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复习指导及练习题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08
标题: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复习指导及练习题资料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基础知识部分

一、你会选吗(40分)

1.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说,淮南的橘子移种到淮北就不甜美了。想一想,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土壤    B.空气    C.温度    D.阳光

2.(2004·泰安中考)近年来,沙尘暴仍然频繁在我国北方发生,严重干扰和危害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          破坏了生态平衡。    (    )

A.人类盲目地开发森林和草原

B.北方地区降水量低,常年干旱

C.环境污染导致植被大量死亡

D.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

3.下图是两棵植物,你认为A植物分布在什么环境里    (    )

A.干旱地  B.湿润地区    C.寒冷地区    D.温暖地区

4.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指    (    )

A.农民    B.农作物    C.耕地    D.耕牛

5.某高山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海拔高度

6.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然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

A.温带草原   

B.热带雨林

C.北方针叶林   

D.南方阔叶林

7.“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8.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

①草  ②煮熟的鱼  ③珊瑚  ④钟乳石  ⑤冬眠的蛇  ⑥恐龙化石  ⑦蘑菇  ⑧家鸽

A.①⑤⑦⑧    B.①③④⑧

C.②③④⑥    D.②⑤⑥⑦

9.一个池塘被农药污染,在池塘中有一个食物链:浮游植物一水蚤一鱼一鱼鹰,则体内农药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

A.浮游生物    B.水蚤    C.鱼    D.鱼鹰

10.在下列各项中,与动物捕食有相同生理功能的是    (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排除体内的废物

C.给汽车加油    D.树苗长大

11.不借助任何工具,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任何圈层的生物是   (    )

A.哺乳类动物   

B.人类

C.鱼类   

D.细菌类

12.下列现象中,不是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    )

A.酸雨   

B.竹子开花

C.温室效应   

D.水土流失

13.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    )

A.北极熊白色的体毛

B.鱼的体型为梭型

C.牦牛的绒很保暖

D.孔雀开屏

14.下列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

A.一片森林   

B.海洋生态系统

C.森林里所有的动物

D.一块草地

15.在一个池塘里,鲫鱼能吃水草,又能吃螺蛳等小生物,草鱼吃水草,乌鱼会吃鲫鱼、草鱼苗。下面所写的,能反应池塘中的食物链的是    (    )

A.水草→鲫鱼→乌鱼   

B.水草←草鱼←乌鱼

C.螺蛳←鲫鱼←乌鱼   

D.螺蛳→鲫鱼→乌鱼

16.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发现长出了霉菌,蘑菇和霉菌的关系是    (    )

A.互利共生

B.种内斗争   

C.竞争关系   

D.寄生关系

17.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最多的生物是    (    )

A.狼   

B.禾本科植物

C.羊   

D.老鼠

18.对生物的生存来说,不是它生长的基本条件的是    (    )

A.空间    B.温度    C.营养    D.时间

19.在生态系统中,如果没有分解者,那么    (    )

A.动物和植物将会越来越繁盛

B.动物和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成山

C.生态系统将会越来越大

D.生态系统依旧能够维持

20.蛇为变温动物,也就是体温随着外界的温度而改变,故推测其较不适合生活于何种生活环境    (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森林

C.温带草原   

D.寒带冻原

二、你会填吗(17分)

1.高山上的空气    ,温度    ,不适合生物的生存。

2.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    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3.地球给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有    、    、      、     等。

4.食物链的开始总是    ,即食物链是从    开始的,食物链不包括生态系统中的    。

5.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有    ,非生物  因素有        。

三、请你判断(8分)

1.每种生物都能永远地适应环境。    (    )

2.生物就是指植物和动物。    (    )

3.吃腐烂了的生物遗体的一类生物叫食草生物。    (    )

4.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只是互助,不存在竞争。   (    )

5.生物适应环境,也影响环境。    (    )

6.植物既有光合作用,也有呼吸作用。     (    )

7.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我们就可以过度地利用它。    (    )

8.某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水受到污染,对其他生态系统也有影响。    (    )

四、请你把下面相关的内容用连线连起来(7分)。

(1)草             消费者:依靠        方式获得营养。

(2)昆虫           分解者:将        分解成简单物质。

(3)细菌、真菌     生产者:通过         制造       。

探究性学习部分

一、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8分)

1.表示出上图中的食物链:         。

2.其中的生产者是     ,消费者是        。

3.以上的生物中,    类生物的总量最多,        最少。

4.当把狮子消灭后,斑马的数量会    (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上升后又下降

二、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阅读后回答问题(10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1.请列举出文中所描述的生物名称。

2.请说明判断依据。

3.在百草园中影响蟋蟀生存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因素。其中前者包括     ,后者包括          。

4.蟋蟀要生存就不能离开草丛和土地,这说明生物必须依赖          而生存。

三、设计实验(10分)

修正液是同学们常用的一种文具,打开盖后,有刺激性的气味。我们不禁要问:修正液对人体有伤害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实验材料:修正液  小白鼠6只  老鼠的食物——米饭  水关小白鼠的笼子)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方案:                                                               

                                                                          

你觉得可能出现的现象:                                                   

                                                                          

你的结论是: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09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部分

一、1.C  

2.A   

3.A(提示:A植物叶片面积小,可以有效减少体内水分蒸发;根系发达,有利于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因此A植物适宜分布在干旱地区。)   

4.B    5.C(提示:从山脚到山顶的这种分层现象主要是温度差异造成的。)   

6.B(提示:—般来说,结构和功能比较复杂的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强,比较稳定。以上的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   

7.B   

8.A(提示:依据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判断。)   

9.D(提示:生物富集作用的特点是消费者的等级越高,体内的积累量就越多。)

10.A(提示:动物捕食、植物光合作用均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摄人生物体内,而排出体内废物则是将生物体内的物质排到外界环境中,树苗长大属于生长发育。)   

11.D(提示:哺乳类(包括人)多生活在岩石圈,鱼类多生活在水圈。人类的活动需要借

助一些工具才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12.B   

13.D(提示:孔雀开屏是雄性个体的求偶行为,不属于适应性。)   

14.C(提示: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15.A(提示:食物链指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D、C中的箭头指向错误,D中缺少生产者,因此错误。)   

16.C(提示:蘑菇和霉菌是两种生物,都要利用培养基上的养料,因此属于竞争关系。)

17.也(提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最多。选项中只有禾本科植物是生产者,其余均是消费者。)   

18.D(提示: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19.B(提示:分解者是营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如果没有分解者,那么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遗物不能被分解产生无机物重新回到无机环境中,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20.D(提示:蛇是变温动物,如果在温度很低的寒带冻原,蛇的体温过低,生命活动就会停止。)

