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课堂导入 二.探讨新知 三.巩固提高 四.思维训练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 1.复习铺垫: 1)找出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 2)归纳整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情境引入,进行找倍数活动。 出示题目:暑假其间,李老师每隔2天上网,苏老师每隔4天上网,7月31号 她们都同时上了网,8月份两个老师哪几天上网的?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圈出来。 2.让学生观察日历之后回答:李老师上网和苏老师同时上网的日子是( )。它们都是()和()共同的倍数,也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这也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最小公倍数 1.出示教材中的表格,让学生用符号标出4的倍数、6的倍数 问: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有哪些? 根据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它们是4和6的( ),它们的最小公数是( ) 。 2.明确给出定义。 3.自主探索:找6和8的最小公倍数,总结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 4.总结常用的求最小公倍数方法是:短除法 1.教材做一做 2.用短除法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6和24 5和8 18和36 有一袋果,3个3个分余1个,5个5个分还余1个,这袋果至少有多少个?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 动手做一做 用不同的方法: 列举法; 短除法; 分解质因数法。 学生动手圈出数字 学生探讨 学生探讨: 分别用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列举法 方法二:分解质因数法 方法三:短除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 | 为新学知识垫基础,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比较类推探讨新知识。 让学生体会李老师和苏老师同时上网的日子,为将这一结果上升为理论,即为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做好准备。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类推的能力 大胆尝试,互补互助 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
板书设计 | ||||
找最小公倍数 定义: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方法:1.列举法;2.短除法;3.分解质因数法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给予表扬肯定。 2. 学生有比较类推的能力及时鼓励和加以培养。 3. 课堂中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表扬,对典型的合作学习给予肯定性评价。 4. 学困生要适宜鼓励。 | ||||
教学反思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