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2013整理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40
标题: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2013整理
全册苏教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1课。本课教学通过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土壤,知道当地土壤的基本组成部分,能利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对土壤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做好简单的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和观察,达到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和生命有密切关系的这一目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们周围的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学生又未必作过细致透彻的观察研究。本课中学生将在了解我们周围土壤的基础上,意识到土壤和生命的关系。

在选择材料时,有目的地让学生采集田野里、花圃或水塘边等生活场所的土壤,因为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要达成的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需要为学生准备的材料有:挖土壤的铲子1把、报纸若干(垫在桌上让学生放土壤)、抹布1块、清水,放大镜1个、2-3根玻璃棒或木棒。以上材料每小组一份。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知识与技能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

●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

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4.讨论:我们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

5.按小组分发工具。

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

1.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

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

2.小组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3.注意观察土壤中“居民”的生活,它们都在干什么?

4.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一些采回的土样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让学生讨论土样的成分并作简单的分类,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外观:土样里的物质看上去像什么?

颜色:土样里有哪些颜色?

闻:土样里各种物质的气味。

看:土样里都有哪些物质?还可以看看垫在下面的报纸有怎样的变化。

(3)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科学教材第62页)

3.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

谈话: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42
了解土壤

   教学资源开发

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要求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标准》提出: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壤展览馆等。如果没有条件,就放映一段介绍有关各种土壤标本的录像。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们准备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玻璃杯(水)、玻璃棒、白纸、漏斗、塑料杯等。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具有探究土壤的热;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

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三、感知土壤、分离结构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组织学生讨论它们观察到的结果,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比如有不少学生会发现土壤中有一粒一粒的的颗粒,有大有小。一般会提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做出设想,设计方案。

(1)这些不一样的颗粒各是些什么?

(2)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吗?那样我们就清楚它们各是什么了。

  4.现在如果老师提供给大家杯子、水、玻璃棒,一份土壤(根据以下教学需要,可以为每个小组提供黏土与砂土含量不一样的土壤),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分开它们吗?(小组先讨论一下)

5.学生将土壤放入水中,搅拌,静置需要一段时间,可以让学生预测会有什么现象?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通常认为颗粒大的沉得快,在下面;颗粒小的沉得慢,在上面。这时,教师可利用这段时间放一段录像,看一看土壤是怎样沉降的?然后让学生描述所见到的沉降过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最后对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再对比,用眼看,用手摸,多感官去认识砂和黏土)

  6.学生将几组玻璃杯中的土壤进行比较,有的杯中上层黏土多,有的杯中下层砂土多,有的上下层差不多的情形,还有的杯中土壤颜色不一样等。

(此时,很自然地引出学生头脑中的“风暴”,能否按土壤中含砂、黏土的多少来分类?肯定学生的想法后,也告诉学生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四、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1.教师提供给学生可研究的干燥的砂、黏土的土样,让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

(检测土样的活动就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材料,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每一种土样的一小堆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3)通过以下问题,鼓励学生描述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 关于沙子你知道些什么?它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 关于黏土你知道些什么?

△ 你认为沙子和黏土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 它们为什么不同?

(4)把学生分成两人小组,让他们研究沙和黏土。可以自行选择研究方法,如:轻轻摇动每一个杯子,听每一种土样发出的声音,和与之同时出现的一些现象。

(5)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让学生讨论对沙子和黏土的观察结果。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 外观:每一种土样看上去像什么?

△ 颜色:每一种土样是什么颜色?

△ 声音:当你在杯子里摇动时听每一种土样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

△ 气味:闻每一种土样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2.观察和水的沙子、黏土。

谈话: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他们又会有哪些发现?

活动过程:

(1)组织学生讨论,到目前为止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 当天气下雨时,泥土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 在海滩或沙盘里,湿的沙子感觉上像什么?

△ 湿的黏土感觉上像什么?你曾经用黏土制作过什么东西么?你是如何制作的?

(2)学生描述湿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的感觉和外形。

(3)学生比较干燥的和湿的土样,讨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4)让学生滚动、搓揉每一种土样,看是否能把它们制成一个球。让每一位学生把制成的球(大部分或全是黏土)放在铺在桌上的报纸上。晾干后,再次触摸这些小球,看它们是否有什么变化。说一说如果制作泥塑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土壤,为什么?

