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阅读指导
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 傅怀琼 电话:13640583155 (中段语文)
小学六年的阅读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低段、中段、高段,每个阶段的要求各不相同,其中中段为第二学段,除继续加强字、词、句的语言训练外,阅读上重点进行段的训练,加强对段的理解,写作上加强片段练习,并注意体现由段向篇的写作训练过渡。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一、注重预习,强化检查
预习就是在教师教学新课程之前,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自主展开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学生的一种自主学习行为。预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在接受新课前,对老师即将讲授的内容有个初步的学习和了解。对预习遇到的疑难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从而让自己在听课时更有针对性,对更好地学习新课内容有积极的帮助,因此,预习是学好新课的重要基础。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基本上对怎样预习,效果才好,还不是很得法。因此,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和预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为了让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并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1.“扶”中学“步”。
对第一单元课文的预习指导,采用“扶”的方式帮助学生。老师首先告知学生预习的重要性以及其易学,在思想上让学生易于接受;其次将预习步骤归纳成条款印发给学生,熟悉;再次老师根据预习步骤,带领学生预习课文。在实践中让学生举一反三,最后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能力,掌握预习步骤和预习方法。
2.“放”中需“查”。
在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后,教师不能完全相信,每一个学生均会保质保量地进行自觉的预习,因为每个人都是有隋性的,何况是中年级的小孩,因此,教师还必须加以“检查”预习的情况。当然检查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师查、班队委查、小组查、同学间互查。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明白,预习作业是学习每课必做的作业,不做,上起课来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可采取故意拿一天的预习不检查,专抽教师心目中认为未预习者回答问题,结果他一定会不知所云,这时再告诫其他同学和他本人,让其明白预习的作用,这样从实践中让孩子们真正明白只有预习好了,才能学好课文。渐渐地,预习习惯也就形成了。
二、品读文本,注重赏析
“茶需品,方知其是否为上乘;千里马需伯乐识,方知其是否为良驹。”语言文字也不例外。因此,在对文本教学时,对语言文字、段落、篇章结构的赏析和感悟就显得异常重要,因为它是开启学生如何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的一把钥匙。
(1)注重对文字的赏析感悟。
我在教学《可爱的大熊猫》一文时,发现孩子们对大熊猫充满浓浓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在朗读课文时,他们朗读的语气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点。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诱导他们:“你们觉得大熊猫真的可爱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真的可爱!”“那么大熊猫的可爱是亲眼目睹的吗?”“不是,是课文把大熊猫的可爱写出来的!”这时,我趁机告诉他们:“写本篇文章的作者就有这么能干,写出这么好的文章,让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过大熊猫的人都仿佛看到了一样,想学到这个本领吗?”在这个氛围中,老师出示:“大熊猫可爱极了。”和“大熊猫头上长着一对毛茸茸的黑耳朵,还有两个圆圆的黑眼圈,可爱极了!”让学生赏析该组两个句子的异同之处。通过比较,从而体会到第二句具体而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熊猫哪些地方可爱,而第一句太笼统,不能打动人,进一步感悟到怎样才能把事物刻画得具体而又生动形象的表达方法。
(2)注重对段落的赏析感悟。
一句句优美的语句,如何才能组成一个个前后连贯而又合理的段落,这是十分需要技巧的事情。因此,通过赏析段落的组成,无疑是培养孩子们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又一途径。我在教学《西藏高原》一文时,对课文中“天空”、“高山”、“湖泊”以及对“资源”段的赏析均注意段落内部句间的关系和段与段间的关系组成的赏析感悟。还特别注意对“过渡句”的教学处理,帮助学生体会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以便在今后的读习实践中加以恰当的运用。如:我在教学《西藏高原》一文中的过渡句时,因为学生对过渡句还比较陌生,因此,我的教学处理方式是在学生学完全文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梳理出文章都写了些什么,然后再找出文中哪句话既概括了对西藏高原美丽风光的描写,又概括了对西藏高原丰富资源的描写,学生很快找到后,再品读体会过渡句的作用。从而明白其前半句是对前文进行概括总结,后半句是对下文进行总起,整个语句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能使段与段间联系更为紧密,前后内容过渡更为自然。
(3)注重对文本的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需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乐感、美感、语感和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和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感情交流的通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应着力完成的一项任务。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我注意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如:预习课文时,我通常要求学生采用自由读、默读方式以促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赏析课文时,有时采用指名读与其余同学默读相结合的方式;有时采用边默读边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时采用引读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有时采用齐读、边朗读边想象以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体验;有时采用分角色朗读并配上适当的表情、动作,以体会角色的言行举止以及角色的特点。总之,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更加清楚与深入,对作者表达的感情领悟得更加透彻。
(4)注意对文本情感的赏析感悟。
