


身上布满疣粒的虎纹蛙
学名 Rana tigrina
英文名 Indian bullfrog
蛙科 Ranidae
分布 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体长可达10厘米,皮肤粗糙,布满大小疣粒。背面黄绿棕色,有不规则斑纹。腹面白色,前后肢有横斑。趾端尖圆,趾间具全蹼。前肢粗壮,指垫发达,呈灰色。雄蛙具外声囊一对。
生活在近山的旷野、水田和池塘中。捕食昆虫、蚯蚓、蜘蛛和其他小型蛙类。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作者: 希望你好    时间: 2009-4-27 10:08
巨蜥


似蛇非蛇,名曰巨蜥
别名 四脚蛇、圆鼻巨蜥
学名 Varanus salvator
英文名 Asian water monitor
巨蜥科 Varanidae
分布 广东、广西、云南、海南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巨蜥是我国蜥蜴中最大的一种,全长近2米,尾长约占五分之三。全身密被细小鳞片,头窄长,吻较长,尾侧扁如带,四肢粗壮。鼻孔在近吻端处。舌较长,前端分叉较深。尾背鳞片突起形成两列嵴。背面为黑色,杂有黄色斑纹。腹面为淡黄色或灰色,散有少数黑色斑纹。尾部则为黑黄相间的环纹。
生活于山区的溪流附近,常到水中游泳,亦能攀附矮树。以小型哺乳动物、鱼类和蛙类为食。6-7月份产卵15-30枚于岸边洞穴或树洞中。

作者: 希望你好    时间: 2009-4-27 10:11
长尾山雀







常见的森林鸟,为小型的山雀,其体型、结构及生活习性均与大山雀等相似,但具有十分显著的长尾,以此区别于山雀中的其他类群。为我国各地的留居鸟类。常见种类有银喉长尾山雀和红头长尾山雀等。

银喉长尾山雀(Aegighaloscaudatus) 俗名洋红儿(北名),十姊妹(南名)、银颏山雀。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喉部中央有银灰色块斑,头顶黑,背灰、尾黑色。在山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常见于树冠和灌丛顶部,冬季亦见少数迁于平原。繁殖期成对,秋冬季结成小群,鸣声有时“jing-jing…”,或为“jie-jie-jing-jing-jing-jing”。繁殖开始于3-5月,筑巢于树枝间,亦多在背风处。巢材为苔藓、地衣、树皮及羽毛等,有时甚至亦用鳞翅目昆虫的茧丝胶固其巢。营巢于柳树、松树、茶树或竹林间,每窝产6-8枚卵,卵粉红色或白色,具红褐色斑点,平均大小为15×12毫米。银喉长尾山雀主食昆虫,食物中90-95%是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以及其他昆虫,例如危害森林的落叶松鞘蛾、天蛾、尺蠖等都是它的主要食物。

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concinnus)俗名红白面只、小老虎、红顶山雀。体形较银喉长尾山雀小,体色差异也十分明显,头顶栗红、喉部中央有黑色块斑,仅分布于我国南方。觅食于低山开阔的荆棘或山坡灌木丛间,也常在乔木的高枝上鸣叫不休,叫声“唧-唧-唧-唧”,由高调逐渐转低。食物中除半翅目、鞘翅目及鳞翅目外,也啄食松毛虫卵,在4-8月间,所吃食物中有99%为昆虫。在2-4月间繁殖。巢筑于幼松顶处或矮竹丛间,以树皮、苔藓等编成,为球状巢。距地不高,每窝产6-8枚卵,卵白色、几乎无斑,平均大小为13.88×10.57毫米。红头长尾山雀在育雏时每天饲喂雏鸟多达300次,能消灭茶园中的小白尺蛾、大小卷叶虫、尺蛾类的幼虫或成虫等害虫,在林区中消灭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等多种害虫,对于抑制这些害虫的数量起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 希望你好    时间: 2009-4-27 10:11
纯蛱蝶与西番莲



