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版初一七年级下册第26课《强项令》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0:3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版初一七年级下册第26课《强项令》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
课内阅读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抱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遗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束。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董宣为什么要“大言数主之失”?
2.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变化?
  3.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4.汉光武帝刘秀为什么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对表现董宣的品质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因为公主管教不严,纵奴行凶。
  2.刘秀一开始听了公主的告状,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但后来却不杀他,而奖励他钱三十万。说明刘秀善于识别人才。知错能改,是位明君。
  3.董宣秉公执法,他知道假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必遭多方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这样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立断,果敢英明。
  4.因为刘秀发现,董宣死了以后,是用布做的被子盖尸体,只有妻子和儿子在相对哭泣,只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家境非常贫困,由此可知,董宣生前非常廉洁。刘秀的这番话更加从侧面烘托出董宣的廉洁。
  补充阅读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1.选出对句中标红色字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形容正大刚直。
  B.然皆古人之陈迹      陈迹:过去的事情。
  C.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巨丽:巨大而美丽。
  D.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才略:才能和谋略。
  2.选出下面各组句中标红色字体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B.┏ 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禀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
   ┗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C.┏ 巩遂汩没,故决然舍去
   ┗ 后遂无问津者
  D.┏ 北顾黄河之奔流
   ┗ 人之立志,顾不知蜀鄙之憎哉
  3.“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这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辙在文章中提出为文要“养气”。他认为怎样做才能达到“养气”的目的?请具体说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0:38:04 | 只看该作者


  【参考答案】
  1.C
  2.B
  3.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拿起笔来(故意)学习做这样的文章吗?
  4.苏辙认为,要达到“养气”的目的,一是要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二是要丰富自己的阅历,如周览四海名山大川,结交贤士豪俊。(能正确理解苏辙的主张,意思对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2: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