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求真之旅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2-5 09:49
标题: 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求真之旅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陈学毅



语文教学过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教学时空中教师、学生、文本交流、沟通、对话的过程,是激发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要践行《小语课程标准》,文本解读是主要的运行通道,它更是语文教学追求高效的求真之策。

但是,在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旗帜下的语文文本解读却迷失了方向:课堂热闹了,语文味却淡了;人文性有了,工具性却缺失了;综合了、资源丰厚了,学科本位却丢弃了。究其原因有三:①不知文本解读该解读什么;②文本解读的目标定位是什么;③文本解读的程序该如何优化。

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从文本解读的对象、目标及程序三维入手,追寻文本解读的求真之旅──教师课前的“静态文本解读”与师生课堂的“动态文本解读”合二为一:让文本的“文、道、质”同构共生,走进学生心灵。

一、静态文本解读

这里的“静态文本解读”主要是指:教师披文入文本,与作者、与作品中的社会生活──人、事、景、物对话,站在实施《小语课程标准》的角度,解读语言、思想、成文法则的复杂过程。亦即备课与写教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研究三要素:

(一)“静态文本解读”解读什么?

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但这个问题却没有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我认为解读文本就是要解读文本的文、道、质。“文”即为文本表现或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道”即文本的思想内容,“质”即连接“文”与“道”的成文法则,表达规律。

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如何用现代课程论及《小语课程标准》的理念解读文本的文、道、质呢?就一篇作品而言,必须从文入手悟道,从质入手解析文,再从道入手把握文,从文入手把握质。具体地说,就是要看一篇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了什么样的观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文本为了说明观点或表达情感,用了怎样的结构,用了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语言,哪些值得我们的学生借鉴、模仿。一句话,就是“循文思质、因文释道、因道悟文。”

(二)“静态文本解读”的目标是什么?

文本解读的目标取向就是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育的任务和阅读教学的目标取向。《小语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简单地说,就是既教学做人,又教学语文。“教做人”即是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育爱国主义,从小践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做人准则,引领学生爱祖国、有理想、有公德、有爱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学语文”即是教学生习得学习方法,培养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宏观意义文本解读之目标取向。在每一篇课文的微观处理中,要站在实施《小语课程标准》的角度,将宏观目标落实于每一文本的解读之中,形成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具体三维目标。

(三)“静态文本解读”的程序是什么?

教师“静态文本解读”的程序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应当是先“走远”,后“走近”。

1.“走远”。社会生活是“文本1”,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是“文本2”,被选入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教师及学生头脑里的“文本3”。教师解读文本,首先从近处的作者作品“文本2”进入,借助语言文字及相关背景资料走向作者描给的社会生活“文本1”,与“文本1”中的人、事、景、物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然后,从“文本1”中走出来,思索解读“文本2”的“文、道、质”,揣摩思想内涵、语言特色、表达特点,欣赏文章精巧、精美之处。从而形成教师脑海里的“文本3”。

2.“走近”。这是教师“静态文本解读”的第二程序,这里的所谓“走近”,即是教师带着《小语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总目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单元重点,再次解读文本,找准字、词、句、段、篇训练的内容、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文本特点及《课标》总目标、年段目标在每一文本中的编写意图,最大限度地“走近”学生,确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细精彩的预设。

二、动态文本解读

这里的“动态文本解读”主要指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观照文本与作者及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进行心灵对话,实施“静态文本解读”确立的教学过程预设,实现三维目标,创生三维目标。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研究二要素:

(一)“动态文本解读”的目标

“动态文本解读”的目标,从宏观上说是“学语文、学做人”;从微观上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三维目标,这跟“静态文本解读”确立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把每一文本繁杂的三维目标删繁就简,简化为一句话、一个中心问题,把其它目标蕴含其中,做到一箭中的。如学习《一夜的工作》可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抓住环境及人物行为的重点词、句、段,体会周总理高尚的品格及作者对总理的深情”;学习《七颗钻石》一文,可以“为什么空水罐会变成有水的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为什么会掉出七颗钻石?”为教学目标;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可把“‘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两种声音的含义、作用是什么?”作为教学目标。

(二)“动态文本解读”的程序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让文本的“文、道、质”走进学生心灵,我认为“动态文本解读”的程序有三:

1.学生独自解读文本。

这里的“学生独自解读文本”,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提要”,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借助各种学习资料和学习方法初读课文。其解读目标是:识字词、读通读顺读流利课文,知晓课文大意及作者行文思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教材的重难点以及词、句、段、篇、标点持异处质疑问难,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领性、全局性问题,为生生、师生共同解读文本定向。

2.生生合作解读文本。

这里的“生生合作解读文本”是指在学生“独自解读文本”,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关键词,对上一环节中梳理出的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全面、深入地读议、交流、精读深思,使学生对中心问题达到点、面、纵、横多方位的解读。这一过程可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学生独自解读文本中心问题,教师寻视,及时发现学生解读的难点、疑点,及时“唤醒”、“激励”他们,点拨、引导他们。

第二,生生合作解读文本中心问题。让学生以二人小组、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采用“兵教兵”的策略(在交流争辩中以能者为师,求解正确答案),动态合作解读文本。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要全面了解、掌握学习的进展情况、正误情况,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雪中送炭似的帮助。

3.师生合作解读文本。

这里的“师生合作解读文本”,是指在“学生独自解读文本”、“生生合作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对中心问题解读情况及时确定针对性策略,及时组织一条合理开放的教学主线,师生合作解读文本的“文、道、质”。其具体操作过程必须遵循“语言→内容、思想→语言”的阅读双向心理过程,从两个层面交互运行、交互展开。

第一,读出义,读出形,悟出情,教做人

这里的“读出义”是指透过语言文字表面理解文本含义,读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这里的“读出形”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现语言文字描绘的情节、场景,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形象、声音、色彩;这里的“悟出情”是在“读出义”、“读出形”的基础上,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价值观。

这里的“教做人”是指在感悟作者思想、情感、价值观的过程中引领价值商谈,教学生做人。在价值商谈中,教师要领着学生体验价值、选择价值、澄清价值,个性化建构自己的思想、情感、价值观。

第二,比用语,比章法,悟出神

这里的“比用语”是指对文章精典语言,从炼字炼词的角度品味语言的精妙,教师有意识地将文本中的精典语言推到学生面前,通过增删补换和原文对比,显出优劣,再配之以感情朗读,使其言皆出于我口,使其意皆出于我心。懂得这样用语的神韵。

这里的“比章法”,是指在领悟文本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基础上,从全文出发,教师提供几种开头、结尾、思路与作者开头、结尾、思路比较,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开头、结尾、思路与作者比较,或让学生另加题目与作者题目比较……分出优劣,从中学到布局谋篇之神韵。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要先“静”后“动”,化“静”为“动”,才能“动、静”合一:让文本的“文、道、质”同构共生,走进学生心灵,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树增枝添叶。

参考文献

吴云,《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策略》

赖乾顺,《文本解读,语文教学的主程序》

李忠华,《浅谈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

编辑短评:作为一家之言,无其他谬误,可供大家参考使用。(王贺玲)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