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生阅读成果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打印本页]
作者:
jyw
时间:
2009-3-4 07:23
标题:
小学生阅读成果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江苏省兴化市永丰中心校 孙大武
一、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非常直白地指出了阅读到了相当的程度以后,读的能力自然会转化为写的本领。叶老先生也曾很精辟地指出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什么例子呢?其中自然是包括写文章了。
小学生阅读成果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历来受到广大语文老师的亲睐和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有服务于阅读教学的需要,如深化对文本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等;另一方面,阅读过程本身能够极大丰富学生生活的间接经验,从而为学生习作提供相对鲜活的材料;此外,阅读文本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把诸如习作技巧,写作方法等传递给学生,至于情感的熏陶、品质的修缮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目下来说,小学生阅读成果在习作中的运用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续写,如《穷人》一文,要求写一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二是改写,如把高鼎的《村居》改写成一篇记叙文;三是仿写,如三年级上册第14课《“东方之珠”》书后练习4: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这几种方式或着眼于形式或着眼于内容,都很好地运用了学生的阅读成果。
就小学生习作来说,能否写出有具体内容的文章,往往取决于他们是否拥有相关鲜活的生活体验,是否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事实情况是,我们太多的小学生过早远离了新鲜有趣的童年,生活在学校、家庭,或者是宿舍的直线上,生活中的习作素材实在是太少。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在大量阅读课上间接形成的生活积累、情感,若干喷薄欲出的话语,丰富多彩的章法技巧却被相对闲置,即便是如前所述的续、改、仿三法,也大多成了阅读课的所谓“深化”和“延伸”,较少从专门的角度来思考阅读课上的生活积累对于小学生作文的现实意义。这样的现实意义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小学生单一生活的丰富化,对于改变小学生习作教学缺“米”少“水”的现状有很大的作用,应当引起我们广大语文老师的关注与思考,从而丰富小学生阅读成果在习作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此外,习作教学中对于阅读成果的运用在理解和行动上都显得过于单一,突出表现在对课外阅读资源的漠视,这与当前蔚然成风的课外阅读风气是不相称的。“阅读的痕迹”不仅要体现在阅读时的批注上,适当以作文的方式出现也许更加有意义。
发扬读写结合的传统,丰富读写结合的方法,开拓小学生习作教学的新天地,这是笔者呼吁重视小学生阅读成果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的出发点。
作者:
jyw
时间:
2009-3-4 07:23
二、在习作教学中运用阅读成果时要特别关注读写的“短线结合”
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各有自己的目的和任务,但在教学实践中又是密切结合、相互为用的。因此,我们要重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所谓读写的“长线结合”,是说在阅读教学中,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它所关注的是整个阅读教学的漫长战线。而“短线结合”即是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让学生通过“小练笔”,对课文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模仿。这样,一方面不断地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和材料积累,一方面不失时机地进行局部的仿写练习,就能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以利于其习作水平日有寸进,不断提高。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小学生阅读成果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传统上偏重于“长线结合”,而忽视“当下”的“短线结合”,这是有失偏颇的。著名作家冰心在她《再寄小读者》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今年夏天,我带两个小朋友去逛北京西郊的动物园。这两个孩子都很聪明活泼……回来后他俩都写了日记。第一个孩子只写了四五十个字,里面还有好几个错别字……就像记账似的……第二个孩子却写了千把字……把那些动物,如白熊、大象、斑马、孔雀等等的动作、形态、皮毛、羽毛的颜色都写得十分生动鲜明……他的这篇日记,写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个错别字,使人看了很舒服。没有去过北京动物园的人读了,会引起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两个都很聪明活泼的孩子同游北京西郊动物园,却写出了水平相差极大的日记,这是为什么?同样的“米”,“炊”出来的竟是不一样的“饭”。看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说法还应有深层次的解读: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习作素材,亦即“米”以后,还得在“炊”的程序、方法上,也就是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上认真指导一番才行。而所谓的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从读写结合的角度看,就是“短线结合”。读写的“短线结合”搞得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把“米”炊成什么样的“饭”。
关于阅读成果与习作教学的“短线结合”,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在阅读过程中教会学生习作如何立意。我们的阅读教学比较重视谈立意,而我们的不少学生习作没有立意,或者立意不明,阅读课上获得的关于立意的知识,没有通过恰当的“短线结合”以能力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习作中。比如:以《知错就改的爸爸》为题,就应该围绕爸爸是怎样知错就改的这个意思来写;以《校园的冬天》为题,就应该突出校园冬天的景物特点,表现老师和同学不怕严寒坚持锻炼和学习的精神……二是要学会构思习作的顺序、结构。思考写作的顺序,就是要做到言而有序。谁先谁后,动笔之前要心中有素。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就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类似的习作可以按照先总后分、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安排材料,避免层次上的混乱。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要讲清楚倒叙手法的运用,同时引导学生即席设计几个倒叙的开头,接着的习作就要求学生写人或者记事,注意使用倒叙。三是要在指导学生注重细节描写上下功夫。学习了《大江保卫战》的第四节以后,让学生说说文中的黄晓文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黄晓文……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为什么感动人呢?细节的描写让我们身临其境啊!细节有什么特点呢?而后再设计诸如挨了批评,饿了时吃饭,高兴时的手舞足蹈等让学生说说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并作一些点评。
阅读成果与习作教学的“短线结合”其内涵固然是非常丰富的,但笔者很固执地认为,无须太多,三个足矣!在这里,语文教学中的“减法”思想同样适用。
作者:
jyw
时间:
2009-3-4 07:23
三、推介几种新做法
1、添加人物。在正常的文本中,增添某一个人物,从而改变或推进情节的发展。如学习了《狼和小羊》,可以设想添上个猎人,以表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
2、明暗线索的转换。如同电脑运行时当前窗口的切换一样,有些具有明暗线索的文章我们可以用转换的方法利用阅读成果进行习作练习。如《爷爷的芦笛》。该文的明线是强强战胜黑暗和孤独,变得勇敢起来,暗线是爷爷守卫大堤,并且吹奏出悠扬的笛音以鼓舞强强。我们在阅读教学之后,可以思考把处于暗线的爷爷推到“前台”来,正面来刻画爷爷,习作的题目就叫《吹芦笛的爷爷》,侧重表现爷爷的认真负责、乐观开朗。
3、显微镜法。如《诚实与信任》:“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我”的字条是怎么写的呢?我们可以抓住这样的微小之处引导学生进行放大:《我的真诚道歉》。
4、好书(美文)介绍。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书籍文章进行思考和概括,提升阅读的品质,进而提高表达能力。介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书文的自述,可以是读后的心得,也可以是对书文中人和事的评价。同时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时空,让好书大家读。如读书节、读书沙龙、读书简报等。
仍然需要说明的是,重视了学生阅读成果在习作中的运用,其最主要的着眼点在于阅读带给孩子们的宝贵的间接生活经验,在于文本所传达的谋篇布局的技巧,它只能是小学生习作教学的方法之一。真正的源头活水还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坚持从内容入手,坚持教给孩子必要的章法,就必须在丰富学生生活上下功夫,在读写结合上显实干。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