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脚踏一方土》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2-10 15:51
标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脚踏一方土》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脚踏一方土》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
课题:脚踏一方土          主备:罗有志         审核:祝站二中九年级备课组   
姓名:                                        班级:                  
活动目标
    ①了解有关土地的神话传说、文艺作品、成语典故等信息,认识到土地在人民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②了解土地侵占、土地浪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信息,认识土地资源的现有状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③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提高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④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⑤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活动过程
一、我们的土地
1、看看我们的土地
商周井田制     土地改革    土地情况改革
2、讲讲土地的故事
五色土   沧海桑田    寸金桥
3、谈谈土地的含义
地之子   土地的烙印   土地
商周井田制
井田制是商代和周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因将土地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而得名。在比较典型的井田中,沟、渠等排灌
系统和阡、陌等道路系统把土地划分成一个个方块,在井田的外围还挖有较深的濠沟。这是一种非私有性的土地制度
,土地不能自由买卖。        
    对于井田制的性质和经营方式,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井田制是周代奴
隶制国家的土地制度,土地归国家所有,名义上属于周王。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和臣下,世代相袭。
井田的划分,大约一块为100亩 (约合今31亩多),是奴隶耕种的一个土地单位,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很低,也为了便于
监督奴隶劳动,井田上实行奴隶集体耕耘。另一种意见认为井田制是封建国有土地制度。贵族地主把一部分土地分配
给一家一户的农奴去耕种,收获归农奴所有;另一部分土质较好的土地归贵族地主自己,驱使农奴为他们代耕。这是
一种榨取劳役地租的封建剥削形态。                                         
第三种意见认为井田制是从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而来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公社成员原来集体耕作的大块“公田”
,已经变成周王、诸侯、贵族的私田;而农民耕种的小块“私田”,原来是公社划分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分给公社成员
耕种的,农民向贵族们交纳十分之一的贡物,这些土地也同样变成贵族们的私田。  
土地改革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
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
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
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
,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1949年解放以后,全县实行减租减息。规定定额租减租后,分租比例为:业主25%,佃户75%;分种田减租后,分租
比例为:业主35%,佃户65%。结合减租减息,开展反“黑田(瞒报的土地)”斗争。共查出“黑田”31329亩,正确
掌握了各阶层占有土地状况,为土地改革作了准备。
1950年7月,在黄路和新建两乡进行土地改革试点。9月,分批推开。11月,成立县土改委员会,全面开展土地改革运
动,至1951年3月结束。土改一般分五个阶段进行,即土改思想教育,评议土地赋册,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征收土地
,分配胜利果实。全县共没收、征收土地290160亩,没收地主房屋3769间、耕畜388头、水车641部、农船343条、粮食
850吨,其他农具10626件。轰轰烈烈的  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千年封建土地所有制,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五色土
上古时代,我国有“社稷祭祀”制度,把国家称为“社稷”。《白虎通》曾设王者为何有“社稷”之问答云:“为天
下求福报功。以‘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祭之也,故封土立‘社’,‘社’为‘土神’;谷
物众多,不可遍及祀,   故封谷立‘稷’,‘稷’为‘谷神’之长”。
这就是说,当时国家统治者,重视土壤和粮食,认为“神”可以引出万物,祭“神”可以保障五谷丰登。祭祀“土神
”“谷神”的地方叫做“社稷”。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最上层15.8米见方、铺垫着五种颜色的
土壤: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它大体上符合我国土壤分布概况。东方多
水稻土呈青色,南方多红壤、紫色土呈红色,西北干旱土、盐碱土呈白色,中原腹地为黄土高原雏型土呈黄色。
沧海桑田
传说东汉仙人王方平在门徒蔡经家见到了仙女麻姑,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妹妹。她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的过去
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头顶盘着发髻,秀发垂至腰际,身上的衣服光彩夺目,大家举杯欢宴、麻姑说:“我
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
陵了吧!”王方平笑着说:“难怪圣人说海中行路都会场起灰。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
,或者变化极快。“沧海桑田”也简作“沧桑”。
“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因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
浅,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
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沧海桑田”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气温降低,由海洋蒸发出来的水,在陆地上结成冰川,不能回到海中去,
因而海水减少,浅海就变成陆地,相反,气温升高,大陆上的冰川融化成水,流入海洋,会使海面升高,因而能使近
海的陆地或低洼地区,变成海洋。据科学家测算,如果地球大陆上的冰川全部融化,流入海洋的水可以使海面平均升
高七、八十米,那样将有许多陆地变成海洋。此外,河流每时每刻都在把泥沙带入海中,天长日久也会将一部分海滨
冲积成陆地。因此,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地球上是普遍进行着的一种自然过程。
“海枯”        罗布泊,曾经烟波浩淼,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2千年前罗布泊畔的丝路名城楼兰古国曾一度闪耀
出灿烂的中亚文明之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湖上可以荡舟,水中可以抓鱼。六十年代,罗布泊终因塔里木河、
孔雀河下游断流,渐渐干涸,湖盆区变成了白茫茫的盐壳地。到1972年,最后450平方公里的湖面也被烈日蒸发得无影
无踪。
“石烂”        风化作用是岩石暴露在空气、水与生物作用下而造成的改造过程。风化作用包括各种化学及机械的
作用,并且造成了岩石的分解与破裂 。“石烂”是土壤形成的途径之一。
    澎湖群岛的多孔质玄武岩经过长久的风化作用后,不但可见到仿佛“石烂”般的洋葱状风化构造,还可见到硬岩
土壤化的完整剖面
寸金桥          坐落在赤坎区西侧,“寸金浩气”是湛江八景之一。1925年遂溪麻章区绅民所建,1959年重修。桥
名含中华国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敌侵占之意,以纪念1898年当地人民的抗法斗争。重修后的寸金桥,为水泥铺面单孔
石桥,长19米,宽12米,两侧各立栏柱18根,桥西头竖纪念碑1方,记抗法斗争事迹始末,郭沫若题字“一寸河山一寸
金”。抗法英雄塑像庄严地沾立在公园大门宽敞的广场上,正气凛然,威武不屈,是湛江人民的英雄形象。寸金桥为
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湛江市政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我国的湛江地方,有一座桥梁被命名为“寸金桥”,就寓有“一寸土地一寸金”的意思,这是用来纪念当年抵抗帝
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们的。土地的长度和面积计算单位可以用丈,用公里,用亩,用公顷,然而在含有国土的意义
的时候,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一寸、一撮来衡量。因为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一寸土都决不容侵犯,一撮土都是珍
宝。
土地沙漠化
原因: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作为自然现象的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
漠化。不过,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数归咎于人为原因;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牧畜,导致
土地枯竭不适合耕种。
文明发祥地: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地区是世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域之一,从而发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发
祥地之一。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壤本来甚为肥沃,不过由于过度的农业活动、人们不理会土地长期枯渴,更开发河段上
流、采伐森林,上流土地从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气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潜在的危机:根据中国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6月17日的公布,中国沙漠化土地达到173万97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
以上,影响全国30个一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   
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
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
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
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这对
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2-10 15:52
                                             