二、1.稀薄  低   

2.能量   

3.阳光  水  空气  营养物质   

4.植物生产者  分解者   

5.水稻、杂草、昆虫等  阳光、空气、土壤等

三、1.×

2.×(提示:生物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包括真菌(如蘑菇)、原生生物(如草履虫)、原核生物(如细菌),还有病毒。)   

3.×(提示:分解生物遗体的生物是细菌和真菌,营腐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

4.×(提示:同种生物之间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   

5.√

6.√

7.×(提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8.√

探究性学习部分

一、1.树和草→斑马→狮于   

2.树和草  斑马、狮子   

3.树和草  狮子

4.D(提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最多,级别越高的消费者数量越少。狮子消灭后,斑马会因失去天敌而数量上升,但增加至某一数值,会因食物(树和草)的相对馈乏而饿死,从而数量减少)

二、1.菜、皂荚树、桑树、蝉、黄蜂、云雀、油蛉、蟋蟀  

2.它们都具有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能够生长、繁殖、都需要营养等等。  

3.非生物  竞争关系、共生关系、捕食关系  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4.环境  (提示:本题综合考查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知识。)

三、提出问题:修正液会对动物有伤害吗?  作出假设:修正液会对动物有伤害(或修正液对动物没有伤害)。  设计方案:①取食物两份,其中一份拌有修正液,一份没有拌修正液,分别放人两个笼子中;  ②将6只小白鼠分成两组,每组3只,分别放人以上的两个笼子中;  ③观察6只老鼠进食的情况;  ④如果不吃,可以强行将食物喂给小白鼠;  (其他的方案也可)  你觉得可能出现的现象:  ①吃了拌修正液的食物的小白鼠出现类似中毒的症状,而吃没有拌修正液的食物的小白鼠正常;  ②另一种可能是小白鼠均没有出现异常。  你的结论是:  如出现第一种情况:说明修正液对动物有伤害。  如出现第二种情况:说明修正液对动物没有伤害。(提示:本题是一次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实验设计中,请注意恰当控制变量,合理设置对照。修正液中含挥发性的有毒溶剂三氯乙烯,希望同学们尽量不使用,以免对身体造成毒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09
第1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1章  认识生物

复习指要:

                     生物:有生命现象的物体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的物体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观察法

认识生物的方法

                   调查法

               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生物归类法   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典例解析:

例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D  )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解析: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关键是看有无生命现象。机器人的行为受人的操纵,它无生命现象;火山喷发和钟乳石长大是自然现象;馒头上本来无“白毛”,后来长出了“白毛”,说明是长出来的,有生命现象,实际是霉菌。

答案:D

例2、下列生物按形态特征划分的一组是(A)

A、牛和草                           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                       D、猫头鹰和鼠

解析:生物的归类,按形态结构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本题是按形态结构分的。A中牛是动物,草是植物;B中河水、C中空气和阳光都属于非生物; D中猫头鹰和鼠都是动物。

答案:A

基础训练:

1、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抽样调查,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3、以下生物体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 A  )

A、感冒病毒                         B、变形虫

C、细菌                             D、霉菌

4、下列都属于非生物的一组是(C)

A、竹和山石                         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                       D、松和丹顶

5、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B)

A、蜻蜓点水                         B、钢铁生锈

C、公鸡打鸣                         D、葵花向阳

6、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B)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7、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C)的特征。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D)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发育

9、调查时要选取的对象是(B)

A、对象中的一个           B、对象中的一部分

C、全部对象               D、以上都对

10、下列生物按生活环境划分的一组是(D)

A、猫头鹰和鼠                       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                       D、狗和水草

11、下列关系相近的一组生物是(A)

A、玉米和大豆                      B、鱼和水草

C、空气和水                        D、岩石和苔癣

提高训练:

12、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老树、昏鸦、瘦马、断肠人

曲中的非生物有:枯藤、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

13、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         小猫长成大猫属于生长与发育现象。

(2)         猫生小猫属于生殖现象。

(3)         猫生猫,鼠生鼠属于遗传现象。

(4)         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变异现象。

(5)         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4、学校中午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爱去食堂用餐,仅以方便面、肉串、汉堡包一类食品果腹,你为了同学们能健康成长,在制定平衡膳食方案之前,先要作广泛的调查。那么,你将怎样去作这个调查呢?

      我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中午的用餐情况,为制定中学生平衡膳食方案做准备。

      我的调查对象有:我校初中学生。

      我的调查范围在:我校初中三个年级各选一个班进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09
我设计的调查表是:

调查班级 调查时间
被调查人姓名在校时午餐常食用的食物(选2—3项打勾)
米饭面条、水饺等方便面面包肉串粉条其它(请注明)
1
2
3
……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学习导引

  实物显微镜下物像显微镜的成像有什么特点?

  首先是物像比实物要大;其次是物像与实物相反,上下倒置,左右反向。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如图)。


  

   物镜倍数由低→高              目镜倍数由低→高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视野越暗,所看到的实物范围越小;放大倍数越低,视野越亮,所看到的实物范围越大。


知识创关


   据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中括号内填写显微镜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2)用显微镜观察时,光线是如何进入眼睛的?


(3)利用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调节物像时,镜筒上升或下降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调节时应注意什么?


(4)在不同强度的光线下,怎样调节反光镜和遮光器?

(5)显微镜下看到的“上”字与玻片标本上的“上”字有什么不同?

(6)视野中的物像位于右下方,怎样移动玻片标本使物像处于视野的中央?

  (7)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中有一污点,你如何判断该污点是在玻片标本上,目镜上,还是在物镜上?


    (8)如果不动显微镜的其他部分,只是转动转换器,将物镜由10×转换成45×,这时显微镜的视野将会有什么改变?

探究乐园

  1.某同学说他将一根头发丝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看到了被放大了的头发丝的内部结构。你认为这种说法可信吗?如何检验你所作出的判断?

