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长春版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课练堂堂清课后练习题集答案一课一练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3
标题: 长春版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课练堂堂清课后练习题集答案一课一练
       这套长春版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课练堂堂清课后练习题集答案一课一练免费下载为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所有试卷与中学教材大纲同步,本站试卷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打印。
       因为试卷复制时一些内容如图片之类无法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可以到本帖子底部下载WORD编辑的DOC附件使用!
      试卷内容预览:

第一课   诗歌两首  (第一课时)  

陶赖昭第二中学      命题人:孟庆新      审题人:代忠彦
一、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又名      ,字       ,      时期     、        。后人称之为       ,又自称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       首。
二、默写原文:
1、种豆南山下            
2、晨兴理荒秽            ¬¬¬¬
3、            夕露沾我衣
4、衣沾不足惜,            
三、理解诗词填空:
1、《归园田居》中写路狭草长,夕露沾衣,务劳之艰辛的句子是

2、 《归园田居》写诗人虽劳动辛苦,但面对一幅美丽的“夜归耕图”心情愉快,苦中有乐的句子是:                                                                                       
3、《归园田居》中  始终蕴含了不要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同时也洋溢了作者归隐的自豪之感的句子是:               
4、《归园田居》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写出作者不善于耕田的句子是:

四、选出表述不恰当的一句(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杂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五、阅读理解:
1、面对“草盛豆苗稀”的情况,诗人表现出的是什么态度呢?


2、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

第一课   诗歌两首  (第一课时)答案
一、陶潜  元亮  东晋  诗人  辞赋家  散文家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125
二、略
三、1、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四、C
五、1面对“草盛豆苗稀”的情况,诗人的态度是欣然接受,即使如此荒芜,仍然精心侍弄。
2这里的“愿”是指能在田园安居,过着自食其力的耕种生活,更蕴涵了不要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3
     下载方法:在本站右上角选择用QQ账号登录或立即注册后,点击下面的附件使用迅雷等工具,或右键另存为下载到桌面上解压缩即可!
      
八年级下语文堂堂清.rar (71.68 KB, 下载次数: 5737)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3

第一课   诗歌两首  (第二课时)  

陶赖昭第二中学      命题人:孟庆新      审题人:代忠彦

一、默写原文:
1、结庐在人境            
2、问君何能尔            
3、             悠然见南山
4、             飞鸟相与还
二、理解诗词填空:
1、写诗人住处清静,不受尘世干扰的句子:
                                                                  
2、表明人与山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人生美好境界的句子是:
                                                                                        
3、借助景物描写隐含了诗人舍弃官场而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的句子是:
                                                                                   
4、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诗中表达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三、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美丽,因此让人只顾着细细观赏,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而“见”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时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四、阅读理解: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刻画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采菊”
这一动作体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志趣?


2、陶渊明在《饮酒》中最后一句说“欲辨已忘言”,他真的是“忘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


第一课   诗歌两首  (第二课时)答案:
一、略
二、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B
四1、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体现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2、陶渊明不是真的“忘言”,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和整体性。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3

第二课   格律诗八首 (第一课时)

陶赖昭第二中学      命题人:孟庆新      审题人:代忠彦

一、文学常识填空:
1、王维,字      ,苏东坡赞他“             ”。他是唐代       派的代表。
2、杜甫,字     ,自号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
二、默写原文:
1、                属国过居延,         2、大漠孤烟直                 
3、风急天高猿啸哀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理解诗词填空:
1、《使至塞上》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的句子是:
                          
2、《使至塞上》诗人以“蓬”“雁”自比,从而隐含内心激愤和抑郁的句子是:
                          
3、《使至塞上》诗中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4、《登高》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给人以沉郁悲凉之感的句子是
                          
5、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句子是
                          
6、写出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而生无限悲凉之意的句子是
                             
  四、下面是对《登高》一诗的赏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中,不仅上下两句话对偶,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中“天”对“风”,“高”对“急”,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着重渲染了整个秋天气氛,“无边”“不尽”二语,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C、颈联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情况,从纵横两方面着笔,由常年漂泊之苦写到老病孤愁之苦。
D、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委婉地传达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五、阅读理解:
1、应怎么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归雁”这个意象?诗歌开始叙述了朝廷派王维去边塞慰问将士查访军情,但在颈联却转而描写边塞的奇特风光,如此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课   格律诗八首 (第一课时) 答案
一、1摩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山水田园
2、子美  少陵野老  诗圣
二、略
三、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四、D
五、1、“归雁”反衬了作者的伤感,大雁正飞向故乡,此诗情调本多伤感之意,但在颈联却转为对边塞奇景的赞叹,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此处也使诗人对边塞那种孤寂苍凉的感觉得到升华,透露出诗人的爱国的深情。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3


第二课  格律诗八首 ( 第二课时)

陶赖昭第二中学      命题人:孟庆新      审题人:代忠彦
一、请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蜡炬(   )     殷勤(   )      钟磬(   )       禅房(    )
二、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1)晓镜但愁云鬓改(       )(           )
(2)潭影空人心(           )(3)万籁此俱寂(      )
三、理解诗词填空:
1、《无题》诗中描写晚春时节特有的景色,饱含对身世遭遇、人生命运的深深叹惋的一句
                                                                                    
2、《无题》用比喻的谐音的方式写出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的两句是
                                                             
3、《无题》从对方落笔,通过设想对方的美丽容貌和悲怨心情来进一步表达自己思念之意的句子是                             
4、《无题》原比喻对爱情忠贞不渝,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执着奉献的诗句是
                                                             
5、《题破山寺后禅院》写诗人清晨登山,见到光照山林的景象的句子是
                                                                  
6、《题破山寺后禅院》写诗人被幽静美妙的自然景物陶醉,顿感心中的尘世杂念被涤除的句子是
                                                                                      
7、《题破山寺后禅院》通过景物描写暗示出禅院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的句子是
                                                                
8、《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以动衬静,营造出万籁俱寂的境界的句子是
                                                             
四、佳句赏析:
1、《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详细说明其作用。

2、《题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径通幽处,排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五、阅读探究:《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俱寂”与“惟馀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第二课  格律诗八首 ( 第二课时)答案
一、略
二、1、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指由黑变白,感叹年华易逝。
2、使人心中杂念消除净尽。3、指自然界中的一切声音。
三、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夜光寒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6、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8、万籁此俱寂,潭影空人心
四、 1、运用了比兴手法和谐音双关手法。作用: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灰这两个象征性的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丝”和“思”谐音双关,“泪”又指情人泪,使全诗声情并茂。
2、“曲径”一 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确定 的,它们只是点出了景物的主要特点,而小路究竟是弯曲成什么样子,后禅院幽静到何种程度,深僻成何种境界,留给读者无限暇想的空间,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人这个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诗句既给人美妙的想像、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
五、不矛盾。这种以动衬静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诗人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空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4

第二课、格律诗八首(第三课时)

陶赖昭第二中学      命题人:王志才      审题人:代忠彦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练习:
填空
王安石 ,字        ,号           ,        朝代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问答: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名句是?
                                                         

已亥杂诗  龚自珍

1.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3.作者拿   自况,表达了                       。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5.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a)   请你说说对三、四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从三、四句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_______,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_________。(每空只填一个词语)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第二课、格律诗八首(第三课时) 答案

填空
(略)
1.浮云本义是空中飘浮的白云,本诗指当时的保守势力

2.站得高,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达了诗人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的雄心和壮志。
答案:
  1.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3.落红  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5.离别京城的忧伤   乐于奉献的情怀
  6.(1)以落花自喻,表明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仍乐意为社会作贡献的心态。 (2)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7.离愁  志愿或志向
  8.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4

