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与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3-12 07:30
标题: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与反思
河南省濮阳市子路小学 武凤霞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沉思后,有同学举手):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师: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



  生:老师说的话比较简练,我们平时说的话要复杂一些。



  生:老师说的话不怎么好懂,我们现在不这样说。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生: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温故而知新。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3-12 07:30
 二、一读(读正确)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



  生:1.文章的句子很短,我感觉不怎么好读。2.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说说哪个句子你不知道怎么读?



  生:“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我读不好。



  师:谁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生尝试,但读得都不大正确。)



  师: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这样,孔/指以/示儿/曰。(生自由读,齐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一会儿你自己就明白了。谁来把文章读给大家听?(两位学生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两个字和第一位同学读得不一样??



  生:“为设果”中的“为”,李同学读的是第四声,而张同学读的是第二声。



  师:哪个读音正确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为设果”就是孩子给孔君平摆上水果。



  师:“为”在做“给”的时候读第四声。还有一个字音他们读得也不一样。



  生(踊跃):“儿应声答曰”中的“应”,他们一个读第一声,一个读第四声。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师:“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速度很快。现在我们还经常这样用。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3-12 07:30
三、二读(读明白)



  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



  生:我读懂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



  师:非常──聪明,这句话中没有这两个词啊。



  生(齐举手):“甚”就是“非常”的意思,“聪惠”的意思是“聪明”。“惠”古代通“慧”。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这里的“惠”是个生字,你会写么?(生上台演板,写得很正确)



  生:我看下面注释知道了“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拜见”。



  师:好啊,看注释是理解古文最简便的方法之一!“诣”也是个生字,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写,在本子上写一个,互相检查检查。



  生:我读懂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师:夫子在这里指谁?(生:指孔君平)



  师:把孔君平称为夫子,那──夫子就是指孔君平吗?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生:能)



  师(依然作思考状):如果来的是阿姨呢?



  生(略略思考):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追问):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生(迟疑不敢作答):不行,因为夫子好像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生不语)



  师: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认为,他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生:他应该是一个富人,从图中我们看到他穿的衣服很华贵。



  生:他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看到杨梅就把杨氏子的姓联系起来,而且还说这个孩子是“君”。这是对人的尊称,能对一个小孩说“君”的,一定是一个有涵养的人。



  生: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写士大夫阶层的事情。



  师:是啊,士大夫阶层都是为官之人,都是有文化的人,那么他们的朋友也一定是有学问的人。所以,可以称为夫子。再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么?



  生: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么?



  师:有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沉默,继而又摇头。)



  师: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2)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师:读一读,在这个句子中,你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



  生:选择第一种。



  生: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个孩子才九岁,怎么能照顾客人呢?怎么不叫他的妈妈出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解答?



  生:因为他妈妈和他爸爸一起出去了,都不在家。



  师:同学们推测了很多种孩子出面招待客人的原因。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只有男人算是人,女人是不算是人的。所以迎接客人都是男人的事情,儿子再小也是男人,也要出来招待客人。母亲呢?只能呆在后堂,只有丈夫、孩子请她出来见客人的时候她才能出来。(学生惊讶,然后又问了几个字的意思,很快就得到了解答)



  师:既然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学生自由说)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3-12 07:30
四、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们知道是哪两句么?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很精妙,一般人说不出来。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但是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



  生: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就和孩子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就好像说杨梅是杨氏子的弟弟一样。



  生:杨氏之子明白了孔君平的意思。马上也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连起来说。



  师:对呀,这在兵法上就叫以其人之道──(生齐:还治其人之身。)



  师:所以,课文中这样称赞这个孩子──(生齐:甚聪惠。)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3-12 07:30
 五、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



  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有的还摇头晃脑,很可爱)



  师:如果配上音乐,那种感觉会更美。先听一遍,想想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你的朗读。



  师:再听一遍,然后自己试着跟着音乐朗读。



  师: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



  (生踊跃举手,一生读,虽然与音乐还不怎么吻合,但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又一生站起来要求朗读课文,在音乐中读得很投入、很美。全班掌声)



  师:读得真好!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相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



  (学生情绪很高,还没等教师把要求说完,琅琅的背诵声已经响起。)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3-12 07:31
 六、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



  师:同学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一篇文章中有一些词我们现在很少使用,或者有的根本就不用,你能找到这些词语么?



  (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出“诣”“乃”“儿”“曰”“氏”“之”“其”几个字。)



  师:这些字的意思同学们都懂了,我相信你们也很想试着用一用。看这几句话:(教师出示)1.这是你家的小猫。2.我班的张月十分聪明。3.一个学生说:李娟,你的家在哪里?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试着说说。



  生:我说第一句,这是君家猫。(生笑,一生举手,教师示意他站起来说)



  生:这乃君家猫。



  师(赞许):其实,“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你”也常常用“尔”来替代。(板书“此”“尔”)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踊跃):此乃君(尔)家猫。



  师:第二句呢?



  生:我班张月甚聪慧。



  师:“我”在古文中还有一种说法,有人知道么?(生摇头)“我”在古文中通常称“吾”。(板书“吾”)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成──



  生(齐):吾班张月甚聪慧。



  师:第三句好像要有点难度哦!



  生:一生曰:李娟,君家在哪里?



  师:“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如果换成这两个词,这句话又该怎么说呢?



  生:一生曰:李娟,尔家安在?或李娟,君家何在?



  师:如果把“一个学生说”改为“一个孩子问”呢?(生自由回答:一儿曰)



  师(赞赏):学得不仅牢固,而且灵活。真好!同学们,古文就是这么有意思,课后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我相信你们会有更多发现。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3-12 07:31
 【反思】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可以说,这篇文章的教学对小学文言文教学,乃至于对中学文言文教学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据调查,目前在初、高中,学生普遍感觉文言文学习困难。我想,这除了跟文言文难度的确加大有关之外,应该也与小学初次接触文言文时教师的教法有一定关系。



  所以,在教授这节课时,我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开始为原则,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为目的,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简单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理念贯穿在从课前谈话到课后拓展的每一个环节中:课前谈话时我从学生积累的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熟悉句子的意思,在不经意间走近文本,让他们感觉古文并不遥远、陌生。在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文的时候,我没有把读懂当作最重要或者唯一的环节贯穿到底,而是分为“一读(读正确)──二读(读明白)──三读(品味语言)──四读(读出味道)──五读(学习运用)”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这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使教学始终处于移步换景的过程中,有效避免了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思维疲劳,时刻感受到“学习古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采用自主思考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教师讲解,在学习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零起步,讲解是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很好手段。讲解在这几处体现得尤为明显:学生不知道“孔指以示儿曰”一句话如何读正确的时候,我直接教他们读;学生提出了“管家怎么不叫他的妈妈,而叫个小孩子出来呢”的问题时,我没有走自主体验的过场,直接讲解里面蕴含的文化渊源;“反译”环节,在学生翻译不到位时,我更是直接告诉学生:“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



  整节课,学生既有尝试练习的新奇,又有自主思考的快乐,还有从教师讲解中收获新知的惊讶。他们良好的学习状态带给我的是一种叫幸福的体验。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