经济活动: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也包括一部分亚湿润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

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

程。地球上受到沙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有3800多万平方公里,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600万公顷土地发生沙漠化。沙漠

化问题涉及的范围之广,已引起全世界关注。产生沙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干旱、地表为松散砂质沉积物和大风的吹

扬等;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柴和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等。沙漠化是环境退化的现象,是一种

逐步导致生物性生产力下降的过程,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三个阶段。发生阶段(初期阶段)是潜在性沙漠化,仅存

在发生沙漠化的基本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并形成小面积松散的流沙等;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开

始被破坏,出现风蚀,地表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着风沙活动的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

灌丛沙堆;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着密集的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沙漠化的危害

是破坏土地资源,使可供农牧的土地面积减少,土地滋生能力退化,植物量减少,土地载畜力下降,作物的单位面积

产量降低。沙漠化已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牧业和人民生活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重大威胁:沙漠化,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沙漠化是环境退化现象。它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

能力及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由于沙漠化而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沙漠化国家遭致

连年饥荒。全球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已达3800万平方千米。因沙漠化而丧失的土地,每年都高达5~7平方千米,几乎每

分钟就有11顷的土地被沙漠化。如果沙漠化继续下去而得不到有效抑制,本世纪末,预计损失的耕地将会达到目前耕

地的1/3,这是多么危险的信号!我国也是一个土地沙漠化严重的国家,沙漠与沙漠化的地域已由1949年的66•7万平方

千米扩大到1985年的130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6%。沙化土地,每年还以60平方千米的速度增长。我国土

地沙漠化的形成,除了因力作用而造成沙丘前移入侵的自然因素以外,由于过度农、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工业交通

建设等破坏植被的人为因素引起沙漠化的现象更为普遍。有一组统计数字很说明问题,我国土地沙漠化原因:森林过度

采伐占32•4%•过度放牧占29•4%,土地过分使用占23•3%水资源利用不当占6%,沙丘移动占5•5%,城市、工矿建设占

0.8%。由这些统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绝大部分(占95%)的土地沙漠化是人因素造成的。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土地,封

沙育草,营造防风沙林,实行林、牧、水利等的综合开发治理•将会充分发挥植被群体效应以达到退沙还土的目的。土

壤是植物的母亲,是绿色家园繁荣昌盛的物质基础。保和利用好土地,就是保护了绿色家园,保护了人类自己。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在水力、风力、冻融

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的土壤和土壤母质等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产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降水、地形、植被、土壤、风力等。人为因素是指人们不

合理的资源开发、生产建设活动,如破坏地表植被、陡坡开荒、不合理的农业耕作、人口的增长,开发建设活动如不

注意水土保持,将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因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

浅,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

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沧海桑田”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气温降低,由海洋蒸发出来的水,在陆地上结成冰川,不能回到海中去,

