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课课练习题堂堂清测试试卷及答案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10 13:51
标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课课练习题堂堂清测试试卷及答案
这套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课课练习题堂堂清测试试卷及答案免费下载为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整理,所有试卷与中学教材大纲同步,本站试卷供大家
免费使用下载
打印。
因为试卷复制时一些内容如图片之类无法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可以到本帖子底部下载WORD编辑的DOC附件使用!
试卷内容预览: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堂堂清”练习题
命题人:新城局中学张友善 审题人:张友善
一、填空题
1.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三角形,我们把这个定理叫做勾股定理的_________.
2.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7cm,24cm,25cm,则此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ABC中,(b-a)(b+a)=c2,则∠B=________.
4.如图,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网格上的△ABC是 ________三角形.
二、选择题
1.在下列条件下,△ABC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
A.a2 = b2-c2 B.a:b:c = 1: :
C.∠B =∠A-∠C D.∠A:∠B:∠C = 3:4:5
2.有五根木棒他们的长度分别是2cm,6cm,8cm,10cm,12cm,从中取出三根首尾顺次连接搭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则这三根木棒的长度分别为 ( )
A.2cm,6cm,8cm B.6cm,8cm,10cm
C.6cm,8cm,12cm D.2cm,8cm,12cm
三、解答题
1.如图1,在△ABC中,D为BC边上的一点,已知AB=13,AD=12,AC=15,BD=5,求CD的长.
2.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2,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与∠BDC都应为直角 ,工人师傅量得零件各边尺寸:AD=4,AB=3,BD=5,DC=12 , BC=13,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3..如图3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A(3,1),B(2,4),△OAB是直角三角形吗?借助于网格,证明你的结论.
4.某港口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两艘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甲轮船每小时航行24海里,乙轮船每小时航行18海里,它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相距45海里,如果知道甲轮船沿东北方向航行,那么请你判断乙轮船沿哪个方向航行,并说明理由。
审题人:张友善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堂堂清”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 直角 逆定理 2. 84cm2 3. 900 4.直角
二.选择题:1. D 2. B
三.解答题:
1.解:因为AB = 13 ,AD = 12 ,BD = 5 ,
122+52 = 132 , 即AD2+BD2 = AB2 ,
所以△ABD 是直角三角形 .
又因为 AC = 15 ,CD2 = AC2-AD2 = 152-122 = 81
所以 DC = 9 .
2.解:因为AB =3 ,AD = 4 ,BD = 5 ,DC = 12 ,BC =13 ,
32+42 =52 ,52+122 =132,
即AB2+AD2 = BD2 ,BD2+CD2 = BC2 ,
所以△ABD 是直角三角形, ∠A = 900 ;
△CBD 是直角三角形, ∠DBC = 900.
3.解:△ABO 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意OE = 3 ,EA = 1 ,OA2 = OE2+AE2 = 10 ,
AF = 3 ,BF = 1 ,AB2 = AF2+BF2 = 10 ,
BD = 2 ,OD = 4 ,OB2 = BD2+OD2 =20 ,
所以 OA2+AB2 = OB2
即△ABO 是直角三角形.
4.解:根据题意 PQ = 24 X 1.5 = 36 ,
PR = 18X 1.5 = 27 ,
QR = 45.
因为362+272=452 ,即 PQ2+PR2 = QR2 ,
所以 ∠QPR = 90 0 .
由甲轮船沿东北方向航行,可知∠QPA = 45 0 ,
所以 ∠RPA = 90 0 .
即 乙轮船沿西北方向航行.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4-10 13:51
下载方法:
在本站右上角选择用QQ账号登录或立即注册后,点击下面
的附件使用迅雷等工具,或右键另存为下载到桌面上解压缩
即可!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堂堂清”练习题.rar
(83.66 KB, 下载次数: 3547)
2013-4-10 13:5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