林徽銮



我国,“蝴蝶文化”的内涵,从来是美丽与美好的象征。然而,蝴蝶也并非每时每刻都那么可爱。

你看,在美洲热带的一片草木葳蕤的原野上,在藤蔓盘绕的植物群落上方,有不少纯蛱蝶在盘旋飞翔。可它们既不是在休闲玩耍,也不是在欣赏美丽的景色,而是在寻找所要霸占的“领地”,只因猎物隐蔽太深,一时难以得手。它们虽飞得那么匆忙,目光却不放过每一丛植物……

蓦然,一阵微风吹过,纯蛱蝶们振奋了起来:它们终于嗅到了寄主──西番莲的气味。纯蛱蝶要在这些西番莲身上产卵、繁育后代、强占它的叶片做“产房”和“幼儿园”。倘若仅此而已,说不定还能相安无事。可是,纯蛱蝶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让其幼虫吃了西番莲的叶子,致使西番莲生长速度减缓,甚至开不了花结不了果,不能形成种子。纯蛱蝶为了自己传宗接代而毁了西番莲的繁殖功能,这种色彩斑斓的昆虫也忒歹毒了!不过,这倒从另一角度促成了纯蛱蝶和西番莲的进化,给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增添了新的内容。

生物多样性与动物、植物生态系统相互进化的多样化有直接关系。相关的动物与植物间常常会发生很有趣的故事,就连它们的“专性相关”(某些动物对相关植物选择的专一性)类型的迥异也十分令人惊讶。

就以纯蛱蝶和西番莲为例,这二者的“专性相关”是昆虫纯蛱蝶对植物西番莲野蛮的专一选择,纯蛱蝶的“殖民主义霸权作派”十足,属于侵占加毁灭的类型,我们姑且称之为C类型。

在生长着无花果的地方,必然有无花果蜂出没;而有丝兰蛾活动的所在,肯定会看到丝兰蛾。因为这两种植物都需要相关昆虫帮助传递花粉才能结果,所以心甘情愿献出自己的一部分胚珠供“客人”们的幼虫食用。同时,恰恰因为有了植物的这一“礼让”,昆虫的新一代才得以健康成长,才有可能相互支持并促进对方的生存与繁衍。这一类“专性相关”是以一方做出部分牺牲为代价、为条件、为前提的。这种双方都成为对方自然选择动因的生态现象,这里视为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B类型。

让我们来看看蜜蜂采花。瞧,在那万紫千红的草木之中,一群群蜜蜂正忙碌地飞舞在花丛、果园之间。而由此所构成的赏心悦目的田园景致,也正是蜜蜂与植物之间相互选择效应的表现。蜜蜂替植物进行异花传粉,使植物得以“优生”,而植物则向蜜蜂提供了酿蜜的原料,给蜂类生存以不可或缺的环境与条件。蜜蜂与植物之间构成了互惠又不伤害对方的关系,这是A类型。不过,A类型的“专性相关”也有其特殊性,蜜蜂所选择的植物不只一种,这一类型的“专性”,大概是作为器官的“花”。

现在,再回头看看C类型吧。

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生物界的许多种类在适应当地环境、生态条件的过程中,会形成对抗灾害的各种能力和习性。西番莲受了寄生型昆虫的伤害之后,为了保护自己,便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来驱赶昆虫。

西番莲的“化学武器”有效地阻挡了部分入侵者,可是仍有少数昆虫如纯蛱蝶,也随之产生出一种抵御西番莲化学药剂的能力,以突破西番莲的防线。不过,正因为这样,纯蛱蝶从此不再在其他植物身上产卵,纯蛱蝶因此失去了许多机会。大自然果真很奇妙。

真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这种自然选择的压力之下,西番莲又不断使出“绝招”与纯蛱蝶对抗。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把自己伪装起来,不让纯蛱蝶发现自己,从而达到不做“殖民地”的目的;二是千方百计杀死纯蛱蝶的卵或幼虫。

首先,西番莲用改变叶片形状的办法来迷惑纯蛱蝶。纯蛱蝶飞过时以为此处并无自己所需要的西番莲,于是飞走了,西番莲因此躲过了一劫。纯蛱蝶的寄生压力迫使寄主西番莲改变了形态,然而这反而有利于西番莲的叶片进化。“坏事变成了好事”!