(5)学生讨论刚刚做过这些活动。鼓励学生陈述是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

  五、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

1.谈话:如果下雨时,这两种土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情况是什么样?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一般都认为沙的保水性能差。)

2.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

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

(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5)不同的土壤保水性能与渗水性能的不同对植物的影响。学生根据刚才实验的情况,交流想法。

(6)讨论: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来认识它们的特点,让学生深切研究事物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且要能灵活地从多角度地去研究,结论才能更全面。

六、学以致用,加以拓展

1.(提供一堆家乡土)活动:学生要用自己的方法来确定混合物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然后判断出神秘混合物的种类。

(这不仅仅是运用,更是探究。在探究之前,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了解的家乡的土壤,然后根据制定出的计划进行研究,教材中的方法是一些最常规的,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更多的方法研究土壤.通过学生充分地预测、假设,猜想土壤中可能什么成分比较多,然后根据猜想,进行验证得出自己的结论——判断出自己家乡土壤的种类。)

  2.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它们的研究。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讨论:

△ 家乡的土壤中什么成分比较多?

△ 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这种成分?

△ 你认为家乡土壤里还有其它什么成分?

3.拓展活动:调查家乡的主要农作物。

  活动过程:

(1)自己的资料和经验开一个信息发布会,交流讨论土壤里生长了哪些植物?

(2)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或作品及调查结果贴在“土壤研究结果”大白纸。

(3)尝试选择土壤种类,种植一些植物。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42
肥沃的土壤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3课。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以“解放孩子”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多看一看——发现问题;“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多想一想——讨论猜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多做一做——实验验证;“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多说一说——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里,教师都以灵活的、综合的策略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创,使课堂教学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

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带领学生体验探索土壤的整个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从问题出发——观察研究过程——解决问题;

●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能够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使学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

(一)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1.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2.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二)室内活动。

1.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

(1)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

(2)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

(教师分发其他地区的土层标本)

(4)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你又发现了什么?

(5)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6)学生讨论、交流。

2.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2)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

△ 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

△ 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1页左下角的一段话。

(3)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

(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

(5)讲述:其实,在土壤中还有一些动物,对土壤的肥力有较大的影响。

(6)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的小资料。

3.做肥料袋。

(1)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

(2)讨论如何设计实验。(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启发对比实验的做法)

(3)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

△ 同桌为一对比小组,依据讨论结果做肥料袋。

△ 教师巡视,适当地给以必要的指导。

(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

(5)教师提示:

△ 把塑料袋的口封好。

△ 填好标签。

△ 本实验需要5个星期的观察,每周观察一次,记录观察结果。每次观察时,要上下翻动土壤。

△ 填好比较表。

△ 实验结束后,把蚯蚓放回到它的生活环境中去。

三、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

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43
土壤的保护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4课。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土壤的组成物质和土壤的种类,知道土壤是许多生物的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为生命提供了什么,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造成什么危害,并由此使学生感受到土壤的伟大,产生对土壤的感激之情,并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使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护土壤,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环境意识。

本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知识的一个交流与运用。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土壤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所遭受的人为破坏,以便在课堂上展开充分地交流,所以在课前给学生几周时间作些准备工作,让他们围绕“土壤为我们做了什么”和“我们对土壤做了什么”这两个主题展开调查了解和实验。可以是上图书馆和上网查资料,也可以是走上社会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可以是独立完成这项任务,也可以是和同学、父母、老师合作完成;可以是用文字记录下调查结果,也可以用摄像机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学生的这一调查过程必将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的感慨,引起学生的反思。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感受土壤问题的严峻性,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中是否也有破坏土壤的现象,并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能为土壤做些什么?让学生将“保护土壤”从一句口号转变为自己真实的行为,从关心身边的植物、身边的土地开始,从管好自己手中的垃圾开始,共同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

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就顺利成章地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将自己所了解到的,观察到的或者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达成共识,最后结合生活实际落实到实处。这样的课堂气氛民主,讨论热烈,学生真正成了主人,他们不仅经历了调查探究的过程,并在交流中获得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教师不再是照本宣读教材,执行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驾驭课堂,有效地推动学生的讨论交流,成功地充当了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的角色,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土壤,保护耕地;

●能够将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知道人类破坏土壤的危害;

●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感激土壤;

●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

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

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3.学生将自己准备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

4.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5.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二、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

1.提问:土壤为我们做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

2.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及实验,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图片加以讲解或进行对比实验。

4.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

5.提问: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6.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其实我们已经品尝到了人类一手酿造的苦果。还记得1998年的长江全流域的洪水,1999年席卷半个中国的沙尘暴,以及日益逼近北京城的沙漠……这些都给我们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

3.组织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并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欣赏。

   《爱土壤妈妈》

小草儿可爱,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呵护;

绿枝儿美丽,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滋养;

小鸟儿快乐,是因为她有茂密森林的保护;

我们快乐,是因为有小草、森林和小鸟……

朋友们,请一起来爱护土壤吧,

让生长在上面的小草、森林……更加的健康,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5.谈话: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小报展,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到环境的行列中来。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43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   植物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科学知识

1、   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   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   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部分及其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   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   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   学生回答。

4、   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   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6、   各小组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进行简单小结。如可以做食物、做药材、做纺织材料……)

7、   提问:听了各小组的汇报,你感到了什么?假如没有植物,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

8、   同学们抒发感想。

讲述:是呀,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太大、太多了,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我们需要植物、热爱植物。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   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   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   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4、   讲述:其他植物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请各小组结合自己带来的植物,讨论我们吃的是它们的哪一部分?

