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小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5 07:52
标题: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小资料

海军忠魂──邓世昌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宋道口中学 庞俊峰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中国清末海军爱国将领。字正卿。原籍广东东莞,生于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



邓世昌18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为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这一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途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身旁,用嘴衔住他的胳膊不放,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也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表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5 07:53

秦始皇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前259~前210



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公元前238~前210),用武力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改革。随后中国之所以一直保持着文化统一,这些改革是一个主要因素。



秦始皇(又称始皇帝)生于公元前259年,卒于前210年。为了弄清他的重要作用,有必要了解一下他所处的时代的历史背景。他生在周朝末年,该朝是在公元前1100年建立的。在他以前的几百年间,周朝的统治者昏庸无能,诸侯割据,各霸一方,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



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着战争,有些小诸侯国逐步被大诸侯国吞并。地处中国西部地区的秦国成为各交战国中势力最强的国家之一。秦国把中国哲学流派的法家思想作为制定基本国策的指导思想。孔夫子提出英明的统治者主要是靠道德规范来治人,但是按照法家哲学,大多数人不会好到接受这种统治的程度,一对他们只能坚决地推行一套严格的法律来加以治理。法律是由统治者制订的,他们为了推行国策,可以对之随时加以更改。



政(未来的秦始皇)出世时,秦国已经变成各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或许是由于采用了法家思想。或许是由于占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或许是由于秦国统治者别具才能。政在名义上是于前246年即在他13岁时继位,实际上国家是由摄政王统治的,直到前238年他已成年为止。新君主任用一些有才干的将领,同其余各诸侯国进行了英勇的战争。公元前221年灭掉了最后一个诸侯,他本来可以宣布自己是中国之王(国王)。但是为了强调与过去彻底决裂,他选用了一个新头衔,自称始皇帝,意思是“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称帝后马上开始实行许多重大改革。为了避免使周王朝覆灭的分裂重演,他决心要根除整个旧的封建体系。他把所辖的领土重新划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的郡首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秦始皇下诏令郡首的官职不再实行世袭制。结果很快就实行了郡首任职几年后在郡与郡之间互相调换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有野心的郡首建立自己的强大的势力范围。



每个郡都有自己的武郡首和一个维系文武郡首两者间平衡的第三者──调停官。武郡首由皇帝任命且可随时免职,调停官由中央任命。在都城与各郡之间修建了一个畅通无阻的庞大公路网,确保中央军队能迅速到达叛乱分子所封锁的郡地。秦始皇还下了一道诏令,让旧王朝中残存下来的成员都迁到他已经修建的都城咸阳,以便亲自监视他们。



但是秦始皇并不仅仅满足于中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统一,他还要实行商业统一。他在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度量衡体制,统一了货币,对各种农具实行规范化,使车轴长度标准化,以及监督公路和运河的建设。他还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法律体制,统一了书面语言。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的那道诏令最为著名(也许是臭名昭著的),要焚毁中国的全部书籍。但是有关技术方面的书未遭焚毁,如农业、医学、秦国史录及法家的哲学著作等。而所有其他哲学流派的著作──包括孔子的学说,都均遭毁灭。秦始皇下这道严峻的诏令,是为了消除敌对哲学流派的影响,特别是儒家学派的影响。这也许是整个历史上大规模政治检查的第一个先例。但是他指令都城皇帝图书馆里要收藏禁书的样本。



秦始皇对外也是推行强硬政策。他在中国南方进行了广泛的征服,获得了成功,所吞并的地区最终都划入了中国版图。他的部队在北方和西方也是马到成功。但是他不能永久地征服当地的各个民族。为了防止这些民族对中国发动突然袭击,秦始皇把当时中国北疆存在的各个区域的城墙连接起来,筑成一道巨大的城墙,这就是留存至今的中国长城。修建这些宏大建筑工程和连年对外征战,依靠横征暴敛,使得秦始皇不得人心。由于利用叛乱根本无法推翻秦始皇的暴政,人们只好设法暗杀他,但均未成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寿终正寝。



他的二儿子继承帝位,号称二世皇帝。但是他缺乏父亲的才干,各地很快就发生了叛乱,四年之内二世皇帝就被砍了头,宫殿和皇帝图书馆均遭焚毁,秦王朝彻底覆灭了。



 但是秦始皇建立的功绩并未随之而烟消云散,中国人为他的暴政结束而感到欢心喜悦,但却谁也不想回到秦王朝前的时代去。下一个王朝(汉朝)继续实行秦始皇所建立的行政体制。实际上中国帝国的组织形式按照他所制订的路线继续了两千一百年之久。虽然汉朝皇帝立即对秦朝残酷的法律体制进行了更改,整个法家哲学失宠,儒家哲学成为正统的国家哲学,但是秦始皇开创的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局面是不可逆转的。



现在秦始皇对中国和世界的关键作用从整体来看就一目了然了。西方人对庞大的中国一直怀有恐惧心理,但是在大部分历史上,中国人口实际上并不比欧洲多很多。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欧洲总被分裂成许多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国。这种差别似乎是由政治和社会因素而不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天然的障碍如山脉在中国和欧洲完全一样突出。当然不能把中国统一归功于秦始皇一个人,其他许多人如隋文帝都起了重要作用。秦始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似乎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不提才华卓绝、名声赫赫的李斯宰相就不能对秦始皇加以完备的论述。事实上李斯对秦始皇的政策有如此重要的影响,以致很难在二者之间分清他俩所带来的伟大变革的功绩。我不打算做这种尝试,而是把两者共同的功绩都归于秦始皇(李斯虽然能献计献策,但决策人毕竟还是秦始皇)。



后来,大多数儒家都攻击诽谤秦始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的焚书。他们指责他是暴君,骂他是私生子,说他崇拜迷信,心狠手辣,才能平庸。但是中国共产党则基本上称赞他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西方作家偶尔把秦始皇与拿破仑相提并论,但是若把他与罗马帝国的创始人奥古斯都相提并论似乎更加适宜。两者所建立的帝国在面积和人口上大体相同。但是罗马帝国历经的时期却短得多,从长远观点来看,奥古斯都所统治的领土也未能保持统一,但是秦始皇所统治的领土却保持了统一。因而他是两人中较为有影响的人物。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5 07:53

蔡伦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21



纸的发明家蔡伦的名字也许鲜为人知。与他的重大发明相比,他在西方受到忽视的程度的确使人瞠目,有些大部头的百科全书里甚至没有一篇短文提及到他,他的名字在标准的历史教程中也很少提到。由于纸的重要性显而易知,所以有关蔡伦史料的缺乏会使人们认为他这个人物是纯属虚构。但是经过仔细研究就清楚地说明蔡伦确有其人。他在中国皇宫当过官吏,约在105年他把纸的样品呈献给皇帝。中国有关蔡伦发明的记载出现在汉朝正式的史书中,记述翔实可信,没有一点神秘或传奇的色彩。中国人总是把纸的发明归功于蔡伦,他的名字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有关蔡伦的生平人们知道的并不多。中国的史书中提到他是个太监,还提到皇帝对他的发明不胜喜悦,因而对他加以擢升提拔,使他名利双收。但是由于后来他参与了宫廷政变,因而一跌不振。有的史书中叙述道:蔡伦一被革职就穿上最漂亮的服装,喝下致命的毒药。



公元二世纪纸在中国就有了广泛的作用,不到几百年时间中国人就向亚洲其他一些地区出口纸。在很长的时期里,他们对造纸技术保密。但是751年有些中国造纸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虏,不久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都有了造纸业。造纸技术逐渐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12世纪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造纸技术。纸的使用逐渐广泛起来,古腾堡发明现代印刷术后,纸在西方取代了羊皮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今天纸的使用非常普遍是不言而喻的。很难想象出没有纸世界会是个什么模样。在蔡伦以前的中国,书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这样的书显然极其笨重。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纸未引进以前的大多数书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这两种纸就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纸取代了希腊人、罗马人和埃及人喜欢用的纸莎草纸。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价昂贵。



今天,书和其他文字材料造价低廉,产量巨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纸的问世。要是没有印刷机,纸就绝对不会象今天这样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低廉丰富的印刷材料,印刷机也确是无矢之弓。



那么哪个人的名次应该排得高些,蔡伦还是古腾堡呢?虽然我认为两者几乎不相上下,但是我还是把蔡伦排得略高些,其理由如下:(1)纸除了作书写材料外,还有许多其它用途,实际纸的用途之广使人出乎意料。目前制造的纸张有很大的百分比不是作为印刷材料,而是作为其他用途。(2)蔡伦早于古腾堡。若当时没有纸,古腾堡完全有可能发明不出印刷术。(3)假如这两项发明只出现一项的话,我认为使用刻版印刷(早在古腾堡之前)和纸会比使用活字印刷术和羊皮纸生产出来的书籍更多。



把蔡伦和古腾堡列入世界上曾出现过的最有影响的十位人物当中妥当吗?为了充分认识纸和印刷术的重要性,有必要比较一下中西文化的发展情况。在公元二世纪以前,中国文化一直不如西方文化先进,但在公元后的一千年间,中国的成就则超过了西方。根据许多标准来看,七、八世纪中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最为先进。但是在15世纪后,西方超过了中国。人们对这些变化从不同角度上做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是其中大多数说法都忽略了我认为是这个最简单不过的解释。



当然中东农业和书写实际上比中国起步早些,但是仅仅这一点还不能说明为什么中国文化一直落后于西方文化。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在蔡伦之前中国没有方便的书写材料。西方世界有纸莎草纸,虽然这种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却比用木头或竹子做的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缺乏适当的书写材料是中国文化进步的一种极大的障碍。中国学者需要用车随行带上在我们看来是可怜的几本书。可想而知,用此依据来掌管政务,是何等的艰难。



但是蔡伦对纸的发明,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有了适当的书写材料,中国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几百年内就赶上了西方。



(当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就整个发展来看却是微不足道的。中国在第四世纪虽然不如西方那么统一,但却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进步。)在随后的几百年中,西方发展得比较慢,而中国却出现了诸如指南针、火药和刻板印刷术等重大发明。由于纸比羊皮纸便宜又容易大量生产,所以整个形势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西方国家开始使用纸以后,就堪与中国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缩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马可·波罗的著作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十三世纪,中国也远比欧洲繁荣昌盛。



那么中国为什么最后又落在西方后头呢?人们说出各种不同的复杂的文化上的原因。但是也许一种单纯的技术上的原因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在15世纪的欧洲,一个名叫约翰·古腾堡的天才发明了一种可以大规模印刷书的技术,因而欧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中国却没有古腾堡,因而中国人仍使用刻字印刷术,其文化相对说来就发展得慢些。



如果有人同意上述分析,那么他就得同意这样的结论:蔡伦和古腾堡是历史上中心人物之二。实际上把蔡伦排得远远高于大多数其他发明家还有另一个原因。大多数发明是其时代的产物,即使实际上不曾有那些发明者,那些发明也会出现。但是就纸而言,显然不存在这种情况。欧洲人在蔡伦以后一千年才开始造纸,而且其中的唯一原因是当时他们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就造纸而论,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甚至在看到中国造的纸以后自己也不知道怎样才能造出纸来。显然发明一种造纸技术是相当难的,它决不会出现在发达程度一般的国家里,而且需要有天赋的个人做出杰出的贡献。蔡伦就是个这样的人,他使用的造纸技术基本上沿用至今(不包括1800年前后实行的机械化)。



上述这些就是我认为应该把古腾堡和蔡伦列入本书前十名当中的理由,而把蔡伦排在古腾堡之前。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5 07:53

孔子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概括了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成为独创一套信仰体系的鼻祖。他的哲学根基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世界上许多人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孔子于公元前55年出生在疆土很小的鲁国,即如今中国东北部的山东省。他幼年丧父,与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年青时,这位未来的哲学家做过小官,几年后辞官不做。他在随后的十六年中教书,招徕了大批信仰其哲学的弟子。约在50岁时,他在鲁国担任要职,四年后,朝廷中的反对派逼他下了台,实际上是把他从鲁国流放出来。在随后的十三年中,他四处游说,晚年返回鲁国,五年后(前479年)与世长辞。



孔子常常被誉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是这种说法失为确切。他很少提及上帝,拒绝讨论鬼神,回避使用玄学学派思维的一切方式。他是一个重视人生道德的中国古代哲学家。



在孔子看来,两个最重要的德行是“仁”和“礼”,是贤者行为的标准。“仁”有时被解释为“爱”,但是最为确切的解释是“与人为善”。礼则是举止、礼仪、风俗、礼节、礼貌等规范的总称。



甚至在孔子以前,祭祖就成了中国人的主要宗教活动。孔子坚决强调尊敬祖先,孝敬父母,使这种祭祖活动得以加强。孔子还主张妻子对丈夫、被统治者对统治者、仆人对主人要绝对尊敬和服从,但是这位中国圣人不赞成暴政。他相信国家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而不是人民为国家的利益而存在。他一再强调统治者主要靠仁政而不是武治来进行管理。他的另一个信条①与“你愿意人如何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待人”这条金科玉律之间仅稍有差别而已。



孔子的基本观点极其保守。他相信黄金时代在往昔,规劝统治者和人民都回到美好的旧道德标准上来。但是他的伦理道德的政治理想实际上在当时不为多数统治者所接受并遭到排斥,因此孔夫子是一位比自诩的还更具有创造精神的改革家。



孔子生活在周朝,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大混乱时期,统治者拒不接受他的学说,但是在他死后,他的思想在全国广为流传。



然而随着公元前22年秦王朝的建立,孔子的学说却横遭祸殃。秦王朝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决心根除孔子的影响,与其彻底决裂。他下令打倒孔子学说,焚毁孔子书籍。但是这种镇压并没有得逞,几年后秦王朝覆灭了,研究孔子的学者又获得了说教的自由。在相继的汉朝时期(前206—后220),孔子学说已被确立为正式的中国国家哲学。



从汉朝起,中国皇帝就逐步实行科举考试来选拔政府官吏。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成了以检验考生掌握孔子经典著作的程度为主的考试。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跻身官场,名利双收,科举考试,竞争激烈。结果世世代代都有许多人长年攻读孔子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中国所有的政府官吏都是由这样的人来担任,他们的人生观浸透了孔子的宗旨。这种制度在中国实行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约从公元前100年至公元后1900年。



然而孔子学说不仅仅是中国官僚的正式哲学,而且孔子的理想也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孔子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思想长达两千多年之久。



有几个原因可以说明孔子为什么对中国有着巨大的魔力。第一,人们都无容置疑地认为他为人真诚,个性完美。第二,他不偏不倚,讲求实际,他不要人们去做力所不及的事,而要求他们诚实,从不苛求他们白璧无瑕。从这些方面来看,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人讲求实际的气质,也许这就是他的思想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孔子不要求中国人改变他们的基本信念,而是用清晰生动的语言一再重申他们基本的传统理想。也许没有哪一种哲学能象孔子的那样与其国民的基本观点相连得这样密切了。



孔子学说只强调个人的责任而不是个人的权利,用当今西方标准来衡量这似乎未免有点迂腐和乏味。然而作为政治哲学,实践证明它的成效是显著的。根据这种哲学为保持国内和平和繁荣所起的作用而论,大体说来中国是地球上治理最佳的地区。



深深根基于中国文化之中的孔子的理想,对东亚以外的地区并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但是他的理想对朝鲜和日本起着重大的作用,这两个国家都深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前,孔子学说在中国的声势甚为低落。中国共产党坚决与过去彻底决裂,对孔子及其学说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看来孔子影响历史的阶段已告完结。但是在过去,孔子思想根植于中国的土地,已经根深蒂固,因此从现在起50年到100年内,如果有某位中国哲学家会把孔子和毛泽东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是不足为奇的。



注释:①孔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5 07:53
屈原的传说








屈原(公元前340-278年),战国时代楚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不屈服恶势力。当看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被昏庸的楚怀王所接受,而强大的秦军又终于打败楚国时,他满怀悲愤地于汨罗江投河自尽,终年六十二岁。



照 面 井



在屈原的老家秭归香炉坪的正对面,有座三星岩,三星岩的半山腰,有眼泉水井。井水清亮清亮,象一面菱花镜子。井边有块古碑,刻着“照面井”三个大字。屈原家乡的人民爱护这口井,世世代代传诵着屈原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屈原从小就养成爱好洁净的习惯。每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姐姐跟前,请她给自己梳头、洗脸、整容。姐姐总是一面给弟弟梳洗,一面给弟弟讲那些保持高尚美德的故事。年长月久,小屈原渐渐懂得了,不仅要讲究外形的整洁,还要永远保持心灵的纯正。屈原渐渐长大了,他不再耽误姐姐的时间了,自己每天早起后就来到香炉坪坎下的响鼓溪畔,对着清清的溪水照面、洗脸、梳头、整容。



有一天,小屈原在溪边梳洗完毕,突然想到:要是能有一口井,象姐姐说的那样,既能照出脸上的污垢,又能照出心上的灰尘,该多好啊!想到这里,他就回家去,扛来一把小锄头,爬到三星岩边挖起井来。屈原年纪小,气力也小,挖着挖着,呼哧呼哧地喘气了,挖着挖着,唰唰唰地流汗了。一连挖了两天,才只挖了铜锣大的一块地面,深不到一尺。他的行动被三星岩上的山神爷爷看到了,山神爷爷就变成一个白眉白须的老樵夫,挑着柴走下岩边,问道:



“小屈原,挖水井吗?”



“是的,老爷爷,我想挖一口又能解渴、又能浇田、又能照面、又能照心的水井。”



“有志气呀,孩子!可挖这井,你没选准位置呵,你听着:



三星岩,三星岩,对准三星引泉来。



折断龙骨泉眼开、照面照心涤尘埃。”



说罢,眨眨眼睛,捋捋胡须,挑着柴担子走了。



小屈原心眼机灵,一下就明白了老爷爷的意思。夜里,他站在香炉坪,对准三星,选好了井位,第二天一早,就在选好的位置上挖起来了。挖着挖着,手打泡了;挖着挖着,臂震酸了。一连挖了两天,才挖出铜锣大的一块地面,深不到一尺。



姐姐原以为弟弟每天爬上三星岩是去采山花玩。这一天她悄悄地跟在屈原后面,爬上三星岩一看,弟弟是在挖井。便连忙上前帮忙。姐弟俩又挖了两天,井面还不过簸箕大,深不到两尺。



这情形,又被三星岩上的山神爷爷看到了,他又变成老樵夫下山来了。



“小屈原,锄头磨钝了吧?我借给你一把小镐!”



小屈原接过一看,嗨!明晃晃,金闪闪,原来是一把金镐。



老爷爷笑着说道:



“金镐一点石岩开,碰到龙骨我再来;



心诚感得天地动,定有明镜镶山崖!”



说罢,打着哈哈,飘然而去。



屈原姐弟俩高高兴兴地干起来,小屈原在井里挖土,姐姐在井边提土;姐姐在井下创石,小屈原在井上拉绳。那金镐真怪,举起来,四两轻;落下地,千钧重。他俩挖呀挖呀,只挖了七天,那水井就有九尺九寸深,周围就有三丈三尺长。谁知就在这时,屈原猛力一镐掘下去,只听得叮当一声响,火星直冒;再一敲,石头蹦蹦直响,纹丝不动。小屈原急了,姐姐也急了。



这时,一曲山歌忽然从三星岩的云雾中飘下来,姐弟俩顺着声音一望,那位童颜鹤发的老樵夫又下山了。



“哈哈,遇上龙骨石了吧?小屈原!这山里伏着一条千年老龙化成了青石,压住了地脉,把泉眼封死了,让老爷爷给你砸开吧!”



说罢接过镐,轻轻一举,“轰──”,第一镐下去,老龙骨酥筋麻,块块龙骨石都飞出了井口。山神再叫小屈原用锄头轻轻一点,泉眼开了,泉水汨汨地直往上翻花,那水又清又凉,又甜又香,真跟琼浆玉液一般。



小屈原和姐姐正要向老爷爷道谢呢,可山神爷爷唿地一声,便驾着青云,往三星高照的空中飞去了。



乡亲们闻讯赶来,纷纷向屈原姐弟俩祝贺。石匠把龙骨石凿成半月扇面,镶作井沿。小孩子们从向王寨山采来芝兰,小伙子们从北风垭(方言,两山之间的狭窄地方)移来常青柞树,栽在井边,这眼照面井,就这样嵌在屈乡,照着香炉坪的天,照着香炉坪的山。



从第二天起中,小屈原每天清早就来到井边,用清清的泉水冲洗散开的长发,濯洗鲜红的帽缨。长发、帽缨浸在水里,泉水就打起漩涡,跳起来为他洗脸。每次梳洗完毕,他就对着明亮的井水,察看自己心地里有没有私心邪念,行为上有什么不够检点,省察自己对楚国忠不忠,对百姓爱不爱,从此,这照面井就象一面明镜,朝朝暮暮照着他那幼小的心灵,把心儿照得鲜红透亮,跟珍珠水晶一般。



这井水也怪,好人喝它,清爽津甜,不生疔疮;坏人喝它,五内俱焚,腹如刀绞。好人愈照愈美,坏人愈照愈丑,最后现出丑恶的原型。有一回,从郢都(当时楚国的京城,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带。)有一回,来了一帮贪官,游山逛景,逛到香炉坪,听说三星岩有一眼宝井,一个个跑来盗宝。他们趴到井边朝水里一望,井底立刻现出一群牛头马面、白粉骷髅,一个个吓得口白沫,眼珠子直翻,抬回去,都病得掉光了头发、脱了层皮。所以古人留下有“照面井寒奸侫胆”的诗句。



千百年来,屈乡的人民出坡下田,收工路过,都要绕到井边照一照,洗净眼里的灰尘,涤去脸上的脏污。在明月当空之夜,姑娘们常常相约,来到井边对月绣花。有时失手,花针落地,不用费神,借着井里的月光,很快就可以拣起来再绣。所说在这里绣出来的花卉,格外鲜,格外美,蝴蝶飞来也不愿离开。老人们还说;当三星高照的时候,你伏在井台边等巧了,兴许还能从井底看到屈大夫那忧国忧民的容颜哩!