此外,西番莲“造”出一种黄色假卵──叶片上蜜腺稍微隆起形成卵状结构。纯蛱蝶以为同类已然光顾过这里就不再来产卵或少在上面产卵。“伪装术”和“仿生学”在这里应用得出神入化,而且都产生了奇效。

倘若以上“法术”一一被“破解”,纯蛱蝶终于又可强行在西番莲叶上产卵。而这时,西番莲又抛出了几手致命的“杀手锏”:

西番莲的一些腺体(不是花)分泌出一种“花外蜜露”,引诱蚂蚁和蝇类前来捕食纯蛱蝶幼虫,西番莲用这种“广招高手”和“借刀杀人”的手段,再次达到了消灭入侵者的目的。

另外,西番莲使出落叶抗卵奇招。这种特性使叶片上纯蛱蝶的卵全部死亡,若有幼虫,也因叶片干枯没有食物而毙命,这种牺牲局部保护整体的手段高明之极。而这种现象也是生物界生存竞争的一个法则。

因为纯蛱蝶非找西番莲作寄主不可,因此使西番莲进化出更多的抗幼虫的特性,如腺脚西番莲的叶面上长有成排的细小钩状表皮毛刺,纯蛱蝶幼虫爬过时大多数被刺伤并被困死。

在纯蛱蝶和西番莲相互促进进化的过程中,在西番莲增强抗拒纯蛱蝶产卵和抵抗纯蛱蝶幼虫能力的同时,种间斗争的残酷性与巨大推动力,使纯蛱蝶又增强了寻找、发现西番莲的能力。因纯蛱蝶在西番莲上产卵所要求的条件极其苛刻,对品种、部位、场所、时间都不肯将就,这就使得它们为了达到目的而有了相应进化,而且也很有趣。

在寻觅合适的可供产卵的西番莲时,纯蛱蝶单凭“视觉启示”常达不到目的,有时还会受骗上当,所以它们要借助“嗅觉启示”来伪装:一阵微风吹来,纯蛱蝶根据气味信息,找到了寄主的大概方位,然后设法接近寄主,它们用前足“敲击”叶子表面,直接对叶子物质取样进行化学分析以辨真伪。

的确如此,西番莲的变异和纯蛱蝶的进化,这种昆虫与植物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生物界中种间斗争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就是在这样的二元或多元相互作用中持续发展的。

林徽銮


作者: 希望你好    时间: 2009-4-27 10:15
大壁虎


大壁虎
壁虎中最大的一种
别名 蛤蚧、多格、蛤蟹
学名 Gekko gecko
英文名 giant gecko
壁虎科 Gekkonidae
分布 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壁虎科中最大的一种,全长30厘米左右,头体长与尾长相近。头宽大,略呈三角形。吻圆,眼睑明显。身体背面灰褐色,密布细小鳞片,细鳞间散有褐色至橘红色的粗大瘰粒,排列成纵行。腹面鳞片较大,略成六角形。四肢的指、趾宽大扁平,具吸盘;除第一趾外,均具小爪。腹面白色,有粉红色斑纹。尾部形成灰白色和粉红色相间的环纹。
栖息于山间岩石上或树洞内,亦见于住宅房屋内。夜行性动物,以昆虫、蜥蜴和小鸟为食。6-7月份产卵2枚于岩壁上,卵白色,略近球形,孵化期约3个月。
由于晒干的大壁虎可以入药(称为“哈蚧”),而遭到人们大量捕杀。目前野生资源要加以保护。

作者: 希望你好    时间: 2009-4-27 10:15
大鲵


大鲵
看上去似鱼,实为两栖动物
别名 娃娃鱼
学名 Andrias davidianus
英文名 giant salamander
隐鳃鲵科 Cryptobranchidae
分布 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鲵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黏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因其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肉味鲜美,被视为珍品,遭到捕杀,资源已受到严重的破坏,需加强保护。