5、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让学生了解有些植物我们只吃它的某一部分,有些植物我们要吃它的多个部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相应食用的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   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   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3、   展示自己画的植物图,进行介绍。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44
2、果实和种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   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   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科学知识

1、   认识果实和种子

2、   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   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   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   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   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3、   小组实验、交流。

4、   分组汇报。(猕猴桃、香蕉的种子都退化了,变的很小,很难察觉。如学生说不出来,教师需提醒。)

讲述:同学们发现植物的种子一般长在果实里,果实就是种子的家。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   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   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3、   小组讨论、交流,试着填写活动记录表格。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   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   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4、   究竟同学们想的对不对,下面我们就来解剖种子。谁来说说解剖时我们要注意哪些呢?

5、   教师示范解剖种子。强调:用镊子剥开种皮时要轻,不要伤到里面幼嫩的部分,然后从蚕豆开口的那一边小心的掰开。

6、   学生解剖种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并画下来。

7、   说说你看到种子里面有什么?

8、   学生再用花生的种子进行实验,要求按照预测——画图——解剖——观察——画图——表达的过程。

让学生比较每组前后两组的记录图,有什么不同?说明观察有什么作用?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   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   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1、   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   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3、   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又是自己能通过实验解决的问题吗?

4、   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问题。

5、   各小组汇报,选择一个研究问题。

6、   小组讨论:怎么去研究这个问题?

7、   小组汇报,确定研究方案。

8、课后进行实验。

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44
2、果实和种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   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   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科学知识

1、   认识果实和种子

2、   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   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   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   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   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3、   小组实验、交流。

4、   分组汇报。(猕猴桃、香蕉的种子都退化了,变的很小,很难察觉。如学生说不出来,教师需提醒。)

讲述:同学们发现植物的种子一般长在果实里,果实就是种子的家。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   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   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3、   小组讨论、交流,试着填写活动记录表格。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   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   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4、   究竟同学们想的对不对,下面我们就来解剖种子。谁来说说解剖时我们要注意哪些呢?

5、   教师示范解剖种子。强调:用镊子剥开种皮时要轻,不要伤到里面幼嫩的部分,然后从蚕豆开口的那一边小心的掰开。

6、   学生解剖种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并画下来。

7、   说说你看到种子里面有什么?

8、   学生再用花生的种子进行实验,要求按照预测——画图——解剖——观察——画图——表达的过程。

让学生比较每组前后两组的记录图,有什么不同?说明观察有什么作用?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   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   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1、   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   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3、   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又是自己能通过实验解决的问题吗?

4、   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问题。

5、   各小组汇报,选择一个研究问题。

6、   小组讨论:怎么去研究这个问题?

7、   小组汇报,确定研究方案。

8、课后进行实验。

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46
根和茎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2、   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科学知识

1、   认识根和茎的形态。

2、   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   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认识茎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

四、教学过程

一、区分直根和须根。

1、   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

2、   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

3、   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

4、   在活动记录上画下直根和须根,描述它们的不同。

5、   小组内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是直根,哪些是须根。

汇报比较结果。

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1、   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

2、   学生回答。

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

4、   小组讨论。

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

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

1、   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2、   小组讨论。

3、   汇报并填写习作第三题。

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四、认识茎的作用。

1、   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

2、   学生交流。

3、   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有什么变化?

4、   你能预测它的茎会有什么变化吗?学生发言。

5、   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就来把它的茎切开看一看。教师示范茎的斜切和横切。

6、   每小组发一段植物的茎,进行斜切和横切。用放大镜观察茎的内部变化,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

五、课外作业

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46
4、叶和花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

2、   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3、   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科学知识

1、   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

2、   知道花的构造。

3、   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能准确的认识事物。

2、   乐于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

3、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

难点:观察并解剖花。

三、教学准备

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1、   出示一片树叶,讲述: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

3、   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

4、   课前大家也采集了一些树叶,现在请你们拿出来,每个小组仔细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写在活动记录上。

5、   各小组汇报,对观察仔细的同学给予表扬。

6、   你能在这个基础上给这些树叶分分类吗?

