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我的学习我做主——自主式学习在“工程问题”中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9 11:03
标题:
我的学习我做主——自主式学习在“工程问题”中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片断实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规律、推导公式、归纳结论和探索创造。当然,从中也缺少不了教师适时科学地引导,否则,学生得到的只是肤浅的和非系统化的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自主质疑、探索求解中得到主动发展呢?我在设计、教学《五年级数学(人教版)》“工程问题”一课时,效果良好。现将教学片断摘录如下:
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中,教师出示:某鞋厂要加工4800双皮鞋。⑴平均每天完成600双,需要几天完成?⑵如果由甲车间加工需要16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这批服装的几分之几?⑶如果由乙车间加工需要14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得出的基本数量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学生运用这一关系式,说出解题思路。)
教师再提问:若这批鞋要求提前完成,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学生1:可以每天多做些。
学生2:甲、乙两车间一起加工。
于是共同编成例题:
某鞋厂要加工4800双鞋,由甲车间单独加工需要16天完成,由乙车间单独加工需要24天完成,现在两个车间共同加工,需要多少天完成?
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两个车间共同加工,需要的时间大概会是多少呢?
学生1:大概需要12天。
学生2:大概需要10天。
学生3:肯定比16天少。
……
教师:大家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请列算式。
(学生思考、列式、报告)
学生1:4800÷(4800÷16+4800÷24) ……方法一
学生2: ……方法二
学生3:4800÷(16+24) ……方法三
学生4: ……方法四
教师:请大家分组讨论,这四种方法都正确吧?
学生1:第1种方法是正确的,先求甲、乙两个车间工作效率的和,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总效率的和就是所求的工作时间。
学生2:第三种方法错了,因为16+24是工作时间的总和。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时间的和是没有意义的,并且我算出来结果等于120天,不符合实际。
学生3:第四种方法似乎正确,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的和。
学生4:第四种方法答案与前面不一样,不可能正确。
教师:那么第二种方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5:我认为是正确的。可把加工的4800双鞋看作单位“1”,它是工作总量, 和 分别是甲、乙两车间的工作效率。工作总量“1”除以工作效率的和,就是共同加工的时间,算式“ ”是正确的。
学生6:既然这第二种方法是正确的,那么题目中的“4800套”岂不是摆设,有没有用呢?可不可以去掉?
教师:你问得真好!把题目中的“4800套”去掉,这题该怎样解答呢?
(学生们陷入了沉思)
学生7:还是用第二种方法。
(教师板书解答过程,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教师:现在大家比较一下,第四种方法错在哪里?
学生8:算式中的4800是具体工作量——4800双鞋;而括号中的 、 是指总工作量的 、 ,而不是具体的效率即每天加工的鞋的双数。
学生9:把工作量看作单位“1”,就是指工作量的 、
等,所以工作效率就应该都用分数表示。这个算式括号内、外的数量没有统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9 11:05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将题目稍加改编,发现:其实改编前后,我们解题思路没有变化,即都运用了“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一基本数量关系求解,不同之处在于:改题前,因为有了具体的工作总量,可以用一般工程问题解决办法,也可用分数解法;改题后,可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抽象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比率关系,一般用分数解法。由此,我们根据题目中所给条件,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工程问题,请看练习……(练习环节、略)
【反思】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学生积极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收到了良好效果。我认为,其成功关键在于学生始终在探究,在主动地摸索。这样不仅解决了当前的教学问题,更在于学生能够共同创造和提高。因此在设计和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在该教学片断中运用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的探索性教学模式。
首先,从几个简单的生活问题着手,引入工程问题解题思路。接着抛砖引入,提出“提前完成加工任务,怎么办”的构想,在师生合作中,使学生得到科学探索方法的熏陶。
另外,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学生自己设问,更是乐此不疲地去发现、对比,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发展。教师最后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这样,不仅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关系,而且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合作学习氛围逐步形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