啸海 符号 搜集整理



“我哥回”



秭归县的苍山翠林中,西陵峡的云崖雾岭间,有一种嘴巴殷红、羽毛金绿的鸟儿,一到五月端阳节,就跳上枝头,从黎明到黄昏不停地叫唤:“我哥回!我哥回!……”



人们说:“我哥回”这种鸟雀儿,就是屈原的堂妹幺姑变的。



相传,屈原有一个叔伯妹妹叫屈幺姑。这个姑娘,是喝三峡水长大的贫苦渔家女,风姿俊俏,心灵手巧,性格刚强。村里人都晓得,幺姑飞针会绣花,飞叉能刺鱼,爬岩会砍柴,扒壁能采药。那清脆悦耳的山歌, 唱过一坡又一坡,直唱得林中百鸟来应合。她曾驾着渔船,荡着双桨,迎着西陵峡里的风浪,送屈原四处走访;他曾陪送屈原,翻过一架又一架陡峭的山峰,穿过一片又一片翠绿的柑桔林,听民歌,采楚风(即采录楚国的民歌),帮助屈原在故乡桔林里写下了《桔颂》诗篇。有一回,屈原从郢都回到家乡,擂鼓募兵,抗击入侵的秦国军队。屈幺姑听到这震动山河的擂鼓声,马上带领峡江上的渔民船夫,最先打起抗秦保楚的旗帜,向屈原请战。这阵势,威震归州(即今秭归县)内外,叫秦兵闻风丧胆……。就这样,屈原无论是在青少年时代,还是入朝做官以后,都把屈幺姑看作是自己的亲妹妹,情同手足,骨肉难分。



万万没有想到呵,就在顷襄王二十一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幺姑正在撒网打鱼,忽见云中飘下一条带子。她站在船头,接起一看,心里一怔,这不就是屈原哥的腰带吗!



她立刻跳下船头,打起飞步,爬上九畹溪旁的仙女峰,遥望东南方,眼含泪水,默默念着:“屈原哥哥!你该没有出什么凶险事吧!你千万不能离开我们呵!快回来吧!归州的百姓想念着你,你的幺妹想念着你呀!”



这时,屈幺姑一边默念着,一边抚摸着屈原的腰带,心如针扎,难过极了。她茶不饮,饭不吃,久久地坐在仙女峰顶,遥望东南方,声声呼唤:“我哥──快回哟!我哥──快回哟!”直唤得草木低头,白云滴泪,山风呜咽,猿鸟吞声,连仙女峰千年松也躲在云雾里偷偷地擦泪。



第七天早晨,屈幺姑又爬上仙女峰,拨开云雾,强撑着起哭肿的眼皮,向东南方的峡江望去,只见一条金光四射的大神鱼,驮着屈原的尸首,飞滩逐浪,向归州游来了。屈幺姑看见屈原哥尸首,象晴天一声霹雷在脑门上炸开。她心碎了,肝胆要炸裂了,一边呼天抢地痛哭,一边向山下河边飞跑。跑呀跑呀,石尖划破了双脚,她不觉得疼;棘丛抓破了她的衣衫,她没理会。她喊一声“我哥――快回哟!众乡亲就呼唤一声:“屈死的三闾大夫安息吧!安息吧!”



金色的神鱼听到一片哭声,不忍让屈幺姑和百姓过分悲伤,便闪身一跃,将屈原的尸首驮到了太空,留下了屈原的一堆衣寇放在一座鱼形山脊上。刹时,乡亲们一齐拥来,有的忙着挖土,有的忙着打石条,有的忙着做红色的楠木棺椁,有的忙着打吊棺的铁链。没用多久的时间,便为屈大夫建造了一座高大的农冠塚。



屈幺姑来到衣冠塚前,抚摸着哥哥的衣衫,越哭越伤心。她顿着脚,捶着胸,又悲痛又愤怒地说:“朝廷昏庸,奸臣得势,把个好端端的楚国弄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害得我哥哥和多少忠臣含冤而死,这……这叫人怎么活得下去呵!”



哭声刚停,屈幺始一头撞在衣冠塚上,“轰”地一声,顿时昏死过去。乡亲们正慌忙来抢救,却见屈幺姑的身上忽然红光四射,借着一股青云,腾空而去了。这时,众乡亲仰望西陵峡的上空,只见屈幺姑的身影在彩霞中一闪,竟化作一只嘴巴殷红、羽毛金绿的鸟儿,穿过金色的阳光,飞进了丛林。她还在声声呼唤着:



“我哥回!我哥回!……”



从此,每年端午时节,这种鸟儿就在秭归的崇山峻岭中四处叫唤,一声声,一声声,从黎明到黄昏,叫得声嘶力竭,嘴满鲜血,还不止声。老人们说,那殷红的嘴,是屈幺姑呕出的心血染红的,那全绿的羽毛,是故乡的青山绿水披在她身上;“我哥回”这种鸟儿,是屈幺姑那颗赤诚的心变的。“我哥回”一啼叫,人们都知道屈幺姑又回故乡看望他的哥哥了!



从此,每年端午节,归州屈原沱都举行龙舟竞渡,机智的艄公和勇猛的桡手(划浆的人),都在鼓声中高喊号子:“我哥──回哟!我哥──回哟!”老人们说,“我哥回”是一种吉祥鸟。听到它的啼叫,就会大灾化小,小灾化无;长夜缩短,百病俱消。种田人一听到它啼叫,就知道是栽秧割麦的紧张时节了,都起在黎明前,收工在黄昏后,抓紧农时,不误收种;三峡的船夫渔民一听到它啼叫,大风大浪脚下踩,凶滩恶礁忙躲开,过滩船如飞,打鱼网网多;孩子们一听到它的啼叫,读书就更加专心致志了。



千百年来,屈乡人民十分珍爱“我哥回”,不准任何人动它一根羽毛。打猎的青年见了它,自动掉转枪口;川江的艄公见到它,立即吹哨致敬……。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5 07:54

王羲之的传说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晋朝人,是我国著名书法家之一,曾任右军将军的官职,因此人们又常称他为“王右军”。他所书写的草隶书最负盛名。



王羲之访神仙



王羲之在家练了三年毛笔字儿,他见自己的书法还是不到家,心里可就嘀咕了:“人人都说俺聪明,俺又下了三年功夫,如今书法不到家,一怪师父不高明,二怪手中的毛笔不神奇。俺何不去名山寻个神仙拜为师父,倘若他能赐给俺一支神笔,俺就会成为天下闻名的大书法家了。……”主意一定,王羲之打点好行李,拜别了爹娘,便动身寻仙拜师去了。



王羲之出了临沂城来到沂河边,见一位渔翁手持鱼叉正在打鱼,便走上前去说明了来意,并问他可知神仙住在哪里。渔翁听了笑笑说:“郎君莫急,待俺叉上那条大鲤鱼来再告诉你。”王羲之举目一看,只见河水滚滚南去,哪有鱼虾的影子呢?他正在心疑,渔翁“嗖”地飞出手中的鱼叉,立时就叉出一条七、八斤重的大鲤鱼来。王羲之惊得直眨眼,急忙施礼说道:“老伯有这等本事,准是仙家的门徒,这鱼叉也定是件神器!还求您快快告诉俺神仙住在哪座名山,让俺也去拜他为师。”渔翁听了笑着唱道──



“从来没拜神和仙,

手中鱼叉也一般。

自幼打鱼沂河边

本事全靠苦中练。”



王羲之听了直摇头。渔翁见他不信,便领他来到一座深水潭边,接着说道:“当年俺为了习得打鱼的本事,每天到这里苦练投叉的准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末了鱼叉竟在这里掘出个大水渊子,如今人们都管它叫‘练叉潭’了……”王羲之听后寻思了半天,谢过渔翁又往前走去了。



王羲之来到沂蒙山里,见一位老猎人身挎硬弓,腰悬利箭正在打猎,便向他说明了来意。老猎人听了笑笑说:“郎君莫急,你看天上飞来三只大雁,待射下雁来俺再告诉你。”王羲之举目一看,只见漫天空里有三个飞动的小黑点儿,能看清它们已不容易,要想射下来么,除非是后羿!他正在心疑,老猎人“嗖嗖嗖”连发三箭。过了一阵,天上真的掉下三只雁来。王羲之跑上前一看:天哪,支支利箭都穿在大雁头上,这人准是仙家的门徒了!……老猎人见他那副惊奇的样儿,笑着唱道──



“从来没拜神和仙,

手中弓箭也一般。

自幼打猎在深山,

本事全靠苦中练。”



王羲之听了直摇头,老猎人指着对面那座高山说道:“郎君你看,山腰上不是有个透亮的洞吗?那是俺当年为了习得打猎的本事,每天对着这座高山练箭。天长日久,日久天长,末了这座大山就让俺给射穿了,如今人们就管它叫‘箭穿山’。”王羲之听了寻思了半天,又往前走了。



王羲之来到一座岗上,见一位老汉正在放羊,又向他说明了来意。老汉刚要答话,忽然前面一块碾盘大的石头上爬来一条大长虫,王羲之正要往老汉身后躲藏,却见老羊倌挥起鞭儿“啪”地一炸,大长虫和那块大石头竟被他全抽成两半截了,王羲之惊得连声喊道:“老伯神鞭这么出奇,您定是仙家门徒!请您快领俺见老神仙去!”老羊倌听了哈哈大笑,接着唱道──



“从来没拜神和仙,

手中羊鞭也一般。

自幼放羊在蒙山,

本事全靠苦中练。”



王羲之听了不吱声,老汉指着那座岗顶说:“郎君有所不知,这山头原本是尖的,当年俺每天在这里苦练甩羊鞭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末了山头就让俺抽成岗顶了,如今人们都管它叫‘鞭抽岗’”。王羲之听了好似大梦初醒,再也不想寻啥神仙求啥神笔了。他向老汉拜了三拜,转身就赶回了临沂城。



王羲之回到家中,发奋从头练起书法。从此以后,每天一早就到家门前的水塘边临池练字,日落西山才涮笔洗砚返回家里。天长日久,日久天长,等他成了天下闻名的大书法家时,那座水塘已被他涮笔洗砚染得水黑如墨了,于是人们给那座池塘起了个名字──“洗砚池”。



王成君 搜集整理



入木三分



王羲之对书法勤学苦练,甚至走在路上,坐在椅上,还揣摩着名家书法的架势,手指也不停地划着字形,时间一久,连自己的衣襟都被划破了。



有一次他躺在床上,还用手临空划字,竟划到他的妻子身上。他妻子说:“你怎么老在人家身上划?自家体,没啦!”



王羲之听到“体”字,忽然想到:是呀,应该创造自己的书体才是啊!于是从此以后,他翻遍了所有的碑帖手迹,揉和百家的长处,再加上自己的勤练,终于自成一体,成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书法家。



正因为王羲之不停地勤苦练字,天长日久竟练得腕力劲足,写出字来笔锋带力,真可以说是力透纸背。有一次他去看望一个朋友,碰巧友人不在,于是他在茶几上写了几个字就走了。后来这家人用力擦也擦不净,用水洗也洗不清。他在木板上写的字,让木工拿去雕刻,木工刻时发现木板上三分深的地方还渗透有墨迹。因此后来人们都说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这虽然是一种夸张了的说法,却很能说明他的功夫深呵!



陈锦君 搜集整理



千里送鹅毛



有一天晚上,王羲之在月光下独个儿在山阴道上散步。走着走着,忽然听见“嘎、嘎、嘎”的鹅叫声,他听了一惊,心想:这一带人家少,哪来的鹅呢?



于是王羲之顺着鹅叫声慢慢向前走去。走了一阵,他忽然发现前面疏疏朗朗的山竹林中有座寺院,门前放着只鹅笼,一只白玉似的长颈大鹅正在笼里叫唤。王羲之走上前去,越看越喜欢。



看了好一会儿,王羲之才见寺院里有灯光,就慢慢走了进去。只见在一盏小小的油灯下,有个老道士正在埋头磨墨。王羲之一直走到他跟前,老道士才发觉,惊讶地问道:“王右军么!怎肯光临的呀?坐,坐,请坐!”



王羲之在一旁坐下来一问,知道老道士正想抄《黄庭经》(道教的一部经书)哩。老道士叹了口气说:“年老啦,眼睛不济事,写不好哩!”



王羲之听了很同情,就说:“我可以代劳一下么?”老道士高兴极啦,连连说:“好好好,太好啦!”



王羲之提起笔,只觉得眼前一片银光晶亮;又发觉黄绸细腻、润滑,很是中意。因此个个字都写出了精神,笔势放纵舒缓,秀丽极啦!王羲之一口气写好了《黄庭经》,天都快亮了。老道士连声作谢。 王羲之告别出来,老道士送出门外,打开鹅笼,抱起鹅,交给王羲之说:“山阴道士今飞去,人间留得《黄庭经》。把这鹅儿酬谢给你吧!”



王羲之笑笑,抱起白鹅朝家走。走走想想,想想走走,老道士这两句话多怪呵。他再回头一看,哎呀呀,什么竹子、寺院、鹅笼、道士,都没啦!他心里一惊,手一松,那只鹅便飞入天空。原来是只天鹅呵!王羲之隐隐约约望见老道士骑在天鹅背上,向他招手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王羲之再仔细一看,自己手上捏着一根鹅毛!原来老道士是仙人变化的,要王羲之抄写《黄庭经》的哩!



打从那时起,王羲之写的《黄庭经》便出了名,一下子就传播开啦。可惜后人所见到的抄印本,都已不是王羲之的真迹。王羲之写的《黄庭经》,给仙人带到天上去啦。



陈玮君 搜集整理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5 07:54
李白的传说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四川绵州彰明县人,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他的大部分诗歌反映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



李白求师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



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听了,不觉一惊。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



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李白有点泄气了。正在这时候,他回想起少年时碰到的那位用铁杵磨针的婆婆,婆婆说得好:“只要有决心,铁杵磨成针。”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没有毅力啦。想到这里,李白紧紧腰带,咬咬牙,又往前走。累了,趴在岩石上睡一会;饿了,摘一把野果充饥;酒瘾上来,就捧着酒壶美美地喝上一口。



这天黄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红通红,清泉与翠竹互为衬托,显得分外秀丽。李白一心惦念着老翁,哪顾得欣赏景色。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附近的紫阳山下。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似乎还刻着字。李白忘记了疲劳,一头扑上去,仔细辨认起来,哦,原来是一首诗: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

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连读三遍,李白失声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声哪!”心想:见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请教请教。虽说自己也跟诗打了几十年交道,但这散发着野花香味的诗还真是头回领略哩。



他回转身,看见崖石边的平地上摊着一堆稻谷,看来,准是许宣平老翁晒的。李白索性往边上一蹲,一边欣赏山中的景致,一边等老翁来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听到山下传来阵阵击水声,循声望去,只见山下的小河对岸划来一只小船,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立在船头弄桨。李白上前询问道:“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翁家在何处?”



原来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许宣平老翁,上次他见李白身穿御赐锦袍,以为又是官家派来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县城了。没料到,此人竟跟踪而来。这时,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随手指指船篱,漫不经心地答道:“门口一杆竹,便是许翁家!”



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葱葱的山峦,又问:“处处皆青竹,何处去找寻?”



老人重新打量着这位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客人,反问道:“你是……”



“我是李白。”说着,深深地一揖。



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李白连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老人一听,双手一拱:“哎呀,你是当今的诗仙!我算什么,不过是诗海里的一滴水罢了。你这大海怎么来向一滴水求教,实在不敢当,不敢当!”说完,撑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个月了,我风风雨雨到处找你,好不容易见到了老师,难道就这样打发我回去不成!”



李白真挚的话语打动了老人的心。两人对视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从此,无论在漫天的朝霞里,还是在落日的余辉中,人们经常看到李白和这位老人,坐在溪水边的大青石上饮酒吟诗。那朗朗的笑声,和飞瀑的喧哗声汇成一片,随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



至今,许多游人一到黄山,总爱顺着淙淙的溪水,去追寻李白的游踪。



看见了吗?过虎头岩,在鸣弦泉下,有一块刻着“醉石”二字的巨石,传说,当年李白和老人就在这里欣赏山景,饮酒吟诗。他们经常用旁边的泉水来洗酒杯,所以这泉就叫“洗杯泉”。



戎林搜集整理



李太白跳月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



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太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太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李太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太白赏月的地方。



张子淳 杜国珍 周围 搜集整理



太白酒家



有一年,冬天刚到,寒气袭人。住在采石矶的李白,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买酒喝。这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家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几个酒保(酒店中的伙计)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都被他踢出门外。



这天,李白又走进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写诗的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兴许花得差不多了。记得,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边,弦外有音地说:“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唐初设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学上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服务。)这样的大酒壶呵!”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啪”!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他转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钱!”



李白一挥袖子:“算了,别找了,下次再来!”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是,是!”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鲁老板很不耐烦,他算算李白丢下的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



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浓,也没说什么。以后每次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无其事。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凉水。李白还以为是酒,高高兴兴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呸”地吐了出来!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他气坏了,想找店主论理去。又一想,和这种人没讲头!可是采石矶一带就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贴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静,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稳;想写点诗,写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壶下肚,他便暂时忘记愁苦;把雾濛濛的世界,看个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这满目凄凉的采石矶头,连唯一能使他解闷的酒都没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没有酒,就写不出诗。他叹了口气,静听着房檐下淅淅沥沥的雨滴声,心都要碎了。



有一天,他在江岸徘徊,路过一间茅舍,一位两鬓全白的老人家,朝他点头微笑,热情地请他到屋里坐。一进门,老人朝着李白便拜:“感谢救命大恩人!”



李白呆立着,不知是怎么回事。老汉含泪诉说道:“我姓纪,老家幽州。那年遭灾荒,我和老伴带着孩子上山剥树皮。忽然出现两只吊睛白额大虎扑上来,把我那老伴吃了,我和孩子吓得魂不附体。多亏先生正好漫游到那里,飞起一箭,连射死了两虎,我父子俩才死里逃生。”



李白听了恍然记起,连忙扶起老汉说:“算不了什么,算不了什么。”



老汉说:“多少年来,为了报恩,我一直在暗地里跟着你,除了你在京都时,我进不了皇宫外,从金陵到庐州,从宣城到采石,我一直跟在你身边,捕鱼,打柴。”



李白听了,热泪盈眶,一把拉住老人的手,摇晃着,亲切地问:“孩子哩?”



老人顺手一指:“喏,在酒店里帮工。”



李白正想把鲁老板以水当酒的事对老人说,老人打断了他:“我已听孩子讲啦。那号人,什么事干不出来?!”说罢,从屋里抱出一大坛子酒,“来,仙人,请开怀大饮吧!”老人拍拍胸,“往后,你喝的酒,全由我这老头子包啦!”



李白乐得不知如何是好,憋了多天的酒瘾,一下子全冲了出来。他等不得老人拿菜,端起杯来一饮而尽。饮着,饮着,醉了。他眯着醉眼,跌跌撞撞地跑到门外“联璧台”上,叫人拿笔;老人知道李白诗兴来了,赶快递上准备好的笔墨纸张。李白遥望滚滚的大江。如血的落日,提起笔,一挥而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老人伸出颤抖的手,捧起墨迹未干的草书,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贴在墙上。



打那起,这间普通的茅屋可热闹起来了。过路的,打柴的,捕鱼的,都想进来看看墙上的诗,有的抄,有的背,一传十,十传百。有的还千里迢迢,专门来欣赏这首诗。有人问起是谁写的,老汉总竖起拇指,自豪地对大家说:“是诗仙李白的手迹!他是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这般好诗的呀!”



一听这话,南来北往的人都争着到这里,坐下喝两盅,细细品味着这醉人的美酒,领略着诗人创造的意境……也不知从哪天起,老汉开起了酒店,不分日夜,除了为李白酿酒,还用辛勤的劳作为旅客洗去一路的风尘。



从此,“太白酒家”的店号就亮了出来。



那个鲁老板听说姓纪的老头酿酒手艺高超,生意兴隆。一肚子不快。加上小酒保也跑到太白酒家去,闹得自家酒店门庭冷落,酒客越来越少,气得他吹胡子瞪眼。左思右想,也没法子,只得叫佣人捧着几只大元宝,外带两坛美酒,亲自到江边去拜访李白,目的是想请他也为自己写一首诗,撑撑门面。



李白一眼看出这位鲁老板的来意,冲他摆摆手:“你家酒池太浅经不住我一口喝啊!”说罢把手一扬,叫船夫开船,只见竹篙一点,小船轻轻离开江岸,朝江心驶去了。



鲁老板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嘶哑着喉咙喊道:“仙人哪仙人,你停停,有话好说,好说!”跑了几步,被石头绊了一下,“扑通”一声倒在沙滩上。



不久,鲁家酒店关门了,而纪老汉的“太白酒家”生意,却一天旺似一天。



一年后,老汉不幸病故,李白悲痛欲绝,把酒洒进长江,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并且写下一首悼念老汉的诗。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可见,李白与酿酒老汉情谊多么深厚!



千百年来,沿江一带,许多大大小小的酒店总以“太白酒家”、“太白遗风”作为店号,用布写好,挑在门前廊下,表现出对伟大诗人李白的一片真情。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5 07:54

岳飞的传说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曾率岳家军英勇抗金,后被投降派秦桧等人诬陷,被杀害。



欢 潭



从前,浙江富阳江畔,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前村后村共有三十多户穷苦农民,靠种田打柴为生。这年夏天,烈日炎炎,两个多月没有下雨,烤得田板龟裂,庄稼叶子都干枯啦。只有后村村口小水潭,还有一点水。三十多户农家,从早到晚,轮流提水,作为一天饮用。



这时,金兵进攻杭州。岳爷爷带领岳家军,抗击金兵(这是民间传说,当时金兵并未进到杭州),浩浩荡荡路过这个村庄。火红的日头,晒得岳家军人人口干唇裂,饥肠辘辘。傍晚,岳爷爷传令宿营。十几万岳家军驻下来饮水烧饭,这口小小潭水,一时无法供应。急得先锋牛皋摇头顿足,毫无办法。



忽然,营门口一片闹嚷嚷的声音:“乡亲们送水来啦!”“乡亲们送水来啦!”一桶桶、一罐罐清清泉水,摆满营地上。岳家军拉着乡亲们的手,感动得流下了泪。



这事惊动了岳爷爷。他正在为大军用水担忧,一见乡亲们把自己贮存的用水都送了来,急忙说:“久旱无雨,乡亲们庄稼干枯,用水困难啊!还是请乡亲们担回去吧!”



乡亲们见岳爷爷不肯收水,都嚷嚷开啦:



“岳家军日夜追击金兵,为国为民,不能不吃饭,不饮水啊!”



“岳爷爷,请收下吧!这是乡亲们的一点心意啊!”



乡亲们边嚷边将水倒进锅里,给岳家军做起饭来啦!



岳爷爷只好说:“我们是抗金的子弟兵,不能惊扰乡亲们,不能动乡亲们一草一木啊!既然乡亲们送水来,这份盛情我们就领啦!”



牛皋在一旁可急啦!他知道全村百姓就靠这点水过活,如果让士兵吃了,乡亲们如何过活呢?他忙向岳爷爷说:“这水,我们可不能收啊!”岳爷爷向他微微一笑,招手叫他过来,低声吩咐一番。牛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啦!