因而海水减少,浅海就变成陆地,相反,气温升高,大陆上的冰川融化成水,流入海洋,会使海面升高,因而能使近

海的陆地或低洼地区,变成海洋。据科学家测算,如果地球大陆上的冰川全部融化,流入海洋的水可以使海面平均升

高七、八十米,那样将有许多陆地变成海洋。此外,河流每时每刻都在把泥沙带入海中,天长日久也会将一部分海滨

冲积成陆地。因此,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地球上是普遍进行着的一种自然过程。
二、理解土地
冬天的田野
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向往着出去走走,然而现今旅游业的过分繁荣,使得无论著名还是不著名的景点都是游人如

织,名胜的风景成为人海的风景,总让一些怀着雅兴而来者败兴而归。于是,在一个天空飘着针一般细雨的双休日,

我走进冬天的田野。
冬天的田野,以它的固执袒露着惊人的真诚,每一寸泥土都饱含着神圣不可渎犯的原始美。田间阡陌只是一道道深浅

不一的灰色划痕。秋霜里颓腐下来的庄稼茬规则地点缀在空旷的田野上,恬静而凄美。收割后的土地,象一位刚刚解

除了痛楚的产妇/正安祥地躺在那里/那睡态,让我想起劳累一生的母亲。这是我曾写过的一首诗的起句。我曾在大

别山区的一个小村子插队八年。八年时光里,我在田野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倾听着沟渠的汨汨流水,目送着纷飞不

止的鸟群,并由此而亲近庄稼,了解农活,学会说和年成相关的语言,体会和感受到了那里的乡亲千古以来一承不变

的生存形式和他们在那形式中所表现出的给别人的温馨与善良,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如今想到这些,我虽没有最终

成为田野上的一名耕耘者,但一种淡淡的挂念和感觉却时时伴着我,在心底默默流动、叠加、淤积、沉淀。八年的插

队生活给予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温暖。让不着边际的心找到了载体,让飘忽不定的情感得到了寄托,让凝滞固塞的思念

得到升华。在一块地里,我看见一位老农正在耧耙着脚下刚刚翻过的泥土。他弯着腰,认真地劳作着,空旷的土地使

他看上去很小。很孤单。而那位老农似乎并没有感觉这些,依然只是沉默着不停地耧耙着泥土。一种撕裂的温柔。一

种相互消耗又相互滋的爱。目睹眼前这一场景,我突然想到自己已出版的乡土诗集《家园之恋》,想到了很多文人墨

客有关土地的诗文,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
今天,我们看到的田野的诗文,都已是十二分的诗意化了,可那真正从土地深处溢入生活营养了人生的东西,却被写

诗文的笔忽略去了。尽管也写出田野上生发的苦难,咸涩的泪,红得如枫的血,然那土地对泪和血的吸收却是不见了

的,至于血泪在和土地融合之后,新的温馨的丰沃,也是很少有人看到了。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只有在大都市住腻

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是啊,“谁知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许只是在写书本上吟哦在孩子们的口中。
不是故弄玄虚或危言耸听,我们这些都市里生活的人在情感深处都潜伏着对以往或现时乡村的眷念和怜悯,无论我们

怎样卡拉OK招手打“的”炒股摇奖红灯停绿灯行地陶醉奔忙于其中,我总觉得那是暂时的忘却与挥霍;一旦视角心灵

被属于乡村的意象牵连,触景生情地相思即会顷刻间洋溢身心。不是吗?我们曾经远离或者背叛过我们的出生地而步

入城镇。然而,我们能马上褪掉自己的胎记吗?它永远是血肉相连的基因承接过程,沿袭的决不止于一两代人。我们

不是忘恩负义的冷血动物,于是,我们的思想便会遭受无数折磨,生存就有了凝重的负疚感。因此,我总觉得有一种

呼唤和呐感,呼唤什么?呐喊什么?都装在我的心里,我却又解释不清。但总感觉这里面似有一种可称作“场”的神

秘凝聚力,叫人久违之后每一念及,心中便会油然而涌起“归去来兮,田园将芜”的无边感慨。
站在冬天的田野之上,让一颗被挤扁了的心在这儿复原;在繁华中负重得久了,就到田野上来躺一躺,让灵魂在这里

获得些许松弛和静养。感受田野,就是感受纯粹。如此,即便再一次回到都市的繁嚣和喧嚷,精神与生命,获得的将

是双重回归,而曾一度津津乐道的所谓“都市境界”、“都市品位”已荡然无存,不得不对它的浅薄做出某种无奈的

批判,同时也为终日咀嚼身边小小的悲观而感到羞愧。
关于土地的成语
卷土重来、土生土长、天造地设、天长地久、天昏地暗、天南地北、土崩瓦解、土豪劣绅、欢天喜地、地大物博、地

老天荒、天诛地灭、开天辟地、一败涂地、天罗地网、山崩地裂、天高地厚、因地制宜、大兴土木、谈天说地、谢天

谢地、设身处地、天翻地覆、天经地义、死心蹋地、地动山摇、如履平地、惊天动地、寸土必争、顶天立地、冰天雪

地、铺天盖地、挥金如土、面如土色、无地自容、人杰地灵、沧海桑田、就地取材



三、感受思乡诗句
“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古今诗词中体现游子怀恋故土,思念故乡的名句名篇 。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5.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
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
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