三、词二首(第一课时)

陶赖昭第二中学      命题人:王志才      审题人:代忠彦
《渔家傲》范仲淹
1.塞下秋来风景异交代了____,____,____,."异"字领起下文____句.(注,原题如此)
2.无留意"暗里突出叻什么?孤城闭的闭字又强调出什么?
3.上阙景物描写叻诗人的所见所闻,所见的是____,所闻的是____,烘托叻一个____的氛围.
4.词上阙重在____,下阙重在____,浊酒一杯家万里表达了诗人的____之情,而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景物描写又渲染了一种____的氛围.
5.第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水调歌头 苏   轼
1. 苏轼 ,______ 代杰出的 _______ 家 , 号 ________. 他与父亲 ________, 弟弟 _________ 合称为“三苏” . 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 被后人誉称为“ ___   _____ ” .
2. 结合语境 , 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
①琼楼玉宇: ____________ ②弄清影: ____________
3. 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_________, 它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 在词中 , 这句词是对 ___________ 说的 , 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 表达了 _____      ___.
4. 翻译词句 .
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5. 这首词的上阙写 ___________, 下阙写 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6. 词也要押韵 , 请把这首词的韵脚写出来: _______                _____________. 7.用“ / ”划分下列词句的节奏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
7. 这首词的中心思想是

三、词二首(第一课时) 答案
1、交代了 季节 地域 环境 异"字领起下文4句
2、无留意突出了时间的飞快流逝,以及作者心系国家的焦虑
3、闭字强调了战争的情况
4、所见是雁长烟落日 所闻是角声 烘托出一个战争悲凉的氛围
5、上却写景下却抒情 表达了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国破家亡的悲凉氛围
原因在于 戍边将士的悲苦,归家之日遥遥无期,将士们的头发都白了,夜深人却不能入睡,思念家乡而暗暗落泪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4

第四课、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陶赖昭第二中学      命题人:王志才      审题人:代忠彦
1.填空。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家。《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选自_______。
2.下列各句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梁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B.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C.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D.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提示:A项“高梁”的“梁”,应为“粱”,“梁”与“树木”有关,“粱”与“米”有关。
3.解释字词的意义。
(1)煨:
(2)敷衍:
(3)窠:
(4)头钱:
10分钟训练
4.根据课文内容,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听到了喊声,_______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2)“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_______而得胜地说。
(3)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_______那泥墙。
A.慢慢地 恭敬 砸B.急急地 自得 砸
C.慢慢地 自得 推D.急急地 恭敬 砸
提示:“慢慢地”合乎主人的身份,并且与后面的“最后”也搭配恰当,而“急急地”相反;“恭敬”合乎奴才的身份,“自得”不合奴才身份;“砸”符合对“墙”的处理,“推”就不符合。
5课文写了三个人:一个奴才,一个聪明人,一个傻子,你觉得“聪明人”和“傻子”谁可敬,谁可憎?他们是怎样的人?
6.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7.课文描绘了_______个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三场对话进行描绘,这三场对话分别是_______的对话、_______的对话、_______的对话。
8.“我想,你总会好起来的……”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有什么含意?
9.此文中的“聪明人”与通常说的“聪明人”有何不同?
10.文章结尾“代为高兴似的”,“似”起何作用?


第四课、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答案
1答案:鲁迅 文学 思想 革命 《鲁迅全集》
2答案:A
3答案:(1)煨,用微火慢慢地煮。
(2)敷衍:应付。
(3)窠,鸟兽昆虫的窝。
(4)头钱,旧社会里提供赌博场所的人向参与赌博者抽取一定数额的钱,叫做头钱,也称“抽头”。侍候赌博的人有时也可从中分得一些。
4答案:A
5提示:人物如何要看语言、行动,“聪明人”的话只会让“奴才”更加具有奴性;而“傻子”说干就干,对“墙”的态度是“砸”,实际而坚决。
参考答案:“聪明人”可憎,“傻子”可爱。“聪明人”是维护旧社会、欺骗奴才的伪君子。“傻子”是旧社会的反抗者。
6提示:这是一篇具有讽刺、批判性的文章,同时又有歌颂,所以总结中心时应明确讽刺、批判和歌颂的对象以及他们的思想。
参考答案:作者批判了维护旧社会的“聪明人”;讽喻了对这社会不满而实际又在维护这社会的“奴才”;歌颂了和旧社会作坚决斗争,要毁坏这旧社会的“傻子”。
7答案:三 奴才与聪明人 奴才与傻子 奴才与聪明人
8提示:联系全文从表面上看,这是聪明人对奴才的安慰,实际上是假惺惺的欺骗,即让奴才永远做稳了奴才的位置,不思变革,好受主子管制。由此看,聪明人确实是主子的帮凶。
参考答案:这是聪明人对奴才说的。聪明人假意安慰奴才,其实是让奴才安于现状。可见聪明人是主子的帮凶。
9提示:理解文中的“聪明人”的性格,查工具书可知通常说的“聪明人”的意思。
参考答案:此文中的“聪明人”指故作姿态,顺奴才的话,听话音,接话头,敷衍,不负责任,叫奴才永远做奴才的人。这种聪明人是主子的帮凶。通常说的“聪明人”是指耳聪目明的人。
10参考答案:提示:理解文中的“聪明人”的性格,就知道聪明人是恶意的。“似”读“shì”,“聪明人”似乎是替奴才高兴,实际上是主子的帮凶,这样写更能揭示“聪明人”丑恶的灵魂。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4

第五课 驴和人的新寓言

陶赖昭第二中学      命题人:王志才      审题人:代忠彦
•积累运用•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撰稿( ) 刊物( ) 撵( ) 蝙蝠( )
2. 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拴( )       (2)蛆( )      
栓( )            咀( )      
诠( )            诅( )      
(3)揪( )        (4)杠( )      
瞅( )             扛( )      
锹( )             虹( )      
3. 填上适当的字,并将下面的四字短语补充完整。
乐极生         毫无   言       趾高   扬
人心   古      世道   漓       义不容  
•阅读感悟•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4. 对于农妇所说的“瞧这两个笨伯,有驴不骑,自己走路”。作者为什么不说是“下蛆、使坏”?
5. 你怎样理解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对自己的简要介绍?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和那头驴一样知道自己傻”?
6. “现在的书刊内容丰富,作者名字前面有括号的全是重要文章。有的谈新儒学,有的谈后现代,扯着扯着就到了治国之策。”联系全文看,作者在这里讽刺的是什么现象?
7. “别当驴受人捏咕,要当捏咕驴的人”,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这一“也说得通”的寓言?
8.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悬空( ) (2)樵夫( ) (3)乞讨( ) (4)衔着( )
9. 《小孩与画的狮子》中,害死小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10. 《赫尔墨斯和樵夫》的寓意是什么?
11.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告诉人们,凡事都要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中另有解说:“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得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是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你读了这则寓言,还能发掘出什么新的寓意吗?
12. 《衔肉的狗》本来的寓意是戒贪心的。钱钟书先生另有新意:“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做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你怎样理解钱钟书先生的这一理解?
•综合实践•
13. 从以上四则伊索寓言中任选一则,经过自己的思考发掘出新意。