第二天,乡亲们开门一看,岳家军早已离开村庄,直向杭州追击金兵去啦。可是,后村的那个小水潭,却一夜工夫变成了一口四张八仙桌那么大的大潭哩!潭里泉水清清,水味甘例。乡亲们围在潭边惊奇地欢叫起来:



“一定是岳爷爷叫岳家军连夜开的潭!”



“岳家军真是处处为百姓!”



全村乡亲高兴地围着水潭欢歌。清澈的潭水,不仅供全村饮用,还可以担去灌溉农田呢!乡亲们为了纪念岳爷爷,就把这口潭叫“欢潭”,把前村叫“岳驻村”,后村叫“欢潭村”。



陆加 搜集整理



祁东砖圹萝卜



“砖圹萝卜不用油,筷子夹起两头流。”它肉质脆嫩,水汪透亮,生食清甜爽口,熟食细腻柔软,香喷喷,甜津津,确实名不虚传。说起来,它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南宋时期,民族英雄岳飞,曾率领十万人马路过祁东砖圹。这一年久旱不雨,号称“水乡泽国”的湖南田土,竞也干裂得象乌龟壳一样。唯独那砖圹三里见方的地方,萝卜却长得十分青翠。岳飞巳三天没进汤水了,肚子里咕咕咕地直叫。他想:如今胡虏横行,灾荒连年,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而皇上苟安江南,这十万人马北上驱胡,朝廷竞然粮草不济,却如何是好?他东寻西觅,半天连一滴水珠儿也没发现,他捡起团土块用力一提,顿时化成了飞扬的尘末。他真不明白这萝卜为什么长得这样旺盛?连忙在大路口竖起了一块木牌,用手指蘸着硃红在上面写了几个大字;“蔬菜如宝,将士当心;若有损害,一律严惩。”写毕,他才放心地离开了菜地。



岳飞才刚坐定,一个士兵就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元帅呀!不知是哪个该死的竞把您竖的字牌窃走了,又另立了一块牌。”“啊?”岳飞吃了一惊,忙问;“那牌上写了些什么?”那士兵说:“听人家说,那上面写的是什么‘砖圹萝卜,吃了饱肚;愿吃就吃,何必拦阻?’”岳飞听了,怒发冲冠;“胡说!是谁违抗军令,毁我军纪,堕我士气,这、这、这……”他急忙来到了大路边,一看,果然不假。他正要挥剑向木牌砍去,却又很快地把扬起了的宝剑收了回来。原来,他发现在字牌的左下方还有一个落款:“砖圹百姓敬启”。



岳飞正在犹疑,迎面走来一个挑着柴禾的中年汉子,哼着山歌:“荒年萝卜不用愁,扯个萝卜哪算偷?砖圹萝卜吃不尽,萝卜年年烂地头。”岳飞听得,自言自语地说:“这般灾荒之年,百姓连野菜都找不着,哪里还有梦卜年年烂地头的?……”那中年汉子倒也耳利,他见这人浓眉大眼,气度非凡,放下柴禾,急急上前拱手施礼:“大人!这萝卜要不是每年外地人来帮忙吃点,我们就只好让它一年年长着。你看,那地里有的不是长得齐人高了么?”“可你们吃的是……”那中年汉子没等岳飞把话说完,就哈哈大笑起来:“这个请大人不必担心!我们这里能吃的东西多啦!”岳飞沉吟了半晌,然后,把臂一挥。“嗯,既然如此,请你回村商量商量,这萝卜我们就按价买了罢!”



老百姓闻听岳飞要买萝卜,都争先恐后地抬着一篓篓又白又嫩的萝卜来到了兵营。不一会儿,萝卜竟堆得象小山一样高了。末了,老百姓还打锣鼓鼓,特地给岳飞拾来了一个“萝卜王”。岳飞随手掂了掂,咦喂!这足有百来斤呢!于是大家围着一堆一堆的萝卜,横啃竖咬,个个吃得饱饱的。



军营里,唯独主帅岳飞没有吃。一个偌大的“萝卜王”摆在那儿。他搔了搔两鬓的华发,心想:老百姓把萝卜全部献给了我们,难道他们真的是不吃萝卜么?于是派了一个士兵前去察看。工夫不大,这个士兵回来禀报:“元帅呀!我见家家锅里出白气,户户灶里冒炊烟,看来他们吃的并不差啦”!岳飞又问:“那他们究竟吃的是什么”?那士兵张口结舌。岳飞再令两个士兵前去察探。过了好一会儿他们回来了,这回看见的却是另外一种情形:“元帅容禀,我们打开老百姓的锅盖一看,啊哟──原来老百姓尽用萝卜叶子熬汤喝呢!”这时,岳飞完全明白了百姓们的一番苦心好意。他们让出了这救命的萝卜,正是显示了他们盼望驱除胡虏、一统神州的迫切心愿啊!



岳飞激动得热血沸腾,他疾风似地爬上一座山坡,极目远眺,情不自禁地呼喊起来:“不负众望!还我河山!……”岳飞一定要把这“萝卜王”切成百份,和老百姓一同分着吃。全军将士和老百姓无不深受感动。



直到现在,这里每年照例要拔出一个“萝卜王”来,十户百家的一同分着吃,以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砖圹萝卜的美名,也就代代相传,远近闻名了。



讲述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5 07:55
虎门销烟



人民教育出版社 马执斌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这最后的辉煌退去,清朝封建统治便如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与此同时,世界上资本主义却处于上升阶段。在西方列强中,以英国工业发展水平最高。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企图用商品敲开中国的大门。



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吃的和穿的都自己生产,主要不依靠市场供应。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呢绒、棉布等很难在中国推销。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瓷器等,销路旺盛。在正当贸易中,中国总是出超,许多银洋流入中国。



后来,英国商人发现鸦片可以牟取暴利。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至道光初年,中国对外贸易变成入超,白银开始大量外流。

鸦片,俗称“大烟”,不是正当商品,是毒品。英国政府禁止鸦片在国内销售,却鼓励商贩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走私不仅赚走了中国大量白银,还助长了官吏的腐败,削弱了清军的战斗力,严重地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灾难。



那时候,清朝最有见识的大臣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请求严禁鸦片。他沉痛地指出:“如果不赶快禁止鸦片。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可以充作军饷的白银了。”兵和银,是清朝维护统治的命根子。这使道光皇帝感到问题严重,就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



1839年3月,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他召见十三洋行商人,连续发布渝帖,严厉斥责洋商历年的不法行为,从天理、国法、人情、事势四个方面论证了应速缴鸦片的理由,敦促鸦片贩子缴烟。他同时申明:“此后照常贸易,既不失为良夷,且正经买卖尽可获利致富,岂不体面。”随后,林则徐向朝廷请示获准,宣布:“凡夷人名下缴出鸦片一箱者,酌赏茶叶五斤。”



但是,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指使英国商贩拒绝交出鸦片,并企图掩护鸦片走私头目逃走。林则徐斥责义律的不法行为,下令暂停中英贸易,派兵封锁英国人居住的商馆。义律被迫答应呈缴鸦片。英美商贩陆续交出鸦片一百十一多万公斤。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外国人和鸦片贩子,他们原以为中国人不会焚毁一两鸦片烟,大部分鸦片烟一定会被偷走。可是,他们到虎门海滩之后,只见海滩高处,挖了长宽各十五丈的两个池子,前设涵洞,后通水沟,池周围树立栅栏。林则徐亲临现场,督率官吏工役,先由道沟车水入池,撒盐成卤,将箱内鸦片烟,逐个切成四瓣,投入卤水,浸泡半日;再将整块烧透的石灰抛入池中,顿时池水沸腾,不炊自燃。池边多名役工,各执铁锨,踏上板桥,用力翻戳,促使鸦片烟全部销毁。等到退潮时候,开启涵洞闸门,鸦片残渣全部由浪潮送进大海。最后,工役们又用清水洗涤池底,不留一点残余。那些观看销烟的外国人,不得不对林钦差的认真和彻底,表示敬佩。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禁烟运动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5 07:55

浑仪和简仪








浑仪和简仪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的两项伟大创造。

  


在十七世纪世界上出现望远镜之前,浑仪和简仪是天文学家测定天体方位必需的仪器。为了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制订季节,我国大约在战国时代就制造出了浑仪。最早的浑仪结构比较简单,是由两个圆环组成的。一个是固定的赤道环,一个是能绕着极轴旋转的四游环,四游环上附有观测用的窥管。以后,浑仪的结构和性能不断得到改进。

  


东汉科学家张衡和唐朝天文学家李淳风,先后对浑仪进行了两次大的改进。改进后的浑仪由三重圆环构成,最外一重圆环叫六合仪,包括地平圈、子午圈和赤道圈,表示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向;中间一重叫三辰仪,由黄道环、白道环和赤道环三个相交的圆环组成,分别表示日、月、星辰的位置;最里一重叫四游仪,包括四游环和窥管。三辰仪可以绕着极轴在六合仪里旋转,而观测用的四游仪又可以在三辰仪里旋转。东汉时的浑仪已经比较完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之一。但是浑仪有个缺陷,就是它的环圈重复,相互交错,遮掩了大片天区,缩小了观测范围,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宋代科学家沈括等人改革、简化浑仪的基础上,于1276年创造了测量天体方位的新型天文仪器——简仪。简仪跟浑仪的主要区别,是取消了自道环和黄道环,并且把地平坐标(由地平圈和地平经圈组成)和赤道坐标(由赤道圈和赤经圈组成)分开安装,成为两个独立的装置——赤道装置和地平装置。因为每个装置都很简单,故称“简仪”。简仪去掉了妨碍视线的众多圈环, 扩大了天体观测范围,除了北天极附近以外,全部天空一望无余。简仪的设计制造比较精密,刻度的最小分格达1/36度,观测效果比浑仪准确多了。简仪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西方直到三百年以后才出现能与它相比的天文仪器。非常可惜的是,郭守敬创制的简仪,1715年(清康熙在十四年),竟被在钦天监任职的法国传教士纪理安当作废铜熔化了。

  


浑仪和简仪高超的设计水平及制造水平,使我国古代的测天仪器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简仪对后世的影响甚大,从现代的大型望远镜、各类测量仪和航空导航用的天文罗盘等许多仪器上,都可以看到简仪的影子或原型。现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还保存着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复制的一架浑仪和一架简仪。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5 07:55

华夏之祖

──黄帝的传说

臧 嵘




我国陕西省中部,有个黄陵县,黄陵县城北有座桥山,桥山顶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祖先黄帝的墓。人们称它为黄陵,因此把这个原称为“中部”的县,改名为黄陵县。



黄帝陵壮丽威武,古书记载说,它座山环水:“其山势如桥,沮水环绕之”。黄陵的周围是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参天耸立,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挺拔、苍劲。



传说这座黄帝陵汉朝时就已存在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说:“黄帝葬于桥山”。西汉著名的皇帝汉武帝曾经来到这里祭祀。关于这事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汉武帝北巡朔方(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南归,带着十余万大军,路过桥山。当他看到黄帝陵时,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对臣下说:“我听说黄帝并没有死,现在又出现了他的坟,这是什么缘故呢?”臣下回答说:“黄帝成仙上天去了。这个陵墓是黄帝的臣下为纪念他,葬了他的衣冠”。后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清朝的康熙皇帝,也都亲自写过祭文,祭祀黄陵。这都说明:我国历朝历代,祭祀祖先黄帝,由来已久。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清明节,陕甘宁边区政府也有一次盛大的祭黄陵活动。这年4月6日,当时陕北出版的《新中华报》对这次活动有一段十分醒目的报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特派林伯渠为代表,参加了这次民族扫墓盛典,以表示愿做抗日救亡前驱的决心。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还共同写了《祭黄帝文》,文中盛赞黄帝的功劳:“赫赫始祖,吾华肇(开始的意思)造;胄衍(后代延续)社绵(国家长存),岳峨(山高)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远近);建此伟业,雄立东方”。祭文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振兴祖国的精神象征。鲁迅也把黄帝作为伟大的民族象征。他在一首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说要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中华民族。近年来,每逢清明节,我国人民纷纷来到黄帝陵,以崇敬的心情,拜谒这位民族之祖。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来到大陆,差不多也都要到这里来寻根,表示后代对祖先的敬意。人们都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悠悠五千年过去了,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为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



黄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对我们民族有过什么功绩呢?可惜,黄帝离我们太遥远了,关于他的事迹,很难征之信史,只有借助于古代的神话传说,来勾画他伟大的形象。



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呢?这在古书里是有解释的。《淮南子》一书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帮助)后土(管土的神),执绳(法)而制四方”。这是说因为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黄帝为什么又名轩辕氏呢?根据史料记载,黄帝曾发明一种车战法,打仗的时候,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将战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指挥员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作为出入的门,起到了保护指挥员的作用。古人把带有布幕的战车叫“轩”,把两辆战车中间的空当叫做“辕”,因为黄帝是这种车战法的发明者,所以后人便又把黄帝叫做轩辕氏。



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大概黄帝是属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还是部落、氏族聚居的状况,阶级和国家还没有产生。黄帝的部落聚居的地方,历史记载各有不同。有的说,黄帝曾居住在河北涿鹿县的山弯弯里,史书上叫做“涿鹿之野”。也有的说,他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新郑一带,名曰“轩辕之丘”。这说明当时大约还没有完全定居,部落经常迁徙,黄帝部落大体活动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线。



在传说中,黄帝是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物。他既会推算天文,制定出中国最早的历法,又会制造车、船和指南车。他还精通医术,和神医岐伯一起研究出一套诊治方法。他和岐伯关于医学的对话,被后人编成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黄帝的妻子嫘祖也很能干,她教人民养蚕,总结出一套喂蚕、缫丝、织帛的经验。从此人们既会制衣,又会作冕,还能制鞋,从上到下都装束起来,彻底改变了上古时代穿树叶兽皮的原始习惯。古代的人受饮水限制,居者靠河流,牧者逐水草,很不方便。黄帝发明了井,人们才有可能到远离河流的地方去开发。当时的人还不会盖房子,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又是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宝,上栋下宇,以避风雨”。黄帝手下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文字学家仓颉,造出了象形文字,音乐家伶伦分出十二音阶,配成乐曲;精通数学的隶首,制定了各种度量衡等等。当然,这些发明,掺杂着许多神话传说的成份,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绝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只不过反映了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黄帝,因为是古代学者一致承认的华夏始祖,所以人们就把一切文明制度都推源于他。”



黄帝还是古代主持正义力量的代表。古书上说,他办事公道,受到了周围许多邻近部落的拥戴。当时有一个南方部落的首领蚩尤,勇猛善战,常常凭借自己的强大力量,进攻别的部落,烧杀抢掠,使得人们不能安定生活。蚩尤把矛头指向了曾与黄帝结成联盟的炎帝部落,把炎帝部落赶到了黄帝控制的河北省涿鹿地区。蚩尤乘胜追击,又跟踪到了涿鹿。在这里,终于和黄帝部落展开了一场恶战。涿鹿之战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次相当激烈的战争。传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部众迷失了方向。黄帝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式,又利用了风后所制造的指南车,辨别了风向,才把蚩尤打败。黄帝乘胜追到山东,捉住蚩尤杀掉,把蚩尤的头带回涿鹿,埋在那里。所以至今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的涿鹿县,还有一座蚩尤坟。



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为华夏族。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古书记载说,黄帝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尧、舜、禹,和后来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黄的后代。不仅中原的汉民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羌族,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居住青海一带)、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



关于黄帝之死,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据说,他并没有死,最后的归宿是乘龙升天了。因此,现在陕西黄陵前的围墙正面,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叫做“桥山龙驭”,就是指的这个故事。这更说明黄帝受到人们无比的崇敬,人们不希望他死,希望他永生。这个神话,表达了他的部族和后代们的美好愿望。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5 07:55

春秋二王剑

──吴越争霸

张显传




在湖北省的襄阳、江陵曾先后出土过两把古代的宝剑。襄阳出土的一把,因长年埋藏在阴暗潮湿的古墓里,已严重锈蚀;但美丽的图案花纹还依稀可辨。剑身的十个阴文篆字也清晰可认,这就是吴王夫差剑。另一把江陵出土的是越主勾践剑,这把剑至今仍锋利异常,光泽夺目。剑是古代帝王的珍品,湖北是古代楚国的旧地,由此,人们自然会问:吴王、越王的宝剑怎么会流落到楚国呢?这里包含着许多历史故事。



春秋末年,正当各大国争霸之际,吴、越两国兴起于现在的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它们与楚国相邻。开始,吴国较强,越国较弱,两国素来不和。后来,晋国曾联吴制楚,而楚国则联越制吴,吴越两国更成了世仇。



公元前494年初春的一天,越国处在吴国军队的团团包围之中。越王勾践腰佩宝剑守卫在会稽山的顶峰(今浙江绍兴东南)。在这艰险的时刻,面对严阵以待的越国将士,他想起了许多往事: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刚逝世,吴王阖(he河)闾乘机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军队对阵在檇(zuí)李(今浙江嘉兴西南)的地方。战争开始时,吴国军队守备坚固,阵容严整,越国的两批敢死队都被击败,当了俘虏。当时勾践比较清醒,当机立断,决定以智取胜,就派出了由死因组成的第三批敢死队。这批敢死队员排成三行,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架着一把锋利的宝剑,一声令下,他们一阵叫喊来到阵前,然后集体自刎倒在阵地上。正当吴军不知所措时,越军发动突然袭击,打败了吴军,吴王阖闾中箭受了重伤而死。



可是,眼前这场战争却使勾践很焦心。几天以前他探知阖闾的儿子夫差日夜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为父报仇。勾践立即召见大臣商议,对大臣说:“我听说是吴国要兴兵伐越。以我之计,我们不如先下手为强,一举击溃吴军”。文种大夫和范蠡(lí)大夫反对这样做。范蠡说:“战争是生命攸关的事情,现在时机不成熟,打起来会失利的。吴军这次来攻,报仇心切,早有准备,不如暂避锋芒,以后再战。”可是,勾践没有听从他们的劝谏,固执己见,仓促交战。结果越军在夫椒(今江苏太湖洞庭山)对阵时,被吴军打得大败,最后勾践只带着残兵败将五千人退至会稽山。他回忆着这些事,感到追悔莫及。



这时,范蠡来到勾践身旁。勾践对范蠡说:“现在我很后悔,当时如果听从你的意见,也不至于弄到这个地步。为了越国的利益,你说现在应该怎么办?”范蠡说:“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请文种大夫到吴国去议和,先以厚礼相赠,实在不行,就以身抵押。”勾践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只好派文种大夫出使吴国求和。



文种大夫到了吴营,恭恭敬敬地拜见了吴王夫差,他对吴王说:“现在越国已是兵败国破,勾践派我前来求和,他愿献上珍宝,并向大王称臣为奴。”文种的话当即遭到吴国大臣伍子胥的反对。伍子胥对吴王说:“不能答应!我们必须彻底灭掉越国才行!”



文种向勾践报告了出使的情况。勾践十分恼怒,准备杀妻焚室,同吴军拼一死战。文种婉言相劝并献计说:“我在吴国听说,吴国的大臣伯嚭(pǐ痞)是个贪财好色的人。假如我们给他一些好处,他就能在吴王面前为我们说好话。”于是勾践再次派文种去吴国,并把美女与珍宝献给了伯嚭。伯嚭得了好处,就带文种去见吴王,并替勾践讲情。最后,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准许越国求和,并下令撤军。



勾践按照双方的协议,偕同夫人在范蠡等几个近臣的陪同下,来到吴国作人质。他们天天侍奉吴王,处处安分守己,时时小心谨慎,为吴王打扫马厩,执鞭牵马,表现自己对吴王的一片耿耿忠心。整整三年时间,他们终于赢得了吴王的信任,被释放回国。



当勾践重返故土的时候,他的激动心情难以名状。三年来,他的雄心未泯,日夜想念的就是这块国土。这三年对勾践来说太重要了。三年的别离愁苦,使他变得刚毅沉静;三年的考验磨练,使他意志坚强;三年的臣仆生活,使他领略了冷暖痛苦;三年的奴隶处境,使他懂得了屈辱怨怒;三年的劳役待遇,也使他知道了体恤民情。



勾践回国后,首先宣布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并召集群臣商议重建越国的方针。有的大夫主张加强内政,有的建议巩固国防,也有的要求改善人民生活。勾践都认真听取,仔细考虑。最后决定,由文种大夫主管内政,在越国大力发展生产力,鼓励生育,减轻刑罚,安抚百姓,逐步使越国达到人丁兴旺,国力充裕。他把军务委任给范蠡大夫,训练军队,加强战备。为了不忘亡国之苦,勾践还为自己安排了一个艰苦的环境,经常粗衣淡饭,又在屋子里挂上一只苦涩的猪胆,每次吃饭时先尝苦胆,进出坐卧时也常看看苦胆,以便激励自己要发愤图强。他同夫人一起亲自参加生产,夫人天天勤奋织帛,勾践经常从事耕作。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艰苦奋斗,越国逐渐由弱转强,百姓家有三年余粮,国家兵精粮足,物资充裕,实力大增。全国上下一致,盼望着早日从吴国的统治下摆脱出来。



这时,吴国却在走下坡路。夫差狂妄自大,连年用兵,总想凌驾于各个霸主之上。而且他又迷恋酒色,贪图享乐。夫差看到越国每年照旧进贡粮食、布帛,尤其是勾践把从苎萝山下找来的一个名叫夷光(西施)的美女送给了他,使他感到勾践对他仍是忠心不渝。因而当伍子胥向他提出忠告时,反而引起了他的憎恶。最后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宝剑,逼得伍子胥只好自杀。



公元前478年,越国发动了对吴国的战争,对阵于笠泽(今太湖东南),越军获胜。公元前475年,越军围困吴国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整整三年使吴国军民无衣无食,纷纷逃离。吴王夫差见自己已是山穷水尽了,忽然想起了前几天伯嚭曾经对他说过的话:“当年越王乞和存越,甚至不惜自身为奴,大圣何不仿效呢?’于是就派人向越求和。勾践问各位大夫的意见。范蠡说:“我请大王不要忘记越国的经历。二十年来,我们日夜想念的是什么?世代争夺的是什么?艰苦奋斗图报的又是什么?我听说,老天爷给的东西,你不取就会造成灾难的,请大王好好考虑!”勾践接着说:“对,当年,老天爷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取;如今,老天爷把吴国赐给了我们,我们岂能违抗天意而不取呢?请你转告吴王,我可以让他在甬东(今浙江舟山),当个百家人的君主”。