7、   小组进行分类活动。提醒学生每次只能按一个标准分。

汇报分类结果。

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   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

2、   讲述: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

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4、   各小组设计实验。

5、   交流并确定实验方案。重点解决:做这个实验要保持哪些相同的条件?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

三、认识花的构造

1、   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   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学生说说。

3、   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

4、   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杜鹃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5、   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

6、   展示自己画的花的构造,看看同学们带来的花是不是都具备这四部分?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7、   用放大镜观察雄蕊,发现了什么?试着捻捻雄蕊上的花粉,在白纸上再抖抖,看留下了什么?

结合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简要介绍花的繁殖。

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   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2、   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3、   交流:植物传粉有哪些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补充介绍或上网浏览。

六、课外研究

按照书上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48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1、一切都在运动中

课程标准:

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层次 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学步骤:

一、引入交流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

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二、探究

教师: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

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学生的观点可能很多。教师可以不急与给予评价,让学生大胆发言,倾听学生的意见可以发现学生原本的知识构成。

教师: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

学生回答是因为和其他物体相比,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师可以设定其他参照物,如坐着的同学、黑板等,让滑板车上的学生体验出自己的运动状态。

提问,现在你觉得谁在运动?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以此巩固参照物的概念。

教师可以增加难度: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

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教师:如果再有一辆滑板车和他同时同方向同速度前进呢?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一项活动:让学生三人或者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说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体。

教师提问:原处的大树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

教师提问,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

学生回答:在运动因为地球本身在转动。

教师: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三、巩固

请学生回去讨论为什么要选择参照物才能判断是否运动?并举出例子。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49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

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牙签、一杯水、一杯可乐、牙膏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

1、给桌上物体分类(生活动并汇报)

2、有没有不同意见?(突出牙膏是混合体)

3、说一说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4、说一说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固体

过度:看来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那你们想不想亲自来研究它们?

设计意图:

这段教学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为认识固体性质做了充分的学习准备

活动二

1、先把桌上的液体和混合物放到桌子下面

2、师:接下来,还是请同学们给桌上剩下的固体分类,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那些标准给它们分类,最后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分类方法的最多(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轻重  颜色  大小  形状  软硬    光滑度   透明度  厚薄 ……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板书:

手    眼睛     ……

秤                       锤子……

过度:我们把这些都叫做固体的性质(板书:性质),这些是人的感觉器官(板书:感觉器官),这些又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板书:工具)

我们可以利用感觉器官和一些工具从固体性质的不同方面来认识和了解固体(板书课题:认识固体)

活动三

教师:刚才大家运用了那么多方法给固体分类,真了不起!下面,请每个组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继续进行研究,比一比哪一组观察的仔细、全面。(学生活动开始)(师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或工具。)

学生汇报

总结:

任选一组的记录单,师:这一组同学在记录中写到玻璃是硬的、螺帽是硬的,那么,到底谁更硬呢?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那也就是说它是有一定的程度的,那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些形容词,比如螺帽非常硬,而玻璃比较硬

设计意图:认识固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而应该更深层次、更具体的来描述它。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50
把 固 体 放 到 水 里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把固体放到水中》。

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

          3、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潘冬子。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他的有关故事。

2、简介故事:在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把红军围困在山上,不让老百姓把盐和粮食等物品送上山,面对这一情况,潘冬子是怎样做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

3、潘冬子把盐水倒在了棉袄上,这不是白白把盐浪费掉了吗?可宋爷爷为什么还夸他是个好孩子呢?他还有没有办法得到盐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4、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进一步来研究它的性质。(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固体,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固体?请同学们先预测一下,把它们放到水里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

2、学生预测。

3、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固体都放到水里,观察是否和大家的预测结果一致?

4、学生实验、汇报。

5、同学们看到黄豆、硬币、回形针、橡皮、方糖在水中是沉的(板书:沉),草莓、乒乓球、蜡笔、泡沫、瓶盖、小棒是浮的(板书:浮)。看来固体在水中确实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

6、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固体从水里取出来,(学生取固体),与原来相比,这些固体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7、它怎么会变软变小呢?看来固体在水里除了会沉浮外,还有其他的性质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三、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认识溶解现象

(1)老师这里还有这样一个固体(出示),它叫高锰酸钾,如果把它放入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下面请1号同学从课桌里拿出高锰酸钾和1根玻璃棒,然后把高锰酸钾倒入水里,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看哪个同学观察得最仔细。(观察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搅拌一下)

(2)学生观察。

(3)谁来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4)像这样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板书:溶解)像刚才的方糖会变软、变小,实际上是方糖在慢慢的溶解。而如果是像草莓、乒乓球、蜡笔、泡沫、瓶盖、小棒等浮在水面上,或像黄豆、硬币、回形针、橡皮、方糖等沉在水底,那说明这些固体在水中不溶解。(板书:不溶解)

(5)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在水中也能溶解?(学生举例)

(6)那么又有哪些固体在水中是不溶解的呢?(学生举例)

2、探究土壤在水中会不会溶解

(1)    那么土壤在水中会不会溶解?为什么?