2.下图显示显微镜操作的步骤,据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1)图1所示的是    。该步操作的目的是使    在同一直线上。

(2)进行图2所示操作时,眼注视图示部位的目的是:            。

(3)三个图所示步骤的操作顺序是:    →    →    。

课堂延伸  


阅读课本上关于《从古老的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资料,并回答问题

(1)这段资料介绍了。


(2)显微镜至今已经经历了四代产品。四代显微镜的放大功能,用具体的

事例可以描述为:小昆虫    →    →细胞内部结构→    。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0

第2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复习指要:

            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

   生物圈   范围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

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5.gif        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产者—植物

                     生物部分   消费者—动物

              组成              分解者—细菌、真菌

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食物链和食物网: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生态系统中的

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有森林、草原、海洋、淡水、

生物圈是最大                        湿地、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

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典例解析:

例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D  )

   A . 池塘中的水草                 B. 池塘中的鱼

C. 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 一个池塘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既包括了某一地点的全部生物又包括了环境。A、B、C都只说了部分或全部“生物”,没有指出“环境”;只有D符合生态系统的含义。

答案:D

例2、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不是必需成分的是    (  B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水、空气等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要利用无机环境中的阳光、水、空气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分解者可以将这些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所以在理论上,没有消费者生态系统也能维持。

答案:B

例3、在“草→兔→鹰”这个食物链中,如鹰被大量捕杀,则草的数量会( C  )

   A . 增加                 B. 减少

C. 先少后多              D. 先多后少

解析:大量捕杀鹰后,兔由于天敌的减少会迅速繁殖增多,兔增多会使草减少,后来兔因缺乏食物、栖息地等而大量死亡,随着兔的减少草又会逐渐增多。

答案: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生态平衡问题。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正是由于这种制约,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才会相对稳定,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例4、为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李明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在甲和乙两个花盆中种了大豆,并对阳光、温度和水加以控制,请你为他提出意见:

花盆阳光温度
向阳处20℃充足
暗室20不充足

解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本题是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可变因素应该是阳光,其他条件则应相同。本题中却出现了两个不同条件:阳光和水。因此答案为:甲和乙都应保持充足的水分。

点评:在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时,应同时考虑两个原则:一是要设置对照,对照应有两组或两组以上;二是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0
基础训练: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界非常普遍的现象。

3.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其中主要成分是生产者,直接或间接依赖绿色植物生存的成分是消费者,把有机物归还无机环境的成分是分解者。

4、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而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它们往往是彼此交错连接的,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6、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7、(2005·内江会考)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请你补充完整。

                           植物————生产者


生态系统


                生物部分    动物————消费者

                            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8、以下不能作为资料收集的是( C )

   A、书刊、报纸                       B、图片、数据

   C、猜想、假设                       D、音像资料

9、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还应同时设计( D   )

   A .分组实验                      B. 重复实验

C. 独立实验                      D.对照实验

10、以下哪项不是仙人掌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 D)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有机物

11、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D  )

   A、阳光、温度                       B、空气、温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A )

   A . 温度                       B. 光照

   C. 湿度                       D. 土壤

13、海洋由浅至深依次生长着绿藻、褐藻、红藻,影响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

   A . 阳光                      B. 含氧量

   C. 海水温度                   D. 含盐量

      14、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  C  )

   A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 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15、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的活动影响生存环境的实例( A   )

   A . 银杏树在秋天落叶             B. 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

C. 草履虫能吞食有机质净化污水    D.蚯蚓的活动改良了板结的土壤               

16、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 C)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D、、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

17、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C  )

   A、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B、森林中的全部动物

   C、一条河流                   D、一块农田的全部农作物

18.自然界中,一种动物死亡不会影响其他动物的正常生活,是因为这些动物尸体会被    (  D  )

A.树叶覆盖              B.野狗争食   

C.大雪淹没              D.分解者分解

19.蜜蜂在找到食物后,会在空中跳“8”字摆尾舞招引同伴前去采蜜,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 )  

A.合作                   B.寄生   

C.捕食                   D.竞争

20.螳螂捕食,黄雀在后“描述的是(C )  

A.合作                   B.食物网   

C.捕食                   D.竞争

21.食物链中开始的生物通常是(  C  )

A.食草的动物                B.食肉的动物   

C.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D.腐生的菌类

22、下列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是    ( B  )

     A.青蛙捕食蝗虫        B.鸟吃草籽        

C.松鼠吃蘑菇         D.猫头鹰捕食鼠

23、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中递减,而农药残留在食物链中却( B  )

     A.少量增加        B.富集        

C.减少           D.不变

24.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是(  A   )

  A.人    B.绿色植物    C.高楼大厦    D.动物

25.下列哪些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C   )

  A.海洋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淡水生态系统

提高训练:

26、下列生态系统中,哪项不是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 C )

A、小麦田间的杂草                   B、管理小麦的农民

C、阳光                             D、小麦的害虫

27、人们经常看到一片圈起的土地,因长期没有旋工,逐渐变成一片协调的生态系统,你认为其原因是(  D   )

A、光照充足                          B、温度适宜

C、水分适量                          D、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8.假定地球上没有了阳光,温度仍正常,你估计最后灭绝的生物是    (  B  )

   A.绿色植物        B.分解动、植物遗体及败叶枯枝的微生物     

   C.植食动物        D.肉食动物

29.捕杀森林中的全部肉食动物后,鹿、兔等植食动物的平均奔跑速度将会   ( D  )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先减后增

30.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D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食物链


E        



F        


31.下列是温带草原上的部分生物,它们通过食物形成的联系如下图,请根据你掌握的知识把生物前的代号填人方格内。


A



C        



B        



D         




A.植物          B.鼠       C.蛇         D.鹰      E.食虫鸟         F.植食昆虫

32、玉米种子在适宜的外部条件下,就会萌发成幼苗。一般来说,影响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包括温度、空气、水分和光照。有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此提出了疑问,认为以上四种外部条件并非全部都是玉米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于是,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并查找了相关资料,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光照不是玉米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部条件。

下面请你根据该同学的探索与假设,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假设,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材料用具:培养皿2个,纸巾若干,玉米种子若干等

方法步骤:

(1)         取2个培养皿,编为A、B两组。

(2)         在2个培养皿上各放入几张纸巾,并在纸巾上各放入10粒玉米种子。

(3)         每天洒入少量的清水,使纸巾湿润。

(4)         将A组放在有光照的室温下培养,B组放在无光照的室温下培养。

预测结果:一段时间后,A、B两组培养皿中玉米种子均萌发。

实验结论:光照不是玉米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部条件。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0
第三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

一、知识结构:

人体物

质和能

量来源

于食物





二、内容简介:

通过第一单元一、二两章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人类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环境中获得的。本章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二级主题“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 的具体要求,安排了饮食与营养、营养物质的作用、合理的膳食、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等4节内容。第一节、第二节内容的安排主要运用案例学习、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六种营养成分以及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第三节的内容通过反思学习,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反思和修订自己的食谱。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第四节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关注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本章教材通过“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和“验证食物含有能量”的实验,以及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等活动,还有讨论交流、资料分析、“DIY”等活动的安排来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在知识呈现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精选了知识内容,将一些探究活动所需要的,但不是必须掌握的内容,放在了“信息库”中,例如“营养成分表”、“小肠的特点”、“证明几种消化液消化作用的实验方法”等,为学生学习、反思提供了资料;在第一节、第四节中的“提示”、第二节中的“超链接”、第三节中的“小资料”等栏目,都是作为辅助板块,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这样的内容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力求从人与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有关营养的话题,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又体现了本套教材“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的核心思想。

