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打印本页]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06
标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比千亿更大的数是什么?
在公元190年前后(约东汉时期)在一本名为《数术记遗》的典籍当中,便相当完整地记载了中国表示数量的数词。这些数词计有一、二 、三、四、五、六、七、八、九、 十、百、千、万、亿、兆、京、垓 、杼、穰、沟、涧、正、载。而中国数词表示法当中最大的“极”,在这本书当中并没有记载,不过却常用在表示无限大的概念。随后则因佛教的传入,与天竺的交流兴盛,所以便又加入了自印度的几个数词:恒河沙、阿僧□、那由它、不可思议和无量,再次地扩增了中国的数词单位。这几个从印度传过来的数词,我们现在可以在佛教的经典上面看到,例如在《无量寿经》中,它们是用在度量时间的长度。在进入了唐朝时期,因为与日本交流频繁,透过日本的遣唐使,这些数词也就传到了日本。这些数词到了日本之后,又添进了一个新的成员:大数。它原本是与小数相对应的,后来才被引申为一个新的数词。从以上的简短沿革中我们发现,其实中文里表示数量的数词相当丰富。既然在中文里还有著这么多个数词等备用,那它们代表的实际数量到底是多少呢?
下列就是它们代表的数量:
万:代表的是10的四次方。
亿:代表的是10的八次方。
兆:代表的是10的十二次方。
京:代表的是10的十六次方。
垓:代表的是10的二十次方。
杼:代表的是10的二十四次方。
穰:代表的是10的二十八次方。
沟:代表的是10的三十二次方。
涧:代表的是10的三十六次方。
正:代表的是10的四十次方。
载:代表的是10的四十四次方。
极:代表的是10的四十八次方。
恒河沙:代表的是10的五十二次方。
阿僧□:代表的是10的五十六次方。
那由它:代表的是10的六十次方。
不可思议:代表的是10的六十四次方。
无量:代表的是10的六十八次方。
大数:代表的是10的七十二次方。
真是很有趣。 那是古代的,现在使用什么呢?究竟是不是“兆”呢?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06
今天上开学第一节课,学的是“亿以内数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围绕数位顺序表展开教学,逐步板书完整。
数位顺序表
亿级 万级 个级 → 数级
…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位 万 万 万 → 数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 计数单位
万 万 万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06
今天上练习一,复习前几天学的内容。
1、数位顺序表
2、亿以内数的读法:先分级,接着从高位起,先读万级,(万级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再读个级。
注意:每一级中,中间有1个0或2个0都只读1个0;
每一级中,末尾不论有几个0都不读。
3、亿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起,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在实际的写数时,可以先写万级,然后“万”字用分级线来表示,再写个级。这样部分学困生写数的方法就容易掌握了,而且老师在批改时也一目了然。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07
写数“二百万零四十”或“二百万零三”个级中要写几个0是难点。
刚看到有一位老师总结的方法:读大数,先分级。
高位起,依次读。
亿万级,同个级。
读完后,加个字。
末尾0,不用读。
连续0,只读一。
写大数,
高位起。
找亿万,
分好级。
亿万级,
同个级。
位不足,
0补齐。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07
9月8日 星期一
双休日结束了,今天上“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本节课的内容因为有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所以学生们学的还不错。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
位数相同,从左边起第一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大,如果相同,则再比较左边起的第二位。。。。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07
9月9日 星期二
今天教学“改写和省略”。课前虽然已经预知“省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在安排上还是把这2个内容放在一起了。
1、“改写”,整万数,有时为了读写方便,可以将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学生们掌握的不错。
2、将非整万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批改完作业,一个字“晕”!
明天继续练习吧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08
9月10日 星期三
今天是教师节,老师和学生的心情似乎都很轻松。上课的效果也好了。
本节课,练习“改写和省略”。先从“改写和省略”的区别展开,接着重点是“省略”。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再在这个数的后面写个“万”字。
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要看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再把后面的数改成0.
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
练习时,先分级,再圈出要看的数,说一说“四舍”还是“五入”,最后写一写。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09
罗马数字 阿拉伯数字 罗马数字 阿拉伯数字
Ⅰ 1 ⅩⅣ 14
Ⅱ 2 ⅩⅤ 15
Ⅲ 3 ⅩⅥ 16
Ⅳ 4 ⅩⅦ 17
Ⅴ 5 ⅩⅧ 18
Ⅵ 6 ⅩⅨ 19
Ⅶ 7 ⅩⅩ 20
Ⅷ 8 L 50
Ⅸ 9 C 100
Ⅹ 10 CL 150
Ⅺ 11 CC 200
Ⅻ 12 CCL 250
ⅩⅢ 13 CCC 300
注:
只要在智能ABC输入状态,按下V然后数字2然后选择下去就能找到罗马数字!