第五课 驴和人的新寓言 答案
1. 略。
2. 略。
3. 乐极生悲 毫无怨言 趾高气扬 人心不古 世道浇漓 义不容辞
4. 从驴的角度,它本来自己走在路上,感到很幸福,农妇的话使它被人骑。
5. 既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又讽刺了那些依靠美国国籍来抬高自己身价的人。说自己“和那头驴一样知道自己傻”,是说自己要根据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愿意别人干预自己的生活。
6. 讽刺那些并不了解中国国情,而一味地大谈治国之策的人。
7. 作者说“这种寓意只适于狠毒的人”,也就是说,人不应该做损人不利己,只赚个自己开心的事。
8.(1) (2) (3) (4)
9. 直接原因是刺钻到指甲里发炎,高烧不退;根本原因是老人把孩子束之高阁,而导致其死亡。
10. 诚实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回报,而不讲诚信将一无所获。
11 ~ 13. 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4


第六课《金岳霖先生》(第一课时)
蔡家沟中学   出题人: 葛瑞珍   审题人:杜春和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 是中国现代________ 家、_______ 家、________ 家。金岳霖,字________ ,中国现代 ________ 家、________家。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称chèn      称职   称愿   连连称许  称体裁衣
B.和hé        和谐   和睦   曲高和寡  和衷共济
C.散sǎn       散步   散落   散兵游勇  散装饼干
D.冠guān      衣冠   树冠   冠冕堂皇  冠状动脉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熟练         枯燥     深居简出     谈吐才华
B.频繁         演绎     混然不觉     熙熙攘攘
C.感慨         逻辑     甚为得意     一愁莫展
D.毡子         夹袍     满腑经纶     名副其实
4.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________,请原谅。
②王浩的学问,原来是________金先生的。
③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与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__高的作品的。(    )
A.敬重 师承 品味           B.尊重  师承 品位
C.尊重 继承 品味           D.敬重  继承 品位
5.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阳春三月,窗明几净,窗外几株桃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给小屋增添了许多生机。
B.我想像金先生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
C.学生提的问题深浅不一,金先生有问必答。
D.读先生的文章,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6、走近名著:
林冲,梁山著名英雄,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却走上了“造反”之路。林冲被发配到沧州后,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请简述主要情节。




7、阅读理解:
(1)通过作者对金岳霖先生的回忆,可以看出老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本文作者主要写金岳霖先生,为什么带安排部分篇幅来写其他人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1、汪曾祺   小说    散文    戏剧    龙荪     哲学      逻辑学
2.        D[A连连称(chēng)许;B曲高和(hè)寡;C散(sàn)步]3.A(B浑然不觉;C一筹莫展;D满腹经纶)4.B 5.A(“姹紫嫣红”是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好)
6、林冲发配沧州牢城营,梦想在此逃灾避难。高太尉指使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手刃仇人,上了梁山。
7、(1)金岳霖先生具在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性格较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现实中却不谙事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一心只想做学问,以至于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就是这样的精神和心理,才能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2)虽然作者记的是金岳霖先生一个人的事,但是,个体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他与周围的人和世界发生联系,只有在此基础上,个体的形象才会丰富和充实起来,而且与金岳霖先生有关系的人都是西南联大的同事和学生,这样一个群体的行为,当然具备深入了解的意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4

第六课《金岳霖先生》(第二课时)
1、课外练笔:
课文以细腻而生动的笔墨写出了金岳霖教授的个性。请选择你熟悉的一个人,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表现出这个人的个性特征。(100字左右)

2、类文荐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本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所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1)上文举了________ 件事,其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列举一个同样能体现上文这种治学精神的名人的例子。

3、拓展阅读
大连“小草”
在报上读到一条短消息,怦然心动,陷入深思。消息连标点在内也不过二百字,题为《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文章不长,谨录于后——
一名公交车司机在行车的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
——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
——将发动机熄火,确保车和乘客路人的安全。
他做完了这三件事,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这名司机叫黄志全,终年四十五岁,是大连市公汽联营公司七O二路四二二七号双层巴士的司机。
现在,所有的大连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人总是要死的。但黄志全死在了岗位上,岗位特殊,关系到几十人的性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平建设时期的黄志全同样面临了董存瑞、黄继光等无数英雄一样的“千钧一发”!黄志全选择了他的尽心尽力,选择了利国利民;在作出如此选择之后,也选择了他的归去——安详。美好的人生与人性的美好在黄志全身上得到了诗意的表现与升华,刻骨铭心。
我想起了大连随处可见的小草。那是大连人民引以自豪的美啊!是的大连美丽的小草成就了大连之美。或者说,构成了今日大连美的重要内容。小草之美,美在奉献。由人踏青;供人观赏。当然,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绿茵如毡的“生命之美”。大连黄志全,就是大连小草的化身吧;抑或,大连小草,便是大连黄志全人格的永恒塑形罢。
(1)、        黄志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国边”。“缓缓”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        文中将黄志全与小草互比,是因为两者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


(3)、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方法对黄志全进行介绍?赞扬了他的什么精神?

第二课时答案
1、他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冲动中却不乏冷静,刚强中却不乏柔情。做起任何事来都是雷厉风行,让人不禁佩服他的眼光与果敢。就这样一个人仍然有他柔情的一面,当你看见他在儿子的病榻前细心照料甚至偷偷掉泪的时候,你会想这还是他吗?他的坚强不熄,刚强果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又有几个人能看到他柔情似水的一面?他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矛盾”性格的人,但就是这“矛盾”令人钦佩不已。
2、(1)三    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2)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室里从来不放坐椅;
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的职务。
参考译文:
钱叫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产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词典、小令,从来没有半刻不拿书的。”谢希深也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做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构思吧。”
3、(1)、既准确地刻画出黄志全在危急时刻,不慌不忙,从容自如的形象,又深刻地体现出他尽心尽职、利国利民的高沿品德。
(2)、一是同样的普通、同样的平凡,二是都在各自的位置上默默地奉献。
(3)、对比、比喻,在生命中的关键时刻,尽职尽责,利国利民的奉献精神。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4

第七课《棋王》
蔡家沟镇中学    出题人: 杨明辉   审题人:杜春和
一、积累运用:
1、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 ,原名  ________ ,北京人。________ 代作家。
2、        解释下列词语:
人头攒动:
目瞪口呆:
九局连环:
3、        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脚卵抹一抹头发,说:“蛮好,蛮好,这种阵式,我从来也没见过。”(           )
(2)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          )
(3)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             )
二、拓展阅读:
乞    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老态龙钟的乞丐挡住了我。
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抖颤着。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那冰凉的手指。 “没关系,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得到了我兄弟的施舍。
1、本文对乞丐的描写,主要采用了人物描写中的哪些方法?


2、文末“我也得到了我兄弟的施舍”一句中,施舍是指什么?称乞丐为“兄弟”,可见作者是以一种怎样的眼光看待乞丐的?


3、综合全文看,我和乞丐各是怎样的人?


4、这首散文诗揭示的主题是什么?