作者: 希望你好    时间: 2009-4-27 10:17
玳瑁


爬上沙滩晒晒太阳
别名 十三鳞、瑇瑁、文甲
学名 Eretmochelys imbricata
英文名 shell turtle
海龟科 Cheloniidae
分布 台湾、广东及海南沿海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海龟,体长大者可达100厘米,体重50千克左右,背甲共有13块,作覆瓦状排列。缘甲的边缘有锯齿状突起,尾短,前后肢各具2爪。头、尾和四肢均可缩入壳内。背甲和头顶鳞片为红棕色和黑色相间。背甲平滑而有光泽。颈及四肢背面为黑色,腹面几为白色。
生活于暖水性海洋,每年夏季繁殖,在沙滩上挖坑,白昼产卵,每次产卵120-130枚。依靠自然界的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49-60天。性情凶猛,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海藻为食。
玳瑁的背甲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装饰品,汉代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我国在广东省建立的惠东港口自然保护区就是以保护玳瑁、绿海龟等海龟为主。

作者: 希望你好    时间: 2009-4-27 10:21
玳瑁


爬上沙滩晒晒太阳
别名 十三鳞、瑇瑁、文甲
学名 Eretmochelys imbricata
英文名 shell turtle
海龟科 Cheloniidae
分布 台湾、广东及海南沿海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海龟,体长大者可达100厘米,体重50千克左右,背甲共有13块,作覆瓦状排列。缘甲的边缘有锯齿状突起,尾短,前后肢各具2爪。头、尾和四肢均可缩入壳内。背甲和头顶鳞片为红棕色和黑色相间。背甲平滑而有光泽。颈及四肢背面为黑色,腹面几为白色。
生活于暖水性海洋,每年夏季繁殖,在沙滩上挖坑,白昼产卵,每次产卵120-130枚。依靠自然界的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49-60天。性情凶猛,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海藻为食。
玳瑁的背甲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装饰品,汉代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我国在广东省建立的惠东港口自然保护区就是以保护玳瑁、绿海龟等海龟为主。

作者: 希望你好    时间: 2009-4-27 10:21








鸫是比椋鸟稍大一些的鸣禽,为著名的食虫鸟类,它们虽也吃一些浆果和植物种子,但主要以昆虫为食。在迁徙及越冬季节,常集成大群在林间活动,尤其喜欢在草丛中穿行觅食枯枝落叶层内所隐藏的害虫,人们根据这种生活习性,称之为“穿草鸡”或“窜儿鸡”。成群的鸫类对消灭田间害虫地老虎、玉米螟幼虫等有突出的贡献。有人饲养一只14日龄的雏鸟,发现它全天竟吃掉68条蛆,其重量比它的体重还要重41%。由于鸫的肉味鲜美,在非繁殖期又有集群的习性,常成为狩猎对象,应该加以限制。我国常见的鸫类有红尾鸫和乌鸫等。

红尾鸫(Turdusnaumanni)又称斑鸫,它的体背颜色以棕褐为主;下体白色,在胸部有褐色斑纹围成一圈;眼上有清晰的白色眉纹。起飞时,尾羽展开时棕红色。它在苏联西伯利亚东部等地繁殖,春秋季节迁徙时几乎遍布于我国各地,并在辽宁省以南的广大地区越冬。通常在越冬的鸟群中有的个体颜色更显黑褐,有的个体颜色略呈棕褐,是红尾鸫中的两个亚种,其中发黑褐色的又叫乌斑鸫。食物以昆虫为主,包括蝗虫、金针虫、地老虎、玉米螟幼虫等农林害虫。红尾鸫的巢置于不太高的树杈上,主要以嫩枝编成碗状巢,混有草茎及苔藓等物,在巢壁中常用大量泥土来加固。每窝产4-5枚卵,卵淡蓝色、杂以红褐色细斑,平均大小为27.8×20.6毫米。