使臣向夫差回述了出使越国的经过。夫差绝望了,后悔了,随即拔剑而起,仰天长叹:“我实在没有脸面去见伍子胥啊!”说罢,伏剑自杀而死。称霸一时的吴国,最终被越所灭。此后,越国曾强盛一时,越、楚之间也有过激烈的争夺。到战国时期,越国逐渐衰弱了。在公元前306年,越国为楚国所灭。



俱往矣。吴、越两国历史上的名王,早已身名俱灭;他们用过的剑,在埋沉地下两千多年后又重见天日。根据春秋战国时期这段历史的推想,有人认为吴越二王剑可能是楚国的战利品;也有人认为可能是越、楚两国之间的餽(kuì)赠品。这个历史之谜留待将来考古学的新成就再去解答吧。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6 07:06
杏坛讲学

──教育家孔子

吕 涛




山东的曲阜,是闻名中外的文化古城,它是我国历史上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三岁。他的遗体葬在鲁国都城北边泗水旁,就是后来被称为“孔林”的地方。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鲁国国君下令把孔子故居建为“岁时奉祀”的庙宇。以后历代统治者不断抬高孔子的地位,同时扩展“孔庙”,到明清时达到现在的规模,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殿堂宏伟,古柏苍郁。



在孔庙主体院落大成门内,有一棵挺拔高耸的桧树。相传这是孔子亲手栽下的。据说孔子亲手植三棵桧树,死了两棵,只活了现在的这一棵。桧树北面的一座建筑,就是黄瓦朱柱、彩绘精致、小巧玲珑的杏坛。坛前有四棵杏树,相传这是孔子当年坐在坛上弦歌讲学、弟子读书的地方。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祖先是春秋时宋国的贵族,曾祖因避宋国宫廷政变逃居各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的父亲曾做过陬邑宰,属于贵族的下层“士”。



孔子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相传她结婚时才十七岁,而孔子的父亲已经七十岁了。他们希望得到一个儿子,曾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上去祷告过。后来生了孔子,就取名叫丘。有的记载则说是因为孔子生下来时,头顶上的骨头与众不同,四面高,中间低,所以取名叫丘。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十七岁时母亲也死了,所以孔子幼年时家里很贫困。后来他做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牛羊的小吏,他把账目算得清清楚楚,把牛羊养得很肥壮。



孔子青少年时期读书很用功。他曾说过:“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天才,而是好古敏求的人。”他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一年,鲁国太庙举行祭祀始祖周公的大典,请孔子担任助祭。他进入太庙以后,对于每一件事物,每一个细节,都不厌其详地虚心向人请教。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后来他精通“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



孔子大约在三十岁时,开始收徒讲学。在我国教育史上,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活动四十多年,而且影响最深远的,当首推孔子。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人,得意门生七十二人。孔子虽然处于动荡不安的春秋末期,但他对事物的态度,是积极有为的。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有类”的,就是说,授受教育的权利,把持在少数贵族的手里。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口号。“有教无类”的提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框框,提高了私人讲学的地位,受教育的范围放宽了。这一风气的转变,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孔子的学生只要献给“束脩”(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随孔子读书。当时孔子的学生中,从地区说,有鲁国的颜渊、冉求,卫国的子夏、子贡,宋国的司马耕,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戎族的秦祖。从出身来说,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



孔子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他着重培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的人才。他满意地对人说过:“在德行方面的高材生,有颜渊、闵子赛、冉伯牛和仲弓。在言语方面的高材生,有宰我、子贡。在政事方面的高材生,有冉有、子路。在文学方面的高材生,有子游、子夏。”孔子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就拿言语科的高材生宰我来说吧,刚开始,宰我是孔门下的一个比较不用功的学生。有一天,宰我白天睡觉,被孔子知道了,他当面责备宰我:“烂了的木头,是不能雕东西的;粪土的墙壁,是不能刷上白粉的。”经过老师的严厉批评,宰我改正了缺点,勤奋读书。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很注意诱导启发,针对学生的弱点,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他对个性刚强、急躁的子路,加以抑制;而对缺乏勇气的冉有,则加以鼓励。有一次,子路向孔子请教说:“我们听到了一件应该去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去做?”孔子略加考虑回答说:“有父兄在,应该先问问父亲和兄长,怎能一听到消息就去做呢?”冉有也提出同样的问题,请教老师。孔子却同意他马上去做。学生公西华觉得奇怪,便去问孔子为什么同样的问题,而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孔子听了笑了笑对公西华说:“冉有胆子小,性格很迟缓,所以叫他马上去做。子路的性格很急躁,所以叫他慢一些去做。”公西华听了才恍然大悟。



在平时的闲谈中,孔子也不放弃对学生的启发教育。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学生,陪伴孔子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孔子说:“如果有人请你们去做事,你们打算怎么样呢?”子路自信能治理好一个大国。冉有说他可以管好一个小国。公西华说自己只能在政府中担任一个小职务。曾皙最后慢吞吞地说:“我只求过个快乐的日子。春天暖和起来,跟同伴们到河里去洗洗澡,在风地里乘乘凉,然后大家唱着歌回来。”孔子从仁政学说出发,他希望能过着太平的生活,所以十分赞赏曾皙的想法。还有一次,孔子要学生们谈志愿。子路爽朗地说:“我愿意和朋友有福同享,自己的车马、衣裳都可以让给朋友用,用坏了也不要紧。”颜渊平心静气地说:“我希望自己不骄傲自夸,不炫耀自己的成绩。”这时孔子只听学生们讲,自己却不表态。急性子的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的志愿是什么呢?”孔子不加思索地回答说:“我希望老年长辈能生活得安适,平辈朋友能互相信任,少年晚辈都能得到关怀爱护。”可见,孔子善于在不知不觉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向学生灌输他的仁政学说。后来,孔子就以救世济人的抱负,率领学生去周游列国,劝告各国诸侯施行仁政。



孔子十分强调学以致用、学思结合。他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犹疑不决。他还要求学生,对于学习过的东西,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孔子一生,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孔子从五十五岁离开鲁国,奔波于鲁、卫、宋、陈、蔡、楚等国游说诸侯,他一方面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一方面坚持他的教学活动。但是诸侯为了争雄称霸,讲求富国强兵,着眼于目前的利益,哪能采纳孔子仁政的主张呢!所以孔子未能被诸侯所重用,他的政治才能也未能得到施展。到公元前484年,孔子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了,那年他六十八岁,返回了鲁国,结束了十四年的游说生活。



孔子回到鲁国后,集中时间指导学生研究学问,并大规模的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他编订了《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和《春秋》等六经。这些书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学和哲学的重要材料,是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孔子在七十三岁那年病死。他的死使弟子们十分悲痛。他们在他的坟前搭棚连住了三年,表示哀悼。子贡甚至一共住了六年。临别时,他们都哭了。弟子们认为,孔子就象江水洗过、太阳晒过那样洁白光明。



孔子死后,学生们追忆孔子的日常教训和生活情况,整理成一部语录体的书,叫作《论语》。后来,《论语》成为儒家的经典,对我国后代教育和文化起了很大影响。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6 07:07

粽子·龙舟·诗人节

──后人对屈原的怀念

臧嵘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都要吃粽子,南方则流行着龙舟竞渡的游戏,文学家们还提倡把端午这个节日改为“诗人节”。



这一切都与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有关,上述自古就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风俗,都是后人怀念屈原的表示。



在长江三峡和西陵峡之间,有一座名叫秭归的县城,这里就是屈原的故乡。他是战国时候的楚国人,生年大约在公元前340年左右。屈原在故乡秭归度过了童年和少年。为什么叫“秭归”呢?传说屈原有一位十分贤慧的姐姐,名叫女?媭,她既善良又勤劳,十分关心弟弟的成长。屈原长大以后,她也出嫁了。当屈原后来被奸臣所谗害,放逐回故乡时,女嬃也回到了家乡,劝导弟弟要放宽胸怀。“秭归”是“姊归”的谐音,是为了纪念这位贤慧的古代妇女而起的名。至今在秭归的沿江古道上,还有关于女媭的许多遗迹,例如传说女媭为屈原刺绣的“绣花墩”,当年她为屈原浣洗衣服使用过的“擣衣石”等等。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有一个民间传说叙述,屈原小时候在乡里的学校读书,常常是第一个离开书房,但是天黑还没回到家里。家里的人急坏了,姐姐出去找他,邻里们也到溪涧和后山里帮着寻找,都没有找到。晚上,屈原自个回到家里,也没有向家里吐露他究竟到哪里去了。第二天,姐姐女媭偷偷地跟在他后面,才发现他放学后跑到一个天然石洞里读当时楚国的民歌。他聚精会神地看,低声地吟咏,慢慢地被这些民间文学迷住了。当姐姐去找他时,竟然完全没有发觉。以后屈原逐渐长大了,便常常去找樵夫、猎户、渔翁、蚕女、巫师和庙祝们采集民间歌谣,然后在这小溪畔的石洞里记录、整理、吟诵。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种顽强学习、虚心向民间求教的精神,把这座石洞称为“读书洞”,而今这石洞已成为屈原故里的一处著名古迹。



长大以后的屈原,成为通晓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知识的人才。他看到楚国日趋衰落,主张对政治进行一番整顿革新。由于才能出众,他曾一度被楚国的怀王任命为左徒(仅次于宰相的官职)。他对怀王提出过许多改革意见,还为楚国制定了一套变法方案,名曰《宪令》。但屈原生性耿直,不愿在邪恶势力面前屈服。他所提出的革新主张,也触犯了那些守旧贵族的利益。所以他遭到了楚国旧贵族的忌恨。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和宠臣上官靳尚是陷害屈原的罪魁祸首。他们对楚怀王说了许多屈原的坏话,造谣说屈原太自高自大了,根本不把楚王放在眼里。楚怀王是个刚愎自用的人,听了谗言不禁怒火万丈,立刻撤了屈原“左徒”的职务,把他降为只管王室祭祀事物的“三闾大夫”(三闾指楚国景、昭、屈三家贵族),改革也被勒令停止了。



此后屈原不断遭到贬斥,最后竟被放逐到汉水北岸,永远不许回到楚国首都郢。这时,楚国也越来越弱,后来完全成为被强邻秦国摆布的附庸。楚怀王上当受骗被秦国捉去当了俘虏。公元前278年,楚都鄂也被秦国占领。这两件事给了屈原重大的打击,在汉水北岸流浪期间,他的头发完全白了,身躯也越来越瘦弱。他把满腔悲愤写成诗歌表达出来,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天问》和《离骚》。《天问》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向天控诉不平。《离骚》的“离”,是受离间的意思;“骚”,是忧愤和不平。全诗三百七十三句,叙述了屈原的家世、才能和治理楚国的理想,怒斥了楚王的昏庸和贵族们祸国殃民的罪行。屈原流放期间,她的姐姐女媭经常陪伴着他,劝慰他,但国家的灾难太深重了,屈原丝毫不能减轻心中沉重的负担。他在诗中表示决不和腐朽势力妥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还表示一定至死保留自己的节操,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为了表示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永远是清白的,他一天三次到故乡的一条溪边去洗濯他的帽缨,这个溪以后便被叫做“濯缨泉”。人们还在当年屈原站立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桥,桥名“濯缨桥”。



郢都被秦军占领后,屈原悲愤欲绝,决心以死来表达他的爱国爱民之情。终于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这天,他怀沙抱石,投进了波涛滚滚的汨罗江。这一年他六十二岁。



屈原是为国为民而死的,人民用种种方式追怀自己的诗人。汨罗江边的人民,听说屈原投江自杀了,划着大大小小的船只,争先恐后地赶来搭救。他们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大家只好划着船只,又归回家乡。从此,形成了每年一度的竞渡风俗:“鼓棹争归,竟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后来,一般的船只又装饰成龙舟,便又叫做“龙舟竞渡”。这种水上游戏在后来的江南地区十分盛行,场面非常热闹。唐朝诗人张建封有一首《竞渡歌》,形容当年的场面说:“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水面来。棹(zhào)影斡(wò)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每当端午佳节,南方大部分地区人民也还兴致勃勃地参加“龙舟竞渡”。



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人民对屈原的追怀。据说在东汉时候就已开始了。南北朝时写的《续齐谐记》里说,这本是楚人对屈原的一种纪念方式,原来用竹筒盛米投水祭祀屈原。后来,据说东汉有个人叫欧回的,做了一个梦,梦见屈原对他说,每年投放给他的筒米都被蛟龙偷吃,假如能用粽叶包上米,再以五色丝线捆上,投入水中;蛟龙就吃不着了,因为它们最怕五色丝线。此后便开始用这种方法祭祀屈原,而端午包粽子吃粽子的风俗也就由此相传下来。



人民对屈原的追怀,还表现在为他修筑坟墓和祠堂上。据说屈原死后,汨罗江一带的人民,为了永久纪念他,在屈原经常吟咏的玉笥山上,修建了他的衣冠家。为了防止秦兵和奸臣们的破坏,屈原家一共造了十二座。每一座坟前都有“三闾大夫墓”的石碑,使那些打算破坏的人混淆莫测。后人在屈原故里还修了屈子祠。有一幢金碧辉煌的大庙,还有十三幅追溯屈原生平事迹的素色泥雕图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这些古迹进行了多次大修,如今成为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最好场所。



屈原爱国爱民的一生,对后人影响很大,尤其是他那些充满炽热情感的诗篇,对后世影响更大。我国后代许多杰出诗人都曾从屈原的诗赋中汲取营养。他们对屈原十分景仰,唐朝大诗人李白曾赞赏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杜甫则称许屈原:“风流儒雅亦吾师”。从十八世纪开始,屈原的诗就已翻译到国外,如今在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苏联等国,皆有屈原诗赋的译本。1953年,屈原被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为各国人民所纪念。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6 07:07
两千年前的地下大军

──秦始皇和兵马俑

臧 嵘




几年前,比利时的《列日报》,登载了一则消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向读者呼吁:“亲爱的读者,快去美术宫看看,当我们还在漫长的黑夜里时,中国人在干什么?”这是指的什么呢?原来指的是八十年代初,我国在欧美各国巡回展出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这批形象威武、身高一米八左右的兵俑和膘肥体壮、高一米五、长二米的陶马,简直把人们迷住了。他们把这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对世界各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著名建筑物和雕塑品,过去公认有七种最突出,即: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以弗所(小亚细亚)的阿泰密斯神殿,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哈利卡纳苏(小亚细亚)的摩索拉斯陵墓,地中海罗得岛上的太阳神巨像,亚历山大城的灯塔。这七种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而今,我国的兵马俑,被公认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一些在海外多年的老华侨,看完这次展览后,激动地流出了眼泪,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展览使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使我们腰杆子硬了。我要让孩子们永远记住我们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后代”。



始皇陵的兵马俑,震惊了世界。这不仅是由于它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还因为军容严整壮观,场面雄伟,不啻为埋葬在地下两千年之久的一支地下大军。



这批兵马俑是1974年春于陕西临潼县始皇墓东一点五公里的地方发现的。一共有三个大坑,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估计埋有秦俑八千余件。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达一万四千多平方米,现已挖出两千平方米,出土陶俑一千多件,陶马三十多匹,战车八乘。二号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出土战车八十九乘,骑兵俑二百多件,步兵俑六百多件。三号坑面积较小,仅五百二十平方米,内有驷马战车一乘,卫士俑六十八件,估计为这支地下大军的军帅指挥部。



秦始皇陵兵马俑生动地反映了秦朝兵强马壮的阵容,可以说是一幅威武雄壮的古代军事画卷。可能由于当时战事分工的不同和军阶的高低,这些武士俑中,有的身穿战袍,有的身穿销甲,有的骑在马上,有的站立马前,有的伫立攀弓,有的单腿跪射。他们的面部神态各不相同。有的头部低垂,若有所思;有的则忧心忡忡,凝视空茫,反映了远征将士思乡的心情。



始皇陵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使所有看过的人都好象回到了战争频繁的年代。在人们的眼前,重现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挥着“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千军万马、进行着统一全国事业的壮观图景。人们在这些神态逼真的塑像面前,尽可以浮想联翩,想象着当年秦朝名将的功业。



唐朝的诗人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个秦王,就指的是秦始皇。他十三岁就做了国王,二十二岁亲政,这一年是公元前238年。过了八年之后,即从公元前230年开始,这位年轻有为的国王就开始了消灭东方六国的统一战争。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战争能够取得胜利,当然主要靠那些勇猛冲杀的将士。这里有两位名将是值得一提的。一位名叫王翦,这是秦始皇前期著名的老将。他从小到老,一直在泰国军队中任职,东征西讨,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作战经验。王翦的儿子王贲(bēn),也是一位有名的战将。秦始皇消灭东方六国,有五个国家是在他们父子二人统率的秦军进攻之下灭亡的。公元前229年,王翦奉命率领几十万大军进攻东北方的赵国。赵国也派名将李牧进行抵挡。李牧老谋深算,看到秦军来势凶猛,命令部下不要轻易迎战,而是森严壁垒,以追待劳。王翦一时束手无策。这时泰国使用了反间计,利用赵国的内奸制造谣言,诬告李牧谋反。昏庸的赵王不明真相,竟然处死了李牧,改用另外的人做大将。结果王翦大败赵军,一举攻进赵都邯郸,迫使赵正投降。接着王翦又奉命北上攻燕,秦军在他统率下,势如破竹,到公元前226年就把燕国都城攻破了。



王翦得胜回朝以后,秦王和大将们商量,准备攻打楚国。青年将领李信自告奋勇,声言愿率军前往,只需二十万军队。秦王转过来问王翦如何,王翦却郑重地回答:“楚国是个大国,不可小看,非六十万人不行。”秦王认为王翦懦弱,便对他说:“王将军年岁大了,太看重敌人了。李将军年轻有为,勇敢善战,还是让他去吧。”于是派定李信为伐楚的大将,率二十万军队前往。王翦看秦王如此不听取意见,十分气愤,便告老还乡。但好出大言的李信与楚军战斗,却一败涂地,狼狈逃回。秦王这才想到王翦的正确,便向王翦道歉,表示一定尊重他的意见,仍请这位老将出马。主翦依然坚持六十万军队的意见,秦王也都听从了他。到公元前223年,王翦的大军终于大败楚军,攻占了楚国都城,一举灭亡了楚国。与王翦灭楚的同时,王贲也消灭了魏国和齐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王终于统一了全国。在这一年,秦王政宣布自己是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了东方六国之后,又北伐匈奴,南统百越,建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北伐匈奴的战争中,名将蒙恬是最有功劳的。蒙恬出身于世代将门之家,他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弟弟蒙毅都是秦国大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军队北抗匈奴,收复了黄河以南河套一带地区。以后为了巩固边防的统治,秦始皇又命令蒙恬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筑起了延衰万里的长城。司马迁的《史记》说,当时蒙恬“威振匈奴”,也甚受始皇帝的恩宠,“出则参乘,入则御前”,经常跟随在秦始皇左右。



王翦和蒙恬不愧为古代名将,他们不仅善于指挥大军战斗,而且和一般士卒相处得很好,能够体贴和了解他们。《史记·王翦列传》记载,当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攻打楚国时,楚兵坚壁不战。王翦不急于求成,而是倍加关怀和“抚循”士卒,亲自和他们同食,抓紧搞好军营中的伙食和士兵的休息。士兵们十分感动,斗志旺盛,然后一举而克敌制胜。



当年王翦和蒙恬的阵容究竟如何,我们已经很难从史料上去寻迹了。但是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却再现了两千年前秦军的威武雄壮。我们从那几尊头戴鶡(he河)冠、神态庄重的将军俑,也许可以联想起老将王翦和蒙恬的威武仪态;而从那些髭须直立、双眸圆睁的一般武士俑身上,则可以想象当年冲杀战场的几十万秦兵的勇猛。王翦六十万大军的南伐荆楚,蒙恬三十万大军的北御匈奴,一幕一幕的历史,好象都历历展现在眼前。



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形象地显示了我们古老民族的强大力量。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题诗说:“昔仰神威制六合,今看兵马镇陵图”。始皇陵的兵马俑,使世界再一次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杰出的才能和超群的智慧,正如同前来参观的一位新加坡友好人士所说的:“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是当之无愧的。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6 07:07

从甲骨片到纸张

──纸和造纸术的发明

奚椿年




195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郊的一座西汉古墓中,得到了一批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叠纸。这叠纸有八十八片,尺寸大小不一,最大的长宽度为十乘十厘米,最小的为三乘四厘米左右。由于这批纸是在灞桥发现的,所以称灞桥纸。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纸的用途广泛,不仅可以包裹物品,又是最理想的书写材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人们要问:纸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



在发明纸以前,人们把文字刻在甲骨上。甲即龟甲,骨即牛胛骨及兽骨。上面的文字就叫“甲骨文”。1898年,河南安阳小屯村农民耕地时,无意掘得许多片有文字的“甲骨”,被收购药材的人买了去。第二年,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这些甲骨上发现了文字。安阳小屯一带原是殷商的废墟,所以学者认定它是商代的文字。这些甲骨片距今大约已有三千五百多年了,内容大多是商代奴隶主阶级占卜的纪录,所以又叫“卜辞”。自那以后,不断发现,至今已积有十万片以上。



不过,甲骨得来是很费事的,刻字也不大方便,所以使用甲骨的时间不是很长。而且就在商代,除了甲骨外,人们还把文字刻在石头上和青铜器上;同时又大量使用竹木,《尚书》就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所谓“册”和“典”,即为用竹木做的书。



竹木的用法,据古籍记载是这样:先把竹子或木板劈成狭长的小片,用刀在片的表面刮削平滑,然后用笔写上文字。不小心写错了,用刀刮掉重写,就象我们现在写错了字用橡皮擦掉一样。这种写成字的竹片叫“简”。把一片一片的简按文字内容的次序,用牛皮、丝绳或其它什么绳子串连起来,叫“简册”。这在战国时使用得很普遍。最近几十年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南部和甘肃敦煌等地,以及解放后在湖南长沙、山东临沂等地的汉墓中,又大批大批地发现古代的竹木简。这在历史或文物展览会上我们是常常可以见到的。



可是,在简上写字,每个简容纳的字数是很有限的。一般一个简一行,每行多的能写三四十字,少的只有几个字。所以要写的字多了,所用的简也必然要一大批。西汉时的东方朔有一次向武帝上奏章,共用简三千片左右,要两个人抬进宫去。简携带起来也不方便。战国时惠子出门,喜欢带上书走,这些用简编成的书,足足装了五车。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在使用竹木简的同时,春秋战国开始,又用帛来写字,叫“帛书”。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帛书,有十二万多字。“帛”是一种丝织品,最大的优点是轻便。但帛比竹、木的价格昂贵,一般人是用不起的。所以,它无法在民间推广。因此,人们就要找到一种能为大多数人利用的书写材料。于是,纸就应运而生了。