第七课《棋王》答案
一、1、阿城   钟阿城   当
2、        人头攒动:形容人多,拥挤在一起,来回晃动
目瞪口呆:形容惊讶得直发愣
九局连环:一个人接连同九个人下棋
3、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二、1、肖像 ,  动作,   语言描写
2、乞丐给了我理解和宽容     平等
3、“我”:平等待人,尊重别人,富有同情心
  乞丐:心地善良,理解、宽容别人
4、人与人之间应当充满关切与理解,弘扬高尚的人首主义精神,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4

第八课《回延安》(第一课时)
蔡家沟镇中学   出题人:杨明辉  审题人:杜春和
1、        文学常识填空:
(1)贺敬之,现代著名________ 和________ 。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________》荣获1952年“斯大林文艺奖”二等奖。他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
(2)“信天游”又名“________ ”是流行于________ 一带的民歌形式,这种民歌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多用________手法,《回延安》是用信天游的形式写的  ________  。
2、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
(3)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
(4)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
(5)头顶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
3、属对练习:
阵阵春风阵阵歌:             对:________________
4、仿写练习:
真情是一盏明灯,黑暗中照亮前进的方向;
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情是春日的雨,夏日的风,秋日的果,冬日的太阳。
5、《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以五个诗节写了诗人1956年3 月重回延安的感受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五个诗节的内容


6、阅读:

故乡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
我在画中走来走去,
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
远远地离开了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
一抬头,便能看见,
每当月下,透过一层薄薄的纱
1、诗讲究押韵,本诗的韵脚是:

2、故乡是一幅“画”但诗人在故乡时,“画”是铺在地上的;而远离故乡时,画却是挂起来
的。“铺”和“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不同情感?



第八课《回延安》(第一课时)答案
1、(1)   诗人   剧作家   白毛女  《中国的十月》   八一之歌
(2)、顺天游   陕北   比兴    新诗
2、(1)比喻 (2)拟人(3)夸张(4)排比(5)比喻
3、声声爆竹声声喜
4、真情是一泓清泉,迷茫时送来清新的问候;
真情是一枝红梅,寒风中送来傲雪的承诺。
5、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画延安、祝延安
6、(1)、画、霞、画、纱
(2)、“铺”说明了诗人身在故乡时,故乡常常被忽略。“挂”表达诗人远离故乡时,才感受到了故乡的难舍,容易勾起无限思乡之情。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4


第八课《回延安》(第二课时)
           蔡家沟镇中学   出题人:郭丽辉   审题人:杜春和

阅读《回延安》节选,完成后面的练习。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时”!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下面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向“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2.诗中支用了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叠词可分别用来:
    A.表示事物  B.表示数量
    C.表示情态  D.表示颜色。请摘抄这节诗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
    3.“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节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①千声万声啼喊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双手搂定宝塔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母亲延安就在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课《回延安》(第二课时)答案
    1.A  2.①高高C ②滚滚C  ③辈辈B  3. 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4.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5.①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情; ②拟人,作者把河水村庄看做亲人,表达了它们无比亲切、真挚、热爱的感情 ③夸张,表现了对母亲的眷恋和怀念的深情。 ④比喻,抒发了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4

第九课《外国诗歌两首》(第一课时)
           蔡家沟镇中学   出题人:郭丽辉   审题人:杜春和
一.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青苔    抚爱    黝黑    栖落

棕黄    踌躇    麦杆    缠着

二.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甘败下风        自抱自弃      松持       按装

  一愁莫展        一股作气      峻工       涣发

三:填空
  
  (1)《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下正在生长》作者是(              )国诗人(           ),这首诗选自他的代表作(         )。

 (2)《狗的歌》选自(         ),作者(       )是(       )

国诗人。

四:《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下正在生长》一诗中的活橡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五“孤独的站在那里,附近没有客观存在的朋友,如何能发出那么多快乐的叶子,”品味加线词的含义,并说说由此引发你怎样的人生思考?





第九课《外国诗歌两首》(第一课时)答案
一.        略
二.        拜   暴   弛   安   筹   鼓   竣   焕
三.        (1)美  惠特曼  《草叶集》
(2)《世界抒情诗选》  叶赛宁   俄罗斯
四.昂首屹立的刚建和孤独
五.一株橡树虽孤独但却快乐,不由使我们想到人活在世上,总会有逆境,有寂寞孤独之时但决不放弃追求,乐观面对坎坷,快乐的生活,这才是无悔的人生。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5

第九课《外国诗歌两首》(第二课时)
           蔡家沟镇中学   出题人:郭丽辉   审题人:杜春和
一.        解释下列加线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        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2)        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快乐的叶子

(3)        供在我的屋子里


(4)        这我十分知道在我却不可能


二.        阅读《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回答下列问题:
(1)        一株正在长的橡树引发诗人由衷的赞颂,诗人赞颂了橡树的哪能些方面?


(2)“古来圣贤皆寂寞,”惠特曼也赋予橡树圣贤的品质,结合诗句请你谈谈橡树都有哪些品质?


第九课《外国诗歌两首》(第二课时)答案
一.(1)指有生命力  (2)指叶子给人的感觉看起来很高兴  
   (3)表现对树枝的敬重   (4)强调我自愧不如
二.(1)赞颂橡树的粗壮,刚直,雄健,快乐及对孤独与寂寞的忍受力。
(2)人在孤独之时,仍能不放弃追求并快乐地生活,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品质,橡树它孤独的站在那里,附近没有它的朋友,却能发出那么多快乐的叶子,体现橡树的圣贤品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5

第十课《孟子二章》(第一课时)
           
蔡家沟镇中学   出题人:郭丽辉  审题人:杜春和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 ) 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
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 ) 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
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 ) 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
4.解释加点词:4分  苦       过       喻      衡
5.翻译句子:4分
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上文选自                ,全文论证了              和                的问题。3分
7.下面加点的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 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 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 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
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 )
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 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
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 )
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 )
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
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苦其心志 C.劳其筋骨
12.“大任”指什么 ?
13.“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答:
14.通过这些磨炼,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答:
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
答:
16.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
答:
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答:


第十课《孟子二章》(第一课时)答案
1、C2、B3、A4、①使...受苦 ②犯过失 ③了解  ④同“横”,梗塞、不顺 5、① 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②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③ 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6、《孟子.告子》;造就人才;治理国家7、B8、C9、A10、C11、 A 12、治理国家的重任13、苦其心志....乱其所为14、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5、犯过失;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不被为了解16、改、作、喻17、艰苦的环境的磨炼,对人的成才有促进作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5

第十课《孟子》二章(第二课时)
五家站职业中学       命题人:高瑞侠    审题人:郑  强

一、用原文语句填空: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强调了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
3、本文从个人说到国家提出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认为上天磨炼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_________。
二、课文探究:
1、文章第一段列举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三自然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4、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请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5、学过本文之后,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面对逆境和挫折?



三、从文中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成长与环境密不可分,逆境对人的发展有磨炼作用。请根据本文内容,补充下联:

1、上联:风雨铸就勇士
下联:____________

2、上联:历经忧患成大器
   下联: ______________               



第十课《孟子》二章(第二课时)答案
一、用原文语句填空: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8、人恒过,然后能改
二、课文探究:
1、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事业  排比  增强语言的气势,引出下文的道理论证
2、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承上启下,概括了经受磨炼的益处,且引出下文的具体论述。
4、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炼,有的人发愤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这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5、面对逆境和挫折,我们不要畏惧就当它是上天为了磨炼我们而送的礼物,让我们在逆境中炼就钢铁般的意志,勇敢地迎接属于我们的成功吧!
三、补充下联:
1、逆境磨炼英雄
2、贪图享乐毁人才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5

第十课《孟子》二章(第三课时)
              
五家站职业中学       命题人:高瑞侠    审题人:郑  强

一、        文学常识填空:
《鱼我所欲也》的作者是________,名________,字_______,战国时期的______家、     ________家,他是_______家的代表人物。本文选自《       》。

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尔而与之(    )  有所不辟也(    )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    )  2、故不为苟得也(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
  
4、如使人之所欲(    )  5、贤者能勿丧耳(   )   6、乡为身死而不受(   )
   
7、所识穷乏者得我(  )  8、万钟于我何加焉(  )  9、妻妾之奉(   )
   
10、乞人不屑也 (  ) 11、蹴尔而与之(  )

四、找出通假字并释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五、背诵课文。












第十课《孟子》二章(第三课时)答案
一、孟子  轲  子舆   思想  教育   儒  《四书章句集注》
二、dān  gēng   cù   bì
三、1、同时2、不合理的取得,此处指“苟且偷生”3、通“避”,躲避4、如果,假使
5、丢失6、通“向”,从前7、通“德”,恩惠8、优厚的俸禄9、侍奉10、因轻视而不肯接受11、踢
四、
1、辟:通“避”,躲避
2、得:通“德”,恩惠;与:通“欤”,语气词
3、乡:通“向”,从前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5

第十课《孟子》二章(第四课时)

五家站职业中学       命题人:高瑞侠    审题人:郑  强

一、        用原文语句回答:
1、        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形象地论证“义的价值重于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能够激励人们保持“舍生取义”之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作者举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不采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能够表明君子应具有的美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课内精读,回答问题:
1、        文中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其意思是什么?