符号 数值
Ⅰ (1)
Ⅴ (5)
Ⅹ (10)
L (50)
C (100)
D (500)
M (1000)
罗马人用符号C表示一百,C是拉丁字“century”的头一个字母,century就是一百的意思。
用符号M表示一千。M是拉丁字“mille”的头一个字母,mille就是一千的意思。
取字母C的一半,成为符号L,表示五十。用字母D表示五百。
若在数的上面画一横线,这个数就扩大一千倍。
罗马数字的基本原则是左减右加
如:Ⅲ=3,Ⅳ=4,Ⅵ=6,ⅩⅨ=19,ⅩⅩ=20,ⅩLⅤ=45,MCMⅩⅩC=1980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09
9月12日 星期五
今天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
亿以上数的读法,先分级,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亿级”和“万级”的读法和个级相同,再在后面分别加上一个“亿”和“万”字。在每一级中,中间1个或2个0都只读1个0;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1个0.
亿以上数的写法,写时注意每一级要划好分级线。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09
计算工具的认识
问题1:计算器上的数字和按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问题2:找出最大的积,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找出这两个数的乘积最大是多少?
网上有位老师的方法是:
先确定最高位,要使积最大,最高位就要是最大的数5和4,再确定第二位,3和2,两个两位数相乘,他们的差最小乘得的积就越大,所以组成52和43,最后再确定1的位置,1乘52比1乘43的结果大,所以1放在43的后面,变成431乘52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09
9月19日 星期五
第一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今天进行了单元的测试。2个班级共有4个学生50几分。通过测试,发现大数的读写法,掌握的比较好,2个班级中只有2个人掌握的不好。
主要错误有1、审题不仔细,把5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做成从大到小排了,或者大于、小于号搞错了。2、如数学书练习二中第7题,表格中上面已经写了单位“万千米”,在表格中改写后,还添上了单位“万”字。3、数位与计数单位概念个别学生混淆不清。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10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发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整数读写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多位数,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读写大数的教学中,数中有零和数的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读写的时候,有时写着的0不读出来,有时又要全部读出来,有时有写0要读,有些0不读;写数时,所有的0又都要写下来。写数往往会出现少读、少写或多读、多写的情况。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呢?教学中,我发现,教师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让学生采取“先分级、再读写”的方法,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先分级、后读写”,就是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先将一个多位数从右往左,每4个连续数位分为一级,(最后一个数级不一定能满足4个数位),每个数级依次叫做个级、万级和亿级,然后从高位数级起,按级读,按级写。具体为:
读数的时候,先按从右往左,4个数为一级,划上分级线,然后从最高位起,逐级依次往下读,每一级的读法都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读完一级,就加上这一级的级名“亿”或“万”,每一级中0的读法都与个级中0的读法一样。“先分级,后读数”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读出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减轻了记忆的负担。
写数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圈出表示级数的“亿”“万”,有时没有“亿”则只圈出“万”,相当于读数时的用竖线分级,然后,从高级到低级,读一级,写一级,一级一级往下读,除了最高一级有效数字前面的空位不用0补足四位外,其余数级里凡是有空位的地方,一律用0来补足四位。“先分级,后写数”能够使学生不多写或少写0。
教学实践证明,“先分级,后读写”是提高学生正确读写多位数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熟悉了“先分级,后读写”的方法以后,形式可以从简,有关过程可以省略,读写多位数的速度就会随之提高。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11
9月22日 星期一
今天开始教学第二单元的内容。第一节课,教学“射线、直线和角”。本节课的重点是教学直线和射线的认识,关键要让学生搞清楚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反馈,教学内容安排很紧凑,因为本节课中概念较多。搞清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和区别,我觉得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挺重要的。课后练习做一做中,要让学生感悟到“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课堂作业本:中经过下面的任意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许多学生把直线画成了线段。看来还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通过一个点、通过2个点,有3点,通过任意2点等等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11
9月23日 星期二
今天教学“角的度量”。一塌糊涂哦!怎样量一个角的度数?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该怎样加强练习?放慢步子,慢、慢、慢。。。。。。。。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11
借鉴其他老师的方法
顺口溜帮助记忆量角方法:
点对点,边对边,
顺着0度找刻度。
解释:点对点——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边对边——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为了方便记忆在顺口溜中叫做边)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顺着0度找刻度——看准重合的那条0刻度线中的0度 用手指指着0度 手指顺着0度所在的曲线(内圈或外圈)一直捋着找到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 就是量出的角的刻度
0度在里圈就看里圈数0度在外圈就看外圈数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11
“角的度量”调整后的教学
1、认识量角器与1度角。先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教师板书出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及内外两圈刻度。接着教学1度,让学生观察1度有多大,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感觉两个手指几乎碰上了,呀!1度的角真小!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感知一些特殊角的大小,如30°、60°、90°、120°、150°、180°等,这样能让学生积累一些常见的角的大小的表象,从而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2、量角。出示角,先让学生估一估,再用量角器量角,顺口溜帮助记忆量角方法:
点对点,边对边,
顺着0度找刻度。
同桌互相检查,一个量,另一个同学看,然后互相交换。
3、例1教学,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耐下心来,加强练习。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12
角的度量第三节课
1、复习量角的方法,说一说
2、拿出一副三角板,先估计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再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同桌互相回报。
教师应充分让学生动手测量,同时老师去巡视,及时纠正错误。
3、同桌合作用一副三角板拼角。边拼边记录,你能拼出多少呢?