我国最早的纸是用什么原料作成的呢?东汉的许慎在他写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谈到“纸”字的字源时说:“纸”从系旁。这说明,早期的纸与丝有关,古人称“赫蹏”(xī tī夕蹄)。据古籍记载,公元前12年,汉成帝后宫一个姓曹的女子生了一个儿子,引起了皇后妹妹赵昭仪(“昭仪”为妃子的称号)的嫉妒,把她投入监狱,并派人用“赫蹏”包裹着毒药,上面写了迫她自杀的字。



大家知道,我国的蚕丝业发明得很早,商代以前就种桑养蚕。到西汉前期,丝织业已相当发达。那时人们用茧缫丝外,还做丝绵。做丝绵一般用病茧、次茧。方法是:先把这类茧在沸水中煮过,剥开,洗净,再放在浸于水中的席子上捶打,直到茧衣被捶得稀烂为止。这时除了可以得到丝绵外,由于捶打,席子上还必然会有一层互相交织的乱丝沾着。这层乱丝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为薄薄的丝片,压平后便可用来写字了。上面这种丝片,后人叫“丝绵纸”,它是做丝绵时的副产品。由于是副产品,大量生产是不可能的,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人们不得不设法去另寻一种可以大量生产的原料。这种原料,不用说,是应当最易为人们得到而又便于加工的。这样,经过摸索、试验,最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植物纤维纸。



这种纸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因为古籍上没有留下记载,我们不知道。但是,上面讲到的从西汉古墓中得来的“灞桥纸”,为米黄色,就是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经反复考证,这座墓最迟不晚于西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因此,可以断定,大约二千多年前我国就已有了植物纤维纸了。当然那时的制作是很粗糙和原始的。



如何把植物纤维纸从粗糙和原始变得更为精细些?这就得提到东汉时的蔡伦了。蔡伦是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他于公元75年进京城洛阳皇宫当太监,后兼任“尚方令”。“尚方令”的职务就是监造和管理宫廷用品,也包括纸在内。这就使他有机会与造纸工匠进行接触,并因此熟悉了造纸的技术。当他看到造纸的技术不够理想时,便设法加以改良,把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等都用来造纸。这些东西不只容易得到,而且比之原始植物来也便于加工。加工的方法是:先把这些东西搅拌石灰,沤过,再放在石臼中舂,把纤维舂散,然后加水煮烂,掺和胶一类有粘性的物质,使纤维互相溶合成浆糊状,再把浆用细廉均匀地捞出,让它干燥。这样便可得到纸了。



蔡伦用这种方法造纸,造出的纸比先前的好了。他于公元105年(东汉元兴元年)上奏给汉和帝,得到汉和帝的赞赏,并把他的造纸方法推广。因为他曾被封为龙亭侯,这种纸便称为“蔡侯纸”。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他死后在他的故乡建立了“蔡侯墓”,传说墓穴里还留有一只石臼,就是蔡伦生前舂造纸原料用的。至今这座墓还矗立在湖南耒阳县城的蔡子湖畔。墓前的牌坊额题“蔡伦之墓”四字,是郭沫若的手书。墓的前院还有蔡侯祠,相传是蔡伦的故宅。



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以后,东汉末年又出现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左伯造出的纸勾结细密,洁白光辉,色泽鲜明。



随着纸的广泛应用,造纸范围的原料也扩大了。东晋用稻秆、麦秆造纸,叫“土纸”;又用藤皮造纸,叫“藤纸”或“藤角纸”;北方生长楮树,用楮树皮造纸,叫“楮皮纸”;南方产竹,从宋代开始用竹造纸,叫“竹纸”等等。由于造纸原料范围的扩大,造纸工业自然也就迅速地发展。在魏晋时,已经有人用黄叶汁将纸染成黄色;南北朝时更有青、赤、绿等各种颜色的纸,十分美观。四世纪起,四川、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地,先后成为有名的纸产地。



六世纪时,造纸技术开始传到国外,最先传到了朝鲜、越南和日本。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唐朝与阿拉伯发生战争,有不少唐兵被阿拉伯俘去。在这些士兵中有造纸工人,他们又把造纸技术传给了阿拉伯,于是阿拉伯也设立了造纸工厂。以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埃及与摩洛哥,也学到了我国的造纸技术。公元1150年,西班牙有了造纸工场。再后来,德国、英国、荷兰也造起纸来了。



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我国以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一项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6 07:08

从印章、捶拓到活字

──印刷术的发明

奚椿年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流传全靠手抄。薄薄的一本书,从头至尾抄一遍,很不容易,如果卷帙浩繁,要抄的书又多,费工费时就更可想见了,所以手抄书的流传局限性很大。



打破这种局限性的是什么呢?是印刷术的发明。



大家知道,我国在汉代就有了纸,在这之前的商代,人们就在使用墨了。出土的甲骨文表明,那上面的文字有一些就是在刻后用墨涂上去的。还有笔,据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说,也是在商代,人们就已使用了纸、笔、墨,这是印刷时必用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三样东西看作是印刷术发明的物质条件。



印刷术发明的技术条件,则是从印章和拓石启发来的。印章的出现,大约在周代以前,最初是作符信用的。人们在竹木简上写了字,用绳子捆好,并在绳子打结处涂上一层泥,叫封泥,然后在封泥上盖印,就象现今的信在寄出前才封口一样。所以这种印章也叫印信。印信在战国时已使用得很普遍。东周洛阳人苏泰,游说六国合纵攻秦,六国同意,史书上记载六国都拜他为相国(宰相),他衣锦还乡时佩带了六国的相印。那时的印章,有的是玉质,有的是铜质,后人曾从战国墓里得到过铜印若干枚。秦汉到魏普南北朝时,印的使用更风行一时,而且不单印在封泥上,也有印在纸上的。此外,木印也出现了。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木头上,相当于今天的木头戳子。东晋时候,大的印章有四寸见方,上面刻着一百二十个字,已经是一篇短文了。



拓石起源也很早。“石”即石刻。在唐朝初年陕西凤翔县掘到战国时的石鼓十个,每个高约三尺,直径一尺多一些。每个石鼓上面各刻一篇有韵的田猎诗。此外,到秦代,秦始皇好巡游刻石,这些刻石形状象馒头,四面都刻有文字。至汉代,由于汉武帝提倡儒学,儒家的经典传抄的人日多,经文相当混乱。在东汉嘉平四年(公元175年),经当时黄门侍郎蔡邕奏请灵帝同意,组织人将经文校正后刻在石头上。石头是碑形的,共有四十六块,立于太学门外,作为经文的标准本。有了经久的标准本,于是不少人便进行摹写、捶拓。所谓捶拓,就是把纸浸湿,铺在石面上,用软刷子轻轻捶打。由于石碑上的文字是凹下去的阴刻,所以纸经捶打后,文字部分的纸也凹了进去。这样再在纸上刷上墨,揭下来,纸上就印出黑底白字来了。这也叫“拓石”,或叫“拓本”。



不管是印信还是捶拓,都有个共同的特点:你要取得文字,可以不用手抄。这原理与后来的印刷相近,所以可以看作是印刷术发明的先导。



不过,印信太小,上面所刻字数也极有限;石头长可刻字多一些,但太费工。能不能取长补短,在这基础上作一些改进呢?于是人们想到使用木板,在木板上雕刻文字,采用印信和石刻的捶拓方法把文字复印出来。这样印刷术就发明出来了。由于文字是雕刻在木板上的,所以叫雕板印刷。



雕板印刷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先把木头锯成一块一块大小一律的板子,使之平滑,然后在一张薄纸上写字,反贴在板子上,用刀雕刻成文字凸起来、其余部分凹下去的阳文,再刷上墨,铺上纸,用软刷子在纸上轻轻地刷过,揭下来,纸上就有了白底黑字。一本书的字数自然是相当多的,所雕的板也不止一块,每一块都照这种方法刷印成文。全部印刷工作完毕,一页一页地装订起来,那就成了一本书。有了雕板印刷,就免除了笔札之劳;而且一块雕板可以用许多次,要印多少,就可得到多少,这就大大方便了书籍的生产。



雕板印刷发明的时间,一般认为在隋、唐之际。开初只是使用于民间,刻印的书大多为民间常用的历书、阴阳杂记、占梦、小学、字帖之类。后来,佛教教徒又用来印佛像、佛经。1899年,在甘肃敦煌鸣沙山下的千佛洞里,发现了一份《金刚经》。这份经除了有文字外,尚有图画,雕刻精美,笔法圆熟,墨色均匀,印刷水平相当高。《金刚经》长约一支六尺,宽约一尺,由七页印纸粘连而成。卷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一行字。“咸通”是唐朝末年唐懿宗的年号,“咸通九年”即为公元868年,距今已一千多年,是目前存于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可惜这份印品发现后不久就被帝国主义分子骗往国外,现在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



五代时,雕板印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印书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了。932年,后唐的宰相冯道,见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印本出卖,而唯独没有儒家的经典,他就以政府的名义刻印了九种经书。这个工程相当浩大,前后共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才全部完成。



到了宋代,雕板印刷大为盛行,进入了“黄金时代”。全国各地,不论政府还是私人都加以刻印,刻印的书,种类相当多。这对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一本厚厚的书,雕一次板,所花的物力人力相当大;雕成以后,如果发现错字,又无法改换;书印成后不再使用的话,所雕的板也就浪费了。所以,雕板印刷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又继续改进,于是又出现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毕昇,平民出身。他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刻字经验,于公元十一世纪庆历年间(1041—1048年),在雕板印刷的基础上,试用活字印刷。所谓活字印刷,就是把木板上刻字改为把每一个字刻成单个的。具体方法是:用胶泥作成一个一个方块,干了以后,刻上反字,一字一块。由于每个字是单个可以活动的,所以称活字。用火将活字烧硬,然后按韵排列在特制的木格里。排版时,备一块铁板,上面敷上一层松蜡和纸灰,铁板上放置一个铁框,用烧硬的活字排在铁框里,排满后,再放到火上烘烤。等到松香和蜡熔化,就把各个活字的底部连结成一个整体,再用板在字面上压平,使字面平整,这样就可以刷上墨印书了。为了提高工效,排印时一般使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交替使用。用完后,再把铁板放到火上烤一下,使粘连活字的松香和蜡熔化,以便将活字取下放回木格里,下次再用。



毕昇的这种活字印刷,主要有三个环节,即:制活字、排版、印刷。这在当时固然是一套完整的印刷技术;就是在今天,印刷业已高度发达,但印刷的基本程序也还是这一套。毕昇在印刷史上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继用泥做活字以后,元朝的王桢又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他在旌德县知县任内,就曾用两年时间,自制了一批木活字,印刷《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印刷效率是很高的。随着木活字的使用,明代以后又有了铜活字。清代的一部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就是用铜活字印的,字数达二十五万。书印成以后,所排的铜活字版因保管不善,有的被盗,有的被毁掉铸钱,乾隆时已一字无存。与铜活字流行的同时,还有锡活字、铅活字等。这说明我国的印刷事业在不断改进和发展。



我国各类印刷品陆续传到了国外。七世纪中期(公元646年以后),日本有了唐代的印本书。同时,唐朝政府又把雕板作为礼物或商品输入到朝鲜。八世纪初期,朝鲜又自己雕板刻印佛经;九世纪末或十世纪初,朝鲜有了印本书。再到后来,越南、菲律宾、柬埔寨、泰国等与中国邻近的东南亚各国也开始利用印刷术,并且陆续向西方各国传播,促使了西方各国、尤其是欧洲印刷术的兴起。公元1450年,德国人谷腾堡在迈恩兹开办印刷所,仿效中国活字印刷原理,用铅活字印书。这时离我国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已相距四百多年,距雕板印刷的发明时间就更远。从这点看,我国的印刷事业对世界印刷业的兴起,起了巨大的作用。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一个标志。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6 07:08
从吸铁石到罗盘

──指南针的发明

伊 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嫌“先王之宫廷小”,就在咸阳修造阿房宫。据说,宫中有一座门,是用磁石做的。磁石有吸铁的特性,如果有人穿着盔甲或身上暗藏兵器入室,那就会被磁石门吸住,这样,秦始皇住在里面,就不怕有人去暗杀他了。传说汉武帝时候,还有人用磁石做成棋子献给汉武帝。这种棋子一放到棋盘上,不用动它,就会相互吸引,如同仇人相见立即相斗一样,所以人称“斗棋”。



《山海经》上说,“磁石吸铁,如慈母招之”。古人因此把磁石比喻为“慈母”,后人则叫它为“吸铁石”或“磁铁”。磁铁的用途很广,早在战国时,就已被人用来做一种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了。“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为什么磁铁能指南呢?原来,磁铁能吸铁,是因为它有磁性。这种磁性,不是在磁铁的中间,而是有次序地聚集在磁铁的两头,这两头称为磁板,一头叫正极,一头叫负极。而我们生活的地球,也是一块天然的“大磁铁”,它的两头也有磁极,一头在地球的北极,一头在地球的南极,北极是负极,南极是正极。大家知道,根据物理学上的“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原理,如果我们用一根磁铁做成棒或针,把它悬空起来可以向四周随意活动,它的正极总是指向有负极的北方,而负极总是指向有正极的南方。这是绝对不会变的,这种性能就叫指极性。司南正是根据这种指极性创造出来的。司南的样子,据学者研究,大致象一把汤勺,头有一根长柄,略略翘起;另一头则是光滑的圆底。这是用整块的磁铁琢磨而成的。与此同时,还要做一个光滑的底盘,底盘是用钢做的(也有用木头做的,但一定要涂上漆以使它光滑),盘的四周刻着分别方向的二十四位和符号。司南就放在底盘中间,轻轻地转动一下勺柄,静止时柄的方向必然指向南方。据说,那时有人到山中去采玉,怕迷失路途,就随身带有司南,以辨方向。司南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



除了司南以外,古时还有一种指南车,同样起着指示方向的作用。指南车的发明,据说是在远古时代。那时,我国南方的九黎部落与中部地区的黄帝部落为争夺地盘打起来了。打仗时,九黎部落领袖蚩尤作弥天大雾,黄帝部落首领黄帝便造出一种车子来辨别方向,这车子就叫“指南车”。



磁铁是做指南仪器最理想的材料。不过缺点也很多,如容易碎,在强烈震动下还会失去磁性,而且加工量也较大。大约在北宋后期(公元十一世纪),人们发现把钢铁在磁铁上磨过以后也能带上磁性,而且磁性还比较稳固。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开始制造人工磁铁。有了人工磁铁,指南仪器便有了一个大的改进。北宋的曾公亮和丁度编著的一部《武经总要》中说:行军时让老马在前面带路,或者用指南车、指南鱼辨明方向。这里说的“指南鱼”,就是用人工磁铁的铁片剪成的,形状象一条鱼,浮在水面,静止时,鱼头总是指向南方。另外,指南鱼也有用木头做的。先用木头刻成鱼状,肚子挖空,装上磁铁,用蜡把肚口封好,再用一根针插进鱼口,针头露在外面,放在水中,不管怎样拨动,针也总是指向南方的。



除了指南鱼,还有指南龟,做法与木头做的指南鱼相近,只是把针插在尾部,又在龟腹挖一个小洞,顶在一根钉子上,可以转动,一停下来,同样会直指南方。



指南鱼和指南龟使用和携带都方便,所以行军、作战、航海,以及阴雨天或黑夜,带上它可以用来辨别方向。不过,这两种东西当时都是玩具,并非是人们有意作为指南仪器用的。



在指南鱼的启示下,人们经过反复研究、实践、改进,又用人工磁铁做成薄薄的针,这种针就是我们常说的指南针了。指南针的用法,根据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试验,在他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说明。他说,指南针一共有四种:一是用灯草串在针上,使针浮于水面,这样针尖就会指示方向。这叫水浮法。不过,水面常会动荡,用起来不大准确。二是把针放在指甲上。这叫指甲旋定法。三是把针放在碗边上。这叫碗唇旋定法。指甲旋定法和碗唇旋定法同样能起指南的作用。不过指甲和碗唇都是光滑的,针在转动时,容易滑下来,也有不便。四是用一些蜡涂在针的中部,粘上一根丝线,把针悬空起来,针尖也会指向南方。这叫缕旋法,或悬挂法、缕悬法。这第四种方法,与前三种方法比较,既不怕震动,也不会滑落,所以是最好的。



沈括还发现,针所指示的方向并不是正南的,要略为偏东一些。这是因为地球上的磁极不是正好在南北两极,而是略为偏东的缘故。这叫“磁偏角”。据说十五世纪末哥仑布远渡大西洋时,对“磁偏角”也有所察觉,但这时已经离宋代有四百多年之久了。可见,宋代磁学研究的水平是相当高的。



有了指南针,人们就不怕迷失方向了,尤其是给航海带来极大的便利。据1119年北宋朱彧写的《萍洲可谈》一书中记载:当时海船上的水手在船只出航期间,白天看太阳,夜晚看星星,遇到阴雨天就使用指南针。1123年,北宋的徐竞出使朝鲜,也讲到在船上使用指南针的事。北宋以后,人们又对指南针有所改进,开始使用罗盘。罗盘可以用铜做,也可以用木头做。盘的四周刻有方位,针在盘的中央,与盘连成一体。使用时,只要把针对准盘上的正南方位,不论船朝哪个方向行驶,针都是对着南方的。



罗盘的使用,大大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宋朝时候,我国广州、泉州、宁波、杭州等地,都成为当时贸易的大商埠,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到中国来经商。不仅经济得到了发展,文化交流也频繁起来了。这样,指南针也就十分自然地通过外国商人之手传到国外。十二世纪,波斯(伊朗)和阿拉伯等国首先学习使用。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又通过阿拉伯人把指南针的应用技术传给了欧洲,并在欧洲等国有了正式的关于指南针的记载。但这些记载在时间上来说,已比我国迟了一个世纪以上。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既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也加速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过程,加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联系以及文化上的交流。这一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6 07:08
民族团结的盛典

──土尔扈特万里归国

陈毓秀




公元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九月,承德避暑山庄里喜气洋洋,分外热闹。



乾隆皇帝刚从热河木兰围场(今河北围场县)回到山庄。他由于在木兰围场见到了忠于祖国、万里来归的渥巴锡等蒙古土尔扈特部的首领而满怀喜悦。乾隆皇帝在山庄的澹泊敬诚殿又接见了他们。为了慰劳和嘉奖他们,乾隆皇帝还命令布置了一系列宴会、游园活动。连续几天,每到晚上,山庄的万树园里灯火通明,鼓乐大作,放焰火,演杂技;宴会席上,欢言笑语,马奶酒的酒香,阵阵扑鼻,一派民族团结的欢乐气氛。自从建立避暑山庄以来,象这样的盛典,还是不多见的。盛典的高潮是位置在山庄东北的普陀宗乘之庙的落成。渥巴锡和蒙古各部首领,还有新疆、青海、西藏等各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齐集一堂,瞻仰了庙宇,参加了盛大的法会。乾隆皇帝亲自撰写碑文,在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树立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巨大的石碑。碑文叙述了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蒙古在远离祖国一百四十多年之后,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这是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里、民族团结史上可歌可颂的一页,它激动人心,耐人寻思!



土尔扈特是明朝时候瓦刺的后代,明末清初时属于我国蒙古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十七世纪三十年代,由于相邻的准葛尔部强大起来,形成威慑力量。土尔扈特部的首领不得不带领全体部众,跋山涉水,迁徒到遥远的伏尔加河下游。那时候,伏尔加河下游一带人烟稀少,是一片还没有开垦的草原。土尔扈特部就在那里住了下来,开始了他们在新牧地上的游牧生活。后来,在他们北边的沙皇俄国逐渐向南扩张势力,威胁士尔扈特部顺从俄国的统治。沙俄强迫他们当兵打仗,强迫他们改信东正教,不许他们皈依佛门,还限制他们在那里放牧牛羊……。土尔扈特人民坚决不屈服他们公开宣称:“我们有权在草原上游牧,在河流中航行,因为这里的土地和水是佛的。它从来就没有属于过你们俄国!”“我们永远不当谁的奴隶!”“我们谁也不怕!”……



土尔扈特人民虽然远离祖国,但是他们始终思念着蒙古各部的亲人,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母亲。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保持着跟清朝中央政府和蒙古各部的联系。他们向清政府呈献贡品,清政府也曾经派出使臣,不远万里,带了皇帝的“圣训”和恩赏,前去土尔扈特部慰问。他们还参加了蒙古族召开的各种会议;不时的到西藏进香礼佛。为了改善跟准噶尔部的关系,两部首领的子女互通婚嫁。他们跟祖国保持着多方面的接触。



1761年,十七岁的渥巴锡继承汗位,当了土尔扈特部首领。那时候,他们已经在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一百四十多个春秋了。渥巴锡是个年轻有为的首领。他胸怀坦荡,待人和气,很受部下拥戴。那时的沙俄正是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她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也加紧了对土尔扈特部的控制和掠夺。沙俄政府在土尔扈特部周围派驻军队,修筑工事,进行包围。还派出一名“大使”,常驻在土尔扈特部。他名义上是大使,实际上专门监视土尔扈特部的行动。1762年,沙俄当局还宣布要重建土尔扈特政权,成为俄国一个新的行政区,并且策划了一个换掉渥巴锡的政治阴谋。眼着土尔扈特部就要完全被吞并,土尔扈特人民就要沦为奴隶,一种惊惶不安的情绪紧扣着每个人的心弦。正在这个时候,沙俄又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强征土尔扈特人民去当兵,几万几万的土尔扈特子弟在俄国的对外战争中丢失了性命!沙俄政府继而又作出新的规定:凡是十六岁以上的土尔扈特青壮年,全部都要开赴战场。土尔扈特部面临着可怕的灭族之灾!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握巴锡忧心如焚,他暗下决心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1770年秋天,二十六岁的渥巴锡召开了一次绝密会议。渥巴锡和参加会议的五位首领一致作出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摆脱俄国束缚,全部重返祖国!会后,他们立即投入了秘密紧张的准备工作。



第二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部族作了总动员。他热泪盈眶,满怀悲愤地对大家说:叶卡特琳娜已经下达命令,要把我的儿子送往圣彼得堡(现在的列宁格勒)作为人质,还要挑选一万名土尔扈特骑兵参加到俄国军队里去。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失去自由,忍受奴隶的枷锁;要么举行起义,脱离沙俄,回到祖国去!大家由衷地赞同回到祖国去!