乌鸫(Turdusmerula)又称黑鸫,是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和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繁殖的一种鸫,它的通体乌黑,很象小乌鸦,但嘴为鲜黄色,特征十分明显。乌鸫栖息于森林、草地或园圃间,在地面奔走啄食,叫声宏亮尖锐,音似“吉-吉-吉-吉-”,因而在南方民间常称此鸟为乌鶺。它的食物中有50-82%为昆虫,以蝇蛆、蝼蛄、蝗虫、及多种鳞翅目幼虫为主。巢的形状、大小和结构都与红尾鸫相似,每窝产5枚淡浅色卵,上面满布粗细不等的淡灰紫和栗褐色斑纹。卵的大小为30×21.5毫米。


作者: 希望你好    时间: 2009-4-27 10:23
鳄蜥


美食一顿
别名 懒蛇、睡蛇、雷公蛇、瑶山鳄蜥
学名 Shinisaurus crocldilurus
英文名 Chinese xenosaurs
鳄蜥科 Shinisauridae
分布 广西大瑶山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全长3-3.6厘米,尾长超过体长。身体类似蜥蝎。呈圆柱形,尾则侧扁,类似鳄,故名“鳄蜥”。吻低钝,头高略呈方形,两侧具明显的棱,一直延伸至尾部。体表粗糙,背面为深棕色,体侧为土棕色,杂有黑纹。腹面浅黄有短黑斑纹。尾部有黑与棕色相间的横纹。四肢短小,指、趾端具尖锐而弯曲的爪。
生活在山间溪流的积水坑中,晨昏活动,白天在细枝上熟睡,受惊后立即跃入水中。每年6-8月份繁殖,卵胎生,11月至次年3月冬眠。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蝌蚪、蛙、小鱼、蠕虫。
瑶山鳄蜥为我国特产,在分类上为独科、独属、独种,除具有一般蜥蜴的特征外,还有一些原始性,如头骨为古腭形、具顶眼孔等,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需加强保护。

作者: 希望你好    时间: 2009-4-27 10:23
白颊长臂猿


白颊长臂猿
以貌得名—白颊长臂猿
别名 黑猴
学名 Hylobates leucogenys
英文名 white-checked gibbon
猩猩科 Pongidae
分布 云南南部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颊长臂猿的体形细长,肩宽臀小。体长40-65厘米,无尾,直立时两手可触地。与黑长臂猿的最大区别是雄猿两颊具明显的白色块斑,体毛仍为黑色。头顶具尖形冠毛。雌性幼体为黑色,成年后为灰黄色或金黄色,头顶也有黑色毛冠。
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中,由一对成年猿和2-3只不同年龄的子女组成小群,营树栖生活。取食野果、树芽、嫩叶及花,特别喜食榕树果实,亦食昆虫。喜欢鸣叫,早晨太阳初升时成年猿首先鸣叫,最后全体共鸣,声音悦耳,数里之内可闻。
由于开垦种橡胶树,大面积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白颊长臂猿的分布范围急剧缩小,数量也十分稀少,亟待加强保护。

作者: 希望你好    时间: 2009-4-27 10:24
白眉长臂猿


白眉长臂猿
别名 呼猿、通臂猿
学名 Hylobates hoolock
英文名 hoolock gibbon
猩猩科 Pongidae
分布 云南、西藏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体形稍大的白眉长臂猿,雄性淡黄褐色。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两眉白色,头顶部的毛向后生长,像是长臂猿中的老寿星。
栖息于热带原始森林中,几乎常年生活在树上,靠两条长臂和钩形的长手,把自己悬挂在树枝上,像荡秋千似的荡越前进,动作迅速准确。偶尔也到地上行走,走路时,身体半起立,两臂有时弯在身子两侧,有时举过头顶,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滑稽可笑。家庭式生活,通常3-5只为一群。其叫声洪亮,数里外可闻;从不搭窝,睡眠和休息都坐在树上。杂食性,吃树叶、果实、昆虫、鸟和鸟卵。幼猿8-9岁成熟,冬季产仔,每胎产1仔。
白眉长臂猿和其他长臂猿一样,是灵长类学家、心理学家的重要研究动物。
其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现已濒于灭绝。在白眉长臂猿栖息的高黎贡山,国家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作者: 希望你好    时间: 2009-4-27 10:24
白琵鹭