2、        人们在“生”与“义”不能同时取得的时候,应该选择“舍生取义”。这是孟子所提倡的,然而这个观点并不是平铺直叙提出的,孟子是如何提出这个观点的?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4、面对“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孟子认为应该怎样做?



5、孟子主张“舍生取义”,而当今社会人们更强调“热爱生命”、“珍重生命”,这两者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6、孟子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演变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古今许多仁人志士和革命者把它奉为行为准则。请举出两位志士并写出其“重义”的言论。



7、请写出一则除本课外孟子其它的关于“义”的名言,并谈谈你的理解。




第十课《孟子》二章(第四课时)答案
一、        用原文语句回答:
1、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        所欲有甚于生者
7、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二、        课内精读,回答问题:
1、        舍生取义;舍弃生命而去求得义。
2、        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生”和“义”,由“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3、        不能接受不合礼义的东西,不能做见利忘义的事。
4、        宁可取义,也不能苟且偷生,即“故不为苟得也”。
5、        并不矛盾;“舍生取义”是从人格尊严的角度教育人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屈服于邪恶势力。“热爱生命”“珍重生命”是从人生态度的角度告诫人们,要热爱生命,不虚度光阴,不浪费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
6、        (1)、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7、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理解: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苦难不能使我改变节操,武力不能使我屈服,这就是大丈夫所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5

第十一课《岳阳楼记》(第一课时)
新站中学    命题人: 佟永刚   审题人:王志坤

1、江南三大名楼指的是        ,         ,        。(3分)

2、用“/”标出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3、根据你对文章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词语。(2分)
①天涯海角   涯:          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          ④如临大敌    临:

4、“春和景明”中“景”的意思是        ,郦道元的《三峡》、孟郊的《游子吟》中分别有个字和这个意思相同,这个两个字是              。(2分)

5、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的意思是          ,在文言中与他意思相近的是      。(2分)


第十一课《岳阳楼记》(第一课时)答案



1: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
2、: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3、:①边  ②迫近   ③一起   ④面对
4、阳光。不见曦月的“曦”字;报得三春晖的“晖”字。
5、:谪:降职并远调。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5

第十一课《岳阳楼记》(第二课时)

新站中学  命题人:佟永刚   审题人: 王志坤

1、每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五种表达方式中只有那种没有运用。(3分)

2、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二自然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                    的特点。(2分)
3、“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和□□□。(用原文回答)(2分)

4、将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写在下面,并进行赏析。(4分)
□□□,□□□,□□□□,□□□□。□□□□,□□□□。
赏析:                                                                          

5、第二段中的“感极而悲者”是指那些人?他们感极而悲者的原因是什么?(3分)
                                                                                
                                                                              

6、根据文意完成对偶句。(2分)
上联:范仲淹心系天下         下联:□□□□□□□   
第十一课《岳阳楼记》(第二课时)答案
一段:叙事。二段:描写,议论。三、四段:描写、抒情。五段:议论。(2分)说明(1分)
2、壮阔、浩渺
3、以物喜,以己悲
4、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1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分)
赏析:运用“衔、吞”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句式工整的写出了洞庭湖宏伟、壮阔的美丽景致。(2分)
5、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1分),因为他们“去国还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2分)
6、滕子京名扬九州(宽对即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5

第十一课《岳阳楼记》(第三课时)

新站中学  命题人 佟永刚 审题人:王志坤                                 

1、房地产开发公司将在第二松花江边的住宅小区命名为“岸芷汀兰”,这样命名的创意是什么?(3分)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这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4分)

3、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还有很多。请你从提供的人物中任选两位,并写出与此相关的名句。
   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      
历史人物:(     )名句:                                                      
         (     )                                                              

4、随着旅游热,各大景点纷纷提高票价搞创收,岳阳楼管理处也要效仿,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第十一课《岳阳楼记》(第三课时)答案
1、:“岸芷汀兰”为人们展示了一副芳草萋萋,兰花幽香的优美画面,(1分)令人有回归大自热的感觉;(1分)使人感到一种文化气息,进而提升文化品位。(1分)
2、答案:第一个“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及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2分)第二个“异”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外物好坏的影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分)
3、答案: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答案:围绕着中华的名胜古迹不应该成为创收的点金石,亵渎了文化遗产来答即可。观点正确(2分),语言表达(2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5

第十一课《岳阳楼记》(第四课时)

新站中学  命题人 佟永刚 审题人:王志坤                                 


1、成大事者就要把心胸拓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东流,从而为国为民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就像范仲淹,被贬邓州,胸怀脱离世俗,却是□□□□,□□□□之心;就像曹操一生戎马,征战的碣石山时自己□□□□,□□□□。□□□□,□□□□的博大胸襟;就像龚自珍,辞官归隐,虽载“浩荡离愁”,引吟咏的是□□□□□□□,□□□□□□□。 (10分)

2、文中“古仁人之心”指          (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  
            形成对比。(2分)

3、、回忆我们所学习的古诗文中表现“以物喜,以己悲”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两种不同心境的作者和他写的文章。(4分)
“以物喜,以己悲”:作者:          ,文章:《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           ,文章:《       》
   
4、、从《岳阳楼记》的全文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物质生活,贪图享受,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追求的又是什么?(5分)

第十一课《岳阳楼记》(第四课时)答案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答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分)  迁客骚人(1分)
3、答案:“以物喜,以己悲”: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或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刘禹锡的《陋室铭》或陶渊明的《饮酒》、《归园田居》
4、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围绕着“先忧后乐”用自己的话来答)
5、围绕着不计较个人得失,要有集体主义感,心系国家来答即可。观点正确(1分)联系中学生自己(2分)语言表达(2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6

第十二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
              
五家站职业中学       命题人:高瑞侠    审题人:郑  强

一、        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 197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     》、《      》、《       》、《     》编在一起,称为 “四书”。
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瞭望(   ) 缅怀(   )埋没(   )(   )   儒家(   ) 彷徨(   )(   )  殷切(   )
袖手旁观(   )
三、        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词语:
1、追念以往的人和事。(   )
2、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
3、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
4、把手揣在袖子里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过问或不参与。(   )
5、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发窘或着急。(   )
6、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
四、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无理漫骂  幽柔寡断  蜂涌而至  袖手旁观
B、绿草如荫  源远流长  格物至知  各行其是
C、改弦更章  事必恭亲  人才辈出  修身齐家
D、彷徨不定  叹为观止  恻隐之心  不知所措
五、下列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2、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3、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的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第十二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答案
一、1、丁肇中 2、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liào   miǎn   mái mò  rú  pánghuáng  yīn  xiù
三、1、缅怀2、彷徨3、格物致知4、袖手旁观5、不知所措6、一帆风顺
四、B
五、1、不能删除。“大都”表示范围,指多数学生,并非全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2、“往往”“常常”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近”是接近,但不是到一百分,去掉以后就成了一百分。
3、“最”表示恐慌的程度,“唯一”表示独一无二,都不能去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6

第十二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二课时)
              
五家站职业中学       命题人:高瑞侠    审题人:郑  强
一、整体感悟:
1、格物致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出自我国儒家经典之一《       》。
2、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3、关于“格物致知”:
古人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人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重点探究:
1、“格物致知”在原著中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又是什么?



