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25 08:48:00
|
只看该作者
1选材:
(1)拿到一个话题,起码要仔细阅读三到五遍,从中去调适话题的开放性和限制性:
①材料中引出了怎样的话题;
②材料和话题有什么关系;
③提示语提示到什么程度;
④根据话题可以确定怎样的中心主旨。
(2)注意选材与话题的相关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 立意相关,情节相关;
② 话题相关,材料相关;
③ 体会相关,认识相关;
④ 自身相关,他人相关;
另外,相关的范围要在行文中有明确的表述,这点对阅卷中产生的效果很重要。
2文体:
(1)文体自选中的几种现象:
①“四不像”与大杂烩;
②文言与诗歌;
③盲目“创新”,写另类作文
④“秋雨体”泛滥
“四不像”与大杂烩这种现象在以往的考试中出现的非常多,近来由于教师的指导,现象有所减少;
一些考生为了追求独特和新颖,试图用文言或诗歌的形式来写作,但往往会造成词不达意,用词不够准确,还有一些考生大概是因为时间紧张也采用了诗歌体,最少的只用了19个字,效果可想而知。
另类作文在报刊中时有登载,如00年的《赤兔之死》,但要说明的是新闻界的眼光和语文教师的眼光是不同的,规范的文章是没有新闻价值的,诸如文言文、故事新编等另类文章往往具有新闻价值,而缺少真正的文化含量。总体而言,另类作文是一种冒险,更多的文章得分是很低的,要做另类作文,一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一般情况下,是不提倡创新的,如果真的有好的题材,也未必需要用另类的形式来表达,另类文章一哄而上,泛滥成灾,已无新意可言,诸如:“镜头一、镜头二”之类的,只能让阅卷老师为之一笑,这“笑”的含义就很明白了。
于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是一种智慧散文,潇洒流畅,作者用隽永的文笔表达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我们把它称作“秋雨体”,但我们很多同学把它片面的理解为只要语言华丽就是“秋雨体”,因而写出的文章往往是堆砌华丽的辞藻,拼凑名言佳句,但文史知识上漏洞百出,思想苍白,内容空洞,既没有文化内涵,更没有了散文的特点。
如:诚信在维纳斯的断臂上,诚信在蒙那丽莎的微笑里,诚信在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传说中,是的,也许他们真的很有诚信,也许他们还在酝酿着更纯厚的诚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