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反复阅读 深层感悟——《他是我的朋友》词语教学案例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4-14 16:33
标题: 反复阅读 深层感悟——《他是我的朋友》词语教学案例
(本文是一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文章,结构紧凑,描写生动,尤其是动词的使用非常巧妙。如果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动词的含义及其微妙的差异,阮恒复杂的心理变化这个重点、难点就很容易突破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阮恒的精神。)

 师:就在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一个叫阮恒的孩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我想你们一定注意到了。默读课文,阮恒的哪些行为深深地吸引着你?把这样的地方划出来。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师:这句话中又是哪些字、词深深地吸引着你,为什么?
生:“颤抖”,因为阮恒很害怕。
生:“举、放、举” ,感到很矛盾,阮恒放下了手,但是为了救小姑娘,他又把手举起来了。
师:说得好。(板书:举、放、举)
师:在这“举、放、举”中,阮恒心里想了些什么?
生:如果我是阮恒,我的小手颤抖时心里一定感到害怕、恐惧,可我仍举起手来,心想:我要为朋友献血,否则她就会死。
生:可我忽然又把手放下了,这时心想:自己是不是会死去。
生:最终我仍是克制不住地把手举起来,因为我一直想着:她是我的朋友。
师:谁能读出阮恒动作背后的心思?
生读。
师:读书就是要这样,通过语言文字,通过动作、神态变化看到他内心的思想变化,这叫“会读书”。让我们再读这句话,再次体会阮恒的内心变化。(齐读)
师:他如此努力地克服自己的胆怯,只因心中有个最纯朴的念头
生:(读)她是我的朋友。
(文章在处理“举、放、举”这三个动词时,可以采用联想法,让学生结合孤儿院孤儿的生活情况来体会阮恒开始举起手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放下时想什么,当他再次下定决心、毅然地举起手时,又会想些什么?孤儿院的孤儿们朝夕相处、一起长大,他们没有别的亲人,一起长大的朋友就是他们最亲的人。当学生了解到这些时,做为小阮恒的同龄人,阮恒内心的矛盾、挣扎,他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人文内涵就依托词语扎入孩子们的心中。 )

师:为了朋友,阮恒躺到了草垫上,抽血过程中,他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他多勇敢呀,可是后来他却哭了(板书:哭)九、十、十一这三段中有几个描写阮恒哭的词,找出来。
    生自由读九——十一自然段,边读边画。
    师:你画了什么词语?
    生:啜泣、呜咽、哭泣  (板书 :啜泣、呜咽、哭泣)  
    师:这三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啜泣”是抽抽答答地哭,(模仿)“呜咽”是已经开始呜呜地哭了。“哭泣”是说哭得更厉害了。
    生:“啜泣”就是抽抽答答地马上要哭出来。“呜咽”已经哭出声了。“哭泣”是有声音也有眼泪。
    师:同样是哭,这三个词的程度有什么不同吗?
    生:这三个词一个比一个哭得厉害。
    生:这三个词中数“哭泣”哭得最痛苦。
    师:把这三个词所在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看看阮恒当时还有哪些动作,体会一下阮恒当时的心情。
    生自由读找、体会。
    师:谁来读读带有“啜泣”的句子。
    生: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觉阮恒当时心情怎样?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感到阮恒当时很害怕,因为他全身颤抖。
    师:你体会得多好呀!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我们大家一齐来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一下他当时害怕的心情。
    生齐读
    师:谁来读读带有“呜咽”的句子。
生读: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师:阮恒此时心情怎样?
    生:阮恒此时开始“呜咽”了,比刚才更害怕了,此时他心情非常痛苦。
    师:害怕、痛苦是因为疼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害怕、痛苦不是因为疼,书上写到“医生问他疼吗?阮恒摇摇头”
    师:同学们,咱们一起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阮恒当时的心情,你们读描写阮恒的句子,老师读描写医生的句子。
师生合作读第9自然段。
师:你们发现阮恒在哭的时候还有什么动作吗?
生:“捂住、掩盖”。
师:再读句子,想想他这举动是想干什么。
生:不让医生发现他的害怕、痛苦的表情。
    师:阮恒不是因为针刺痛了他而哭,可是他却哭的更厉害了,谁来把下一段读一读。
生读。
( 在处理“啜泣、呜咽、哭泣”这三个动词时,最好采用比较法。首先让学生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并比较一下这三个词语哭的程度,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让学生把这三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阮恒当时的动作来体会伴随着三个词语的变化,阮恒心理的变化。当学生充分体会了阮恒的心理活动后,把这三个词提炼出来,深入比较,讨论是否可以调换位置,这样让学生明白了词语运用的精确性,为今后恰当地运用这些词语打下基础。在对三个词语反复地比较理解后,一个纯洁、无私、对朋友有着真挚情谊的小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师:同学们请看图片,这是咱们书上的插图,图上画的正是本段的内容。请同学们看看图上都有谁?哪个是阮恒?阮恒是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生:图上有医生、护士、孤儿院的孤儿们,躺在草垫上的是阮恒,阮恒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看上去很痛苦。
    生:图上有孤儿院的孤儿们、医生和护士,中间躺在草垫上的是阮恒,阮恒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眼睛紧闭着,看上去很痛苦。
    师:他由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哭得越来越厉害了,那咱们来一起读读这段话,体会阮恒更加痛苦的心情。
生齐读
(文章插图是为课文服务的,引导学生看图也是双基训练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的插图画的是第十自然段的内容,所以在学生理解这一段内容前,首先让学生看图,并提出了三个有层次、有训练目的的问题:“图上都有谁?哪个是小阮恒?他怎么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但学会了观察图画的方法,还对人物的表情、动作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阮恒的心理活动和美好品质更形象地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上)
    师:阮恒不是因为抽血疼而哭,可是他为什么越来越痛苦又还不想让别人发现呢?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并联系这几句话,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一下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自由读书,小组合作学习。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说说。
    小组:阮恒以为自己就要死了,所以他越来越痛苦。所以他哭得越来越厉害了。
    小组:阮恒想准会让他把所有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好让她活下来。他以为自己会死,所以他哭得越来越厉害;他又想让小姑娘活下来,所以他又用手捂着、掩盖着、竭力制止着。
    师:说得好,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三个词,都是哭的同义词,能把这三个词换成“哭”字吗?
    生1:不能,如果都换成“哭”,就看不出阮恒在输血过程中是越来越痛苦了。
    生:不能把三个词换成“哭”字,因为从这三个词中可以看出阮恒一次比一次哭得厉害。
师:这三个词充分地写出了怃恒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的多准确呀!我们平时用词造句、写文章时也要注意恰当用词。
   师:同学们,就仅仅因为小女孩是阮恒的朋友,阮恒就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她,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这是一种奉献精神。
师:对,这是一种奉献精神,而且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这是一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
师:而且,朋友之间是真诚相待的。是那种无私奉献,真诚相待的精神。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高兴地发现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个人都受益匪浅。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可亲可敬的小男孩阮恒,而且懂得了朋友的真正含义。我们通过对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真实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今后我们在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时,要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去。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