(2)      土壤到底会不会溶解,让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3)请2号同学从课桌里拿出土壤倒入烧杯中,搅拌一下,然后让学生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4)谁愿意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讲给大家听?

(5)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6)归纳:

在《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土壤是由腐殖质、黏土、沙子三部分构成的,把土壤放到水中,其中的腐殖质就会溶解到水中,而黏土和沙子就会慢慢地沉淀下来,所以土壤在水中是部分溶解。

(6)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把固体放入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在不溶解的物体中又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利用固体在水中的这些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

(7)例如刚出生的婴儿生病了,他不会吃药片,我们可以把药片溶解在水里,制成药水就便于婴儿吞咽。

请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也是像这样把固体与水混合在一起的?

(8)学生举例。

(9)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要把固体和水混合在一起的例子还有很多。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来研究它的性质,通过研究你知道了什么?我们知道了固体在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有的会沉,有的会浮。

你能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助老师解决几个问题吗?

五、 应用

1、分离米和稻壳,芝麻和盐。

(1)前几天张老师从粮店买了一些米,拿回家一看,发现里面有许多稻壳,(出示),另外我这里还有一些芝麻和盐混在了一起(出示),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个办法,很快地把米和芝麻从这些混合物中分出来吗?

(2)请每一小组任选其中一组混合物,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来分?需要哪些器材?讨论好以后请组长上来领取混合物,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器材,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拿下去。我们比一比哪一组最快把米或芝麻分出来,好吗?

(3)学生领取器材。

(4)汇报: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现在米和水混在一起,如果要把它们分开怎么办?

(5)同学们利用这四种固体在水中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的性质,把它们分离开了。你们真聪明!

(6)刚才你们把盐溶解在了水里,那么如果我要再得到这些盐该怎么办呢?我们吃的盐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得到的。

2、解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1)学到这里,你知不知道宋爷爷为什么要夸潘冬子是个聪明的孩子了?那么你认为他们回用什么方法得到盐呢?

(2)同学们说的办法都可行,那我们来看看潘冬子是怎么来解决这件事的。(继续观看电影)。原来他们是用火烧的方法使水分蒸发掉得到盐的。

3、制作

(1)今天这节课同学们研究的很认真,老师有一样礼物要送给大家(出示)它美吗?它是利用了固体能在热水中溶解,降温后又能与水分离的性质制作的。你们想不想也制作这样一枝美丽的树枝?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样来制作的。

(2)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8页,自己看一下制作彩色树枝的方法。

(3)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4)这一美丽的树枝请同学们课后去完成,制作好了,我们用它来布置我们的教室,好吗?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50
认 识 液 体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和简单的实验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3、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试管、油、水、蜂蜜、牛奶等
分组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滴管、蜡光纸、上述四种液体各一杯、实验记录等
学生准备:事先分组,明确分工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液体
1、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方法
认识一种物体,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看、闻、摸、尝等等)
2、出示四种液体:水、油、蜂蜜、牛奶
师问:这是四种液体,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吗?(动作夸张,语气神秘)
3、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认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观察的方法去认识。如:看、闻、尝等方法。
4、观察完毕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所得,并说说自己这样判断的理由。
(二)初步猜想
1、我们认识了这四种液体,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试管。你们最想怎样做实验?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实验设想,并且引导学生把这四种液体倒在试管里。
2、猜想:假如我们把这四种液体倒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
   学生交流各自的猜想,并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
(三)验证猜想
1、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最好的办法就是……
2、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并根据实验记录去完成实验。
3、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四)深入探究
1、这样的结果,大家事先有没有想到?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老师事前也做过了这个实验,也感到非常地困惑。事后,我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采集了一些数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什么吗?
出示几种液体的密度,让学生观察,从中发现规律
2、学生小结:……………………
(五)继续猜想
1、出示塑料板,你们想做什么实验?
引导学生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板上,比较它们流下的速度
2、那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让学生自由说,把实验的要求和规范说出来
3、假如我们把这四种不同的液体同时到一点在斜放的塑料板上,这四种液体会怎么样?
4、那么,老师再请大家来猜想一下:这四种液体中,哪种流得最慢,哪种流得最快?为什么?
5、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并交流
学生设计实验交流时,让学生边说边演示
(六)课堂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液体的性质:密度、粘稠度)
2、我们小组还想研究……
引导学生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如:表面张力、毛细现象、溶解等
3、我们准备这样去研究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确定研究的材料和方法等,然后交流
认 识 液 体
1、认识四种液体
液体
特点
认识方法
液体名称
1号
2号
3号
4号
2、我们是这样设计我们的实验的:
实验步骤(倒入液体的顺序)
实验现象(写出或画出)
1、
2、
3、
4、
?/P>
继续研究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四种液体流的速度从快到慢依次是            
                                    
