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2013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辅导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3-31 09:38
标题: 2013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辅导资料
复习提纲 必修1第一单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辅导资料
河北保定第一中学 田子刚



【学习方法指导】



1.关于秦的统一,要掌握它的历史背景,灭六国的顺序,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的进步作用。



2.关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要从皇帝制度的确立,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地方制度三个方面来掌握。要认识到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要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



3.要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古代皇帝制度的创立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本条件和重要特征,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要掌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郡县制建立的史实;要能够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4.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并能够分析其作用。



5.秦朝亡于暴政,体现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消极的一面。



【重点难点解析】



中国古代政体



作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政体,是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奴隶制宗法贵族君主制和封建君主专制两种政体。每种政体都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不同历史阶段。奴隶社会宗法贵族君主制,是君主和贵族共同掌握政权,其任期都是终身和世袭的,君主和贵族有一定宗法血缘关系;君主和贵族间通过分封等形式而相互依附和制约。自秦朝统一中国后,确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皇帝制度是专制君主统治的核心。纵观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和皇位的继替,大致有两种类型:同姓相继──世袭型,异姓相代──更替型。同姓相继的世袭制,是指皇位的继承,世世代代限于同一始祖的父系后代中进行。异姓相代的更替型多发生于某一王朝走向腐败、衰退的悄况下,有大规模农民起义或外族入侵后的改朝换代。



秦的统一



①统一的历史条件:a.秦灭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战国以来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各地区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因而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长期战祸,使人民饱受战争的苦难,人民要求统一。),这是统一的根本原因。B.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是秦得以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C.最后,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也发挥了他个人的积极作用,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②灭六国的顺序: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了10年时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终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③意义: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始皇帝”的由来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①“始皇帝”的由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于是,他下令群臣议名号。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请上尊号为“泰皇”。但是嬴政并不满意,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采用上古‘帝’位的名号,称为‘皇帝’。”“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是大一统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实际是神化皇权,将个人权威赋予神的力量。从此“皇帝”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后代所沿用。秦王自称“始皇帝”,希望秦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②皇帝制度的建立: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为了显示皇帝独尊,作出许多皇帝专享的规定,包括:秦始皇自称为“朕”。此字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用来表示“我”的意思,但是自秦以后成了皇帝独享的字。还有玺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以前一般人的印都可以称“玺”,但是现在只有皇帝的御印才可以称“玺”,而且只有皇帝才能用玉质的玺。另外,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制”为皇帝涉及制度的命令,“诏”为皇帝诏告臣民的一般命令。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充分体现了皇权专制的特色。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虎符由皇帝掌握,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公元前213年那场著名的宫廷辩论之后,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议事的制度。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开始说一不二了。



总之,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特征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关于秦朝的中央官制



①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后人习惯上用“三公九卿”来概括秦汉的中央官制,学术界长期以来将秦朝在中央设置的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重要的官职,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置“九卿”。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秦朝的官僚体系实际并非“三公九卿”所能概括的。理由为秦朝并无“三公”,“三公”中的太尉是虚设的,相关史籍中均未见秦朝有一个太尉,在重大军事行动中也不见太尉出场,所谓“三公”,实际只有二位。到了汉代始有“三公”。而且秦朝也没有建置法定的九卿官,在丞相之下达到二千石的官员数目不止九人。因此,教材讲中央官制,未概括为“三公九卿”。



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及诸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秦朝的郡县制度



①郡县制度的缘起: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大多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又在各国边境地区设郡,并由国君直辖。战国时代,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



②秦始皇决定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③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下辖若干县。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县级机构是秦朝实行统治最重要的一级机构。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④实行郡县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史上重大的政治变革,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要求,故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秦以后,郡制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秦朝县制机构管理的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⑤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但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打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



其二,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秦始皇所创建的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组织十分严密,其特点是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这套官僚体制的建立,在全国确立起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历史影响



秦朝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是与它所采取的中央集权制度直接相关的。秦朝之所以能颁布秦律通行全国,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修建驰道和灵渠以及移民等,也说明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正因为这套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行之有效,所以才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它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这是中央集权制度所产生的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也不例外。正因为皇权有着至高无上的神圣权威,在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所以容易形成暴政,最终也因此而激化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灭亡。这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负面作用。



关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综合分析



①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中央集权是指一种政治体制,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a.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b.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商鞅变法中废除奴隶主享受爵禄的特权和建立县制的规定。c.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根源:a.经济根源:春秋末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产生了封建剥削方式。由于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因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b.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c: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种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注意背景和根源的区别)



④秦朝正式建立: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共内容包括: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



⑥评价:积极作用:a.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维护了封建的经济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b.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消极影响:a.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b.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c.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地分析和探讨,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对君主专制制度作出科学、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3-31 09:39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主要有:①北击匈奴,在河套地区设九原郡(秦疆域图),南平百越,在其地设南海等三郡(秦疆域图),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秦统一后,对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律进行修订、补充,作为统一法律颁发全国。



