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201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卷附试题答案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3-31 09:46
标题: 201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卷附试题答案
专家资料 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3-31 09:47
2.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
A.1946 1949 B.1952 1956
C.1966 1976 D.1978 1982
3.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 ( )
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 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中稻丰产试验田,他问:“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 )
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生产积极性高
B.当时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特别重视
C.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有了正确的以识
D.人们为发展生产力而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
5.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的错误严重泛滥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政策调整
6.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未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总路线
D.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7.邓小平多次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和 “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 )
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8.与下图主题一致的标语是 ( )
A.“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B.“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C.“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D.“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9.下面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1974年、1980年贴的两副对联。1974年:“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为“我也过年”。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为“欢度春节”。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人民公社的推行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0. 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下列对这两项政策的评述最为准确的是 ( )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制度
B.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C.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
D.都是为了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农业生产力
11.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12.“又出新车了!”“又有车降价啦!”这是近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表面上看,这种降价是企业自发的行为,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材料中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 ( )
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3.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 )
A.粮票一股票 B.大人一先生
C.法币一人民币 D.臣民一公民
14.在全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居于“龙头”地位的是 ( )
A.沿海开放城市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 D.内地开放城市
15.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其中的“特”是指 ( )
A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B.在外交上享有特殊的权力
C.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特殊政策
D.即划出特定区域,属政治特区
16.“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体现这一理念的有 ( )
①建立人民公社 ②鼓励发展个体企业 ③开放沿海港口城市④设立经济特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0多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18.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下有关表述,正确的有 ( )
①扩大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平等互利 ②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③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是广东、福建两省④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A.①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中国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地对外开放。下列区域中属于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政策下开放区域的有 ( )
①经济特区②特别行政区③沿海开放城市④沿边开放城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20.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2010年GDP达到人民币40万亿元,相当于全球GDP的8.5%,并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如此成绩,你认为主要的原因包括( )
①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②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③科学技术的发展④世界经济的低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21题13分,22题14分,23题13分,共40分)
21.“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有人说,如果你不了解“三农”问题,你就不能理解中国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五千年的农耕历程诞生了丰富灿烂的农耕文化,其中众多诗词再现了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譬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二 中国成立后粮食产量变化表
──王桧林著《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防止出现下面漫画中“新农村规划者”的所做所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诗体现出的我国传统小农经济具有的特征。(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84年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中“新农村规划者”的行为与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哪一运动最为类似,它们相同的错误表现是什么?(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共十六大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3分)
(2)材料二体现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5分)
(3)指出材料三中的外资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能解决什么问题?(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消化、吸收、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作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何不同?各出于何种考虑?(5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2分)
(4)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3-31 09:47
第四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1.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状况,即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的举措是制定和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选C。
2.B【解析】本题考查阅读表格、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得出,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由此可知B项正确。
3.A【解析】由于“左”的错误,当时为急于改变落后面貌,在实际工作中盲目求快,只注重速度和数量,而忽视质量和效益,即只注意了“多”和“快”。
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题干反映了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对粮食产量的过高估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人们为发展生产力而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
5.C【解析】从B点到C点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其原因是由于经济领域里出现了严重的“左”的错误。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三年严重困难, “左”的错误严重泛滥是主要原因,故选C。
6.D【解析】“大跃进”运动,造成了经济建设一味求快;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20世纪60年代初,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7.D【解析】“文化大革命”是“左”的错误严重泛滥的产物,其持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是最严重的。
8.C【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C项说的是盲目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图片的主题一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是“文革”时期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出现在改革开放后。
9.D【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进行改革,改变了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生产组织形式,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发展。A项说法不符合实际;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B项与题干无关;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出现重大失误后,1960年开始国民经济调整,C项与题干也无关。
10.D【解析】农业合作化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措施,是将土地私有变公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故A、B、C三项都不正确。农业合作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为了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农业生产力。
11.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改革开放。关键信息为“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A、B两项时间上与题干不符;D项不符合史实。
12.D【解析】“看不见的手”即指市场价值规律。市场价值规律在经济发展中起作用,说明了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A【解析】粮票是中国计划经济下物资匮乏的产物,股票是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繁荣的产物,故A项正确。
14.C【解析】经济特区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它们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带动开放的区域由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逐渐深入到内地。
15.A【解析】本题考查对经济特区的正确认识。经济特区的“特”指的是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16.B【解析】题干中的理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来的。①是在1958年提出的,故排除。
17.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根据题干中“开放整个海岸”“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的提示,综合比较各选项,只有C项符合。
18.D【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面认识,①②③④表述都正确。
19.C【解析】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不同于经济特区,它实行与祖国大陆不同的社会制度,是“一国两制”的产物.不是对外开放政策下出现的,排除②。
20.A【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改革开放的意义。世界经济的低迷会影响中国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的发展,④应该排除,故选A。
21.(1)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很小;精耕细作,等等。(答出三点即可)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表现: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损害了人民民主;过分强调了政治、经济因素,等等。(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及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第(1)问中的诗体现了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等特征。第(2)问中要注意“1984年”,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即可作答。第(3)问要结合漫画的内容回答。漫画中“新农村规划者”要求“限3个月建成2层楼”,这和“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所犯错误最为类似;其共同的错误表现是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侵犯了人民利益,过分强调了政治、经济因素等。
22.(1)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外资企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4)“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的错误发动,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中共十六大以后,我国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原因”。第(2)问根据时间“1958年”,并结合所学不难回答。第(3)问指出外资企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即可。第(4)问据材料可以推断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改革开放、中共十六大等若干个阶段,再加以概述即可。
23.(1)材料一主张:闭关锁国。考虑: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材料二主张: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考虑:发展民族工业,解决资本短缺问题。
(2)材料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20世纪初命运的主要原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20世纪末命运的主要原因:中国独立自主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浦东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精神支柱。
【解析】本题以近代以来的对外政策变化为线索,考查了由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政策,时间跨度较大,属于中等难度题目。第(1)问侧重考查概括与分析能力。第(2)问侧重考查分析能力。第(3)问主要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识记,根据教材内容即可答出。第(4)问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