白琵鹭
草丛小憩
别名篦鹭、琵琶嘴鹭
学名Platalealeucorodia
英文名whitespoonbill
鹮科Threskiornithidae
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一带繁殖;长江下游和华南一带越冬。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
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

作者: 希望你好    时间: 2009-4-27 10:28

斑海豹







别名 海豹、港海豹

学名 Phoca uitulina

英文名 common seal

海豹科 Phocidae

分布 主要在渤海、黄海、东海也有发现,个别远达南海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斑海豹体粗圆呈纺锤形,体重20-30千克。全身被短毛,背部蓝灰色,腹部乳黄色,带有蓝黑色斑点。头近圆形,眼大而圆。无外耳廓。吻短而宽,上唇触须长而粗硬,呈念珠状。四肢均具5趾,趾间有蹼,形成鳍状具锋利爪;后鳍肢大,向后延伸,尾短小而扁平。雌性有一对乳房。毛色随年龄和季节发生变化,幼兽色深,成兽色浅。初生仔有一层具保护作用的白色绒毛。

生活在寒温带海洋中,除产仔、休息和换毛季节需到冰上、沙滩或岩礁上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戏。斑海豹在冰上产仔,当冰融化之后,幼兽才开始独立在水中生活。繁殖期不集群,仔兽出生后,组成家庭群,哺乳期过后,家庭群结束。少数繁殖期推后的个体则不得不在沿岸的沙滩上产仔。斑海豹食物以鱼类为主,也食甲壳类及头足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8 09:19
斑羚


树叶也是斑羚的食物
别名 青羊、山羊
学名 Naemorhedus goral
英文名 goral
牛科 Bovidae
分布 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体大小如山羊,但无胡须。体长110-130厘米,肩高70百米左右,体重40-50千克。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长15-20厘米。四肢短而匀称,蹄狭窄而强健。毛色随地区而有差异,一般为灰棕褐色,背部有褐色背纹,喉部有一块白斑。
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视觉和听觉也很敏锐。以各种青草和灌木的嫩枝叶、果实等为食。秋末冬初发情交配。孕期6个月左右,每胎1仔,有时产2仔。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8 09:20
伯劳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俗称胡不拉,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上嘴先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嘴。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脚强健,趾有利钩。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常栖于树顶,到地面捕食,捕取后复返回树枝;常将猎获物挂在带刺的树上,在树刺的帮助下,将其杀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称其为屠夫鸟。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它们大多数为我国的候鸟。

最常见的种类有红尾伯劳,虎纹伯劳,棕背伯劳,灰伯劳。

红尾伯劳(Laniuscristatus),它的主要特点是额和头顶前部淡灰色,背面大部呈灰褐色,腹面棕白而无杂斑。头侧具穿过眼部的黑色宽带纹,尾羽呈棕红色。平时栖息于平原或山地的小树或灌木的顶枝上,性格凶猛,举目张望四周,一见有昆虫或其他食饵,即急飞直下而抓住它,然后再返回所栖的树枝上。性贪食。鸣声粗厉响亮,叫时仰首翘尾,激昂有力。5-7月繁殖,巢呈粗大的杯状,由草茎、草根、草穗及梗等编成。巢大多建在阔叶树上,每窝产4-6枚乳白色卵,上面密布有深浅不一的蓝灰和黄褐色斑点。主要经昆虫为食,如蝽象、蝗虫、毛虫、蝼蛄等,也吃少量的益虫如螳螂等。红尾伯劳分布广,几乎遍布全国,在繁殖期所吃的,除极少数益虫外,其他均为害虫,对农林有益,应加以保护。

虎纹伯劳(Laniustigrinus)与前者很相似,背腰、肩及尾羽均为棕红色,不同点在于头顶至上背为纯石板灰色;背腰及肩羽杂以波状黑色细横斑;尾羽也具有暗褐色的横斑。习性和红尾伯劳也相似,广布于平原、山丘、沟谷等树木茂密地区,但在山区的数量较多。性亦凶猛,不仅捕虫为食,还会袭击小鸟和鼠类。食物中绝大部分是害虫,如熊蜂、蝗虫、松毛虫、蝇类及各种昆虫。分布于全国各地。这种伯劳与红尾伯劳一样,主要以昆虫为食,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完全吃虫的。所吃昆虫,除少数为益虫外,均为农林业害虫;它虽然也吃一些其他动物,这些动物或是有益的,或是有害的,但所吃数量显然有限,无足轻重,应加以保护。