一篇文章总有其表达的目的,作者的情感所系。因此,在赏析感悟语言文字、段落结构的同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会品悟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从而陶冶情操,明白做人的道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以及做人修养。让学生在品读课外读物以及习作时也明白这一点,应体会或体现文道统一的思想。如《家乡的红橘》一文,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家乡、对红橘的热爱,尤其在文末用了一个自然段直接抒发对红橘、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很好地体现了文道统一的思想。
三、“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之渔”
加强学法指导,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完成的一项任务。因为,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因此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就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字、词、句、段、篇的学习方法指导。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家乡的红橘》一文中,有几个自然段的结构类似,就可采用精讲其中一个自然段,然后总结学法,让学生运用前边的学法自学后边结构类似的段落,这样举一反三的练习,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
对字、词、句的教学也不例外,也要注意交给方法,避免死记硬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如教学《一座铜像》中的重点词“急中生智”时,可首先让学生找到该词所在句子,然后读读该词所在句的前后内容,勾画出文中小于连“急”的是什么?生出的“智”又是什么?从而明白,急的是“用什么办法才可以灭掉导火索上的火花”,生出的“智”则是用撒尿的方法灭火,保卫城市和人民的安全。让学生明白通过这样的方式理解词语,能更好地理解词语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一般说来,理解段、篇中的中心词句均可采用此种方法理解。另外据生活经验、实物演示、换词法等,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在《会“呼吸”的公路》一文中对“溶解”、“吸附”的理解,我就分别采用将“白糖、食盐溶解于水中”和“磁铁吸附铁钉”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因此,加强学法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学法指导,进行扎实的训练,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学法,形成学习语文的能力,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标。
四、阅读升华,注重积累
曾有人说过:“书到用时方恨少。”因此,大量阅读十分必要,尤其是在大量阅读中做好勾划、旁批、摘录、背诵等,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在课余时间,要求学生每天不少于40分钟的课外阅读,要求在阅读时旁批、勾划、摘录、背诵这些读书笔记方式要恰当地加以运用,并且还要做好书面笔记以备检查。如:每天阅读时,不少于20个好词,5个好句,1个精彩片断的摘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体现在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中的能力明显增强,优美词句大量涌现,读起来让人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课外延伸,常常练笔
1.注重对文本的仿写训练。
俗话说得好:“不会爬怎么就学与跑。”“万丈高楼从地起。”习作也是如此,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打好牢固的基础。所谓仿写,就是模仿所读文章的一些句式、构思、结构以及表达方法进行习作,这是训练学生从模仿到创作,仿中求异的重要过程。一篇篇课例,均是绝佳的仿写范本,因此,老师在注重对文本词句积累的同时,更要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方法。及时抓住典型段落、典型文章让学生仿写,充分发挥优秀范文的作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根据中段学生的习作要求以及习作水平,我在教学中进行大量的片断仿写。如总分式、分总式、承接式、方位式、因果式、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式等,均在学生了解掌握此类段落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练习。如在教学《可爱的大熊猫》一文后,文中第3自然段主要写“大熊猫喝水很有意思”,该段提供了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在具体描写部分又抓住大熊猫喝水的连贯动作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大熊猫喝水的过程。因此,在学完这段后,我让学生仿写了“我喜爱的一种动物”生活习性中的一个片段,内容可以是“吃、喝、玩、睡”中的一个方面,这样的学法迁移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的仿写练笔老师注意做到当堂反馈,及时点评,让学生获益匪浅。仿写练习得多了,学生作文的难度得以降低,写起文章来也变得心应手。
2.注重对文本的续写(说)的训练。
续写是根据提供的材料或显示的线索,按一定的要求,补充或续写原文的一种作文形式。它要求续写的部分一定要和题目给的部分衔接自然,人物性格前后一致,情节发展自然合理。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必需在认真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和注意原文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行。广义来说,续写也是一种扩写,但续写提供一个材料后,并不要求对材料本身加以扩充,而是以此为起点,接着写下去。一方面要参照原文,但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有较大的自由度,同时也是培养孩子们想象力、编故事能力的一种途径。在指导学生续写时,要注意帮助学生找好续写切入点,展开想象,补充合理的情节,使故事继续发展。如二年级下册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丑小鸭》一文,拟人化的写作方法,文章文质兼美而又浅显易懂,字里行间充满童趣。学生在津津有味学习的同时,每个孩子又对“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重新回到以前生活的环境时”它会如何与以前瞧不起它的动物们相处,这里的角色又会怎么对待这只已美貌非凡的白天鹅充满想象。当然孩子们的想法会不尽相同,所以在学完该文后,我及时让学生续说、续写“白天鹅回来以后……”。孩子们因为有通过在课堂上对课文的理解基础,此时再加上他们合理的想象,就完成了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故事续写。这样的续写充满个性,表现的“道”,让人欣喜。
总之,在中段的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以读为本”,注重文本赏析,加强课内外积累,通过练笔加以深化,那么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将会得到稳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将会循序渐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