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红烛    时间: 2009-2-21 08:11
标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经查阅《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散文《记金华的两个溶洞》的部分节选。
一、        走进读者,领悟文章主旨
把自己作为普普通通的一名读者来欣赏叶老的这篇游记散文,初读文本,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路风光的优美,外洞的大,连接外洞和内洞空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再读文本,清晰的游览顺序伴随着画面不断浮现在头脑中;最后,经过反复的阅读,跟随叶老一起来到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4月14日,“我”欣赏着沿途美丽的风景,来到双龙洞洞口,感受着外洞的宽敞,窄小惊险的空隙和充满神奇色彩的内洞。表达出“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        走进作者,把握教学意图
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抒发自己内心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那么编者将它选入课文又有什么意图呢?通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都表现出人与大自然的那种纯真的感情。最后积累运用的小练笔同样又是写一篇游记。自我认为,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课文的时候不但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学习一些表达方法。本课叶老的《记金龙的双龙洞》堪称典范,不论是语言的规范还是游览的顺序都值得学生去效仿。下面我们就跟随文字一起走入叶老的内心世界,究竟是如何建构了这篇美文。
第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作者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第2——3自然段主要写了去双龙洞沿途看到的美丽风景。读完这两个自然段,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词语有:精神、这儿、那儿、一丛、一簇、明艳、时而……时而……时而………、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精神”这个词语表达出山上的映山红比盆栽的杜鹃还要充满朝气、还要好看,更加突出沿途风光之美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杜鹃别名: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躅、红踯躅、金达莱 、山鹃、红杜鹃、艳山红、艳山花、清明花、格桑花(藏语)、金达莱(朝鲜语)、山石榴等。因为杜鹃被称为花中西施,白居易曾赞曰:“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鞭蓉芍药皆嫫母”。)作者通过这儿、那儿、一丛、一簇描写出油桐之多,分布之广。明艳又是什么意思?作者用这个词来形容是否恰到好处?明艳指色彩鲜艳、明亮。因为粉红色的山,配上各色的映山红,再增添一点绿意,映入眼帘的的确是明亮鲜艳的色彩。作者为什么说溪声时时变换调子?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通过一个时而……时而……时而………这个排比句便能表现出小溪是随山势的变化发出不同的声音。这足以表现小溪流水的欢快,更能表现出一路风景的优美。
第四自然段主要写外洞的特点大。作者是怎样表现外洞之大呢?一句话“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第五自然段主要写有外洞到内洞孔隙的窄小。首先作者介绍了小船的小。(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办法容第三个人)然后作者写了船如何进入内洞,如何出来;最后写作者自己的亲身体验。“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一个“贴”字作者已经把自己内心的紧张心情和姿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而一个才子更加突出作者的小心谨慎,也更加突出孔隙的窄小。虽然作者紧贴船底,但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在这里作者用了“挤压、撞破、擦伤”这几个词语更能表现孔隙的窄小。(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这也正是作者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
第六——七自然段主要写内洞的特点黑、奇、大。作者如何表现黑的特点?通过“一团漆黑”高高举起汽油灯可以反映出内洞黑的特点;作者又是如何介绍双龙洞的奇呢?双龙洞为什么而得名,在此作者告诉了我们答案。原来 “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蜿蜒在洞顶。这种奇特的景象是大自然的杰作,不但形似而且就连颜色也是各不相同。但作者却说“有点像”既然命名为双龙洞,又为什么说有点像呢?经过反复的思考,明白其中的内涵,因为这双龙洞中的“双龙”并不是经过工匠们精心雕琢,而是大自然的杰作。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其实有点像既能够概括出大自然的神奇,又能够体现叶老语言的严谨性。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虽然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到底怎样的奇,但通过“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走进学生,和学生对话
学生可能读懂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这篇游记的,能够找出明线,但暗线(溪流的走向)可能找不出来;可能能够读懂作者是如何写外洞之大的.。但概括主要内容是五年级学生应该培养和锻炼的重点,但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却总也抓不住重点?对此,结合本篇课文我认为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顺序,按照游览顺序依序在头脑中将文字形成画面,结合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再转换成文字,然后锻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否能够真正的理解孔隙的窄小,当人躺在小船中,到底距离岩石有多大的距离?内洞到底是怎样的奇特,从那可以体现出来?这些都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搜集一段关于小船由外洞进内洞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这段话的基础上最后展示视频,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针对内洞的奇,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关于内洞的图片,尤其双龙的图片,更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由于我们地处平原地区,学生没有见过小河,更没有听过小河叮咚流水的声音,是不是可以真正理解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如何让学生理解优美的泉水叮咚的声音,可以借助多媒体,或者讲解山势的高低、宽窄急速、缓慢而表现不同的声音,正如乐器奏出美妙的乐曲,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学生是不是真正的理解外洞到内洞孔隙的窄小,我们可以找一些视频生动形象的让学生感知,确实体会到这个孔隙的窄小。
蜿蜒是什么意思,学生是不是真正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学生是不是能够自己独立的画出作者游览的路线图。蜿蜒是形声字,左右结构,左表义,右表声。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石钟乳和石笋作为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接触很少。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补充资料(石钟乳、石笋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石灰质溶解在水中,水葱石洞顶上滴落下来,水中的石灰质就一点一点地聚集起来,从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级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教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了石柱。)补充这些课外资料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作者: 天涯    时间: 2009-2-21 13:42
热爱和赞美
作者: Cherry@    时间: 2014-9-16 19:37
{:1_1:}{:1_1:}{:1_1:}{:1_1:}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