棕背伯劳(Laniusschach)是伯劳中体形较大的种类。体长达240毫米左右。主要特征是头顶到上背部为灰色,向后渐沾棕色;上体其余部分为红棕色;两翅和尾均黑色,下体大部为白色。为我国南方常见的一种伯劳。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处,东瞻西望,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亦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鸣叫时常昂头翘尾,激健有力,并能仿效它鸟鸣声。4-7月间繁殖。巢呈杯形,以草茎、竹叶、嫩枝、蕨叶及其他杂屑等编成。每窝产5枚黄白色卵,上有疏密不等、浓淡大小各异的灰蓝和淡紫灰色斑,并缀以锈红以至红褐色细点。过去一般人都认为棕背伯劳专以其他鸟类为食,因而视为害鸟,近年来研究的结果证明,它主要还是捕食昆虫的,如蝗虫、步形虫、黑蜂等,此外兼食些野生果实。所残杀的小鸟在其所吃的食物中占的比重很低,因而对农林业是很有益的。它遍布我国南部各省,为留鸟。

灰伯劳(L.excubitor)为我国北方常见的一种大型伯劳,体型大小与棕背伯劳近似,通体以灰褐色为主,翅及尾黑色,尾的外侧羽毛鲜白色,很容易识别。它不在我国繁殖,但在春、秋季节沿我国北方各省迁徙,并有少数个体在我国越冬。性格凶猛,善捕食鼠类、蜥蜴以及小型鸟类等。在我国内蒙古、西北及东北北部等地区还常遇到一种在当地筑巢繁殖的灰色大型的伯劳,体色虽与灰伯劳相似,但体型更大一些,尤其是具有显著长的尾羽,这种伯劳叫做楔尾伯劳或长尾灰伯劳(L.sphenocercus)。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8 09:21
苍蝇和航天事业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令人讨厌的苍蝇和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是牛马不相及,但科学家注意到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苍蝇,却有着惊人的嗅觉:它们能在很远的地方发现微乎其微的气味。

苍蝇的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每个感受器是一个小腔,它与外界相通,含有感觉神经元的嗅觉杆突入其中。由于每个小腔内都有上百个神经元,所以这种感受器非常灵敏。用各种化学物质的蒸气作用于苍蝇的触角,从头部神经节引导生物电位时,可记录到不同气味的物质产生的电信号,并能测量出神经脉冲的振幅和频率。

认识了苍蝇嗅觉器官的奥秘之后,科学家们得到了启发,他们利用苍蝇嗅觉灵敏、快速的特性,仿制成了十分灵敏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现已装置在航天飞船的座舱内正为揭示宇宙奥秘而工作。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用来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毒气体,以便及时发出警报。 

苍蝇嗅觉器官的功能原理,还可以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以及应用在气体色层分析中。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9-4-28 09:21
长尾阔嘴鸟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学名 Psarisomus dalhousiae
英文名 Long-tailed broadbill
阔嘴鸟科 Eurylaimidae
分布 贵州、云南、广西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雀类。全长26厘米左右。上体草绿色。头黑色,头顶中央有翠蓝色块斑;后枕两侧各有一鲜黄斑;前额基线至眼先、喉部及颈侧黄色;嘴型宽扁,蓝绿色。飞羽黑褐色,有翠蓝色翼斑。尾以翠蓝为主。下体淡绿色。脚橄榄绿色。
栖息于海拔88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集群活动。主要以昆虫、果实为食。筑巢于溪边的灌丛和矮树上,用山茅草、藤蔓编织成梨状巢,系于枝条上,单个垂吊于水面。每窝产卵4-5枚,白色,无斑点。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