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数学课中的“预设”、“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
[打印本页]
作者:
桃小
时间:
2009-1-1 10:22
标题:
数学课中的“预设”、“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生成”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不是借学生之口说老师想说的话。
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那么,一位数学教师,该如何来把握学习的“预设”与“生成”呢?
为了便于表达,我们把数学课堂中的师生学习分为“预设”、“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三类,举例来说:
在“简单分数加减法”这一课中,老师出示题目1-,问学生该怎么做,教师考虑学生可能会将1转化为后进行计算等。这可视为预设。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说出各自的解法。一位学生说把1化为,理由是1=,这样就可以做了。这些学习内容可视为预设性生成,这些生成的内容使得教师的预设有了价值。
接着,有位学生很不满意地举手,在老师许可下说:“1不只是等于,如果我一定要化为、怎么办?”这位同学以这种方式把异分母分数减法突兀地呈现在师生们面前。这些学习内容,按照教师预设,是学习结束后布置学生思考-时再提出的。学生打乱了教师的预设,这样的生成材料可以视为非预设生成。
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重视,是一种灌输学习;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所生成,就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被重视;如果在预设、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的生成,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在主动思考,这样的学习是有生命活力的学习。
想让我们的课堂学习富有生命活力,我们就必须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该预设什么,如何使预设生成成为课堂主流,非预设生成需要怎样的课堂生态环境,等等。
一、关于预设
预设主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是该学习内容的目标是什么。这为整个师生互动确定了方向,为材料的选择与推进提供了一个停止的位置。第二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是如何思考的。这为起始材料的选择与环节的梯度把握提供了依据。第三是该学习内容的内涵与外在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这使知识结构接近于学生的认知结构。
根据以上思考,教师在考虑学习预设的时候,要在“粗”和“精”上下功夫。“粗”的目的是各环节不宜过细过密,教学中出现的一问一答往往是“粗”的功夫下得不够;“精”的目的是材料选择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下面,我们以“动物学校”这一材料为例,来说明如何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作好“预设”。
(1)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在全班交流一下。
(2)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
首先,这一材料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针对这一材料,预设的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
第一类的终极目标为: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们掌握判断组成数个数的方法。
第二类的终极目标为: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在经历中养成有序列举的思考习惯。
显然,两类目标预设都是体现本课时材料精神的,但不同的目标预设,就决定了课堂学习的不同侧重点。如果把第一类终极目标作为目标预设,那么,这堂课的课堂学习其基本思路是在多组练习中概括出判断的方法,形成技巧。如果把第二类终极目标作为目标预设,那么,这堂课的基本思路是在练习中讨论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得到体验。简言之,两类目标预设的区别在于第一类是以知识目标作为终极目标,重在知识提炼、技巧形成上;第二类是把过程目标作为终极目标,重在体验与思考习惯养成上。
从学生的发展来说,本课时的意义在于借助简单的排列组合这种知识,来让学生体会思考问题的时候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养成有序列举这样一种思考习惯。
因此,正确的目标预设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基础,也为教师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进程推进上提供了正确的保证。
其次,根据第二类目标预设,本课时的学习环节以问题的形式可以作如下预设:
问题一:从8、1、4三个数字中任选两个组成两位数,你能写出几个?
目的:制造认知冲突,展现学生能力基础,因为不同的学生得到的个数有差别。
问题二:(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写的个数多,有的同学少?
目的:分析重复与遗漏的现象,抽象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重复与遗漏?
问题三:(研究)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目的:展现学生自认为可以改善重复与遗漏程度的办法,并概括为“有序列举”。
问题四:(练习)你能说出确的个数吗?
目的:掌握有序列举的一般方法,提高思维的严谨水平。
问题五:怎样又对又快地找到最大与最小的两位数?
另外,教师在预设时,同时也对该问题要求或将引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室的学习氛围做出预设。
有了这样的关于情绪氛围的预设,那么教师在该环节的实际操作中,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进入该状态,并依此去推动、感染学生,让学生们进入一种思维与情绪合谐的学习状态中。
二、预设生成
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生成包括过程的生成与结论的生成。因此“预设生成”可以认为是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的。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着一堂课成功与否。教师在课前研究“预设”是设想着“生成”,教师在课中则要促进“学习生成”。这里,我们来研究教师在课堂中促进学
生达到“预设生成”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首先是生成的空间。生成需要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
预设生成的空间大致包括起点到目标间的空间、环节与环节间的空间、环节内问题呈现给学生的空间。这三类空间中的前两类是在课前预设的,第三类空间则需要教师在学习互动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作及时调整,有时将课前预设大的空间,根据学生实际分解为若干个小空间,有时因为学生起点优于设想的,就要将原先较小的问题空间调整为较大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以下面三个不同的问题来说明。
问题一:我口袋里有一个五角硬币、一个一角硬币,请问我有多少钱。
问题二:我口袋里有两个硬币(人民币),请问我有多少钱。
问题三:我口袋里有钱,请问我有多少钱。
比较三个问题可知:问题一空间太窄,答案唯一,生成太少;问题三空间太大,可以说不着边际,生成太杂;问题二则有较合理的思维空间,学生能够在这空间里作有效的思考。可见,条件设置可以有效地调节问题的空间。
问题空间可以通过条件设置来调整,也可以通过问题分解来调整。
比如圆周长这一内容,如果在提供下列材料(右图)后直接问学生有什么发现?问题的空间就太大了。如果把它分解为这样几个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成就会变得不一样:
(1)观察图:哪一条线段既与圆有关又与正方形有关?