第1节                                               饮食与营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资料分析、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认同人类生活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的其它生物。

二、教材分析:

人是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人与环境、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第5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中提出: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其中第一个具体内容标准是: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开篇,安排了“选购三餐食物”的活动,这一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从生长发育、学习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入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饮食习惯来选择食谱,并将食物初步分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从自己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反思学习打下基础。“鉴定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食物中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生活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的其它生物。这个实验中,学生除了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说出食物中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材在此增加了“提示”栏目,补充相关知识,同时在“信息库”中也安排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有关内容,为学生突破难点提供支撑。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难点是:对“鉴定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实验的现象的分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0

课时建议:本节教学安排1课时。安排策略如下表
方案1方案2
1、从教材的表格中选取搭配三餐食谱。2、讨论并记录:选择食物及搭配的理由。3、阅读分析:信息库“常见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和能量”,尝试将选择的食物进行分类。4、根据教材安排的实验材料,鉴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5、阅读信息库中“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归纳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1、游戏: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拖动的方法或者制作写着食物名称或画着食物形象的图片彩色卡片让学生来选取搭配三餐的食物。并记录下各自的食谱。2、讨论并记录:选择食物及搭配的理由。3、根据选择的食物,分组选择不同的食物,实验鉴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并根据实验现象,尝试将选择的食物进行分类。4、教师给学生提供其它鉴定食物营养成分的方法,指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食物中的其它营养成分。5、根据3、4的实验结果,归纳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

三、活动指导:

“选购三餐食物”:

教师可以运用本章的导语,或生活中的俗语,如“人是铁,饭是钢”,从人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入手,提出问题:我们从食物中得到了什么?也可以联系第一单元中生态系统的知识提出问题:作为消费者的人,通过摄取食物,从环境中获取了什么?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如展示人的生长、运动、进食的图片、动画等直观材料来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关于“三餐食物的选购”:可以从教材的表格中选取搭配三餐食谱,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拖动的方法或者制作写着食物名称或画着食物形象的图片彩色卡片让学生来选取搭配三餐的食物,并讨论并记录:选择食物及搭配的理由。

“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

教材选取了生活中经常食用的食物:馒头、鸡蛋、花生作为“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的实验材料,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当地的饮食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食物作为实验材料,如米饭、鸡肉、奶油、青菜等。因七年级学生不具备三种有机物的有关物理化学特点的知识,比如淀粉遇碘液变蓝、蛋白质遇高温凝固等知识,教师应在实验前指导学生阅读“提示”栏目和“信息库”中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食物中除了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外,还含有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其它的易于操作的鉴定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食物的各种营养成分。

4.食物中维生素C的鉴定

蓝色的2,6-二氯酚靛酚鉴定液遇维生素C会变成无色。

取一个水果,压取少量汁液。吸一滴蓝色的2,6-二氯酚靛酚鉴定液,滴在一块白色的瓷板上。再用另一支干净滴管吸取果汁,并慢慢地滴加到上述鉴定液上,同时用一根解剖针搅拌混合液,直到蓝色鉴定液变成无色。可以用这种方法通过对比蓝色变成无色的时间来比较两种不同水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1

第2节                                  营养物质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主动构建知识,发展实验观察、调查分析等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合理膳食对人体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关于“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课程标准没有作具体的要求,但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通过摄取食物从环境中获得了营养物质,有进一步探究“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的兴趣和欲望。而且在课程标准的二级主题“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中,有要求学生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的内容标准。学生必须对食物的主要作用有所了解才能完成这一学习内容。

教材从营养物质构造我们的身体、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这三方面来概括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教材仍然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如青春期身高体重的增长来得出结论:营养物质构造我们的身体;通过对“运动后我们需要更多的食物吗?”的调查活动以及对调查结果的讨论分析得出“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的初步认识,根据课标关于“人体生命活动中的能量供给”的二级主题中“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的活动建议,教材安排了“验证食物含有能量”的实验,指导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用数据来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使学生领悟到实验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关于“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的图片资料,本章信息库中也提供了有关各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的认识。

因为学生没有学过“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等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困难。教材对能量的概念、不同有机物的热价作出了阐述,“超链接”栏目对能量的形式也作了说明,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主要作用。难点是:实验“验证食物具有能量“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本节建议2课时。具体安排策略如下表:
方案1方案2
第一课时1、谈一谈:进入青春期后身体的变化:身高体重增长、食量大增等。2、调查:运动后饥饿感是否增强?4、分组实验: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3、对调查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营养物质构建身体、提供能量。1、小品表演、课件展示营养物质对人体作用的案例。2、分析讨论,作出假设:营养物质构建身体、提供能量。3、调查活动、展示课前查找的资料,讨论交流,证明假设。4、分组实验: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
第二课时1、解读食品成分表:学生自带食品包装袋,解读食品成分表,分析除了三类有机物外,食品中还有哪些营养物质。2、讨论交流:阅读信息库中有关食物的营养物质的内容,分组讨论:各种无机盐和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认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1、讲故事、演小品或多媒体展示:饮食中缺乏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导致的疾病。2、分析资料: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阅读信息库中有关食物的营养物质的内容。3、分组讨论,各种无机盐和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认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1
三、活动指导:

营养物质构建我们的身体、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案例学习:

进入青春期以后,学生的身高体重迅速增长,进入了生长发育的又一个高峰,教师应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生活中,体现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的实例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学生描述自己进入青春期后身高、体重的变化及食量的变化,分组调查运动后饥饿感和食量的变化来分析推理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小品表演和图片展示等方法呈现其它的生活情境,如不吃早饭上学,课堂上感觉头晕眼花,四肢无力;长期生病的人因为胃口差,吃不下东西而逐渐消瘦;因为战乱和自然灾害而处于饥饿状态的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非洲难民,通过这些生活中的案例,引导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营养物质构造我们的身体、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

实验观察“验证食物具有能量”:

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寻求问题的答案需要一系列证据,通过案例学习和调查活动作出的判断有待进一步论证。教师在组织实验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实验准备:将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选出组长,并分工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和发言,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但都应该是干燥的,重量都是1g。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也就是实验材料的不同。

2、结果分析: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结果:⑴燃烧相同重量的不同实验材料,都使锥形瓶内的水温升高。⑵燃烧相同重量的不同实验材料,水温上升值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⑴食物中的有机物燃烧时分解释放出热能使水温升高,说明食物中含有能量,营养物质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⑵因为不同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不同,所以燃烧时释放的能量不同,含脂肪丰富的食物含的能量较多。