③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战国时因诸侯割据,各国度量衡差异较大。秦统一后,以商鞅变法时的度量衡为标准,全国划一。颁布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作为全国标准使用器具。战国时的货币繁杂多样,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货币,以圆形方孔钱“秦半两”为统一货币。还规定“车同轨”,舆宽一律六尺。



④统一文字: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给统一后的政令推行及经济文化交流造成很大困难。完成统一的当年,秦始皇就下令“书同文字”,以整理后较规范的“小篆”为标准,并写成文字范本推行全国。后来又出现了简化字体“隶书”。隶书的出现,是我国文字由古体转化为今体的里程碑。



⑤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



⑥为转运粮饷,开凿了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北,长33千米),使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⑦秦统一后,连接、增修秦、赵、燕三国旧长城,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⑧进行大规模移民(秦将全国富豪之家12万户迁到咸阳,置于中央直接控制之下;南平百越后,并迁50万内定居民到岭南定居;北击匈奴后迁中原三万户屯垦实边。)



以上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大作用。



秦朝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的修建,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积极作用:①对于防御当时匈奴南下,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保障人民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②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③秦朝的万里长城奠定了后世长城的基础,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消极影响:①人为地阻隔了农牧文化的交流,对民族融合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②长城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了人民的赋税、徭役负担。



如何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创立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并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后来,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皇帝”的称号。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使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力。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通过以上措施,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首倡的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对后世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的专制统治为后世专制主义的推行提供了一份蓝本。



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



④秦始皇统一货币,为后来封建王朝货币基本制式;统一度量衡,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统一车轨和驰道,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军队的调遣,以维护国家的统一。这些措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⑤秦始皇统一文字等措施促进了文化的统一,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



⑥秦始皇修筑长城,有效防止了匈奴的南下,对中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又是秦朝徭役沉重的表现。



⑦进行大规模的移民,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秦始皇不愧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⑧另一方面,秦始皇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农民赋役沉重,还用严刑酷法统治人民,加深了人民的苦难,阶级矛盾激化,又是暴君的典型。



秦朝的历史地位



①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公元前230—211年,秦先后灭六国;统一西南、东南和南方越族地区,击退匈奴后取得河套地区。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



②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中央官制制度、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驰道、秦律的制订等。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结果引发农民起义而速亡。汉初统治者以秦亡为训,实现休养生息政策,导致“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



④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同步知识检测】



1.战国时期,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主要是因为(    )



A.占据富饶的关中             B.重用人才             C.商鞅变法             D.比较彻底重视水利



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3.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4.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



D.加强民族交流



5.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6.秦王赢政把“皇帝”作为自己名号的主要目的是(    )



A.永续秦的统治             B.树立个人权威



C.加强中央集权             D.巩固秦的统一



7.秦朝官员下列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    )



A.负责管理军事             B.负责国家监察事务



C.执掌群臣奏章             D.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8.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    )



A.掌管奏章             B.管理军事             C.下达诏令             D.兼理监察



9.按秦朝制度,调动军队的权力归(    )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10.最早在地方设县开始于(    )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11.秦朝中央官吏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1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是(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13.“废分封,设郡县”的主要目的在于(    )



A.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C.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             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4.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15.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最主要差别是(    )



A.地方长官的名称                 B.地方长官权力的大小



C.地方长官的任免方式             D.皇帝是否总揽一切大权



16.废除封建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17.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    )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18.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    )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B.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国家统一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9.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20.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下列哪项最接近史实(    )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代)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二、材料解析题



21.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材料二    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回答:①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②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候?此论争有何重要性?



③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原因何在?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22.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尉缭说:秦王这个人,尖高鼻子,细长的眼睛,鸷鸟一样的胸膛,豺狼一样的声音,刻薄寡恩,心如虎狼,处于穷困时容易谦卑下人,得志时也容易吞噬人。……如果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人都要成为他的俘虏了。不能和他长期相处。尉缭就逃走了。秦王发觉了,坚决地挽留他,让他做秦国国尉,终于采用了他的计策。

                                              ──译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之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收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摘自贾谊:《过秦论》



回答:①尉缭是怎样评价赢政的?



②贾谊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



③你对这二人的评价有何看法?







【检测参考答案】



1.C2.B3.D4.A5.A6.B7.D8.B9.A10.A11.D12.B13.C14.D15.C16.A17.C18.C19.C20.D



21.①分封制的废或立问题。



②秦统一不久。统一后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关系到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



③李斯。分封诸侯国将重蹈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影响:秦废分封,设郡县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22.①尉缭认为赢政刻薄寡恩,心如虎狼,不能与之长处。



②贾谊肯定秦始皇发展前代君主的功业,攻灭六国统一全国及北抗匈奴的建树,批评秦始皇以天下为私产,不施仁义而愚民、弱民、防民的暴政,以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③尉缭仅从音容体貌个性特征方面丑化赢政,而没有注意赢政统一全国的雄才大略,失之于偏颇。贾谊之评价从大处着手,相对尉缭全面,客观。但也并非定论。如“废先王之道”、“收天下之兵”就是废除旧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应予肯定。即使是“焚百家之言”,也有巩固统一的作用,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