2、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3、课文中讲到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研究竹子的事情,王阳明研究学问的方法和科学家有什么不同?如果从科学角度研究一种竹子,你认为应该怎样研究?






4、从原文中找到“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注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原因。



5、作者通篇使用了简朴通俗的语言,朴实而不失亲切。通过阅读,体会本文作者想表达什么?


第十二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二课时)答案
一、整体感悟:
1、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礼记》2、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要有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3、古人做法: 一味死想,想以此得出道理、真理
今人态度 :重视实验,既想又做
《大学》理解: 做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地步
作者理解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二、课内重点探究:
1、        原著中的含义是从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文中的真正意义是: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2、        主要采用了讲道理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
3、        王阳明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只是一味的想,而其他的科学家则是动手去做。由此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有计划的探测。”要研究一种竹子就要亲自去栽种,细致观察,了解它生长的过程,它的性质。甚至要把叶子切下来那倒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4、        原因是“中国大学生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5、        表达力作者对传统教育的忧虑,希望中国的青年都能懂得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能改变学习的面貌,是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6


第十三课《长城的价值》
五家站镇职业中学 命题人:田希刚 审题人:郑强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绵延( ) 迄今( ) 褒扬( ) 贫乏( )
遏制( ) 沧桑( ) 狭隘( ) 畸形( )
2. 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峪( )                  (2)峙( )         
裕( )                       侍( )         
俗( )                       恃( )         
(3)谙( )                  (4)檀( )         
喑( )                       擅( )         
暗( )                       凛( )         
3. 填上适当的字,将下面的四字短语补充完整。
断    残壁        一     情愿      形同     设       长     直入
众志成                 口开河      自      其说      不言而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4. 文中举“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5. 作者是怎样看待持续了二十几年的“肉眼在太空能看到长城”这一观点的?
6. 作者是怎样评价长城的价值的?
7.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认识作为“精神长城”的象征意义?
8. 你认为应该如何认识长城的“价值”?









第十三课《长城的价值》答案
1. 略。
2. 略。
3. 断垣残壁 一厢情愿 形同虚设 长驱直入 众志成城 信口开河 自圆其说 不言而喻
4. 秦长城还没有修到山海关一带,“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与历史不符。
5. 长城的价值和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完全不必依赖或取决于其他因素。当年宣扬长城是地球上唯一可以从太空中用肉眼看得见的建筑,恰恰是某些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缺乏自信的表现。
6. 长城是我国建筑史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的一项奇迹。我们的先民在极其贫乏的物质条件下,用最原始、最简单的工具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显示了他们的智慧、力量和决心。
7. 长城一方面可比喻为巨大、坚固、可靠、刚毅、不屈,但另一方面,长城毕竟意味着封闭、保守,绝不能代表开放和进取。
8. 正如作者所言,长城的价值应该放在中国历史中来认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现实生活中,长城就失去了意义,它是一种象征,想到长城,让我们油然生出一种民族自豪感,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6

第十四课《像山那样思考》(第一课时)

伊家店一中   命题人:冯柏娟 审题人:崔云峰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嗥叫(    )驯服(    )饿殍(   )扳机(   )迸发(   )允诺(    )
艾蒿(    )禁止(    )湍急(   )疲惫(   )蔑视(   )蜿蜒(    )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
1、毛骨(   )然                                                                     
2、无动于(    )                                                                     
三、填空
1、本文作者是(   )国环境保护主义的伦理学家(      ),他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其代表作品《              》,被誉为“绿色圣经”。
2、《像山那样思考》,山的思考是(       )、(       ),是从整个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角度出发的,而人的思考却是(         )、(         ),自私狭隘而又缺乏远见的。
四、体会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2、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3、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

五、阅读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面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用这一点去衡量成就,全部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过,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也许,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1、人类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如何理解“大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句话的含义?

3、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句话?

4、“这也是狼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句中,狼嗥叫中隐藏着什么内涵?

六、学了本文,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七、奥而多•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物之父,被称为“美国的先知”,“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他长期从事林学和猎物管理研究。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第十四课《像山那样思考》答案
一、略。
二、1、悚;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害怕,恐惧。
2、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形容对应该关心的事毫不关心。
三、1、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
2、深刻的、客观的;肤浅的、表面的
四、1、这声野性的狼嗥意味着自然以它的悲哀对抗着人类的灭绝手段,蔑视着人类亲手缔造将给自己带来的灾难。
2、把山当作人来写,它有冷静地思考的能力,不会像人类那样失去理智地为了眼前利益而冲动地使“狼”之类的物种不断走向毁灭,而要从一只狼的嗥叫中思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问题。
3、“深沉的”是指狼发出的对自身命运的慨叹。
  “骄傲的”是指狼已预料到人类会自食其果,也代表着狼的不屈服。
五、1、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
2、人中为了眼前利益,而肆无忌惮地乱捕各异杀,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自然规律,自然灾害接踵而来,人类面临着巨大的危险,断送自己的未来。
3、鹿、松林、郊狼、牧羊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4、狼嗥是对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是在警告人闪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也是对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片的呼唤。狼嗥也是对不懂自然规律的人类反抗。
六、万物平等、相互尊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七、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6

第十五课《苏格拉底之死》

伊家店一中   命题人:冯柏娟 审题人:崔云峰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编撰(    )家眷(    )咒骂(    )诀别(    )入殓(     )祈祷(    )
脚镣(    )奠祭(    )中意(    )处死(    )僵硬(    )按摩(     )
二、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不论你多么地赞同我的观点,根本于事无补。
于事无补:                                                               
2、于是,克里托的几个仆人把这个歇斯底里叫喊着的女人带走了。
歇斯底里:                                                               
3、如果伊索曾经想到这点的话,他人为此而红编撰这样一个寓言。
编撰:                                                                  
4、他来到我们这儿坐下,由于刚沫过浴而容光焕发。
容光焕发:                                                               
5、苏格垃底兴致勃勃地接过杯子。
兴致勃勃:                                                               
三、填空
1、课文节选自《        》,作者(     ),古希腊(     )家。他与(     )、(    )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           》《          》等。
2、美国的哲学家梯利,称苏格拉底的死为一次壮丽的日落。苏格拉底(         )的选择,不仅展现了他自身的(          )和高尚情操,而且还显示了(           )的壮美。
3、苏格拉底备受学生的钦佩和景仰,在作者的心中,他是一位(      )(       )(      )的人。
四、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对人物的描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和写法。
B、学习本文,我们体会到了苏格拉底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C、面对死亡,苏格拉底居然把这个感觉叫快乐,说明他已不留恋了这个世界,想快点解脱。
D、文中苏格拉底面对死亡从容、镇定、乐观。
五、写出下列人物描写的方法
1、他优雅地笑了笑,把身子转向我们。(      )
2、苏格拉底因此说道:“朋友们,请你们千万别这样,我之所以要把妇女打发走,就是因为要避免这种干扰,因为我被告知一个劲人应该精神镇定地迎接他的末日,请你们平静下来,坚强一点吧。”(     )
六、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从苏格拉底学生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老师在他们心中具有怎样的形象?