2、实验中的注意点:不能直接接触锥形瓶底,否则温度计上显示的刻度不准确。可用橡胶塞打孔后将温度计固定在水中。

3、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进一步探讨与拓展 :

分析花生种子燃烧中释放出的能量可能通过哪些途径损失掉? 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认识到在将来自己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减少误差,以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资料分析:

利用教材中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的图片资料,以及教师或学生准备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分析营养成分表,调查这些食品的主要成分,进一步了解食物中除了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外,还含有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它们对维持人体的生命和健康都起着重要作用。信息库中提供了有关各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的资料,教师课前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分专题查阅资料,或者询问专家,收集各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的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资料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的认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1
第3节 修订自己的膳食安排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合理膳食的原则,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能力目标:1.通过“修订自己的膳食安排”,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反思、评价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改善和规划生活的能力。

情感目标:1.在交流、反思、评价活动中,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形成虚心学习,完善自我的品质。

2.在为家人制定科学食谱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基于本章的第一节“选购三餐食物”、第二节“营养物质的作用”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本节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自己日常的饮食结构是否科学?什么样的饮食结构才是科学的?使学生在了解合理膳食的原则的基础上,学会制定合理的食谱。

本节“小资料”栏目向学生提出了科学合理饮食的建议,在“将设计的食谱修订得更加合理”的环节中,介绍了科学膳食的原则,“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食物金字塔”的图形和文字提供了科学饮食的方案。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解读和分析资料,了解科学膳食的原则,通过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反思、如何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习在反思和评价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结论。

其次,是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学会尊重和欣赏别人,学会表达和展示自己,树立自信心。这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将是大有裨益的。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解决真实世界里的问题是本套教材编写的目的之一。本节教材的设计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决策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将设计的食谱修订得更加合理”的环节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本节教材“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食物金字塔”的有关内容,归纳出科学饮食的几个原则,再运用科学饮食的原则指导修订食谱,这对学生资料分析、归纳、反思等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评价、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难点是:解读“食物金字塔”,修订形成科学合理的食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1

本节建议1课时。具体安排策略如下表:
方案1方案2
1、阅读“小资料”,解读“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食物金字塔”,讨论归纳合理膳食的原则。2、对照合理膳食的原则,学生在小组内对在第一节中选择的三餐食谱进行自评和互评,进行修订,推选一份最佳食谱。3、每组将本组最佳食谱在全班展示,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评价、修改和完善。1、在网络教室,登陆有关网站,如三九健康网/健康饮食/营养饮食指导,查阅资料,明确科学饮食的原则。2、学生独立反思自己的食谱,进行修订。3、通过该网站的“食物能量计算模块”来检测自己修订的食谱是否合理科学。4、公布自己修订好的食谱,通过BBS等方式,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三、活动指导:

“反思你的一日食谱”:

教师可组织学生先阅读“小资料”,以及教材中有关合理膳食原则的描述,解读“科学技术社会”中的“食物金字塔”,再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分组表达交流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归纳出科学合理饮食的原则:①食物中各类营养物质的种类要全面,比例要适当。②每天早、中、晚三餐的热量分配要合理,全天的热量要适当。③饮食要粗细搭配,食物品种要多样化。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反思和修订自己的食谱,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照教材P50表格《常见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和能量》,分析自己在第一节中选择的三餐食谱,说出自己从这些食物中获得了哪些营养物质?算一算各类营养物质各占的比例是多少,算一算三餐热量的比例是多少以及这一天从食物中大约获得了多少能量。记入自己的表格中。

教师组织学生对照自己归纳出来的科学合理饮食的原则,和自己的食谱再次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前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给出要求:①对自己最初的食谱进行反思。②对同组同学的最初的食谱进行评价,指出不科学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③修订自己的食谱,并将自己修订的食谱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小组再次进行评价。④每组推选出本组最佳食谱在全班展示,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评价、修改和完善。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及时的指导。

学生对食物的重量单位缺乏生活体验,比较难以确定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是否适当,教师可以展示一定重量的各种实物给学生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这节课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进行教学。),有着丰富的关于科学饮食的资料,在网络教室,学生可以查阅资料,对自己的食谱进行反思和分析,最后,还可以通过该网站的“食物能量计算模块”来检测自己修订的食谱是否合理科学。

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拓展应用,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洋快餐的营养结构是否科学?不吃早饭对身体健康有何影响?菜吃得多了就可以不吃主食了吗?让学生学会用所学到的知识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觉改变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2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尝试自己制定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研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情感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删除了一些“难、繁、偏、旧”的知识内容,如牙齿的结构及保健、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消化酶的作用、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过程等。消化系统结构上的一些内容,比如胃、小肠、肝脏等知识、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等作为帮助学生实施探究的辅助资料,放在信息库中。

教材以图片(食物消化示意图、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过程示意图)以及文字内容(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吸收的概念和过程)直接呈现了相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图片和文字信息,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并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教材中的第四个探究,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制定探究计划”,学生需通过讨论,确定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材料用具、实施步骤等,具有一定难度。这个探究活动,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懂得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常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制定探究计划。

本节建议2课时。具体安排策略如下表:
方案1方案2
第一课时1、资料分析: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图文资料,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消化、吸收过程。2、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消化系统的各器官和各种食物,演示消化吸收过程。4、学生间进行评价,进一步说明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完成讨论题。1、观看录象,或在网络教室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消化、吸收过程。2、完成讨论题。3、讲故事,写短文,以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一种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第二课时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2、联系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提出假设。3、分组制定计划,通过收集资料、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4、各组交流各自的探究计划、实施过程,得出结论。  1、角色扮演:医生给消化不良的病人症治。(扮演医生的学生课前课前查阅资料、去医院调查、向医生询问,了解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2、扮演医生的学生向同学介绍探究方法和过程。3、学生交流归总结,得出结论。4、学生讨论:其它的探究计划,课后可继续探究。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2
三、活动指导:

食物消化吸收的部位和过程:

课前,教师可准备有关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主要通过资料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消化吸收过程形成初步认识。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及“信息库”中文字和图片资料,与日常生活的体验相结合,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将书本知识理解、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在交流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不要照本宣科。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问题,如在回答讨论题中“人体的消化器官从上到下顺序是怎样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身体或模型,指出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名称,或以让学生画消化系统的简图的方法让学生描绘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在回答讨论题中关于食物的消化吸收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一餐为例,或某种食物为例,说出营养物质在消化系统内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或者以表演小品或讲故事的形式以拟人化的方法来介绍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这样,抽象的知识可以变得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关于“食物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部位——小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信息库”中的资料,来“动手做”,由学生来设计小制作方法,来证明小肠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消化和吸收的面积,证明小肠是最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

