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1、 课 前 复 习 | 1、提问: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他们的进率是多少? 2、那么在遇到比较大宗物体时,我们又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 在哪些地方发现了吨的存在? 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 | 1、学习了克与千克 , 1千克=1000克 2、吨 | 复习旧知,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课前调查增加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 |
2、 激 趣 导 入 | 1.故事激趣:(课件出示图片) 一天,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桥前发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是什么意思?它们能过桥吗?该怎样过? 2.解释:“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不能超过一吨) | 理解“限重一吨” | 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 |
3、 借 助 直 观 形 成 表 象 | 1.那么4只小动物能一起过桥吗?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来了解关于“吨”的知识。 整理: A、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举例)用地秤来称。 B、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C、1吨=1000千克。 2.感知1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激趣:1吨到底有多重,你想知道吗? 推算: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体重大约是25千克,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观察感知,形成表象:请40个同学站在讲台上,这些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就大约是1吨。 | 用自己的方法来推算,然后告诉同学们自己的算法。 观察感知,产生联想,形成表象 | 让学生通过推算,然后观察感知,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 |
4、 解 决 问 题 | 1.现在我们来帮小动物们解决问题吧。 出示: 马 300千克 牛 500千克 鹿200千克 熊 400千克 你们能为他们设计几种过桥方案? 2.我是小小检查员: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李师傅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克。 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告诉学生:在陕西省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 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记下来。然后在班内汇报。说出设计理由。 结合生活实 际说说。 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单位的换算和比较大小,懂得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体现时代性,激起学生关心生活的热情。 | |
5、 课 堂 总 结 |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会经常用到数学知识。 | 学生自我总结 | 让学生学会及时反思,整理所学的知识。 | |
板书设计 | ||||
吨的认识 吨 质量单位 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 1吨=1000千克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