2、如何理解苏格拉底的“一个人应该精神镇定地迎接他的末日”这句话?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眼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4学习此文,你从苏格拉底身上获得了哪些有益启示?

七、请以“在生死间抉择”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生死观。   

第十五课《苏格拉底之死》答案
一、略
二、1、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2、形容情绪异常激动,情绪失常。
3、编写。
4、脸上光彩四射,这里指淋浴后的苏格拉底精神饱满。
5、高兴的样子,这里指苏格拉底乐观、坦然地迎接死亡。
三、1、《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柏拉图;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斐多篇》、《智者篇》
2、宁愿屈死,不愿苟生;崇高品格;人性力量
3、最勇敢、最有智慧、最正直
四、1、6、4、2、7、5、3
五、C
六、1、神态、动作描写,2语言描写
七、1、苏格拉底是学生眼中的慈父、朋友、伙伴,备受学生的钦佩和景仰。
2、首先,这是安慰他的学生和朋友也是自慰的话。其次,苏格拉底对死亡的本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因此能够从容镇定地对死亡。再者,苏格拉底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哲学信念而甘愿赴死的,精神镇定地迎接他的末日有尊严。最后,人生有限,末日的到来是必然的,本应都有思想准备,但只有少数思想者能做到这一步。我们了解这些思想者的思想和人生结局后,至少应多一分而对人生末日的勇气,坦然生活。
3、他是一个智慧的人,因为他有深邃的思想;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面对死亡他很坦然;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对学生对家人甚至对监狱看守都那么关心理解。一生贫困潦倒却不精神的富有者。
4、略。
八、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6

第十六课《<宽容>序》
伊家店一中   命题人:冯柏娟 审题人:崔云峰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  睦 (mù)   跋  涉 (bá)   恭   敬 (gōng)   脊    背 (jí)
B.  蜿  蜒(wānyán) 波   澜 (lán)  深   邃( suì)    亵    渎 (shì)
C.  腐  烂(fǔ)     内   疚 (jiū)  肃   穆(mù)     先    驱 (qū)
D.  蔑  视(miè)   浅   薄 (bó)   眸  子(móu)     枯    萎 (wěi)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对着一本神密的古书苦思暝想。
B. 他们嘴里还报怨自己的命运不济,咀骂孩子们忘恩负义。
C. 守旧老人把漫游者抬到集市区,人们毕恭毕敬地站在周围,鸦雀无声。
D. 失望地勇气赋与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天 (  ) 之   乐   (   ) 根(   )底     死  有  余(   )  
杀  一  (   )百   (   ) 天  大  罪     (   )(  )白 骨   
(   )工(   )匠   (   ) 然  无  存     (   )无  人  烟
4、在下列句子横线上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守旧老人把漫游者抬到集市区,人们毕恭毕敬的站在周围,             。
(2)这条小溪并不像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                。
(3)不过,守旧老人们并没有灰心。他们预言说,一切都会     ,至少那些最神圣的篇章是这样写的。
(4)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               
A.  默  默  无  语    绰  有  余  裕    转  危  为  安     敲  山  震  虎
B.  鸦  雀  无  声    绰  绰  有  余    否  极  泰  来     杀  一  儆  百
C.  默  默  无  语    绰  绰  有  余    否  极  泰  来     敲  山  震  虎
D  鸦  雀  无  声    绰  有  余  裕    转  危  为  安     杀  一  儆  百
二、课文探究(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几年以后, 人们建起了一座新大厦,作为智慧老人的住宅,并准备把勇敢先驱者的遗骨埋在里面。
一支肃穆的队伍回到了早已荒无人烟的山谷。但是,山脚下空空如也,先驱者的尸首荡然无存。
一只饥饿的豺狗早已把尸首拖入自己的洞穴。
人们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现在那已是一条大道,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石上还写明,它是由前来感恩朝礼的后代所建。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1、先驱者是指什么样的人?

2、本文提示了怎样的哲理?

3、(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中“这样的事”是指什么事?想一想,这样的事将来会不会发生?为什么?

4、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围绕“假如我们拥有宽容……”写一段话,谈谈你对宽容的理解。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6

第十六课《<宽容>序》答案
一、1、D;2、C;3、伦,刨、问,辜,儆,弥,嶙嶙,能、巧,荡,荒。4、D
二、1、敢于探索创新,乐于奉献,为人们谋福利的人。
    2、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人类文明最终向前进。
    3、(1)“这样的事”指先驱者为了拯救大家却被观念陈旧的死守祖法不变者所害。
      (2)这样的事还会发生,历史的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在新与旧的矛盾中前行。
    4、(1)贫穷,落后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落伍。
     (2)人类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
     (3)要使真理的发展畅通无阻,就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1、略。
第十七课《大战风车》

伊家店一中   命题人:冯柏娟 审题人:崔云峰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文艺复兴时期                (国家)小说家、剧作人               。
(2 )小说的主人公                       ,文段叙述的是                                
                                (简要概括)。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游  说(    )  筹  集(    )  寻  思(    )   侍  从(    )
踌  躇(    )  疲  乏(    )  规  矩(    )   伯  爵(    )
允  诺(    )  孬  种(    )  缴  获(    )   虔  诚(    )
隘  口(    )  祷  告(    )  厮  杀(    )   褡  裢(    )
3、找出下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天花乱坠:花朵从半空中散落的样子。
B.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C. 货真价实: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在的。现在引申为实实在在,一点不假。
D. 附庸:古代指附属于大国的小国,也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4、补全下列词语
行 侠 (   )险     生 死 (    ) 关   (   )离  破  碎
(   )如 反 掌     歪 门 (    )道     耀  武 (    )威
二、课文探究
1、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堂吉诃德和桑丘的性格特点。



2、塑造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3、作者写这部小说的宗旨是什么?作者要扫除的“那一套”指的是什么?





4、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第十七课《大战风车》答案
一、1、(1)西班牙;塞万提斯。(2)堂吉诃德;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大战风车的故事。
    2、略。
    3、A.
    4、历,攸,支,易,邪,扬。
二、1、堂吉诃德:见义勇为,为民除害,勇猛无畏,但却狂妄自大,愚昧无知,  神志不清,耽于幻想。
桑    丘:狭隘自私,目光短浅,胆小怕事,讲求实际,冷静清醒。
    2、动作、心理、语言描写。
    3、宗旨是把骑士小说扫除干净;“那一套”是指骑士小说害人的本质。
4、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7

第十八课《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新站中学  命题人: 姚丽 审题人:新站中学   教导处

一 、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       、与       、       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二 、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轮辐盖轸                (2)皆有职乎车                                                
           •                       •
(3)车仆马毙              (4)吾知免矣         
           •                          •
三、阅读感悟    回答问题
  1、从《名二子说》这篇文章中你能看出苏洵的两个儿子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苏洵为两 个儿子取名可谓用心良苦,寄予了他怎样 的情感希望?

  四、、拓展延伸   学我所用
   1、苏轼写过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子愚而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同学们你认为聪明的父母应寄予孩子怎样的愿望?
         
   2、从苏洵为儿子取名的过程中显示了伟大的父爱之情,生活中父亲为我们付出了很多的爱,我们应该怎 样去回报呢?