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本节的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重点在于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暴食暴饮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形成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根据教材的提示,学生可以运用搜集和分析资料、实验探究、向医生等专家咨询等方法来进行探究。这个活动的实施有部分需要在课外完成,教师要注意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学习资源,比如开放计算机教室、实验室、为学生联系有关专家等,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不仅重视结果的呈现,更加要重视给予学生必需的过程性指导,同时,提醒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在交流表达时,注意尊重同学、耐心倾听,互相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如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消化吸收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学习。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网址、或指导学生运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运用网络来收集信息。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2

第八章    人体的营养

重点知识:消化系统、

本节需记忆的图:8-4、8-7、8-8、8-10

第一节  人类的食物

一、食物的营养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

1、三大产热物质(供能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成紫色反应)

3、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退色反应)

二、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

1、水:占体重的60%—70%。

2、无机盐:占体得的4%,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

           钙和磷是构成骨格的重要成分。主要来自豆类等食物中。

          儿童缺钙——患佝偻病    成年人缺钙——患骨软化症。

3、糖类:人体的主要的能源物质。 主要来自谷类和薯类食物中。

4、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主要来自瘦肉、蛋、豆类食物中。

5、脂肪:常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主要来自肉类、花生等食物中。

6、维生素:
    种类缺乏症食物来源
脂溶性维生素A夜盲证动物肝脏、胡萝卜(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
维生素D佝偻病、骨软化症鱼肝油(促进钙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B1脚气病糙米、种子皮
维生素C坏血病水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2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

1、消化管(从上到下):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它具有容纳、磨碎、搅拌、运输的功能。

2、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1)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2)胃腺——胃液(强酸性)——(胃蛋白酶)——(初步分解蛋白质)

             胃液——(过多)返酸胃痛、(过少)消化不良。

(3)肝脏(人体最大的腺体)——胆汁——(脂肪有作用)

                       胆汁(通过胆管)à小肠

(4)胰腺(狭长而扁平)——胰液——(蛋白质、脂肪)——胰管à小肠

(5)肠腺——肠液——(与胰液、胆汁共同完成消化作用)——(稀释)

二、食物的消化:

   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消化需要的条件(温度和酶的作用)

1、口腔内的消化:牙齿:切断、撕裂、磨碎;舌:搅拌。

2、胃内的消化:

胃吃不开囊状,食物在此处停留4——5小时。

3、小肠内的消化:

     淀粉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最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1、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2、

口腔和食管——几乎没有叫收养分的功能。

   胃——能吸收部分水和酒精。

   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小肠——能吸收大部分的营养物质

**3、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细长,内表面有很多环行皱襞,皱襞上的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3

第三节  合理膳食

1、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2、一天的热量标准一般为3:4:3


第九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重点知识:心脏与血液循环

本章需记忆的图:9-6、9-11**(会画)

能写出液血液循环述径及说明血液变化***

第一节  血液

一、血的组成和功能

1、血液——血浆(55%)、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浆:黄色半透明液体

水(91%——92%)、蛋白质(7%)、葡萄糖(0.1%)、无机盐(0.9%)

        主要功能: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

**3、血常规化验常说明表(红细胞和血细胞由骨的红骨髓产生)
检查项目形态结构正常参考值功能病症
红细胞(RBC)无细胞核、圆饼状男:5.0×1012个/L女:4.2×1012个/L运输氧的功能数量过少引起贫血,多吃一些蛋白质和铁含量丰富的食物。
血红蛋白(Hb) 男:120——160g/L女:110——150g/L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底的地方与氧分离。
白细胞(WBC)有细胞核结构多种(4—10)×109个/L防御和保护作用发炎时,数量会增加。看医生,遵医用药。
血小板(PLT)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1—3)×1011个/L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4、血液的作用: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5、血清与血浆比较: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是黄色透明的液体。

   纤维蛋白与血细胞构成了血块。

6、动脉血:血液中氧含量丰富,颜色鲜红。

   静脉血:血液中氧含量底,颜色暗红。

二、血量、输血和血型

1、成年人的血量为体得的7%——8%。一个人一次失血不超过血量的10%可以自身调节恢复正常,但失血超过30%就会危及生命。

2、输血:是将献血者的血液输入失血者体内。输血前应对受血者和输血者进行血型鉴定,一般而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输血时若血型不合,受血者体内红细胞会凝集成团。)

3、人类最基本的血型是ABO血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

4、血型鉴定表:
受血者献血     血型者血型A型B型O型AB型
A型-++-
B型+-+-
O型----
AB型+++-

注:“+”表示有凝集反应,不能输血。“-”表砂无凝集反应,可以接受。

5、大力提倡无偿献血:

  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为200——300ml,占总血量的5%。

  为了保证献血者质量和献血事业进行管理,全国人大通过了《中会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3
2节   血液循环

血液能按一定的方向不停流动是由心脏和血管决定的。

一、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类型分布功能结构特点
管壁弹性管腔血流速度
动脉身体较深处把血液从心脏送往全身速度快
静脉身体深层或浅层把血液从全身送回心脏较薄大(四肢血管内有瓣膜)速度慢
毛细血管全身各外血液和组织细胞在此进行物质交换极薄(仅由一屋上皮细胞构成)极小极慢(只允许红细胞成单行通过。

二、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

1、收脏的结构:心脏主要收心肌组成。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记意图9—11)


血液流动有一定方向,这是由于心房与心室这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

2、心脏的功能。(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心肌收缩时,血注进入动脉,流向全身;心肌舒张时,血液由静脉流回心脏。

3、心率、心输出量

  (1)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收率。(75次/分)

  (2)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叫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它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

  (3)心动周期(0.8S):心肌在每个心动周期中都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并使血液可以充分流回心脏,为下一个心动周期输出血液做好准备。

4、心脏的锻炼:(P41)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心脏搏动有力,每搏输出量比一般人要大,安静状态下的心率比一般人慢。


三、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à全身动脉à全身毛细血管网à各级静脉à上、下腔静脉à右心房

  (血液变化:由动脉血à静脉血)

在体循环中,血液流经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注与组织细胞发生物质交换,将运输的氧和营养物质供给细胞利用,同时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2、肺循环:右心房à肺动脉à肺部毛细血管网à肺静脉à左心房。

  (血液变化:由静脉血à动脉血)

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肺泡内的气体发生交换,肺泡内的氧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3、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通过心脏连通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

   血液循环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运来营养物质和氧,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四、血压与脉搏

1、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2、我们常说的血压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3、血压的表示方式为:收缩压/舒张压

