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4-26 12:31:56
|
只看该作者
2.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在幼儿园的操场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孩子在快乐的奔跑着,可往往会有几个孩子蹲着围在一起,好象在讨论着什么?此时,如果老师大声的对他们训斥“你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做游戏?”那你就会打断孩子们的“研究”。碰到这种情况我常常是轻轻的走过去,加入他们“研究”的行列。他们就会和我展开讨论:“老师,你看蚂蚁在搬东西。”“老师,它们搬了豆有什么用?”“老师,蚂蚁怎么知道这儿有豆的?都到这儿来了。”于是,我及时抓住了孩子们对蚂蚁感兴趣这一个点,展开了有关于蚂蚁的一系列活动,如:科学《有趣的蚂蚁》,通过让幼儿捉蚂蚁,认识蚂蚁,并在自然角中投放蚂蚁,随时让幼儿有观察的机会,让幼儿能更多的了解蚂蚁,也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还展开了绘画《蚂蚁》、歌曲《蚂蚁搬豆》、等等活动。
3.有效调整原先的教育策略
我觉得一次有意义、成功的活动,并不在于活动是否事先安排好,也不在于它时间的长断,而在于教师是否抓住这点滴的教学机会,根据孩子的兴趣,有效的调整教育策略,让孩子们有所收获。如:孩子们入园后没多久,我正准备开展组织孩子进行音乐活动,这时天色突然变暗,许多幼儿对此都充满了好奇,丁丁第一个跑过来问我:“老师,天怎么变黑了。”于是,我就问小朋友:“天为什么变暗了?”孩子们的回答各种各样,有的说:“天要下雨了。”有的说:“天生气了。”有的说:“要打雷了。”有的说:“晚上要到了。”到底天为什么会变暗,我就组织幼儿来到了走廊里观察,当孩子们听到雷声,看到闪电,都嚷起来我知道了:“要下雨了。”于是,我又组织幼儿观察雨落到地上的变化,象什么?用手去接住雨滴,有什么感觉?此时,孩子们都非常兴奋,欢呼雀跃,嘴里还不停的回答我的提问……“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 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就是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因此我们选择科学教育内容时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抓住生活中的各种细微变化、挖掘生活中所蕴涵的科学知识,更有效的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二)科学活动融于生活——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1.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正规性科学活动
以往的科学活动我们几乎都是以正规性的科学活动为主,这说明正规性的科学活动确实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规范化,而且让幼儿明白了还可以从另外多种角度来思考分析,提高了幼儿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因此,在科学活动的实施中,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一些正规性集体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主题活动“有趣的水”,我们就先通过主题中的故事《雷公公发脾气了》、音乐《水娃娃》、手工《制作小冰灯》等等来激发幼儿对水的兴趣,然后再进行一系列的关于水的各种小实验来开展的。从《水的三态》到《水的浮力》、《水的张力》……使幼儿对水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理性的认识。
2、日常科学活动——走出教室
幼儿日常的科学活动不应只局限与我们的教室,我们应该让孩子走出教室,融入到社会中去,以此来弥补幼儿园科学教育设备和资料的不足,使他们得到大量的第一手感性资料,让各个社会现象来丰富科学教育的内容。
例如在认识各种各样的车子时,我们就先带孩子到马路上去观察各种各样的车子,在观察中让幼儿随意的交谈,如车子的种类、车子的标志等等,适时的丰富了幼儿的认知范围,而且充分利用了我们南海学校这个丰富的大资源,让孩子们到车队去观察学校里的各种各样的车子、了解车子的组成还请司机叔叔做了详细的介绍。
3、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是个博大精深的教育课堂,它包罗万象,它绚丽多姿。幼儿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因为置身在大自然中,他可以直接去看、去触摸、去聆听、去观察、去探索。而切身的体验,全新的感受,对孩子来说将是一笔丰富的知识财富。因此,我们常常组织幼儿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和自己的伙伴,一起在花丛中捉蝴蝶,找蜜蜂,一起在田间漫步,闻闻花香,采采野花;一起来到菜园里,找找丝瓜、黄瓜,比比他们的不同;还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公园里放风筝、到果园里摘橘子!秋天到了,地里的很多庄稼都成熟了,我们就组织孩子去地里挖番薯。来到地里看到一大片碧绿的番薯叶,孩子们都傻眼了,着急的叫了起来:“老师,这番薯都躲在哪里呀?”瞧!又一次极好的教育契机。这也充分说明了,孩子在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是我们展开教育的最佳时机;也是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在探索中我们要抓住幼儿好奇的心理特征,捕捉点点滴滴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些活动都扩展了科学教学的内容,丰富科学活动课程的教学形式,拓宽科学活动途径,让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在幼儿园小课堂和社会的大课堂中有效地完成科学教育任务。
(三)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迁移有效的科学经验
“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由此可见,科学启蒙教育应以幼儿的生活及其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最终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灯不亮了,瓶盖打不开了……其实,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解决问题。开始,可以先向幼儿展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过程和需要的材料、工具,帮助幼儿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让幼儿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当灯不亮时,我们可以进行讨论,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当幼儿围着灯查看时,我们可以提出“电灯有过不亮的时候吗?这是什么原因呢?”等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经过启发,幼儿可能马上会想到几种答案,如“是不是停电了”“是不是开关坏了”“是不是灯泡坏了”等,显然,提出假设的孩子是经历了“电能使灯发亮”这一思维过程,接着,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问:“你怎么想到是因为停电了?”引导幼儿讲出知识点,以帮助幼儿习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最后一起找到存在的问题,排除故障。当孩子们看到灯又亮起来时,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还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2.创设自然的生活情境
过去,我们在科学活动中虽然注意到了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操作材料,但很多时候只是要求幼儿按照老师设置的程序操作。如在“认识电”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就借用了小学部的科学工具袋中的电路板,让幼儿把两节电池正负极连接起来,使灯泡发亮。结果,幼儿很快获得了成功,并且操作得熟练。但细细想来,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使用电池的东西,比如手电筒或是幼儿最喜欢的各种电动玩具等等,我们只需要为他们提供这样一系列常见的生活用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在反复的拆装中学会正确地给不同物品安装不同的电池,我想这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
3.让幼儿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中
一个主题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常常会开展一些后续的活动,让幼儿把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如开展主题活动“保护环境”后,我们建议孩子们成立环保宣传队。他们带上扫把、水桶、抹布去打扫幼儿园的走道;带上手套、垃圾袋去捡校园里的垃圾,高高兴兴地履行着“环保小卫士”的职责。在活动中,幼儿不但能生动地宣传学到的环保知识,还能细心地发现和勇敢地指出很多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现象和行为。我想,这种“现身说法”的成功感将连同那强烈的环保意识永远植根于幼儿心中。
总之,生活中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人们探求的问题,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捕捉,就能引导孩子进行他们感兴趣的科学活动,获得他们需要的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与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科学教育既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指导幼儿的生活。
结束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并且把他的教育理论灵活的加以运用,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