2、我们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P>
拓展研究


1、我们还想研究                                                   
2、我们准备这样去研究:                                            
                                                                  
                                                                    
附录2
一些液体的密度
液体名称
密度(克/毫升)
液体名称
密度(克/毫升)
水银
13.6
海水
1.03
蜂蜜
2.3
1
硫酸
1.8
植物油
0.9
牛奶
1.1
酒精
0.8
四种液体的密度
液体名称
密度(克/毫升)
0.9
1
牛奶
1.1
蜂蜜
2.3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50
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教学目标:

⑴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液体能互相混合,混合不同的物质能形成新物质的科学事实。

⑵科学探究:学会用恰当的词语描述液体,如清澈、流动、油腻等;能根据液体与水混合后的特征进行简单分类;运用演示、口头和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

⑶情感态度: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液体;教师准备的有结构材料:油、红酒、洗洁精,部份工具:搅拌棒、汤匙等,记录单。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⒈谈话: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材料,你带来了什么呢?在家里你对它们作了些什么研究呢?你能向其他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科学课程提倡终身教育,因此鼓励学生在家里进行些科学探究,既激发他们的科学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动员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

⒉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所带的液体。

⒊谈话:哦,你刚才介绍时主要介绍了××的××。想一想,还能介绍些什么呢?

对呀,我们还可以介绍××的××。

      (相机总结:①可以介绍特性、用途;②家里的液体不能乱尝,等会儿研究中想要品尝的话,要得到老师的同意。)

      (上节课已经认识了液体的一些性质,而对于科学名词、认识方法的运用能力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情景来培养;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树立安全意识,安全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保证。)

⒊我们在向其他人介绍物体的时候通常要介绍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等性质以及它的用途。我们今天所带的××、××等都是液体。生活中我们常常要用到这些液体。××同学你带的是什么液体呢?(洗洁精)你能介绍一下平时你是怎么样用这个洗洁精的吗?

我们常常把洗洁精混入水中,那么其他一些液体和水混合又会怎么样呢,你们想研究吗?揭题: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二、学习新课

⒈提问:研究之前,把你的液体和水混合后会一样?会是什么样的?请把你们的猜测在记录纸上写出来。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预测结果的能力很重要,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

⒉讲述:交流完了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小小化学家。待会儿研究时不要把你的液体一下子都用完。如果在研究中感觉还缺什么的,可以到老师这里来看看,说不定我带了。还有不要忘了把你看见的记下来。

⒊学生探究活动。

⒋提问:谁能把你的研究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呢?

  ⒌学生演示他们的新混合物,解释混合是怎样进行的,并描述新性质。

回答:

在与水混合时,液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与水混合后,液体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和你原来的想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你们组的液体倒进水里去后有几种情况呀?

⒍提问:有的液体能溶解在水中,有的液体不溶解在水中。不溶解的液体你有办法使它溶解在水中呢?结果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⒎小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用搅拌棒能使不溶解的洗洁精溶解在水中。油搅拌后也不能溶解在水中。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油溶解在水中呢?试试。

三、评价活动

总结:今天谁带的液体最有趣?谁在小组里研究最积极?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如果是生硬地进行评价,学生不感兴趣,会走过场。也许对学生更多的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会好些。)

四、后续研究

     ⒈其他液体混合后也会这样吗?你有什么新发现?用你们的液体试试。

     ⒉调查日常生活中,哪些液体互相混合成为有用物质的。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50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里加盐能增加浮力。

3、让学生亲历探究,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学生准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沫板、硬币若干、生鸡蛋、土豆、食盐、“潜水艇”(按教学进程逐步下发)。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都看到实验台上的物品了吧?噢,大家会想,这些物品好熟悉呀,还记得把这些物体放进水里的情形吧!对了,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物体来进行研究。

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问题

1、提问:你们还想用这些物体研究些什么问题呢?

2、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泡沫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橡皮泥为什么沉在水底?我想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什么作用?怎么让橡皮泥浮起来?……

3、师生共同确定研究问题。

整理问题。

确定研究问题: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重要,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全部研究出来,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好不好?

探究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一)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1、提问:橡皮泥放入水中的时候是沉还是浮的?(沉的)那你们说用什么样方法使它浮起来呢?

2、学生预想推测:(可以放在泡沫上;可以捏成船形;可以捏成半空心的球状……)

3、你们想出来的这么多方法,很好。下面就请根据你们的想法设计实验,看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使橡皮泥浮上来?浮上来之后,请你在橡皮泥上放硬币。在橡皮泥不沉的情

下,看看谁放的硬币最多?