4、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经常超过18.7KPa或者舒张压经常超过12KPa,就认为是高血压。若收缩压经常低于12KPa或者舒张压低于6.7KPa,就认为是低血压。

5、脉搏:正沉吟人每分种脉搏的次数与心率相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3
第十章  人体的能量量供应

重点知识:呼吸系统

第1节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本章需记忆的图:10-3、10-4、10-5、10-7、10-8

****自画气体在体内的流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肺通气、肺泡内换气、血液中运输、组织内换气)

一、食物中储存能量

1、热价: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

2、糖类:17.15KJ

   蛋白质:23.43KJ

   脂肪:38.9KJ

3、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其次为脂肪。

二、细胞通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1、生物细胞体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第2节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

一、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系统

1、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2、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肺:是人本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3、鼻——鼻腔(算黏膜——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黏液腺):使吸入鼻腔的空气空得温暖、湿润。

4、咽和喉

   (1)咽: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2)喉:由软骨和声带组成。

5、气管(支气管):由C形软骨支撑,管壁上有黏液腺,分泌的黏液能粘住灰尘;管壁内表面有纤毛,纤毛摆动将黏液推向喉的方向,通过咳嗽排出体外。(痰)

***6、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完成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

     肺泡壁很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肺泡外表面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这些特点有助于进行气体交换。

二、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就是通常所说的呼吸(肺通气)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3

2、呼吸运动通过改变肺内气压引起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呼吸运动肋间外肌膈  肌胸廓前后径、左右径肺容积肺内气压气流方向
吸气收缩增大被动扩张增大变小(低于外界)外界à肺内
呼气舒张缩小弹性回缩缩小增大(高于外界)肺内à外界

三、肺的换气(气体扩散)

1、肺的换气是指肺泡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这个过程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2、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使静脉血转变为动脉血。

四、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人体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而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

五、组织气体交换:(气体扩散)

1、组织气体交换是指血液与细胞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这个过程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2、血液与细胞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使动脉血转变为静脉血。


第十一章   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重点知识:泌尿系统

本章需记忆的图:11-1、11-2、11-4、11-5、11-6、11-7

会画尿液形成示意图****

第1节  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

1、排泄: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注:排便不是排泄)

2、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

汗液:部分水和少量无机盐、尿素。(所以有汗臭味)

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水分。

泌尿系统: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人体的代谢废物主要以尿液的形成排出)

3、排泯的意义:

  可以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可以调节体内水与无机盐的含量平衡,维持细胞生活的稳定,保证体内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第2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1、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

2、肾脏的结构:

   (1)肾门:是肾静脉、肾动脉出入肾脏的以及输尿管与肾脏连结的部位。

2)皮质:毛细血管丰富。   髓质:颜色较浅。  肾盂:肾脏中央空腔。

3、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个部分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

4、肾小球:是一个血管球,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由出球小动脉流出肾小球。

  肾小球和肾小囊主要分部在肾脏的皮质部分。

二、输尿管、膀胱、尿道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三、尿的形成

1、血液((水、无机盐、尿素、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

àà肾小球的滤过(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

àà在肾小囊腔形成原尿(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àà肾小管重吸收(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

àà形成尿(水、无机盐、尿素、尿酸等)

2、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比较
蛋白质葡萄糖尿素尿酸无机盐
血浆900—93070—8010.30.049.0
原尿970微量10.30.049.0
尿液950001.80.0511.0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3
四、尿的排出:

肾脏(产生尿液)àà输尿管àà膀胱(暂时贮存)àà尿道(排出体外)

五、泌尿系统的卫生:

1、每天应该喝适量的水。

2、一旦有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

3、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洁卫生。

六、排尿的意义:

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



第3节    皮肤与汗液分泌

***一、皮肤的结构(皮肤也是代谢废物的器官)

1、记忆皮肤的结构示意图。

2、皮肤的附属物:毛发、汗腺、皮指腺、指(趾)甲等。

3、表皮:由上皮组织构成。没有血管。分角质层和生发层。

     角质层:防止体内水分过分散失。脱落的细胞称为皮屑。

     生发层: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

4、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二、汗液的形成与分泌:(对体温调节有作用)

1、汗液是在汗腺中形成的。

2、汗腺:分泌部和导管两个部分。

3、当环境温度较高时,汗腺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细胞从血管中吸收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形成了汗液。



****第12章    人体的自我调节

重点知识: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本章需记忆的图:12-2、12-312-7、12-9、12-11、12-12、12-15

人体的自我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第1节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人体内的调节过程十分复杂,其是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起着最为主要的作用。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1、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小脑(维持身体平衡);脑干。

                 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二、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1、神经元模式图:**

(1)一个神经元由胞体和突出组成。胞体是代谢中心。突起适合沿一定方向传导冲动

(2)突出分树突(多个)和轴突(一个)。

(3)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

(4)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入套在外面的髓鞘称为神经纤维。

2、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集中出现的部位叫神经节;由一些神经元突出集合成束、外被结缔组织膜组成的结构叫神经。

3、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集中出现的部位叫灰质。大量神经元突起成束聚集之处称白质。

4、在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汇集在一起的结构叫做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里)

三、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1、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反射。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冲动。

传入神经元:将冲动传入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对冲动进行分析,再发出冲动。

传出神经元:将神经中枢的冲动传到效应器。

效应器:作出反应。(运动神经元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神经系统就是通过每一个具体反射活动来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4

四、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比较: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反射的形成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参与反射的中枢大脑皮层下的脑干和脊髓大脑皮层
神经联系固定、不会消退暂时,可以消退。改建重组
实例“吃梅止渴”“望梅止渴”、“想梅止渴”

五、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

1、在大脑的表面呈现许多的沟和回,这使大脑的实际表面积要比平滑的外形大许多。

2、大脑皮层就是大脑表层的灰质结构。有极大数量的神经元(数目可达140亿)。

3、大脑皮层居于最高级中枢地位,它的生理活动叫做高级神经活动。

4、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神经调节方式,但能够对文字和语言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是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本质特征。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连同其辅助结构就称为感觉器官。

一、眼与视觉

1、眼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

2、眼球的结构:

眼球:(眼球壁、内容物)

(1)眼球壁:外膜:角膜——无色透明;巩膜——白色不秀明、支持和保护作用。

            中膜:脉络膜——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暗室,防止光的在眼球内产生折射)

                  虹膜——围成瞳孔。      控制瞳孔的开大、缩小。调节进入

睫状体                  眼内光线的多少 。

            内膜:视网膜——(视细胞)光的感受器,与视神经直接相连。

(2)内容物:房水:稀薄的液体。

            晶状体:富于弹性的凸透镜。(对进入眼球内的光产生折射)