第十八课《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答案
一、 苏洵、苏轼、苏辙
  二、(1)车厢底部的横木    (2)分内应执掌的事    (3)扑倒        (4)避免
  三、1、苏轼性情豪放、锋芒毕露,不会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性情平和、深沉不露,善于处福祸之间。
        2、寄予了他对两个儿子人生及前途的无限关切和希望。
   四、1、要点:希望自己的子女先学会生存在寻求发展。
        2、 要点:可以从在学习角度考虑即: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亲;还可以从孝敬父母的角度考虑即: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帮父亲排忧解难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7


第十八课《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新站中学  命题人: 姚丽 审题人:新站中学   教导处

一、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        ,字         ,号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相与步于中庭                  
                    ••                       ••
三、阅读文本  回答问题
    1、作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寻”,说明什么?
            
    2、通过学习本文你怎样理解文中“闲人”的意思?

    3、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4、苏轼具豁达的胸襟,面对挫折他能够与怀民步于中庭欣赏如积水空明的月色,面对远离亲人的痛苦他能够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能够积极乐观的说“谁到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那么通过学习本课你有何感悟呢?

四、拓展延伸: 古人喜欢用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请写出关于月的诗词。标明作者或出处。

第十八课《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答案
一、苏轼,子瞻,东坡居士
二、(1)进   (2)高兴愉快(3)形容月色空旷澄澈(4)一起、同行 
三、1、说明作者寻张怀民不假思索,表现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深厚情感。更说明两人志趣相同。
       2、“闲人”指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闲情雅致的人。文中作者以闲人自居,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正是因为他具有闲情雅致和高雅的情怀。
       3、要点:围绕积极向上、乐观豁达、从容面对挫折等回答。
       4、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都不能自暴自弃,要学习苏轼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从容的面对困难,你就会成为生活、学习中的强者。
  四、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7

第十九课《弈喻》(第一课时)

新站中学  命题人: 姚丽 审题人:新站中学   教导处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           ,号            。清代            、          家。江苏嘉定人。

二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1、《弈喻》中表现作者弈败后具有反思表现的句子是          。
2、本文中表达了作者的主张即无论什么时候看问题都应该              。
         
三、理解文本   回答问题
  1、你如何理解文题“弈喻”?

  2、本文中“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的“小失”与“大失”分别指什么?
        
  3、采用第一人称复述这篇课文。                                       
            
第十九课《弈喻》(第一课时)答案
一、钱大昕、辛楣、 学者、诗文家。
二、1、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2、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
三、 1、 弈:下棋    弈喻:用下棋来打比方     从题目可知这篇文章是用下棋来讲道理。
       2、“小失”指常人所犯的错误,“大失”指昧于自见,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
       3  、注意人称的运用并且复述要语言通顺,表意清楚,具有概括性。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7
第十九课  《弈喻》(第二课时)

新站中学  命题人: 姚丽 审题人:新站中学   教导处

  一、阅读理解
  1、《弈喻》以下棋作喻,向人们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2、作者钱大昕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3、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你认为怎样做才会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生活中的事或现象?
        
  二、 阅读感悟:一局棋一番感悟,一篇文一种思想。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或启示?

  三、 拓展延伸:写出关于“棋”的名言或谚语。

第十九课  《弈喻》(第二课时)答案
一、1、本文以下棋作喻告诉人们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的道理。
      2、警戒那些主观臆断、盲目自大、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从而教人学会做人的道理 。
      3、人不可能总是正确的,因此,只有“易地以赴,平心而度之”才能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生活中的事或现象。
二、启示: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读书求学中我们都应该有谦虚、谨慎的态度,遇事要反省自己的不足,不应该一味的指责别人的过失。要做到修身养德常思己过,闲谈静坐莫论人非。
三、①人生如棋         
②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③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7


第 20课《三顾茅庐》(第一课时)
五家站镇职业中学   出题人:田希刚   审题人:郑强

•积累运用•
1. 《三顾茅庐》选自《          》,作者          ,名          ,号          ,          (朝代)小说家。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倥偬( ) 惆怅( ) 澄清( ) 斡旋( )
汉胄( ) 邂逅( ) 韬略( ) 悒怏( )
3. 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谒( )                   ⑵ 呕( )         
竭( )                      讴( )         
碣( )                      怄( )         
(3)诛( )                 (4)谙( )         
殊( )                      喑( )         
姝( )                      暗( )         
4.说出《三国演义》中有关刘备、关羽 张飞 孔明的其他故事情节
   (1) 刘备:
(2)  关羽:
(3)  张飞:
(4) 孔明:

第 20课《三顾茅庐》(第一课时)答案

2、略
3、略
4、略
4、 刘备的故事        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东吴招亲,隆中对,煮酒论英雄,借荆州,摔阿斗,赤壁之战,白帝城托孤 刘备三辞徐州、刘备驾马跃潭溪、刘备挟民渡江
5、关羽故事桃园三结义
温酒斩华雄    三英战吕布       赚城斩车胄       屯土山约三事
斩颜良诛文丑  挂印封金      五关六将       义释曹操
战长沙    单刀赴会    攻拨襄阳        水淹七军
刮骨辽毒     走麦城      玉泉山显圣

6、张飞故事怒鞭督邮
三英战吕布    醉酒失徐州     古城会
大闹当阳桥     义释严颜      智取瓦口关

7、孔明故事如“三分隆中决策”、“博望皱初用兵(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吞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三气周瑜”、“智取汉中”、“巧布八阵图”、“七擒盖获”、 “智取三城”、“ 六出祁山”、 “失街亭、“空城计”、 “斩马谡”、“造木牛流马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7
第 20课《三顾茅庐》(第二课时)
五家站镇职业中学   出题人:田希刚   审题人:郑强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 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的下句。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
下联:
2、 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 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大贤”自称“谒见”并“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
4、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文中的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5、 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6、 刘备第一次去拜见诸葛亮未见时,童子说诸葛亮“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归期亦不定”,联系全文来看,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7. 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提出了什么样的策略?
8. 文中介绍诸葛亮的几位朋友,以及他的弟弟和岳父,有什么作用?

第 20课《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答案

1、 刘玄德三顾茅庐
2、 兴复汉室,建立功业。
3、 求贤若渴,对诸葛亮态度谦恭,非常有诚意。
4、 渲染天气的严寒,烘托出刘备求贤的决心大,心意诚。
5、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鲁莽、直爽。
6、(1)为两次未见孔明埋下伏笔。(2)表明诸葛亮具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质。(3)暗示诸葛亮虽然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
7、 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8、 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23 01:27

第 20课《三顾茅庐》(第三课时)
五家站镇职业中学   出题人:田希刚   审题人:郑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青梅煮酒论英雄
罗贯中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
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韬晦( ) (2)恩庇( ) (3)冢中( ) (4)匙箸( )
2.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关羽、张飞不在?
3. 曹操所讲征战道上缺水望梅林的故事,留下一个成语,请写出这个成语,并说说其含。
4. “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这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5. 文中对曹操主要哦哦哦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6. 文中描写刘备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7. 曹操派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去请刘备,当然不只为祝酒,其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综合实践•
   8、结合诸葛亮的“智绝”和“忠诚”用简练的语言写200字左右颁奖词

第 20课《三顾茅庐》(第三课时)答案
    1、略
    2. 关羽、张飞不在,许褚、张辽引数十人,而刘备孤身一人,渲染了一种紧张气氛。
3. 望梅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4. 第一处推动情节发展;第二处为刘备的掩饰失态作铺垫。
5. 表现了他阴险狡诈、得意洋洋、有雄心壮志的性格特点。
6.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了他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善于掩饰的特点。
7. 想试探刘备的虚实,看他是否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8. 略。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