4、汇报,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拼的?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12
今天,教学“角的分类”,本节课总体来说,比前面的内容要简单一些了。“锐角、直角、钝角”在二年级时已经有认识,所以只是说明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直角是90度,大于90度而小于18度°的角是钝角。再教学“平角和周角”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12
在今天的课上,有学生提出了“大于18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是什么角啊?”恩,幸亏课前我有准备,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这样的角,并告诉了学生“大于180度而小于360度的角是优角” “那么优角怎么量呢?”“老师,周角减去一个锐角的度数。”、“老师,平角加一个锐角的度数,也可以”哈!学生还真聪明,把我要解决的问题都给说啦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12
“角的度量”单元复习
基本概念:
1、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
线段有2个端点,可以度量。
2、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一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边。
3、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无数条直线。
4、经过2点可以画1条线段。
5、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6、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7、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平角=180°;周角=360°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周角
基本技能:
1、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2、画角:(1)用量角器画角,(2)用三角板画出指定的度数。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13
10月14日 星期二
“口算乘法”,用了2节课。第一课时,教学口算整十、整百的数一位数(或整十数)。掌握口算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的特点,从而选择能理解又优化一种算法。
第二课时,练习课。充分挖掘课本中练习题的内涵。
1、练习六 第5题,通过两组练习,使学生感悟“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作孕伏。
2、第7题 方法1:16×3÷(3+1)=12(元) 16—12=4(元)
方法2:16÷(3+1)=4(元)
3、第8题 探索规律,得出单数项的和=中间数×项数,双数项的和=首项和末项的和×项数的一半。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13
今天,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先由例1的情境导入,列式时,渗透“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计算145×12,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教学时,可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板书(先算145×2=290,再算145×10=1450,最后算290+1450=1740)接着进行练习,让学生板书。通过练习,学生基本能掌握算法。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13
数学《作业本》P18中的第4题,舞蹈队要买45套演出服,怎么买费用最接近9500元?
上衣 128元 135元 142元
下装 76元 68元 64元
平行班的老师说,先搭配,一共有9种方法,然后一一进行计算,从而筛选确定买法。后来,我仔细看了题目,发现有简便的方法。
方法1:(学生做的)9500÷45≈211 所以确定135元和76元搭配成一套最接近9500元。当然这种方法不适合多数学生。
方法2:通过估算解决,9000÷45=200 ,500÷45≈10,200+10=210元,然后去分析,发现接近210元的有两组,135元和76元;142元和68元,再通过计算210×45=9450元,211×45=9495元。从而确定哪种买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作者:
吴庙
时间:
2009-3-25 15:14
1、“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
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后,在练习中出现了“两位数乘三位数”,如54×145,学校里的老师说也要掌握的,那就继续教。先算54×5=270,再算54×40=2160,再算54×100=5400,最后算270+2160+5400=7830。看来,在第一节课时,也应该出现这种类型的题目了。
练习七中第12、13题,探索运算规律的练习。这里探索的是一个因数是11的积的规律。先根据12题的竖式,仔细观察特点,当一个因数是11时,实际上是把另一个因数“错位相加”。因此,一个两位数乘11的规律:先把这个两位数的首尾两个数字写出,中间添上这两个数字相加的和,这个数就是它们的积。三位数乘11,先写出三位数的首尾数字,中间添上相邻两个数字依次相加的和(满10要向前一位进1)。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