4、学生实验(比赛开始)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记录卡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1)我想用什么办法使橡皮泥浮起来?

2)浮上来后装了多少个硬币?

3)如果没浮起来是什么原因?

年 月 日

5、学生边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卡。

6、交流实验结果,评出获胜者。(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各种方法的共同点,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装硬币多的原因:改变形状、增大空间;空间越大,载重量越大)

(二)探究土豆和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

1、  提问:橡皮泥可以捏成各种形状,使它空间变大。如果把土豆放入水里,怎么能使

它浮起来呢?

2、  学生预想、推测:(可以把土豆挖空……)

3、  教师:可以吗?你们分组试一试。

4、  学生分组活动。

5、  果然可以,那老师又遇到了难题,我想让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该怎么办呢?

6、  小组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设想。(把鸡蛋煮熟了、我家腌的咸鸡蛋是浮在水面上的……)。

7、  介绍死海有关知识(播放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

8、  教师:往水里加盐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下面大家就自己模拟制作一个死海,看鸡蛋真的能浮起来吗?

9、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10、     小组交流(认识到水中加盐能增加水的浮力)。

(三)探究物体沉浮的奥秘及应用。

1、研究“潜水艇”。

①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潜水艇吗?知道潜水艇的哪些事情?潜水艇真的有那么神奇,又能上浮又能下沉吗?请你亲自来试一试。

②学生分组玩“潜水艇”,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

③学生讨论、交流: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道理(引导学生说出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即可)。

2、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可结合教材上面的图)

(竹排、救生圈、救生衣、鱼镖、鱼钩、鱼网上的铅坠、潜水艇、船……)

3、提问:我们都知道船是浮在水面上的交通工具。那船在什么情况下会沉到水里呢?教师引导学生课后自行探究。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51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今天天气怎么样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写“天气”两字,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组织学生讨论: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今天天气很好或是说今天天气不好,这时,教师可追问“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很好?” 或“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不好?”)

二、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今天天气很好,是晴天。除了晴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情况呢?(或:今天天气不好,因为今天下大雨,上学很不方便。除了雨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情况呢?)

2.学生汇报:有晴天、阴天、下雨、下雪、大风、沙尘暴。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择要板书)

3.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判断是哪种天气。

4.讨论:我们最喜欢的天气。

(1)组织学生讨论:在这么许多种天气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天气呢?为什么?

(2)进行简单统计,找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天气。简单统计的方法可由学生确定,例如:数数、画“正”字等。

5.讨论人们所喜欢的天气:天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人们都很关心天气,工人、农民、渔民,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又是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呢?说说你的理由。

三、观察和描述天气的特征

【说明】让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可以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快乐,体会到一种真切的自然的气息,而且,与录像和图片相比,到室外观察天气,学生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除了视觉以外,学生还可以从听觉、触觉等方面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观察天气并认识到可以从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方面观察和描述天气,并且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1.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将到室外去观察今天的天气,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用哪些词语观察描述天气,并且指导学生把描述天气的词语写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并且尝试用语言描述天气。

3.回到教室后,学生用语言交流描述当前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4.多媒体再次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展开想象,用丰富的语言描述这些天气的特征。

5.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记录各种天气特征。

(1)讨论如何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2)教师提供范例,板画晴天、多云的符号;

(3)学生独立设计其它天气符号;

(4)学生交流各自设计的符号。

6.播放电视台天气预报的片断,让学生说一说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四、课外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小的收获,肯定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请学生说出),我们一个个记录在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讨论得出哪些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问题可以作为一项长期进行观察的任务,哪些问题是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51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今天天气怎么样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写“天气”两字,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组织学生讨论: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今天天气很好或是说今天天气不好,这时,教师可追问“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很好?” 或“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不好?”)

二、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今天天气很好,是晴天。除了晴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情况呢?(或:今天天气不好,因为今天下大雨,上学很不方便。除了雨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情况呢?)

2.学生汇报:有晴天、阴天、下雨、下雪、大风、沙尘暴。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择要板书)

3.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判断是哪种天气。

4.讨论:我们最喜欢的天气。

(1)组织学生讨论:在这么许多种天气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天气呢?为什么?