(2)回答:这条线段与正方形周长是几倍关系?
(3)思考:这条线段与圆的周长也会有类似的倍数关系吗?
学生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学习生成就有了方,生成质量有了保证。
现在在课堂上经常发现有的老师让学生作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并美其名曰有创造力。数课的生成,有其基本要求:就是生成必须是思考的结果。没有思考而生成的材料都应视无效的泡沫。比如让学生回答老师口袋里有多少钱,因为没有条件设置,有的学生说老师口袋里没有钱,因为早上上班的时候老师把钱分给门口的乞丐了。老师还表扬他有爱心,如此等等,这种生成材料不是数学而是作文。这是每一位数学老应该认真把握的。
其次是生成的时间。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
有一次,笔者上一节研究课课后有一位老师笔者:“我注意到×环节中,学生对这些材料都发表不出意见,学生都沉默了。这时候你没有任何提示,只让他们讨论,照理说没有答案,讨论后也不会有答案,因为0加0还等于0。可事实上,讨论了一会后,学生就有了许多精彩的看法。这是什么原因?”
原因其实很简单。当老师在认为提供的材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起点,设置的问题空间符合学生能力的前提下,如果学生没有形成预设生成,比较好的选择就是给他们时间。让他们讨论,只是等候他们的一种形式而已。学生没有回答,并不是0,只是没有明确该如何表达,或者在判断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而已。
作者:
桃小
时间:
2009-1-1 10:23
数学课上比较糟糕的事是教师经常忘记自己该干什,一看到学生没有反应,就急匆匆自己上阵,在没有预设生成的情况下帮学生操作、帮学生思考、帮学生回答,又使数学学习成为灌输学习。
分析教师不给学生思考、讨论时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出于赶时间;有的是出于不知道思考生成需要多少时间;有的也许是教师的性格致等等。
人类的活动都有其特定的节奏,思维活动更是如此,有时顿悟、有时冥想。在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节奏太快,学生跟不上,预设生成不充分;节奏太慢,学生容易游离于主流活动之外,预设生成同样不充分。
节奏是时间占有的艺术,老师要通过等待,给学生以时间,其前提是老师的课堂上有时间给。这样,就需要老师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体会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要在容易理解、预设生成已经相对充分的环节上再耗时间;不要因为老师的表达不明确而引起歧义,浪费时间;更不能对学生一些无学习意义的生成材料究根问底……教师在课堂上不浪费时间,学生就会感到老师的学组织比较干净简练;教师在课堂上会耐心等待学生,学生就不会紧张,心就会静下来,能够专注于问题的思考与活动的操作。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就会醉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的生成材料丰满充分,达到教师的预设要求。
三、非预设生成
非预设生成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或结论,与教师的预设相左;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
在现实的数学课堂学习中,非预设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结果往往具有两极性---尴尬或精彩。对教师个人来说,心里都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念头,担心非预设生成让自己在课堂上下不了台,于是就不期望非预设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精彩了。因此,教师们为了“安全”起见,一般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采用多种手段,包括语言、眼神、脸色以及课堂的纪律教育,或者对学生非预设的学习生成采取漠视的态度,让学生们有尽量多的预设生成,尽量少的非预设生成。久而久之,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思考一个附带问题,即:我这样说,老师会满意吗?我的答案是老师希望的吗?但总有个别学生是例外的,他们在思维冲动之下,不管老师高兴不高兴,把一些思维成果表达出来,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依然会有许多“非预设生成”。
学习中的“非预设生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给老师提供许多思考。
首先,这些“学习生成”为什么是“非预设的”?是因为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对学生了解不足,备课不充分吗?如果是这样,则要求老师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提高对学生的研究,使教学设计更吻合于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材料的最佳结合。
其次,如何使“非预设生成”的学习成果成为激励师生提高学习互动质量的催化剂?“非预设生成”有时以行为的方式表达,有时以问题的方式呈现,有时以结果的方式存在。不论哪一种方式,“非预设生成”都会给师生带来意外的感觉。这种意外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如果探究活动带来收获,学生就会有积极的情绪体现。因为这种临时探究与被老师预设的探究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生命的活力经常在这样的情境中让人感动。
需要指出的是:师生互动中的一些因教师失误而形成的结果,不应该视为“生成”,比如某位老师在这个班某环节用3分钟时间,得到相关数据。后来到另一个班上课,这个环节也用3分钟,不料由于环境变了,另一个班的学生比较紧张,3分钟内达不到足够数量,得到的材料无法进行后续学习……这种结果虽然不是老师预想的,但老师只要视情况稍微延迟一分钟,就能得到足够多的数量供后续研究。因此,这种师生互动的结果不是我们所探讨的“非预设生成”。
作者:
桃小
时间:
2009-1-1 10:23
四、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
“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都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两者联系密切,可以说:没有“预设生成”就不会有有意义的“非预设生成”,打个比方:如果“预设生成”是一棵树的枝杆与绿叶,那么“非预设生成”就是枝头被绿叶衬托着的花果。它们相互辉映,展现学习美。
以“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这一内容为例,来说明“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之间的关系。
因此,可以说“非预设生成”往往是学生不满足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而对该知识作出的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中得到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说影响深远。一位教师都应在努力地促进预设生成的同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促进更多的“非预设生成”,并及时地捕捉住“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它绽放生命活力。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