1月5日,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反抗沙俄压迫的武装起义开始了。那一天清晨,寒风凛冽,当早晨的阳光洒向大雪覆盖的伏尔加草原时,皑皑白雪反射出了耀眼的光芒。就在这时,成千上万的土尔扈特妇女、儿童和老人,乘上了早已准备就绪的马车、骆驼和雪橇,在跃马横刀的骑士们卫护下,一队接着一队,陆续出发,离开了他们生活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国他乡。他们边走边发出震惊天地的呼声:“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临行前,他们杀死了监视他们的沙俄官员、军队和其他人员,并把所有带不走的锅灶、粮食统统毁掉。渥巴锡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结构宫殿。刹时间,无数村落都燃起了熊熊烈火,辽阔的草原上升起了滚滚浓烟。这是一幅多么悲壮的图画!这幅悲壮的图画仿佛在告诉大家:土尔扈特人民已经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土尔扈特人民决不反顾!



渥巴锡骑在马上,举着鲜艳夺目的新条旗,率领着三万三千多户、近十七万部众,分成三路向太阳升起的东方──祖国前进。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十多天的功夫便跨跃了千里草原,穿过了冰封的乌拉尔河。在渡过乌拉尔河以后,他们遇到沙俄哥萨克兵的袭击。为了打通东进的道路,他们浴血奋战,九千人壮烈牺牲。2月2日,在奥琴峡谷,英勇的土尔扈特战士全歼了抢先占领这个险要谷口的哥萨克部队。渥巴锡在这场战斗中亲自组织骆驼兵从正面强攻,让另一支人马包抄哥萨克兵的后路。他们前后夹击,哥萨克的拦截被彻底击溃了。他们一边战斗,一边前进,在缺粮挨饿、疾病流行的折磨下,又击溃了两万紧跟在后面的沙俄追兵。直到六月底,土尔扈特部历时半年,行程一万多里,历尽千难万险,损失了全部牲口,付出了人员减半的巨大牺牲,终干踏上了家乡故土,投入了祖国的怀抱。回到祖国的土尔扈特人,经过长途跋涉、颠沛流离,一个个满面尘埃,衣衫褴褛,很多人衣不蔽体,靴鞋俱无,小孩身上,几乎一丝不挂。为了实现回归祖国的夙愿,他们蒙受了巨大的牺牲。



清政府对土尔扈特部的归来十分重视。乾隆皇帝得到奏报以后,立即派大臣到伊犁迎接,并且命令安置他们在准噶尔盆地和科布多一带放牧。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和内蒙古等地的各族人民送去了牛马羊等牲畜二十多万头,粮食四万多石,茶二万多封,羊裘五万多件,棉布六万多匹,棉花近六万斤,还有大量的毛毡庐等。这些物资的支援,真是雪中送炭,及时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乾隆邀请土尔扈特部的首领来避暑山庄觐见,派御前大臣亲去迎接。对那些沿途对土尔扈特首领接待不周的地方大臣,乾隆给予革职处分。渥巴锡等来到避暑山庄,乾隆封他为卓哩克图汗,“卓哩克图”是英勇、勇敢的意思。对其他的首领,也都给予封爵,仍让他们管理土尔扈特部的事务。乾隆还向他们声明,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不易其俗”。土尔扈特人民“所至如归”,重新安居乐业在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



土尔扈特部心向祖国,万里归来,谱写了一首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的光辉诗篇。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各族人民的积极支援,以及乾隆的热情接见,避暑山庄里的盛会赐宴,刻石立碑,在祖国大家庭里,又描绘了一幅兄弟民族其乐融融、情深谊长的灿烂画卷!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6 07:09
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技术与模式



江苏省句容市第一中学 经言祥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我国国土陆地面积的27.9%,并且以每年3436平方千米的速度递增,造成的沙化年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我国荒漠化治理总体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几十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实践中研究总结出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技术模式,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五项技术可有效遏制荒漠化



  1.植物固沙



  这是控制流沙最根本且经济有效的措施。固沙植物能为沙区人畜提供燃料和饲料,同时,又可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复天然植被;营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带,以阻截流沙对绿洲、交通线、城镇居民点的侵袭;营造防护林网,控制耕地风蚀和牧场退化;保护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质的沙漠化危害。



  2.工程治沙



  治理流沙时,采用柴草、粘土、卵石、网板等材料设置障碍物或铺压遮蔽,借以阻沙固沙;利用地形地物设置屏障,改变大风方向,输导流沙定向吹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机械地进行干扰控制,以固定阻挡、输导搬运流沙,定向塑造风沙地貌,改变沙地条件,转害为利。



  3.化学固沙



  在流动沙地上通过喷洒化学胶结物质,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有一定强度的保护壳,隔开气流对沙面的直接作用,提高沙面抗风蚀性能,达到固定流沙的目的。



  4.旱地节水



  水资源匮乏,是制约荒漠化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与开发的主要难题。因此,引进和开发节水技术,发展灌溉农业就显得至关重要。一般采取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田间节水等技术。



  5.退化地开发



  我国在防止荒漠化的同时,适度进行了开发利用,形成和完善了不少农牧业开发技术。在农业上,主要有引水拉沙造田、老绿洲农田改造、沙地衬膜水稻栽培、盐碱化土地改良,以及日光温室栽培与养殖、地膜覆盖栽培和无土栽培等技术;在牧业上,主要有合理轮牧、以草定畜、草场改良和温室养殖技术;农牧综合技术主要有“小生物经济圈”建设,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



  国内四种模式值得推广



  1.赤峰模式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历史上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荒漠化土地达7万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77%,251万公顷草场退化,全市70%的人口、12个旗(县)的148个乡镇受沙漠化危害。后采用固沙造林育草技术、沙地衬膜水稻栽培技术和“小生物经济圈”整治技术进行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足5%,提高到21.2%,区域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赤峰模式适合在半湿润区荒漠地区推广。



  2.榆林模式



  榆林地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沙化面积达2.44万平方千米,有6座县城陷于重重沙漠之中,412个村庄受风沙的侵袭压埋;100年间,已吞没农田、牧场14万公顷。人们针对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建立了以“带、片、网”相结合的防风沙体系,使年沙尘日由20世纪50年代的70多天减少到现在的20多天,呈现出人进沙退、林茂粮丰的“塞上江南”景象。榆林模式适合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治理。



  3.临泽模式



  临泽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两岸,由于过度樵采、放牧,植被破坏,沙化严重,原来的绿洲向南退缩了近500米。后来,采用以绿洲为中心、自边缘到外围的“阻、固、封”相结合的防护体系,使流沙面积从54.6%减少到9.4%。临泽模式适合在干旱地区沙质荒漠化危害的绿洲地区推广。



  4.和田模式



  和田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以绿洲为中心建立防护体系,兴修水利,节水灌溉,并采取固定流动沙丘的办法,治沙效果明显。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称号。和田模式适合极端干旱区地区的荒漠化防治。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6 07:09

浅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



山东省邹平县长山中学 刘西国




  我国国土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且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不合理的问题。在选修地理教材中,因地制宜治理区域发展中的限制性因素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限制性因素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地、洪涝等,是形成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究其形成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且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这里列出一些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及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引起大家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一、耕地轮荒



  轮荒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原始农业生产耕作类型。农民不是选择适宜耕种的土地来开垦,靠精耕细作来增产粮食,而是没有固定的耕地,采用毁林毁草、到处开荒、只种地不施肥的原始生产方式。当开垦的土地表土流失、肥力耗尽之后,人们便丢弃撂荒,另择稍好的荒草地开垦。轮荒的结果是使地表林草植被破坏殆尽,无法恢复,在湿润坡地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如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自古以来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有密切关系。如今,这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主要存在于热带雨林中的低地丘陵地区。



  二、林区皆伐



  皆伐,即被采伐的林地不分树龄全部伐掉。皆伐省工省力,便于机械化作业,成本很低。但实践表明,这种采伐利少弊多,因为不分树龄大小一起砍伐,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东北林区以往采伐以皆伐为主,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林质下降。有林地面积逐年减少。如小兴安岭由于长期超采,已到了后期无林可采的程度。森林质量下降,红松等针叶林可采资源日趋枯竭。长期以来,东北地区林木超采现象十分严重,采育脱节,加上毁林开荒、滥砍乱伐、居民烧柴等多种冲击,使得森林覆盖率下降,导致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物种减少。



  三、陡坡开荒



  从历史上看,在远古时候人们主要在平地上种粮维持生活,山区、丘陵区都有茂密的森林或草原,到处青山绿水,基本上没有水土流失。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平地种粮不够吃,就到山区、丘陵区去,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大有“种田种到山顶上”的态势,于是就产生了水土流失。陡坡开荒种粮前一二年产量还可以,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粮食产量一年不如一年,加上人口增多,为维持生存又进一步毁林毁草,扩大陡坡开荒种粮,致使水土流失就进一步加剧。这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就是典型的例证。



  四、围湖造田



  淡水湖泊提供地球近1/2的可利用淡水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之用,为众多的特有水生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我国不少地区曾出现大面积围垦湖泊、与河争地的热潮,大有“插秧插到水中央”的态势。围湖造田首先是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如湖北省由于湖泊不断减少,萎缩后的湖泊已基本丧失了原有的调蓄功能,造成水旱灾害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其次是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湖区生态环境劣变,使鱼的种类不断下降,数量减少。湖泊退化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后果,该湖区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一些特有种类已经绝迹。



  五、过度放牧



  长期以来,靠天养畜的牧业形式在我国一直延续着。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对草原形成了很大压力,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被破坏,进而造成了草场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过牧,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过程。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草原牲畜的超载放牧,一些地方植被破坏严重,土层变薄,生态环境脆弱,只要下大雨就会形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过去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如今也有了频繁的人类活动,使我国一些野生保护动物活动范围急剧减小,面临困境。



  另外,在缺乏能源的地区,如南方低山丘陵区,过度樵采问题严重。黄淮海平原一些地方只用地不养地,使得土壤肥力日益下降。以上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还有很多,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很多地区的人们生态意识淡薄,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因此国土整治中必须进行有效的环境保护,防止地理环境遭受过度的人为影响,而被迫朝着不良方向演化。诸多地理环境问题表明,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就会出现生态破坏问题。人们只有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人文特征,确立科学的综合发展观,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和自然对立的矛盾局面,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6 07:09

生活中的地理常识例举



四川省渠县职业中专学校 赵必华




  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学习和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而且能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现仅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例加以说明。



  1.服饰与地理的关系



  服饰的原材料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我国亚热带的浙江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蚕丝的生产基地,人们穿戴的各种丝稠就来源于桑蚕。我国西北内陆的太阳辐射强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钟爱的羊毛衫与皮制衣物,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第二,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在我国东北的鄂伦春、达翰尔、鄂温克等到民族的服饰与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就是因为气温的不同,在质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温差比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们时常穿一个露胳显臂的“不对称”大袍,也就是穿皮袍仅套一袖,适应青藏高原多变的气候;又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钟情于身着白色宽大松驰的长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紧相关。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区,就有按照季节变化换穿单、夹、棉、皮的习俗,目前,人们一般都要购置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们的连衣裙,春秋季节的休闲装,冬季的滑雪衫、皮夹克和羊毛衫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一带,则形成了人们“四季服装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观。



  2.膳食结构与地理的关系



  由于我国南方水热组合优于北方,南方以水田作业为主,生产水稻,北方以旱地作业为主,主产小麦,形成了“南米北面”的格局,因而人们的膳食的结构迥然有异。在我国享有盛誉的“八大菜谱”烹调技艺各显神通,一直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我国地处暧温带,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大,在过去少量的蔬菜难以遇越冬季,供不应求,人们为了避免蔬菜的浪费,便用食盐进行腌制,日后在享用,形成了北方以咸为主的口味,而南方夏季雨热同季,冬季低温少雨,蔬菜一年几发,甚是丰厚,加之盛产甘蔗,自然形成以甜食为主。当然,话又说来,并不是北方人不好甜食,只是过去甜食难得,只好以“咸”代“甜了吧。



  3.民居与地理的关系



  纵观我国传统民居住房的样式,修房造屋材料的选购,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影响深刻。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成有壁炉或火坑,窗户比较小,在冬天积雪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湿热地区性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小,并有完备的排水系统;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们,为了适应游牧这种特殊生活方式的需要,往往建造一种搭卸十分方便的民居—蒙古包;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在当今商品房的开发热潮中,开发商也在时时考虑很多地理因素,诸如商品房的地理位置是否在黄金地段,人流车流是多是少,商机如何,周边配套设施:学校、医院、商场、交通便捷与否等的空间组合是否优越,周围空气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如何,居住小区内部的绿化环境和休闲娱乐的设计,房屋的朝向是否符合老百姓的传统意愿,采光度是高是低,通风是否优良,楼高是否合理,楼间距是否符合建筑标准等等地理因素都有是开发商首要考虑的问题。



  4.出行与地理的关系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密切有关。俗话说:出门看天气,出差或旅游之前,都要了解中央电视台发布的天气预报,这就要于人们能识别天气符号,熟悉冷锋、暖锋、高气压、低气压、气旋、反气旋和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合理选择出行的时间、交通方式和旅游线路以及随身携事物品的多少,做到既经济,又最少的时间,顺利办完事,达到途中观赏的景观最多的理想效果。比如在旅游时,根据地域特点,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在高山峡谷中,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无边,一望无际的沙海里,要选取“沙漠之舟”—骆驼;在风吹草低风见牛养的草原上,选择弛骋如飞的骏马;在我国南方的江南水乡,选择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6 07:09
土壤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土壤中的污染物超过植物的忍耐限度,会引起植物的吸收和代谢失调;一些污染物在植  物体内残留,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致遗传变异。



  土壤污染破坏植物根系的正常吸收和代谢功能,通常同植物体内酶系统作用有关。铜已被公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铜在生物中参与铬氨酸酥酶生理.生化作用过程。如果土壤中有效态铜含量小于6~13ppm,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显著衰退,氮的代射过程也受到影响,如果过量,铜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形成稳定册络合物,就会破坏植物根系正常代谢功能,引起植物册生育障碍。注百多年前,日本曾发生足尾铜矿出理件,当地铜矿废水渡良涑川,污染了 岸的稻田,使土壤含量高达200ppm,造成水稻株高仅10cm,引起严重减产。矿出周围大面积农田最终沦为毛之地。1977年日本政府宣布铜为环境中污染因子之一,并规定水田土壤中用浓度为。0.1克当量(0.1N)的盐酸浸出的可溶性铜不得超过125ppm。



  土壤污染物有:(1)无机物(重金飞行员属、酸、盐、碱等);(2)有机农药(杀虫剂、除莠剂等);(3)注机废弃物(生物可以降解和生物难以降解的有机废物);(4)化学肥料;(5)污泥、矿渣和粉煤灰;(6)放性物质;(7)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污染物通过土壤途径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与污染物通过大气或水作用于植物是大不相同的。这种影响既涉及污染物在不均匀的、多相的土壤系统内部复杂的运动过程,又涉及土壤胶体与植物根胶系统之间查互作用。如土壤受铜、镍、钻、锰、锌、砷、硼等元素污染,能引起植物的生度发育障碍。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6 07:10
农药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农药能够防治业病虫害,调节植物生长,抑制杂草繁殖。但施用不当,也会造成污染。农药及其降解产物对植物产生的药害,主要是农药所产生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造成的。化学作用如不溶于水册药剂(如铜制剂、砷制剂、石硫合剂等)在植物叶面上变为可溶于水的物质,渗透入植物组织内而造成药害;又如碱性药剂(如松脂合剂、石灰过量式波尔多液等)侵蚀植物叶面表皮细胞而造成药害。物理作用如药液(如波尔多液、石油乳剂等)堵塞植物的气孔或油类物质(石油乳剂及其他乳化良的乳剂)渗透入植物叶面,会造成药害。



    植物受农药害的症状为:(1)叶发生叶斑、穿孔、焦灼枯萎、黄化、失绿、褪绿、卷叶、厚叶、落叶、畸形等;(2)果实发生果斑、果瘢、褐果、落果、畸形等 ;(3)花发生花瓣枯焦、落花等(4)植株发生矮化、畸形等;(5)根发生粗短肥大、;缺少根毛、表面变厚发脆等;(6)种子发芽率低。



    大量施用农药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植物生长。例舅农药会使土壤中90%以上的蚯蚓死亡,势必影响土壤的结构,对作物生长不利。有时农药虽然杀死了某种害虫,但由于同时杀死了它的天敌,反而使这种害虫大量繁殖起来。又如果园里施用农药常常不仅消灭了害虫及其天敌,同时消灭了传授花粉的昆虫,影响果树的结实。



    另外,施用药后,在植物体表面或体内残存的农药及其转化产物,对植物本身不一定产生毒害,但能通过食物链浓缩,最终危害人类。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6 07:10

黄土高原在哪里








  在我国,从新疆天山南北到东北三省,几乎都可以发现黄土的踪迹。但黄土高原却仅指其中海拔至少高于 500米,且被黄土连续大面积厚层覆盖的地区。《中国大百科全书》称黄土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反映了对黄土高原的广义理解。即认为黄土高原西起祁连山支脉乌鞘岭,东迄太行山,北到长城,南抵秦岭。不止一种中国自然区划方案中的黄土高原界线与之相同。有人主张把黄土高原北界从长城扩展到阴山,但这个观点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实际上,许多人认为黄土高原的范围应更小一些。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和一些大学教科书,都只把陕北、宁夏南部、甘肃中东部划为黄土高原,而山西高原、晋南、关中盆地等则另有所属。显然,狭义的黄土高原就是指陕甘宁高原。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6 07:10

未来的立体交通枢纽──烟台



山东省烟台市第二中学 董 静




  烟台市位于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东邻威海、西邻潍坊、南邻青岛;北濒渤海和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日本、韩国和朝鲜隔海相望。全市面积1.35万平方千米,人口640多万,是全国首批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是国家重点开发的环渤海经济圈内的重要港口城市。烟台海陆空位置非常优越,交通发达,已基本形成了海运、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相互衔接、全面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海洋运输方面



  烟台地处黄渤海分界线上,烟台—大连的海上运输是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最便捷的海上通道,也是重要的外贸口岸,出口货物运输经烟台港可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已开辟了烟台与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定期集装箱运输业务,每年有800多艘外籍船进出港口。到2020年,烟台港将拥有泊位58个,其中深水泊位43个,年货物吞吐量将达到4500万吨以上。“十五”期间,随着烟台港三期工程和烟大铁路轮渡的开工建设,我们相信烟台港会逐步成为我国北方枢纽大港和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海上客运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烟台港是全国沿海最经济、客流量最大的客运中心之一。目前,除烟台—大连、天津等重要的国内航线外,20世纪90年代还陆续开通了烟台至韩国仁川、釜山、群山和日本大阪间的国际客运航线。



  铁路运输方面 



  烟台是国家“十五”规划中“八纵八横”的东部沿海通道上重要的陆海枢纽。这条沿海通道北部从烟台经规划中的烟大铁路轮渡跨海在大连与哈大线相连,南部是从烟台南下的蓝烟复线和在建的胶新铁路(山东胶州──江苏新沂)、新长铁路(新沂──浙江长兴),进而延伸到沪、浙、闽、粤等重要的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该通道建成后,将使东北地区至山东或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路程缩短400千米~1000千米,从而将东北三省与东部沿海地区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另外,我国黄海、东海及南海的重要海港都位于这个通道上,对于开展海陆联运和对外贸易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东部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规划中的烟台──大连的铁路轮渡项目目前已进入了实施阶段。除此之外,德龙烟铁路(德州──龙口──烟台)也已完成规划设计并进入开工建设阶段,2002年底将进入全线铺轨阶段,2003年底完工。德龙烟铁路是山东省未来十年交通建设规划的北部沿海通道,同时,又是环渤海铁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通建成将极大地提高烟台的铁路运输能力。“十五”规划末,烟台铁路设计通行能力将达到4500万吨以上,客运接发旅客550万人次,货运接发量达到1500万吨,从而确定了烟台在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乃至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交通枢纽地位。公路运输方面 烟台公路四通八达,辖区内有烟威、烟青等多条一级公路,全市现有通车里程5400多千米,其中高级公路里程99千米,一级公路里程290千米,高级路面904千米,公路密度达39.3千米/百平方千米。公路质量较高,已沟通所有县、乡(镇)和村庄。同时,烟台还是国道204线(烟台──上海)与206线(烟台—汕头)的起点;是国家“十五”规划中“五纵七横”之一的同三高速公路(黑龙江同江──海南三亚)的陆海交会点。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烟台承担着衔接陆路与水路、国内与国外的交通枢纽中心重任,成为交通部、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为沟通国道主干线,改善陆海间的交通条件以及适应日益发展的汽车运输的需要,随着烟台──大连的汽车轮渡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作为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物资交流的中转站和集散中心,烟台在连接海上和陆上的公路运输中,其枢纽地位将日益明显。



  航空运输方面 



  烟台莱山机场是国家已批准的二级民航机场,达到4D级标准,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对外籍飞机开放的国际空港,是山东省优先发展三大民航机场之一。目前,已开通烟台──北京、上海、哈尔滨、深圳、海口及西安等国内航线20多条;同时,还开通了烟台直飞香港、澳门、韩国汉城的国际航线和地区航线,其中,香港航班每周有3班,汉城航班每周有8班,连接国内外23个大中城市。“十五”期间,将继续配套和完善机场基础设施,增加航班密度,争取建成一级民航机场,使烟台机场成为连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至东亚各国的重要通道之一。



  随着烟台交通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烟台的铁路、公路、航空和海上运输将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既自成体系又交相辉映,成为全国尤其是整个环渤海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立体交通枢纽。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8 07:20
野猫的故事



火狐狸




  序言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住的小区里。这里起先是有五只野猫,其中有一只已经在我没有见过它的时候就死去了。还有一只至今还没见过(11月5日)。我也很想收养它们但是由于屋子太小放弃了。而且收养的人越多、遗弃的人就越多。



  第一章 我认识你吗


  这是一个北京冬天的早晨,太阳虽然很光亮,但是北风仍旧很猖狂地拍打着大地和一切阻挡它的障碍。在能够被阳光普照的一个很明显的角落里,我遇见了它。一身黑颜色的长毛,一直垂到脚面上,在往下就是四只白色的“靴子”,胸前还围了一条白色的围巾。我走上前去向它打招呼:“嗨!你好吗?漂亮的小家伙!”事实上它应该不算小了(我对猫的年龄与尺寸比不太清楚)。它对我懒洋洋的哼了一声,好像在说:“你也好小家伙。”我们之间好像没有即将成为敌人的苗头,于是我伸出一只手,挠挠它的下巴,而另一只盖在了它的头上抚摸着。很柔软的毛,它应该很幸福。我这样确定。我友好地用手指碰碰它的潮湿的鼻子,也许对于它来说这是不礼貌的,于是它往后挪了挪脑袋,很不高兴地哼了一声:“嘿,我认识你吗?”我见它生气了便知趣地离开了。晚上回来的时候也没有在意,应为我相信它是有家的。



  第二章 我们见过的


  (也许是缘分吧,我们在三天之后又见面了。)


  四个星期前的菊花枯萎了,我和母亲决定去买一些新的来,插在瓶子里。阳光不错,照的人身子暖洋洋的。在紧挨着垃圾箱的草坪上扒着一只黑颜色的猫咪。走过去,发现它并没有睡着,而且很眼熟。猫咪回过头,冲着我叫了一声,眼神中充满了温良:“嘿,我们见过吧!小家伙。”我很高兴它还认识我。我轻轻的抚摸着它的毛,它黑黑的毛已经被太阳光晒得热热的了。“它是只野猫!没人要的。”母亲的一句话是我感到非常惊讶,这么漂亮的猫咪竟然没有人要!怎么会呢?我对它的身世很好奇,总应该有什么原因吧!



