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五下第三组“语言的艺术”两案合一教学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3-10 07:21
标题: 人教版五下第三组“语言的艺术”两案合一教学设计
重庆万州区沙河小学 陈学应 孙小容




第三组──语言的艺术



  人文主题目标



  《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语言训练目标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本组教材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内容是发现、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10 杨氏之子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路点睛



  尝试读读古文,说说学习古文的困难,说说怎样学习古文。教师归纳学习方法:读→译→说→悟→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指导借助注释理解古文大意。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用“释、换、调、补”的方法翻译古文。──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特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3-10 07:22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中体现出来的聪明与机智。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案
教案

  1.自学生字,书写难字:梁、惠、诣、乃、禽。

  2.读通读顺这篇古文。

  3.利用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1)题目《杨氏之子》的意思是(   )。

  (2)与文中“甚、惠”的意思是(   ),第一句的意思是(     )。“诣、其、乃、出”的意思是(     ),第二句的意思是(        )。“为”的意思是(        ),第三句的意思是(        )。“以、示、未子、夫子”的意思是(        ),第四、五句诗的意思是(        )。

  4.联系各句说说这篇古文的大意。

  5.这个故事赞扬了杨氏之子(    )的个性特别。

  一、尝试读读古文,说说学习古文的困难,说说怎样学习古文。教师归纳学习方法:读背。(即读通读顺,借助注释翻译;说说课文大意;抓重点词句领悟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学后听写生字。

  2.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注意古文的断句与韵味。

  三、学生默读课文,指导借助注释理解古文大意。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用“释、换、调、补”的方法翻译古文。

  四、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特点。

  孔:指、示、曰“此是君家果”

  杨氏之子:子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聪明机智)

  练习提纲

  1.背诵《杨氏之子》。

  2.阅读迁移练习:同步阅读102页《钟氏之子》。

  (1)这篇古文的大意是什么?

  (2)这个故事说明钟氏之子的两个孩子有(        )特点。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3-10 07:22
11 晏子使楚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前两次针对晏子身材上的缺陷,“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言语中充满了挑衅和嘲弄,对齐国的大夫直呼“你”,已是无理之极;后一次直指齐国,“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嘲笑之语更是肆无忌惮。面对这样盛气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结果楚王一败再败,不得不赔礼认输。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课文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路点睛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抓住楚王与晏子的语言分析逻辑关系,体会晏子的特点、品性。(晏子: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热爱祖国)──探讨本文写作特点。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3-10 07:22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读会写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侮辱、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抓住晏子语言,体会晏子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热爱祖国的精神。



3.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写清楚一件事,首尾照应”的写法特点。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书写难字:侮辱敝矩橘、贼



  2.读通读顺课文,理解“侮辱、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3.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段,写小标题。



  4.细读事情经过,填表。

次数
楚王侮辱
晏子反驳
结果
品质






  
  
  
  






  
  
  






  
  
  




  5.文章的开头、结尾、中间有什么联系?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1.指导学生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词语。



  2.写作思路



  (1)楚王想侮辱晏子(1、2节)



  (2)晏子巧妙反驳(3、4、5节)



  (3)楚王尊重晏子(6节)



  二、抓住楚王与晏子的语言分析逻辑关系,体会晏子的特点、品性。



  例讲第一次



  (第一次)楚王:钻狗洞,侮辱晏子身材矮小



  晏子:要楚王承认是狗国,才钻狗洞



  自学第二、三次



  (第二次)楚王:轻视晏子无才干,侮辱齐国没人才



  晏子:要楚王承认是下等国,才承认自己是下等人,无才干



  (第三次)楚王:侮辱齐国人做盗贼



  晏子:要楚王承认自己国家民风败坏,是强盗国



  (晏子: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热爱祖国)



  三、探讨本文写作特点。



  (1)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写清楚一件事。



  (2)前因后果,首尾照应



  (3)重点段突出中心,语言刻画人物特点。

  练习提纲



  1.听写生字、新词。



  2.摘抄三处晏子的语言。



  3.阅读迁移练习:同步阅读108页《周恩来妙语趣答》



  (1)给每个故事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2)这三个故事刻画了周恩来周理()特点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附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侮辱  晏子反驳  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开城门



没才干(没人才)  下等国       赔着笑



做盗贼  强盗国  赔不是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3-10 07:22


12 半截蜡烛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剧本的基本特征是由戏剧的综合性和舞台性所决定的,人物、剧情、场景要高度集中,要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剧本的特点是开头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布景等,然后着重写人物对话。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用叙述描写的方法去塑造人物,它只能依靠剧中人的语言和舞台说明(包括人物的表情、动作等)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剧中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半截蜡烛》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情报,与德国军官巧妙斗争的故事。通过课文的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物勇敢机智,而且能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路点睛



  简介剧本的特点,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指导自读课文,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特点。──指导学生分角色练习表演《半截蜡烛》──迁移阅读,训练运用。



  教学目标



  1.读读读记记生字新词,理解“小心翼翼,完好无损,若无其事、不动声色、了如指掌”等词语。



  2.抓住语言、动作、神情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斗争时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课本剧的特点,表演《半截蜡烛》。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读通读顺课文,理解“小心翼翼、若无其事、不动声色、了如指掌。”



  2.自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勾画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关键词句,思考批注,伯诺德一家人有(    )美好品质。



  4.表演《半截蜡烛》



  1.乡小组,做准备。(熟记课文,找首具)



  2.师生合作表演。



  3.生生合作表演。
  

  一、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二、指导自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



  伯诺德夫人



  1.“……不惜代价守住它……”



  2.“……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杰克(若无其事)



  “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杰奎琳(笑容象白荷花一样纯洁)“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盏灯上楼睡觉吗?



  (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热爱祖国)



  三、指导学生分角色练习表演《半截蜡烛》



  1.分角色。



  2.找道具。



  3.背台词。



  四、表演《半截蜡烛》,全班其他同学评价



  1.师生合作表演──评价



  2.生生合作表演──评价



  练习提纲



  练习表演《甘罗十二为便臣》(同步阅读110页)



  1.说说主要写了一件(    ),甘罗是一个(    )的人。



  2.班队课上表演《甘罗十二为使臣》。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3-10 07:24
13 打电话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选编这段相声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和幽默,了解相声这种特殊的语言表演艺术。在读中感悟到,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教路点睛

  模拟表演打电话,让学生明白说话要讲语言艺术,要简练、得体、明白──自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特点──学生选读喜欢的相声片断,讨论相声的艺术特点。──转换迁移,学写相声。

  教学目标

  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浏览课文,用四要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这个故事刻画了打电话的人(  )特点。

  3.交流讨论:这段相声的语言艺术有什么特点?

  4.分小组合作表演这段相声
  一、模拟表演打电话,让学生明白说话要讲语言艺术,要简练、得体、明白。

  二、自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长安街一人打电话约朋友看戏用了两个多小时,耽误了他人,也错过了看戏的时间(说话啰嗦,无社会公德)

  三、学生选读喜欢的相声片断,讨论相声的艺术特点。

  (1)以说、学、逗、唱为主,通俗易懂,如话家常。

  (2)语言幽默、风趣、夸张。

  四、指导学生分组表演这段相声。

  1.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

  2.推荐两人上台表演《打电话》

  练习提纲

  选择话题,自创一个相声段子。

  (1)甲没有太高文化水平,而又喜欢夸夸其谈,仅就“海马”一词就闹出了一连串笑话。

  (2)两个小朋友常在一块儿比吹牛,谁也不服气,这不,他们又吹上了。

  (3)小明是个很幽默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