            玻璃体:较脆弱的胶冻状物。

****3、视觉的形成:

  物体反射光线àà角膜àà瞳孔àà晶状体(折射)àà视网膜(成像,产生神经冲动)àà视神经(传导)àà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近视与远视、假性近视。
晶状体眼球前后径成像位置矫正
正常眼正常正常视网膜上
假性近视曲度过大正常视网膜前方注意用眼卫生
真性近视曲度过大过长视网膜前方凹透镜
远视眼弹性小过短视网膜后方凸透镜

二、耳与听觉

1、耳是听觉器官,卫的结构也就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2、耳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1)外耳: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送声波)

  (2)中耳:鼓膜(产生振动)、鼓室、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

  (3)内耳: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半规管(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3、听觉的形成:

声波àà外耳道àà鼓膜(振动)àà听小骨àà耳蜗(冲动)àà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导)àà大脑皮层(听觉中枢)àà听觉形成。

4、咽鼓管:连接咽与鼓膜之间的小管。

           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4

三、嗅觉与味觉

1、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配套顶壁,叫做嗅黏膜。

2、仔细辨别气味时,我们往往会做出短促而频繁的吸气动作。

3、当患感冒时、鼻炎时,可能造成鼻腔通气异常而使嗅觉功能产生障碍。

4、人的嗅觉很容易产生适应性。

5、味觉的感受器叫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间和侧缘。

6、四种基本的味觉:酸(舌两侧)、甜(舌尖)、苦(舌根部)、咸(舌侧前)。

7、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等处觉非常敏感。

8、冷与温的感受分别由不同的感受器来引起。

**第三节   激素调节

一、内分泌系统(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组成内分泌系统)

1、内分泌腺:无导管,其分泌物可进入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如垂体,肾上腺、胰岛、性腺。

2、外分泌腺:有导管、细胞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去。如:唾液腺,胃腺,肠腺等。

3、激素: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

二、四类激素的对比
激素种类产生部位生理作用缺乏(过多)时引起的病症
生长激素垂体调节人体的生长变化规律(身高、体重)幼年期过多:巨人症不足:侏儒症
成年阶段过多: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婴、幼儿时期过少:呆小症(智力低下)
成年人不足:甲状腺功能低下。过多:甲亢
胰岛素胰岛降低血糖浓度缺乏时,形成糖尿。
性激素性腺促进相应的男女生殖器官生长和发育的显著作用,同时还能够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三、相关知识点:

1、甲状腺的合成需要碘:如果碘不足会患甲状腺增生肿大(大脖子病)

  补充:食盐中加碘;含碘丰富的海带等海生植物。

2、胰腺包括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

   外分泌部:胰液,通过胰导管输入十二指肠。

   内分泌部:胰岛素(当人体的胰岛素过少时,可采用注射胰岛素制剂)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4
第十三章    健康地生活

重点知识:免疫系统

第一节   健康及其条件

1、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了健康的范畴。

一、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膳食合理、合理用药、拒绝吸烟、酗酒、吸毒)

1、青少年每天的睡眠时间应为8——9小时。

2、吸烟、酗酒、吸毒是当今社会的三大公害。

3、过量饮酒便是“酗酒”,会导致酒精中毒。急性酒精中毒——醉酒。慢性酒精中毒——脂肪肝(肝硬化)。

4、长期吸烟引起肺癌。联合国将每个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5、国际禁毒日:6月26日。

二、创建健康的环境(居室环境、水环境)

1、人类活动是水污染的主要根源。

2、二氧化碳——地球表面的温度显著升高,产生温室效应。

   一氧化碳——在笼罩在城市上空烟雾的主要成分,影响人的呼吸道。

   二氧化硫——污染大气,形成酸雨、酸雾,腐蚀某些合成纤维及金属设备,引起并加重呼吸器官疾病。

(P107)

**第二节   预防传染病

1、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2、病原体(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的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一、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患者、携带者)

(2)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和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生物媒介传播。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2、预防:(三种办法,任一个都可)

(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所告、早诊断、早隔离、彻底治疗、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方法)

(3)保护易感人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例举几种常见的传染病(P110-112)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4

第三节  人体免疫

1、免疫:是人体的和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外来侵害物质,以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护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先天就有的,不是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是机体与外来侵害物接触之后才获得的免疫特性,不能、遗传也不能获得持久免疫。
特点不同点遗传性;自发性;非特异性;相对稳定;获得性;针对性;可变性
相同点共同特点是排除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维护人体的健康。
例子皮肤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作用;……天花患者产生的抗体;……

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是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主要由免疫组织器官、免疫细胞组成。

**4、抗体:是自身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由淋巴细胞产生)

5、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6、免疫反应是对身体的一种保护反应,但当人体抵抗原的功能过高时,会对进入人体的某些药物或食物成分发生过敏反应。

7、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依据国家对消灭传染病的要求,要易感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其目的是,能有效地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8、“四苗”常规接种(P113)

第四节   当代主要疾病和预防

1、当代主要的疾病:心血管病、癌症。

2、与心血管病有关的三个因素: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

(P116-117)

第十四章    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

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土地是人类赖发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上陆地面积仅点29%,并且点陆地面积的50%(一半)不能供人类利用。

2、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核心作用。

3、保护、恢复、扩大森林资源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是维护生物圈稳定的根本性措施。

4、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排入环境,使环境恶化。

5、酸雨:雨水的PH值小于5.6即为酸雨。

        主要是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产生的二氧化硫。

        防治: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第二节    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

1、生物圈保护的中心目标:在于保持各种生态环境有健康,维持人类和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2、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调查、监测、评价和预测,是保护生物圈的前提。

3、空气质量监测一般包括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的监测。

4、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科学管理,首先要制定有关政策和法规。要禁止对森林和草原植被的破坏;要防治污染。

(对生物资源的保护要加强法制管理和科学管理。)

5、实践表明,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实施大型生态工程是恢复和改建生态环境的重大有效措施。

6、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面积约点国土面积的14%。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1-18 12:15
部分实验:

1、(P3)蛋白质的检测。维生素C的检测。(只能选用液体材料)

2、(P1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唾液中的淀粉酶净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3、(P29)观察血细胞。

4、(P39)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

     水蚤心脏搏动是有节律的,人的心脏搏动同样是有节律的。

5、(P54)呼吸运动的模型。(参看练习册)

6、(P103)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在放有水蚤的水滴中加几根脱脂棉纤维可以限制水蚤的活动范围。并且要多做几次实验。

7、(P108)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卵。

    蛔虫卵呈圆形或椭圆形、棕黄色、外面有一层波状膜的小体就是蛔虫卵。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