  第三章 它没有名字


  又是一个北风凛冽的早晨,但太阳好像很眷恋它们,将自己的热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需要它的人。我走到外面想享受一下新鲜的冬的风,没想到在老地方又见到了咪咪。(应为每次见到它时总是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所以抓了秘密的谐音给它当名字。)咪咪很不见外的向我引见了它的另一位朋友——又一只没有名字的野猫。它审视着我,像是要看出有什么端倪似的。但很快,开始的敌意就消失了,它走过来,把脸贴在我的手套上不停的蹭着、磨着。我相信它也是一只被人遗弃的猫咪。因为它的眼神中带着哀怨,所以我给他取名叫园园。


  园园是一只纯黑的猫米,身上没有一根杂毛,一双黄绿色的眼睛带着深沉和哀怨。它不叫只是就那么看着你,霎时间总觉得该为它做点什么。它对人的依恋要远远地超出咪咪。咪咪只在需要时才接近人,它怕了。



  第四章 有位好心人


  没有课的一天总是可以到处看看,又加上咪咪和园园在太阳高照时趴在某处在晒太阳,于是,带上准备带给它们的食物出门了。


  在熟悉的草地上没有看到它们真的很意外,总怕是有哪个不懂事的小孩子把它们吓跑了那样的话想见到它们就更难了。突然想起第一次见到咪咪的那个角落,走了两步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在小花坛边,一位已有几丝银发的妇人正和蔼地看着狼吞虎咽的两只猫儿,我走过去,蹲在这位好心人面前,将食物也到在地上,与她聊了起来,她讲了许多我不知道的事情,用关于“幽灵”的、“夜游神”的、“灿灿”的。当然我也在她那里听到了咪咪的身世。

第五章 我自由所以我快乐


  我将鸭骨头放在咪咪的面前,抬起头,听她讲述猫咪们的故事。


  我们生活的小区中(到目前为止)一共有五只野猫,其中有一只很可能在一个月以前就已经死了,听阿姨说是被鼠药毒死的。我从未见过它,只听说它是一只白色的波斯猫。也许如果它的主人当初没有把它抛弃的话它就不会死的这么惨,因此我为他取名叫“灿灿”。关于它阿姨也不知道很多。


  “幽灵”是一只黄色的大猫,我曾经听到过它在午夜时的惨叫,但从没有见到过。听阿姨说它很凶,总是在很远、很隐秘的地方偷偷的看着你而你却无法发现它。(我很幸运,在这之后我们还是见面了。)


  “夜游神”也是意志黄色的猫,与“幽灵”不同的是,它很小,小到见到它就很想抱抱。也许是被抛弃的缘故,它对人充满了敌意。它不像“幽灵”那么神秘,每天在相同的地方你都能见到它,时间是6:15。很不可思议吧!准时得让人惊讶。而且我从没在白天见到过它。


  咪咪的主人很有钱,应该说一个能买得起轿车的人是不会养不起一只猫的,但是他就是狠心的、毫无道理的把它锁在大门之外。但是咪咪好像看开了一样仍旧很快活的生活着,每天清晨,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便趴在那里晒太阳,等太阳下山了就躲在万年青丛中睡觉。园园则会陪在咪咪的身旁一起入睡。


  咪咪吃完了鸭骨头用头蹭了蹭我,甜甜地叫了一声,好像再说:“我们自由,所以我们快乐!”

  第六章 友谊 我不信


  与猫咪们打交道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通过和它们的接触,发现不管怎么样它们对人类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信任与依赖,尤其是在看到“幽灵”以后更加深了我的这种想法。


  那天已经很晚了,天黑黑的。我看见了咪咪,踏懂得发抖而且好像还没有吃过饭,便想把它引回家,当到了家门口的时候,一只黄色的大野猫拦住里咪咪的去路,它在咪咪旁边叫着,用一种近似于撕心裂肺的声音叫着。咪咪看了看我跟着那只大野猫走了,消失在夜色中。而我还再回味着刚刚那凄惨而凶狠的叫声,不禁打了个寒碜。这就是与“幽灵”的见面,我相信我永远也忘不了她那双眼睛,就那样满怀敌意的盯着我,好像在揣测我的用意。


  第二天,放学回来,我又见到了“幽灵”,它站在离我大约两米的前方死死的盯着我,发出一种警告或是恐吓的叫声,它对我说:“友谊吗?我不相信。”我们就那样对望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它的眼里我看到了放弃、绝望和仇恨。它用眼睛告诉我,经过了这么长的一段流浪的日子,被抛弃的日子,它至死也不会再相信人类所谓的友谊。


  自打那次以后,小区里的四只野猫就很少见到了。但是好心的人却越来越多了,在它们经常出现的地方多了一些小碗儿,里面经常看到有人特意留下的食物。



  第七章 是否来得及


  那时在平静了几乎两个星期以后的一天,早上上学的时候,习惯性的向草坪望去,看到咪咪趴在那里。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它了,像以往一样我走过去和它打招呼,没想到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它向我发出了带有敌意的叫声。我试着对它说:“咪咪,我们认识的!你最近好吗?”它安静下来。但当我要抬手去摸它的时候,它也抬起前爪在我的手背上留下了三到红色的抓痕,我知道原来的友谊已经不付存在了。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再没见到过它们,是好心人带它们回家了,是躲起来了,还是真的已经不付存在了?只用来年的春天才知道,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后续


  这篇文章是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支持着我写完的,以至于到最后我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感觉,只是觉得在心灵的最深之处有多了一种不知是光明还是黑暗的东西。那是一种困惑、一种迷茫、一种不知所措。


  一直以来人们一直将猫比作是奸臣。但是,颇具戏剧性的是经过这件事之后我几乎不再相信这句话了。人类给许许多多的动物冠上了无法改变的“性格命运”却忘了自己才真的背上了另一个“千古的骂名”。我们忘记了,在这个世界上更多背叛的是我们。我们背叛了森林、河流、山川、朋友(动物)……整个地球!


  也许还来得及,我们应该用真诚去修复地球,因为如果地球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人类也将随之化为飞灰!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逆流而上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如果一切还来得及
           如果一切还来得及,
           我们可以为地球的生命去做延续。
           如果一切还来得及,
           我们可以为此付出青春乃至生命。

           为了不让小鸟失去家园,
           为了不让鱼儿失去生命,
           我们四出去宣传。

           为了不让花儿失去春天,
           为了不让森林失去绿色,
           我们可以去拚搏。

           只要一切还来得及,
           我们不在乎失去了什么。
           只要一切还来得及,
           我们什么也不说。

           为地球、为朋友、
           更为了人类自己,
           我们愿意燃烧自己,
           去换取一切的春天,一切的生命
           一切的绿色。

  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网站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8 07:20
放小鸟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邵萍




  一天,女儿在做作业时犯了愁,托着腮帮思考起来。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作业上要求“在前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她已做了几个,如“(做)游戏”、“(扫)地” 等,令她犯难的是“()小鸟”。


    看她为难的样子,我随手做了一个捉小鸟的动作。她说:“啊!捉小鸟?” 随即摇着头说:“不好,不好。我们要保护小鸟,不能捉小鸟。”听着她的解释,我不禁无言以对。只听她忽地欢呼起来:“有了,有了,‘放小鸟’。”端端正正地把“放”字填写了进去。


    看着女儿灿烂的笑脸,我不由地说:“真棒,你做得太棒了。”


    是啊,棒得不仅仅是把题目做出来了,更棒的是这一颗美好的童心——关爱着小动物、关爱着与我们发生联系的一切事物的美好心灵。感受着如此无邪的童心,这一份感动与欣喜无以言表。我不禁把女儿拥进怀里,对她说:“瑶瑶,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女儿的笑容更灿烂了,一如窗外的阳光。


    是呀,如果我们在这一颗颗纯洁的童心里播下保护鸟类、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种子,让它们发芽、长叶、开花。待这些“花儿”涌进地球村,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定会更加美丽、和谐。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8 07:20
放小鸟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邵萍




  一天,女儿在做作业时犯了愁,托着腮帮思考起来。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作业上要求“在前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她已做了几个,如“(做)游戏”、“(扫)地” 等,令她犯难的是“()小鸟”。


    看她为难的样子,我随手做了一个捉小鸟的动作。她说:“啊!捉小鸟?” 随即摇着头说:“不好,不好。我们要保护小鸟,不能捉小鸟。”听着她的解释,我不禁无言以对。只听她忽地欢呼起来:“有了,有了,‘放小鸟’。”端端正正地把“放”字填写了进去。


    看着女儿灿烂的笑脸,我不由地说:“真棒,你做得太棒了。”


    是啊,棒得不仅仅是把题目做出来了,更棒的是这一颗美好的童心——关爱着小动物、关爱着与我们发生联系的一切事物的美好心灵。感受着如此无邪的童心,这一份感动与欣喜无以言表。我不禁把女儿拥进怀里,对她说:“瑶瑶,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女儿的笑容更灿烂了,一如窗外的阳光。


    是呀,如果我们在这一颗颗纯洁的童心里播下保护鸟类、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种子,让它们发芽、长叶、开花。待这些“花儿”涌进地球村,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定会更加美丽、和谐。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8 07:21

动物有爱,人有情?



北京麋鹿苑博物馆 郭 耕




  “您认为,除了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没有疼痛、焦虑和苦楚的感觉吗?”这是美国动物学家马克·贝托夫在他新出版的《与我们的动物朋友相伴》一书(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策划,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10出版)中所提出的发问,而书的副标题则直截了当地呼吁:“尊重无言的动物并为它们说话!”


    2002年12月23日晚,我在林业大学参加、主持女科学家珍妮·古道尔“关爱动物”演讲会时,认识了马克并请他在他的这本力作上为我签字留念。回家仔细翻阅,竟在书的第二章看到马克抨击一家我熟悉的动物实验机构——美国科斯顿(COULSTON)。我曾于1990年赴美考察,恰是在这家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成功试验之地)的白沙研究中已学习黑猩猩饲养繁育的。


    十几年过去了,随着对动物行为的了解和对自然感情的加深,我早已对以前的行径做了批判式的反思和忏悔,认识到,把生而自由的动物关押进牢笼是缺德的——即缺乏生态道德的表现,包括对我们的猿猴近亲等野生动物,他们不仅无罪被关押,被判无期徒刑,而且,我们就像侩子手那样用他们做各种疾病、药理、毒理、放射等实验。


    马克在《与我们的动物朋友相伴》中之所以批评科斯顿,是因为科斯顿反对为这些做过实验的、身心受损的黑猩猩疗养康复,建立退休家园。科斯顿的实验室已受到美国农业部的起诉,仅1996年就因为违背联邦动物福利法被处以4万美元的罚款。


    中国的动物保护法是十多年前制定的,建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非建立在环境伦理及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法规,尽管有胜于无,但其中缺乏尊重生灵、反对虐待的条款;保护的宗旨强调“合理开发利用”,但合法不合情的事件却时有发生;违反动物保护法者,最高处以七年以下徒刑(数罪并罚除外)或罚款,一些谋财害命之徒便铤而走险,国内国际都有类似的缺陷。其实,我国春秋时期齐宣王对杀动物,特别是对杀园囿中的麋鹿有明确的法规“杀麋鹿者如杀人之罪”。量刑之严,不逊于今天。


    但我可以欣慰地告诉大家,近期,我国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已经开始修订,动物福利的内容将正式写入《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包括:从事实验的工作人员必须爱护动物,禁止伤害虐待动物,在符合科学原则的情况下开展动物替代方法研究;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给动物造成不必要的不安、痛苦和伤害;实验结束后采取最少痛苦的方法处置动物。


    动物福利内容出现在动物相关法案中,在我国尚属首次,但这已表明了国人生态伦理回归和对异类情感的觉醒。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国古代本不乏情系异类、护生惜物的环境伦理,许多著名的贤达之士都为我们留下过充满爱意的护生诗文,例如:欧阳修的“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白居易的“好生之德本乎天,物物贪生乐自全”;杜牧的“劝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真是字字珠玑,呼唤良知。


    由于我曾做过金丝猴的饲养员,所以,我最为欣赏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对金丝猴爱戴之情的描述。金丝猴,古称“猓然”,集群生活,相懦以沫,经常相拥而眠,互敬互爱,不在人下,李时珍的生花妙笔俨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情深意切的画卷,恕我将这段文字介绍给大家并作为本文的结语:“狸然,仁兽也,喜群行,老者前,少者后,食相让,居相爱,生相聚,死相赴……” 但愿人人都善待动物!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8 07:21
我给“废电池”出个主意



山西农业大学 赵鹏




    电池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其品种繁多,规格不等,但不管是哪一种,在成为废品之后,如不合理的处理,都会给我们的环境造成污染。那么现实中我们该如何处理废旧电池呢?


    据我分析,将废电池随手扔掉,并不是我们素质低,实在是因为扔掉废旧电池对我们没有直接、明了的损失,设想如果一节废旧电池可以换1元钱,消费者是否还会舍得扔掉它呢?因此,我想出一个对策,即生产电池的厂商是否可以考虑对废旧电池实行一种特殊的回收方式?譬如,一节普通的干电池卖5角钱,厂家可以让销售商卖到7角钱,其中多出的2角钱可以在消费者将废旧电池退给销售商时再返还给消费者。并且规定无论哪家销售商店只要它出售这种电池,不管消费者手中的电池是否在该店买,该销售商都有义务退还给消费者2角钱。因为,销售商最后是拿废电池跟厂商要钱。这样,对三者都无损失,而且还可使厂商节省一些原材料,如锌皮、碳棒。对于这2角钱,暂且不妨称为废旧品折换价。其他各类高价电池,厂商可按其售价及回收后的利用价值来定折换价,如汽车及其它机器所用的电池。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此方法的最终核心是在厂商。如果再加上污染的约束和市场监督部门,更应是如虎添翼。这只是我的一些浅知拙见。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8 07:21

节水关键在意识



北京市海淀区 孙重立




    我在高校工作,也曾经是高校中的一名学生。在宿舍卫生间,开着水龙头泡脏衣服,冲凉西瓜;在开水房,用开水冲洗饭盒;在浴室,肆意的尽情的冲洗。上述这些现象在今天的高校可以经常看到。是我们的水多?还是我们没有更好的节水办法?都不是,关键是我们的节水意识还有待提高。


    现代的大学生们有的是来自边远地区,家乡的贫困落后,使他们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他们对所拥有的一切都十分珍惜。从城市来的孩子,有的由于生活的顺利,从来没有过忧患意识,对于水,就更没有想过。现今的社会是个价值社会,所以我想,在高校节水,从学生角度,是否可以考虑以下的节水办法:


    1.开水计量供给,例如:使用热水票。


    2.在学校公共浴室内安装节能计量设施,学生洗浴按时计费。


    3.为学生开办各种有关水的讲座,介绍目前国际、国内的水资源状况,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


    4.鼓励学生间互相监督,互相影响,互相带动。使学生形成浪费水资源是可耻的意识。


    另外,从学校角度,是否应该加强以下节水措施:


    1.改造学校陈旧的供水管网。


    2.设置专门的节水部门,校领在高校谈节水,不仅是为了节约学校开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关键的是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将来在为社会做出贡献之时,也为全社会带去节水的意识,带动更多的人参加到节水的队伍里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子孙留下更多可供开发的资源。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8 07:22

地球生命起源之谜








    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怎样开始的?人类自脱离了野蛮开始认识周围世界起就一直在思索生命的起源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是宇宙间最为神秘的问题之一。20世纪初,科学家找到了一些零碎的证据,证明地球上的生命不是神或上帝创造的,而在以前人们大都认为生命是由上帝创造,其中不乏有像牛顿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今天,为了确定生命的起源,科学家们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一些科学家正在研究我们自己星球的生命,一些科学家在寻找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或卫星的生命或生物化石,还有一些科学家试图探测遥远行星的大气层中的生命因子,或探测其他星球的智慧生命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来探测生命。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2
动物们的忧伤  



[苏]谢尔盖耶夫著 万正忠 罗逊 译




   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归来。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只狗12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那未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是什么心情呢?人们怎样才能知道鲜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是什么心情呢?直接去问蝴蝶看来是得不到答案的,唯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他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与寂寞的。 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



  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来说无颖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促安慰。譬如,猴子就喜欢把我们当成它们的兄弟。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它们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有很多鱼也喜欢群居。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亡。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成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那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生活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网站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2
推广自然的生态旅游








  “除了照片,请什么也不要带走;除了脚印,请什么也不要留下。”



  崇尚自然的生态旅游



  到西双版纳领略亚热带森林的奇异风光,到神农架探访“野人”的足迹……近几年兴起的生态旅游,让久居都市的人们重新回归了自然,在水色山光中找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这种旅游项目让游客赏心悦目地领悟自然美,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生产与消费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



  比起传统旅游来,生态旅游更注重游览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当地的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的完整保存,不因为旅游开发导致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破坏。



  生态旅游的兴起,使人们开始关心那些生活在边远地区民族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关注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莫让旅游破坏生态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首先提出,它不仅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



  但是,一些自然保护区被当地视为“摇钱树”盲目开发。而那些在自然保护区中修建公路、在自然景观中滥建人造景观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有关专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一些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竭泽而渔。他们对于生态旅游的理解十分片面,根本没有抓住生态旅游的深刻内涵,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区内盲目发展,胡乱开发。专家认为,维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规范生态旅游市场势在必行。



  保护生态资源是关键



  在国外,原始森林、国家公园等生态景区,其首要任务是保护自然,其次才是进行科研、科普教育及旅游。因此,生态旅游的关键是要保护好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发达国家,对大自然崇拜与虔诚的“跪地闻花香”的生态意识已渐渐深入人心,日渐强盛的各种绿色组织就是证明。在我国,为避免因游客过多而对景物产生破坏,四川九寨沟景区实行游客限量,规定最大接待量为每天1.2万人。由此可见,在生态资源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合理开发,生态旅游才大有可为。

  来源:中国国际环保网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2

大气污染的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空气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如果人类生活在污染十分严重的空气里,那就将在几分钟内全部死亡。工业文明和城市发展,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把数十亿吨计的废气和废物排入大气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圈却成了空中垃圾库和毒气库。因此,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对人类和环境带来巨大灾难。


    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和健康的伤害   大气污染物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危害人体:一是人体表面接触后受到伤害,二是食用含有大气污染物的食物和水中毒,三是吸入污染的空气后患了种种严重的疾病。从下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到:各种大气污染物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对人体的影响又是多方面的。而且,其危害也是极为严重的。


     二、大气污染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   大气污染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的:一是使生物中毒或枯竭死亡,二是减缓生物的正常发育,三是降低生物对病虫害的抗御能力。植物在生长期中长期接触大气的污染,损伤了叶面,减弱了光合作用;伤害了内部结构,使植物枯萎,直至死亡。各种有害气体中,二氧化硫、氯气和氟化氢等对植物的危害最大。大气污染对动物的损害,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和食用了被大气污染的食物。其中,以砷、氟、铅、钼等的危害最大。大气污染使动物体质变弱,以至死亡。大气污染还通过酸雨形式杀死土壤微生物,使土壤酸化,降低土壤肥力,危害了农作物和森林。


    三、大气污染对物体的腐蚀   大气污染物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物等,都有腐蚀作用。如金属建筑物出现的锈斑、古代文物的严重风化等。


    四、大气污染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发展至今已超越国界,其危害遍及全球。对全球大气的影响明显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臭氧层破坏,二是酸雨腐蚀,三是全球气候变暖。


    1. 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 在离地面10—55千米的平流层里,大气中的臭氧相对集中,形成了臭氧层。大气中有了臭氧层,起着净化大气和杀菌作用,可以把大部分有害的紫外线都过滤掉,减少了对人体的伤害,而且使许多农作物增产。臭氧过浓会使人体中毒,而臭氧含量减少,紫外线就长驱直入,使人体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农作物减产。科学家已经发现,在南北两极上空的臭氧减少,好象天空坍塌了一个空洞,叫做“臭氧洞”。紫外线就通过“臭氧洞”进入大气,危害人类和自然界的其它生物。“臭氧洞”的出现,同广泛使用氟里昂(电冰箱、空调等的制冷材料)。现在,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决定,自2000年起,停止生产氟里昂。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3
几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名 称
对 人 体 的 影 响
视程减少,流泪,眼睛有炎症。闻到有异味,胸闷,呼吸道有炎症,呼吸困难,肺水肿,迅速窒息死亡
恶臭难闻,恶心、呕吐,影响人体呼吸、血液循环、内分泌、消化和神经系统,昏迷,中毒死亡
闻到有异味,支气管炎、气管炎,肺水肿、肺气肿,呼吸困难,直至死亡
伤害眼睛,视程减少,慢性气管炎、幼儿气喘病和尘肺,死亡率增加,能见度降低,交通事故增多
光化学烟雾
眼睛红痛,视力减弱,头疼、胸痛、全身疼痛,麻痹,肺水肿,严重的在1小时内死亡
碳氢化合物
皮肤和肝脏损害,致癌死亡
一 氧 化 碳
头晕、头疼,贫血、心肌损伤,中枢神经麻痹、呼吸困难,严重的在1小时内死亡
氟和氟化氢
强烈刺激眼睛、鼻腔和呼吸道,引起气管炎,肺水肿、氟骨症和斑釉齿,
氯气和氯化氢
刺激眼睛、上呼吸道,严重时引起中毒性肺水肿
神经衰弱,腹部不适,便泌、贫血,记忆力低下
小资料    震惊世界的几起大气污染事件
    马格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格河谷工业区,60余人死亡。   
    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占全镇 43%的居民(5911人)受害,11人死亡。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洛杉矶市,65岁以上老人死亡400多人。
    伦敦烟雾事件 196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市,4天内死亡人数比常年同期多4000余人。
    四日市哮喘事件 1961年,日本四日市,817人患哮喘病,10多人死亡。
    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市, 2500多人直接死亡,20万人受到伤害,其中5万人双目失明。


    2. 酸雨的危害向全世界蔓延 酸雨的危害遍及欧洲和北美,我国主要分布贵阳、重庆和柳州等地。酸雨降到地面后,导致水质恶化,对各种水生动物和植物都会受到死亡的威胁。植物叶片和根部吸收了大量酸性物质后,引起枯萎死亡。酸雨进入土壤后,使土壤肥力减弱。人类长期生活在酸雨中,饮用酸性的水质,都会造成呼吸器官、肾病和癌症等一系列的疾病。据估计,酸雨每年要夺走7500-12000人的生命。

    3.“温室效应”的严重恶果 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围,包裹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形成了一座无形的“玻璃房”,在地球上产生了类似玻璃暖房的效应。本来,这种“温室效应”是正常的。但是,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骤增,“玻璃房”的吸收太阳能量也随之增加。于是,在地球上产生了干旱、热浪、热带风暴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威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3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








    在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热量,并部分返还地面,因而使地球温度升高。这称为大气温室效应。因为温室气体使地球增温的作用很像玻璃使玻璃(花卉)温室增温一样。据理论计算,如果没有地球大气,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将是零下18.5℃而现在约为15℃。因此大气温室效应使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了33.5℃之多。



    人类自从诞生的二三百万年来,一直和自然界合谐相处、相安无事。可是,工业革命开始之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巨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地球大气返还给地面的热量日渐增多。也就是: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导致了全球变暖。



    由于全球变暖尤以高纬度极地增温为最大,因此将造成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还使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显著增多,它们将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联合国1992年在巴西召开了国际环境发展大会。会上通过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就是为了共同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是事情的发展并不顺利,其中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四分之一的美国自从布什政府上台后,就以“美国出现经济滑坡,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对美国经济发展不利”的一己私利为理由,宣布拒绝执行刚刚通过艰苦谈判已经达成具体减排协议的《京都议定书》。无奈之下,2001年9月,除美国外的其他国家撇开美国缔结了《京都议定书》。美国受到了空前的孤立。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3
关注气象灾害对我国的影响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 张 斌




论文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尤其以气象灾害对我国影响最为深刻,关注气象灾害常发地区及防治措施,有利防灾减灾,减少损失。



关键词:气象灾害 水旱灾害 台风 寒潮 风沙危害 防灾减灾措施



引言: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区,每年都需一大笔资金、物资用于救灾、抗灾。因此关注自然灾害,特别是气象灾害,做到事先预防、及时挽救,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是每个公民的职责。



踏入二十一世纪,在人们的印象中,自然灾害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一会儿东南亚地震海啸的余悸刚平,一下子印尼又发生火山爆发,不一会儿台风“珍珠”登陆……这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让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多么软弱、无助!



