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行动研究案例
[打印本页]
作者:
星空
时间:
2009-1-20 18:38
标题: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行动研究案例
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肖梁
一、背景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承担的是学校“小学课改中学生自主性教育行动研究方案”中子课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阅读”行动研究任务。创设怎样的情境,在什么地方创设情境,创设这样的情境会有怎样的效果,是我们组在自主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我备课组由肖梁、刘芳、周红晴和张磊四位教师组成,平均年龄不到25岁,最年轻的张磊老师只有19岁。大家对提高各自的教艺水平都有迫切的要求。开始研究前,我们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倾听了专家、领导的多次相关讲座,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落实到每堂课的准备和研究上,就需要教师们坐下来,重视组内的合作。
二、案例
以本学期张磊老师执教校内行动研究研讨课前,组内开展的行动研究过程为例。
2004年2月13日,张磊确定执教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设计之前,张磊阅读了大量有关创设情境的理论及课例资料,分析了教材,在分析中她这样写到: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本文情感强烈,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之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从这段文笔流畅的分析中可以感觉到张磊钻研教材的用心之深。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结合我组的课题研究方案,张磊在教案的一稿中,尝试采用多种情境创设的方法,比如多个有关和平的音乐片断的引入就可以看出年轻教师设计时的大胆创新及对文本的独特解读。
2月19日,备课组对张磊教学设计一稿进行第一次对话反思。小学教师一天的工作是繁杂的,特别是我们四个教师中三位是班主任,一位是大队辅导员,要处理的事情、要承担的教务一天内都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在平时,我们很难得有一段半小时以上整块的时间来教研,但在这一天,我们四个人非常默契地坐在一起,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六点一直在围绕张磊的课在交流。虽然不断有别的事情的打搅,但讨论的思路没有断过。反思中张磊首先向课题组成员说明了研究的内容和设计理念。从她的介绍中,我们三个人都感觉得到张磊的观念新,准备的内容丰富生动,但设计缺乏主线,用周红晴老师的话说,就是少了“一个拨人心弦的点”。这个点在哪里,我们也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大家开始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入到了对课文的重新阅读与理解中。一开始,我们的思路落在了“认识雷利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而体会烈士的品质上”,也确实从课文中找到了描写雷利爸爸的三个主要的点,如“雷利爸爸‘临行’、‘回来’及他的出色才华”,以此来教育学生要珍视和平,其中穿插音乐的渲染、图片的烘托及学生呼唤和平的语文活动成果。于是我们开始修改教案。修改完毕后,继续交流,刘芳老师在听了之后,她觉得这不像是一堂语文课,倒更像思品课。这个意见马上得到了周红晴的响应,她觉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太“轻”了,再加上后面语文活动的开展,形式上的东西一多,使得这堂课显得更像语文活动课。理解了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不能让学生马上就能想到和平的珍贵,从而采取行动,这样设计感觉好像是从课文里“跳进跳出”。张磊、肖梁、周红晴分别将课文朗读了一遍,听的老师重新体味。我们四个人非常喜欢听《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与课文非常贴切,于是在朗读时一个老师读,一个老师哼着歌,不知不觉,我们沉入了课文向我们传递的情感中。读完后,周红晴对张磊说:“你能体会到雷利同学的心情吗?他失去的是自己深爱的父亲,他非常的悲痛。这种感受只有失去了父亲的人才能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灾害不一定能让孩子共鸣,但永远失去挚爱的亲人,却更能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周老师说出了埋藏心底的感受,这份真诚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肖梁和刘芳接过话头,表达了自己的意见:“雷利思念自己的父亲,思念父亲临行前说过的话,思念父亲回来的情景,思念父亲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因为思念,所以悲愤,他才会在信中写下‘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才会写下‘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话。”我们惊喜地发现新的设计已经形成。这时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但我们都没有要回去的意思,怕思路因此中断,而是进行了又一次修改,至此教学方案确定。事后很长时间,我们都对这一天经历的“八小时疲劳轰炸”记忆犹新,那“你读我配”的情景不论多久都能深深刻在各自心里,周红晴老师说“这是我们四个人到老了以后都能回想起的最浪漫的事。”,在这八小时里,我们经历了行动研究的攻坚阶段,此前的教案里虽已经有很多亮点,比如对人物的拓展和实事的增补,活动的交流,听起来让人感觉热热闹闹,可是却不像语文课。于是我们四个人坐下来,一遍遍朗读课文,细细体会,反复争论,终于把切入口定在了“思念”上,设计出了问题情境,“你能体会出雷利的心情吗?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会出对爸爸的思念?这个问题贴近学情,因为思念才有后面的悲愤,才有对和平的渴望,从“思念”入手,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重点段落的理解和朗读,这应当是全文的一个“支点”。
作者:
星空
时间:
2009-1-20 18:38
一堂课光有谈教学设计的“纸上谈兵”是没用的,还应当有实践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2月24日、25日,张磊在办公室里,利用空堂时间,进行数次没有学生的试教,其间在办公室里空堂的教师,包括数学老师都参与了行动研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对眼神、语速、提问、小结等细节都给予了指导。2月25日下午我校进行消防讲座,讲座进行到五点半,张磊又返回到办公室和肖梁一起把设计演练了一遍。张磊在研究中是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设计里有一段朗读的录音,音乐的加入她就录了三个不同的方案,教师们坐在一起,反复听,哪个效果更好,事实上到了后来正式上课,这段录音对创设情境确实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月26日、3月2日,张磊带领除自己任教班的同学进行了两次试教。试教中,教师们都有分工,有记发言总人次数的,有记不同层面的发言人次数的,有记时间的,有记发言内容的。试教后,我们组又再次进行了两次对话反思。反思中,教师们主要对张磊在教学中对学生发言的合理引导及教件对创设情境的实效性进行了评析。例如,学生的发言不在教师的设计预想内,但是却比预想的好;开课前,教师想通过图片让学生体会和平是可怕的。有一个学生说到了“这些图片像是给我们的心理上蒙上了一层黑纱。”那么教师就不要强求学生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说到“可怕”为止。教件中有一幅“蓝盔”的图片,数学组的张红老师提出因为图片对学生认识维和有重要直观作用,要让它闪动,突出它。在一次又一次试教后,张磊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逐渐脱去了“做秀”气。她在试教后说了一句话被誉为是我们组全体老师的呼声,那就是“我对语文教学上瘾了。”截止到3月3日正式上课为止,此次参与行动研究的学生达136人、145人次,备课前后跨越20天。应该说这是一次完全不掺水分、能体现教学实际的教学行动研究。
三、评析
苏校长制定的《小学课改中学生自主性教育行动研究方案》实施整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教师们的教研观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方案》中提出:“小学生自主性教育行动研究”意在以群众性的课题研究推动课程改革。校本研究的基本特征是全体教师参与研究。子课题教师要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做到经常主动与人切磋探究。研究者就某一研究性教学设计,向同伴咨询,谈观点、说设计、摆困惑、听意见、寻策略。一个课例,多次设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解读方案中提出的理念,让其成为我们行动研究遵循的原则,并使其落到实处。
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反思,特别是对话反思。此次行动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模式。首先,试教者向课题组成员说明研究的内容和设计的理念,与伙伴讨论,确定教学方案;接着,试教者上课,伙伴听课;最后,与伙伴对话、交流,开展思维碰撞,在碰撞中分析、解决问题,在反思中成长。最终,在行动研究中实现了“课题研讨、合作共创”的目标。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