(2)进行简单统计,找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天气。简单统计的方法可由学生确定,例如:数数、画“正”字等。

5.讨论人们所喜欢的天气:天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人们都很关心天气,工人、农民、渔民,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又是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呢?说说你的理由。

三、观察和描述天气的特征

【说明】让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可以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快乐,体会到一种真切的自然的气息,而且,与录像和图片相比,到室外观察天气,学生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除了视觉以外,学生还可以从听觉、触觉等方面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观察天气并认识到可以从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方面观察和描述天气,并且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1.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将到室外去观察今天的天气,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用哪些词语观察描述天气,并且指导学生把描述天气的词语写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并且尝试用语言描述天气。

3.回到教室后,学生用语言交流描述当前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4.多媒体再次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展开想象,用丰富的语言描述这些天气的特征。

5.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记录各种天气特征。

(1)讨论如何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2)教师提供范例,板画晴天、多云的符号;

(3)学生独立设计其它天气符号;

(4)学生交流各自设计的符号。

6.播放电视台天气预报的片断,让学生说一说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四、课外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小的收获,肯定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请学生说出),我们一个个记录在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讨论得出哪些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问题可以作为一项长期进行观察的任务,哪些问题是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51
2、气温是多少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

(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

C、观察百叶箱。

(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

(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4)、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一)、课后作业

判断题

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    )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52
3、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

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教学准备

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

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复习引入。

自主学习

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

做个头发湿度计。

小组合作来完成。

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

师生小结。

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

活动时要注意安全。

分小组进行测量。小组汇报。

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教师小结。

课后作业:写几个描写雨的成语。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54
4、今天刮什么风

教学目标

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准备

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复习引入。

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小组汇报。

教师小结。

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准备好制做材料。

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课后作业

写出两条能预报天气的谚语。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54
5、气候与季节

教学目标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四人小组讨论。

秋天气候的特征。

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小组汇报。

师生小结。

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小结。

课后作业

观察小动物。

观察植物。

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55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今天天气怎么样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写“天气”两字,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组织学生讨论: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今天天气很好或是说今天天气不好,这时,教师可追问“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很好?” 或“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不好?”)

二、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今天天气很好,是晴天。除了晴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情况呢?(或:今天天气不好,因为今天下大雨,上学很不方便。除了雨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情况呢?)

2.学生汇报:有晴天、阴天、下雨、下雪、大风、沙尘暴。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择要板书)

3.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判断是哪种天气。

4.讨论:我们最喜欢的天气。

(1)组织学生讨论:在这么许多种天气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天气呢?为什么?

(2)进行简单统计,找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天气。简单统计的方法可由学生确定,例如:数数、画“正”字等。

5.讨论人们所喜欢的天气:天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人们都很关心天气,工人、农民、渔民,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又是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呢?说说你的理由。

三、观察和描述天气的特征

【说明】让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可以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快乐,体会到一种真切的自然的气息,而且,与录像和图片相比,到室外观察天气,学生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除了视觉以外,学生还可以从听觉、触觉等方面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观察天气并认识到可以从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方面观察和描述天气,并且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1.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将到室外去观察今天的天气,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用哪些词语观察描述天气,并且指导学生把描述天气的词语写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并且尝试用语言描述天气。

3.回到教室后,学生用语言交流描述当前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4.多媒体再次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展开想象,用丰富的语言描述这些天气的特征。

5.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记录各种天气特征。

(1)讨论如何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2)教师提供范例,板画晴天、多云的符号;

(3)学生独立设计其它天气符号;

(4)学生交流各自设计的符号。

6.播放电视台天气预报的片断,让学生说一说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四、课外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小的收获,肯定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请学生说出),我们一个个记录在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讨论得出哪些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问题可以作为一项长期进行观察的任务,哪些问题是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55
2、气温是多少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

(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

C、观察百叶箱。

(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

(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4)、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一)、课后作业

判断题

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    )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55
3、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

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教学准备

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

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复习引入。

自主学习

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

做个头发湿度计。

小组合作来完成。

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

师生小结。

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

活动时要注意安全。

分小组进行测量。小组汇报。

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教师小结。

课后作业:写几个描写雨的成语。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55
4、今天刮什么风

教学目标

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准备

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复习引入。

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小组汇报。

教师小结。

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准备好制做材料。

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课后作业

写出两条能预报天气的谚语。

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2-23 10:56
5、气候与季节

教学目标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四人小组讨论。

秋天气候的特征。

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小组汇报。

师生小结。

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小结。

课后作业

观察小动物。

观察植物。

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教学反思
作者: 葫芦头    时间: 2013-2-28 13:23

作者: al_ogli    时间: 2013-5-23 20:18
怎么好的教案啊,谢谢你的关心。
作者: 叮令噹啷、    时间: 2014-3-5 15:06

好的教案啊
作者: 用心的人    时间: 2016-3-16 09:38
怎么下载?
作者: yjx2016    时间: 2017-2-21 13:10

作者: liaodagejyw    时间: 2017-4-21 10:10
哈喽
作者: yangyong1969    时间: 2018-12-1 13:12
怎样下载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