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 导 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 【一】 导入设计 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 ‘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生提出课时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1.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 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3.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4.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可分为 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 | 1、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 2、 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3、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 疑难词句 | 以学生熟知的俗语导入,有效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由学生提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读中涵咏 | |
重点词语: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条件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是:这 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固:使……巩固 畔:通“叛”,背叛 亲戚;亲戚朋友,包括 父母兄弟 重点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 ||||
五、赏析读,体会语言特色 | 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 逐层展开论述的 教师交流时边归纳: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 域民……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结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师归纳后,小结 ③探究“人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探究,孟子认为,在战争和治国中都需要人和,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看待人和? | 学生 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 ||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论据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 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 →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 失道寡助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