在这里我们主要阐述气象性灾害,因它是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我国是受害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平均每年约500亿-600亿人民币)的57%。因此了解我国气象灾害的分布和产生原因,是加强防治、减少损失的重要前提。此外,人类的过度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大了灾害发生的强度、密度,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水旱灾害(旱灾和涝灾)是危害面积广,灾情重。在东部季风区,尤以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频繁,近年来有向南扩展的迹象。它主要是受季风、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等因素影响。



涝灾包括洪水泛滥和雨水贮积于地表的现象,它是我国平原地区重要的致灾原因。据统计,公元前206年至1049年的55年间,我国发生较大洪涝事件1929次,平均两年一遇。黄河决口多次,平均“三年一决口,一百年一大改道”。1949年后,经多次对有关河段进行整治,如加固堤坝、植树造林、泄洪入海等治理措施,大江大河的决口改道现象没有发生,但洪涝灾害依然存在。解放以来,发生了几次大的水灾(如1954年江淮流域、1975年河南地区、1991年华东地区、1995年和1996年洞庭湖、鄱阳湖水系)直接经济损失少则几十亿,多则上千亿。而1998年的长江大洪灾,是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大洪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



旱灾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侯灾害,一年四季皆可出现在不同地区,以季节连旱和连年干旱为严重。历史上明崇祯年间的华北、华东、中南、西北等地大旱长达17~18年,旱灾引发饥荒,曾经因一次旱灾死亡1300万人,损失无法估算。2003-2005年,华北、华东也出现连年旱灾,土地龟裂、粮食颗粒无收,生活用水紧张,就连水资源充足的广东,也出现连季旱灾(尤以湛江为重),只能望洋兴叹。虽然现代社会面对干旱,可以人工降雨,但人工降雨也需讲究气象条件,且人工降雨成本大,对大气污染也大,经常使用易引发一系列灾变,此举乃不得已而为之。“涝一线,旱一片”在古代早已是家喻户晓,现代社会连续几年大旱,失业率增加,GDP降低,人民生活水准下降,易引发社会问题。



台风灾害(热带气旋)夏秋季节热带风暴、台风侵袭,是我国沿海大陆及海域的主要致灾原因。根据热带气旋中心风力及风速,可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烈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六个级别。全球海区平均每年发生62个热带风暴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其中西北太平洋海区约占47%。在1949-1990年的42年中,平均每年约7个,最多12个(1971),最少3个(1950、1951),对比周边菲律宾(4~5个)、日本(3~4个)、美国(3~4个)等多热带气旋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每年登陆的热带风暴 、台风最多的国家。从登陆的沿海各省看,粤最多(约占1/3),其次为台、琼、闽。致灾特点表现为突发性强、强度大、群发性显著,往往在1-2小时或1-2天内造成大的灾害。即使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也只能准确、及时报道,时刻关注着(因暴雨易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便随时做好防护准备,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而不可能把灾害化解掉。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3


风沙危害主要发生在“三北”一带,因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往东南方向扩散,以春季为多发期,近年的扬尘、沙尘暴、强沙尘暴天气日数逐年递增(尤以北方、西北为重)。如2006年4月期间京津地区的一次强沙尘暴,能见度约500米,持续时间几小时。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虽比水旱灾害小,但潜伏的间接损失无法估算。容易引发半荒漠、荒漠化土地的逐年扩展,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防治措施是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如种植耐旱作物、方格网状沙障等)防护林体系。



寒潮每年春末、秋冬时期,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入侵我国,影响地区较广,所到之处大幅度降温、减湿。寒潮带来的低温、冷害对农业影响很大,作物减产、死亡率高,但对工业、交通领域也同样存在威胁,可加强预测预报,增强防灾能力,防抗结合。



因大气运动是跨国界、跨区域的空间运动,为克服气象灾害所造成的危机,有必要通过世界各国的广泛合作,建立全球规模的可持续对地观测体系,深入研究气象灾害的起因,掌握灾害规律,为人类造福。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4
长江呼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且大多数集中在长江两岸,从而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长江流域的湖泊因此大面积萎缩,仅洞庭湖的面积就比全盛时期缩小了一半以上,江汉平原的湖泊从1000多个减少到目前的300个。


  湿地面积的减少,加大了雨季洪水的危害。据史料记载,长江流域在唐代以前平均20年左右发生一次洪涝灾害,以后逐渐增加,进入29世纪80年代以来平均每两年一次,有时甚至连年发生。湿地的破坏还使水资源得不到涵养。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其中40%来自于长江。如不及时保护长江水资源,中国将很快面临严重的淡水危机。



  流域内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也被人类的各种开发活动严重破坏,100多种洄游性鱼类和上百种越冬候鸟面临威胁。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4








    河流也有生命,其生命力来自干流与支流和湖泊、湿地的“血脉”沟通、自由流淌形成的独特系统。河流的生命规律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人类肆意破坏河流的生命系统最后必将扼杀人类所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命力。



  河流是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发源地和载体。江河是初级生产力最大的系统之一,河流从上游带来大量有机质丰富的泥沙,沉积于中下游,使得土地肥沃, 人们聚落于此,从事农业种植,逐步进化成各种文明;河流还是动植物等其他生命形式的栖息与繁衍场所,人类只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河流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没有江河的纽带作用,各种生态系统无法交流。地球表面纵横交错、奔流不息的河川将生命所需的水分与营养输送到陆地各个角落,滋润着地球上各种生命,就像血管把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不容人类随意堵塞改变。


  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4
“母亲河”──长江








    长江,从格拉丹冬雪山出发,奔流6300公里,投入大海的怀抱。



    从西到东,她横贯中华大地,哺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高原到大海,她构成了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成为无数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从唐诗宋词到巴蜀神话,她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明,世界由此丰富了文化渊源的涵义。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流经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0%,长江的年径流量为9600亿立方米,占全国淡水资源的40%。长江流域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带之一,创造出全国40%的工业总产值。长江沿线分布有成都、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并连结起流域内近100个大中城市、约2000个城镇和广大的乡村。4亿多炎黄儿女依傍大河生活。



  长江是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母亲河,它不仅是人类的栖居之地,还是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栖息、繁衍场所。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仅洞庭湖和鄱阳湖就有鸟类300种以上,鱼类也多达200种。世界仅有的七种淡水豚类,长江就有两种,即白鳍豚和江豚,都是中国特有物种。全球濒危珍稀物种白鹤95%在长江中游地区越冬。长江流域生物物种占中国所有物种的一半以上。



  长江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她连接青藏高原和东海,是陆地与海洋有利于态系统的一个纽带。没有长江,物质循环、水分平衡、陆地与海洋的物质能量交换都无法实现。



  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聚居着约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口,为人类提供了一条“黄金水道”和丰富的工农业生产原料。同时,长江和长江的湿地群吸附、降解了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与污染。湿地是生产力系统最高的生态系统,长江湿地出产的大米、鱼类和其他水生作物养育了中华民族数千年。



  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4

废弃电池的污染与危害








  钮扣电池 钮扣电池含有汞,当其废弃在自然界里,外层金属锈蚀后,汞就会慢慢从电池中溢出来,进入土壤或在下雨之后进入地下水,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损伤人的内 脏。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无机汞可以转变成甲基汞,聚积在鱼类的身体里,人食用了这种鱼后,甲基汞会进入人的大脑细胞,使人的神经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重者会发疯致死。日本水俣病就是甲基汞所致。


  充电电池 充电电池一般都含有有害重金属镉,在自然界中渗出后,污染土地和水流,最终进入人体。镉会使骨质疏松,并造成骨骼变形、骨痛,并引起肝和肾受损等等严重后果。


  普通电池 普通干电池也含有汞,还含有铅和酸碱,对环境也很有害。因此,在发达国家,废旧电池被列为危险有毒废物,必须单独投放和回收处理,绝不能随便丢弃在自然界中。在德国,废旧电池可以送到每个卖电池的商店,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来源:淮南市环境保护局网站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5

地球能够承受多少人








    荷兰自学成才的自然科学家安东尼·万·利文古克,是世界上第一位显微学家,他于1679年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能够承受多少人?用今天的科学语言来表达,这个问题是,对人类来说,地球的生态容量有多大?利文古克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他想到了自己的国家荷兰的人口密度。他认为,在高密度的环境里,生活将变得十分困难。他用当时的统计方法估计荷兰人口约100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116人,当时没有公里的概念,利文古克用的是英里,当然得到的是另一个数。接下来,他是这样分析的:荷兰的领土是地球上适合居住的总面积的1/13400,按荷兰的人口密度,那么,地球最多能容纳134亿人口。


  实际上,要比利文古克想象的复杂得多。目前,世界上1/3以上的人口居住条件比当时的荷兰拥挤得多。就是荷兰本国,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每平方公里达到375人。摩纳哥为世界之最:每平方公里达3.1万人。


  从那时起,出现过不少于65种关于地球人口生态容量的说法。科学家们根据不同的因素得出各自的结论:从食品的数量、适合居住的陆地面积到有机物合成必不可少的磷、氮的多少;从地球上淡水的数量、可燃矿物的贮量,到留作埋藏生活和工业废料的地点。结果,得出的数字从不足10亿到超过1万亿,相差如此之大。


  如果只考虑一两种因素是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的。例如,冻土带每平方公里能养活多少只北方鹿──—不费劲就能算出。但是,人类的生态容量则要根据互相影响的许多因素,例如,人口最大密度取决于当地的淡水,淡水又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能源──—靠能源开动机器,把原本得不到的地下深水压上来,或者淡化海水。反过来,用于这个目的的能源又在某种程度上和淡水有关:淡水使水电站的涡轮机转动或使原子能发电站的反应堆冷却。人类正在改变许多重要的因素,使周围的环境适于居住。


  也许,100年后的人们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西撒哈拉沙漠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还不足1人,而南极地区根本没有常住人口。


  所以,现在严肃的科学家绝不谈本文标题这样的问题。要想回答“多少”,一定要有补充说明。例如,如果按目前美国的生活水平,或者按中国、赞比亚、俄罗斯……目前的生活水平,地球能够承受多少人?



  来源:淮南市环境保护局网站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7

什么叫做温室效应?








    温室是一间用玻璃盖成的小屋,用来种植花草。 太阳照射玻璃时,会使室内温度升高,屋顶及墙壁又能保温,使得花草在冬天或夜晚不会被冻伤。这种利用温室来达到保温的效果,就叫做『温室效应』。



  地球的大气层和云层也有保温的功能,使地球在夜晚仍能维持相当的温度不至於太冷。像月球没有大气层,日夜温差可达几十度哩!地球正处於一个严重的温室效应中喔!那个温室是隐形的,是经由一些过程如:森林火灾、发电厂、汽机车排出的大量废气组成。这些废气就像被子会吸收热能,加强了保温的效果,使地球平均温度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科学家担心,如果温室效应不减弱的话,南、北极的冰山会逐渐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很多小岛和近海的陆地会隐没於海中,而那些只能在低温环境下生长的生物,将会有灭绝的危机。温室效应对地球来说或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现在所造成的污染,会不断的累积,影响日後的生态环境。但是我们并没有权力去破坏这美丽的星球,不管是现在或是未来,你说是吗?



  来源: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网站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7

战争对环境的破坏



刘英健




    我们知道导致战争的原因有很多:民族、宗教等。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利益的冲突,人们为了掠夺资源而进行战争,战争又大规模地消耗稀缺的资源,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直至消灭人类的生命。在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中,破坏最大的是油田。科威特当时有1080口油井,大约有950口在战争中遭到破坏,其中600多口被点燃,每天烧掉大约600万桶原油,价值1.2亿美元。这场石油火灾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环境污染。白天,浓烟滚滚黑云蔽日;中午时能见度不过3米;夜晚,烈火熊熊映天彻地,蘑菇状的黑烟直冲云霄。燃烧的油井每月向大气层释放675万吨烟灰,里面包含碳黑微粒、沥青微粒、二氧化硫、碳酸及致癌的烃和剧毒混合物。人们吸入后感到胸闷、气喘,将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的急剧发作。一些有毒物质也将逐渐进入食物链,导致若干年后癌症病人和各种畸形病人的增加。



  另外,石油燃烧所产生的硫酸和碳酸将产生酸雨,破坏周围阿拉伯国家极其宝贵的绿色植被和农田。流向波斯湾的数千万桶原油在海上形成了大面积的油膜,一只只沾满油污的海鸟绝望地挣扎不起,因无力起飞而死在海中。浓烟和油膜遮住了阳光,浮游生物因而失去了生命之源,整个海洋生物链面临断绝的危险。



  因为波斯湾是一个近乎封闭的生态环境,海水流动十分缓慢,大约要100年的时间海水才能完全更换。因此,海湾战争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持续100年。为了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我们要呼唤和平、呼唤安宁。



  来源: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网站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8
全人类关心环境与发展的问题








    自然环境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和约束的双重作用。环境问题引起了人类的重视,明智地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总结,也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1972年6月5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各国政府的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讨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发表了人类划时代的历史性文件──《人类环境宣言》。这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72年10月,在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决定设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署每年都确定“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世界环境日”活动是人类广泛进行自我教育一种好形式。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8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从历史发展来看,地球上环境问题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农业阶段,环境质量良好。当人类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时候,由于生产力极其落后,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只能是非常被动地适应,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微弱;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当低,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几乎等于零。那时所谓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乱采乱捕、滥用资源,缺乏生活资料而引起的饥荒。



    第二阶段──传统农业阶段,环境质量较好。距今大约 七、八千年前,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千年来,农业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人口和经济增长仍十分缓慢,但是,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造成了水土的严重流失,水旱灾害频繁。  



    第三阶段──近现代工业阶段,工业污染迅速增加,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公元1750年出现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个里程碑,特别是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灿烂的文明,使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的足迹已遍及地球表面,上至太空,下至海洋深处。与此同时,人口剧增,城市规模扩大,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自然环境被严重污染,甚至连人烟稀迹的地球南北两极也难以幸免。人类正一点一点地在毁灭自己生存和生活的根基,造成了新的环境问题。人类在“慢性自杀”!二十世纪初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地建立了污染型的产业(如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建材工业等),广泛地采用了污染型的技术(如农业上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工业上大量使用煤炭等),人口不断地迅猛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到五十年代,又增加了石油和有机化学工业的污染,使环境问题带有社会普遍性。  



    第四阶段──现代工业时期,环境质量严重恶化。五十年代以后,人类开始进入到现代工业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到环境严重污染的时期,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归纳起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有以下十个方面:


    1.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2.臭氧层遭到破坏。
    3.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      4.土地荒漠化扩大。
    5.水体污染和水资源危机。     6.森林被乱砍滥伐。
    7.生物物种急剧减少。       8.矿产资源严重短缺。
    9.人口恶性爆炸。         10.贫困和战争频繁。



    七十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各种切实措施,遏止环境的继续恶化,使环境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这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导致地球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应吸取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考虑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同步”。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8

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类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地球的自然界中,阳光、水、空气、土壤、岩石、植物 和动物等,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和生活的条件。自然界中这些条件的综合,就是人类的自然环境。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环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建立了生态平衡。


    随着人类驾驭自然的本领按几何级数增长,向自然环境摄取的物质和抛弃的废弃物就越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干预越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就越大。当自然环境达到无法承受的程度时,在漫漫岁月里建立起来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开始,人们以为自己是主宰大自然的主人,可以肆无忌惮地掠夺大自然的物质,可以毫不顾忌地改变大自然的一切。然而,大自然却毫不留情地报复人类,并向人类亮起了黄牌。本世纪以来,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和关注。


    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以致对环境没有产生任何威胁。自2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成为人类文明的历史主题,而且成为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的重大问题。究竟是以牺牲自然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还是按照自然环境发展、变化规律来发展经济,越来越引起人类的普遍关注。



小资料 世界每分钟的环境灾难



    耕地──损失40公顷,年损失2100万公顷;森林──损失21公顷,年损失1100万公顷;泥沙──4.8万吨,每年250亿吨;污水──85万吨流入江河湖海;人──28人死于环境污染,全年有1500万人。


作者: lspjy    时间: 2009-4-19 10:19
人体健康与环境污染








    空气、水、土地和食物等,都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必要条件。人体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新陈代谢,同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增强与环境的适应性。人们长期生活在被污染的环境中,当这种生理功能达到一定限度,超过人体 “忍受”程度时,就会引起疾病,导致终身残疾或者死亡。


    一、环境致病的因素   人类周围的各种环境因素中,能使人体致病的,通称为环境致病因素。一般把环境致病因素分为下面三种:

      
    1.生物性因素,包括细菌、病菌和虫卵等。
    2.化学性因素,包括有毒气体、重金属、农药、化肥和其他化学品。
    3.物理性因素,包括噪声、振动、放射性物质和电磁波辐射等。


    据分析,人类大部分肿瘤病同环境污染有关,而与环境化学因素有关的肿瘤至少要占90% 左右。  


    二、环境致病的阶段   一般来说,当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后,人体对毒性的反应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潜伏期,人体对毒物还有抵抗能力,没有表现出疾病的症状。第二阶段是病状期,在环境污染持续影响下,人体耐受毒素的能力下降,成为没有“病症”的病人。第三阶段是显露期,环境污染再持续,出现了各种症状。第四阶段是危险期,病症没有及时被发现和治疗,表现出毒性反应、发病、死亡等症状。


    三、环境致病的特点   环境致病的病症是极其复杂的,一是环境污染物的种类繁多,二是人体对毒物的忍受能力有个体差异。导致环境污染致病具有隐蔽性,在短时间内对病症很难确定和治愈。如1953年年底,在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一直到1956年5月,大面积发现这种怪病,才找到致病的原因;广泛性,即在一个污染区域内,谁都可能受到危害。如1952年12月5至8日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中,死亡了4000多人,在以后又相继死去8000多人;严重性,如人体内中了汞、铅等毒素后,有的终身受疾,骨骼变形,全身疼痛,有的则不治而死。


    四、环境致病的类型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内。由于污染物的毒性、浓度和人体的个体的差异,以及污染时间的长短、散发的快慢等条件的不同,造成的危害也有不同的类型。


    1.急性危害   急性危害是指人们一次性摄入大量毒性较强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了明显的症状。如家庭燃煤或使用煤气不当,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中毒事故。  


    2.慢性危害   慢性危害是指人体连续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中,摄入数量不多、危害程度不明显的污染物,在较长时间里才显露其危害性,一般以大气污染对人体呼吸道的危害较多。例如,汽车使用的汽油中含铅,污染了大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是普遍的、长期的。


    3.远期危害   比慢性污染作用和发病潜伏的时间更长,可以延续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危及到下一代才显露病症。例如,长期从事镍冶炼的工人,患肺癌、鼻癌的发病率要比其他发病率高出150倍。


小资料:  吸烟的害处



    据世界卫生组织一份报告指出,一个吸烟者在65岁前死亡的机会,要比非吸烟者高出1-2倍。全世界每年有300万人因吸烟患病而过早死亡。在各种病例中,因吸烟导致肺癌的占90%,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占75%,冠心病占25%。此外,吸烟还能促发其它癌症的并发。一支烟可产生500毫升的烟雾,香烟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数百种有害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尼古丁、焦油等20多种有毒和致癌性物质。

   
    据实验研究表明,一支香烟的烟碱可使一只白鼠致死,20支香烟的烟碱可毒死一头牛,在法国举行的一次吸烟比赛中,有人连吸了60支烟就当场死亡了。吸烟不仅害己,而且还害他人,被动吸烟者所受毒害的程度也是惊人的,欧洲每年有将近14万被动吸烟者因此患癌症或心脏病而去世。被动吸烟对青少年的伤害更大,在吸烟者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患气喘病、支气管炎、肺炎和中耳炎的人数明显增加。


    青少年是发育时期,更不应该吸烟。为了孩子,我们要创造一个的无烟环境,让我们的下一代在洁净的环境里,生活得更加健康。


    1977年起,规定每年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