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五年级习作指导课《探囊取物》 | 课时数 | 2课时 | ||
执教 | 昌江县第四小学 苗小丽 | ||||
教材解读 五年级上册的习作教学继续重视对同学们观察能力的培养。新课标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小学生不大记得过去时,比较喜欢正在做某事。小学生观察能力不强,即使观察了,也不懂得对于材料的取舍。基于此,我设计了这节游戏课。这个游戏有趣味,容易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同学们玩游戏的过程,也是一种生活场景的再现。教师可以更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观察,引导学生借助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事情写生动。 | |||||
教学 目标 |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认真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 2.运用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把游戏过程写具体。 | ||||
课前 准备 | 多媒体课件、道具箱 | ||||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学习目标及教学策略) | 学生课堂实践要求 | ||||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写游戏前的情景。 1.师搬一纸箱进入教室,同学议论,猜老师想干什么。(预设:抽奖,抓阄,游戏,魔术……) 2.揭示游戏名称,简单指导写“囊” 3、指导学生简单写开头部分。师出示一句话,让学生接着写下去,写出同学们看到纸箱的反应,自己的心理 活动。 4、简单展示学生习作,着重引导写好心理活动。 | 1.写一写 接着老师出示的话写下去,写出同学们看到纸箱的反应,自己的心理活动。 2.读一读 交流写好的片段,着重关注人物心理活动描写。 | ||||
第二板块——看“囊中之物”,观察神态、动作。 1.挑选一名同学上来看“囊中之物”。规则:不能把看到的东西说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能否从他的神态、动作猜出箱子中是什么东西。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描述出来。 3.组织学生进行习作交流。 | 1.指名说说这位同学的神态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 2.把刚才看到的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3.学生写作,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习作。 | ||||
第三板块——参与游戏,指导观察和体验。 1.师说明游戏规则:避开箱中物品,从中取出一枚硬币就算赢。赢的可以得奖。板书“探囊取物”,理解其意思。 2.组织学生“击鼓传花”,挑选参与游戏者。 3.师对参与同学进行采访,尽量渲染箱中物品的神秘,刺激参与者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指导同学们注意观察参与者及观众的神态,动作。 4.边做游戏边指导观察。 (1)鼓声是怎样的?听到急促的鼓声,你的心情怎样?希望被选中还是不被选中?为什么? (2)你观察到这位参与游戏的同学的什么动作、什么表情,你心里怎么想?说一说。 (3)电脑里传出什么样的音乐?音乐响起时,你什么心情? (4)你注意到观众的神态了吗?说说观众的神态、动作。 | 1.几名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做游戏同学的神态、动作及观众的反应。 2.选取一位或两位参与者,运用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把游戏过程写具体。 3.习作交流与展示,着重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 ||||
第四板块——揭示真相,写结尾。 师拿出箱中物品,揭示其庐山真面目。 | 学生写结尾,交流习作 | ||||
第五板块——梳理写作思路,拟题。 猜箱子用途—看箱中东西—摸硬币—揭示真面目 | 1.梳理自己的习作思路。 2.学生根据所写内容,讨论为习作取名。 | ||||
第六板块——师小结。 | |||||
教学反思: 游戏每个孩子都爱玩,把游戏引入课堂,创设一个鲜活而真实的场景,给孩子们提供习作的素材,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学生很喜欢,也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为操作性强,老师也可以更轻松把握。 这节课学生兴趣很高,很积极参与游戏。写作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对于老师送出的参考词语,也能用得很妥帖,写得比较真实,生动。 李白坚说:教师在作文的教授过程中,要注意分割,就好像镜头的取景框,学会对象分割开,这就是有一定的顺序。这节课,每进行一个环节,就停下来让同学们把刚刚发生的记下来,最后梳理思路,这样不仅让他们对所写内容成竹在胸,而且对习作的记叙顺序印象深刻。 学生的习作明显的比以往回忆自己生活场景的作文更生动,但不足之处是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部分同学对观察到的情景不能完全生动的描述出来。关于这两点在习作修改课上会着重指导解决。学生的习作水平取决于他们广泛的阅读,细心的观察,长期的练习,只要我们教师重视并坚持踏踏实实地帮助他们,就一定会取得显著的进步。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