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观念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学观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及时捕捉语文活动的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源头活水;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通过课外延伸、阅读竞赛等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学生的阅读量成倍的增长,学生的读书笔记、日记丰富起来。可以说,粗放的语文学习方式为学习语文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可是,语文教学最本真的咬文嚼字怎么就不见了呢?虽然联系上下文、用近义词代替都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但是,对一些成语以及精炼的词语的理解也这样似是而非,怎么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呢?
咬文嚼字可以让学生更确切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例如“庞大的家族”中,学生联系上下文就能读懂“庞大”是“很大”的意思,那么“庞”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只有借助字典这个不会说话的老师才能理解,“庞”也是“大”的意思,可是作者为什么不说“大大的家族”,却说“庞大的家族”呢?至此学生感受到的已经不仅仅是这个词本身的意思,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丽、作者用词的方法,学生可能已经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感染。咬文嚼字可以更牢固的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只有学生对一个词中每个字的意思理解了,学生在书写的时候才不会出错;只有对词语的感受深刻了,学生对这个词的印象才会深,记忆才能牢固。我们付出那么多的精力让学生阅读、积累,怎么就不能把教材中优秀的词语和句子积累下来呢?教材,毕竟是无数的语文教育专家精选的啊!无论思想性还是工具性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可不能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就淡化了教材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咬文嚼字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方法,形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能力,从而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