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优秀教研论文 关于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30 10:27
标题:
优秀教研论文 关于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反思
我走来到中心小学任教后,走进小学的课堂发现,小学在某些方面比中学的要求似乎更为严格。由于年龄的特点和自然的规律,我们对小学的课堂更为注重激励学生的兴趣、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注重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更注重让学生如何学的轻松快乐,也更强调课堂整体的高效性等等。在这几年的小学教学中,在西陵区教育局领导和校领导的带领下,觉得自己真的各方面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同时,在反思的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不过重要的是,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在自己不断的反思和学习中也慢慢积累了些许体会。
如今,“高效课堂”的字眼随处可见。众所周知,所谓高效课堂就是以最少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尽可能的向高效课堂靠近呢?
我现在任教的学校学生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外来务工子女,家长每天都疲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从小对孩子的有关培养也比其他孩子来的少,甚至不少学生都是未到正常学习年龄就被家长送进学校入学,而绝大多数孩子放学回家都是几乎不看书不学习的,这就更加要求我们老师必须严格的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果了。学生上学早导致学生的领悟力稍差,年龄偏小、从小缺乏严格的管教导致学生的习惯差,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利用的“学情”。 所有事情都是要从学生学情出发,脱离了学情的教案它本身再怎么优秀也发挥不了它的作用——这是我教学以来最深刻的体会,那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究竟如何才能尽可能的让一堂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呢?下面我就结合我这几年任教的情况来谈谈我一些粗略的认识和体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30 10:27
第一、做好课前准备。
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除了教师对教材内容是否娴熟及是否自如、适当地运用教学艺术之外,自然还与教师是否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密切相关。我个人认为,这个课前准备我们不光是指教师的课前准备,还要讲究学生的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在课前进行适当的预习或一些活动的准备完全是有必要的。适当的课前准备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应和老师的教学,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教师必须把握好布置学生进行课前准备的“度”并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进行科学的指导。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布置学生进行课前准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而不是为了自己更好地教!
有些课前准备工作,必须隔夜在家就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新教一个单元的知识,如角的认识,表面积的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必须先买好必须的文具。再比如在家组完作业后要把第二天要学的每门功课的书、文具等准备好,但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致使第二天上课时这个找不到,那个没有带的现象。这样就会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上课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不论让学生准备什么材料,都必须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本。所以在课前准备材料时,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方法知道。课堂里,每个学生都有事做,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有明确的分工,这样,学生既做好了推算平行四边形的准备工作,又学会了验证的方法,加深了印象。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就是发展其能力的过程。当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每次备课时,都要准备材料,哪些是老师必须准备的,哪些是学生可以做到的,都在备课时想好,让学生做,提前几天或几周布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通过提前布置,学生就能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而且真正做到准备与观察并行,思考与体验共存。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我在班上要求组长监督,在课前及时提醒同学做好课前准备,做好记录。如果有同学忘了带书或者文具等,可以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或者提醒他去其他班借用一下。这样,才不会打无准备之战,为打好课堂学习战吹响号角。
当然,老师自己也要做好几点准备:查阅资料、精心备课、准备教具或课件。尤其是教师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1、重点怎样突出、难点怎样突破,这是我们备课时首先考虑的问题。2、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时要解决怎样的问题,我们应该给学生提出怎样难易适中的问题。3、课堂常规训练和课堂自主练习的时间应分别留出多长。“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比如有时候在课堂上老师提到的问题学生不会答,而用另一种提法学生就轻而易举就答出来了,这也说明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做到一题多问,一题多想,一题多设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30 10:28
第二、激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学生有兴趣学习,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试想一堂让学生索然无味的课堂,怎么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求呢?
我们的数学课和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教会学生一定的能力;应该通过数学课堂,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都离不开数学,要学会随时能用数学的相关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学生不可能完全自觉学习,他们往往只有喜欢数学老师、喜欢数学课才能更好的学好数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数学课略显枯燥,显示的更多的是逻辑推理。所以,抓住这一学科特点,让数学课上出"数学"味来,让数学课不再显得枯燥,从调动学生兴趣着手去实现课堂的高效。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和与他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与情境也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较快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现用的新教材的编排上也可以看出,更注重了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有效情境来激起学生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训练出学生相关能力的目的。
第三、对全体学生的关注。
其实每个班都会有相对来说资质差点的学生,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学校,学生各方面能力从少缺乏一定的开发,导致不少学生起跑落速;由于父母整日忙于生计,早出晚归,导致学生在家里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有的孩子潜意识里就有一种自卑感和不自信。因此,给学生关注建立起他们的信心是关键,尤其是学困生。
我们可以用目光和微笑与学生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能从我们的目光和微笑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
我们也可以用欣赏、夸奖、提问和允许回答问题等手段来体现我们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夸奖和鼓励往往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的!上一届的学生我于三年级时接手的一个班中有个男生,父母离异,从小缺乏管教,各方面的习惯相当的差(甚至在老师上课时躺在讲堂上睡觉),每科成绩都是只有几分十几分,是全校老师都头疼的一个学生。我接手该班时,第一天居然发现他写的字很工整!当时就立马觉得这个孩子有救!我特地把他的座位安排到讲台面前,也和他说明这是为了让老师更好的去关心他帮助他,听到我的话他没有像一般的孩子觉得坐到讲台边很丢脸反而眼睛一亮显出很高兴的样子,每次上课我都会根据他的情况找时机叫他回答问题然后给出表扬和肯定,他听课和学习的兴致越来越高,所以上我的课从没下过位更别说躺在讲台上睡觉了,并且都是很认真的听讲和思考并且举手回答问题,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领导听课时他也能大胆举手回答并且回答得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学期末考居然考出了八十多分的好成绩。我去家访时,八十岁高龄的老外公涕泪交流。
我们还可以用“中断定势”的形式来表现我们的关注。当学生表现得没有积极性,否认自己的成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中断定势”的方法打断其对自己的消极认识来表现对学生的认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再产生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想法和行为,让每一个学生不再自卑。
第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信念应当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个从我们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也一直认定:成材先成人。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幸福地度过一生,我们的教育就要做到以人为本,以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自己有自信心——营造能给学生自信的氛围。
让学生感到轻松、活跃、精力充沛——营造让学生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
让每个学生都能实施自我管理,都能感到要对自己负责——营造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
让学生间彼此聆听,彼此认同,彼此尊重——营造所有学生都有归属感的氛围。不仅能提高其学习效果,还能修养其人格品质。
叶澜教授指出的“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参与,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充分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生成新的思想和认识,在交流中认识不断升华,实现智慧共生。
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效率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现代的课堂知识是多元化的,具有多样性的,以上我谈到的也许只是一些皮毛,然而追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位教师的强烈愿望,那么总之一句话,我们在教学中都应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学习的一般规律,制作合适自己也适应孩子们的一套教育方法,要让这套方法不仅具有传统教育的优点更需要高效实用,使之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