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8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写字教学论文:课堂教学要警惕形式主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6:1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不同时期都会有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出现,让人耳目一新。不过,也要对其有效性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若不问成效,只问新意,从而盲目跟风,东施效颦,不但与事无补,可能反受其累,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个案:《鲸》教学片段



有位老师教人教版五年上册的《鲸》第二课时,首先回顾第一课时学习的说明鲸大的段落,接着进入重点环节──研究“鲸”不是鱼的原因:通过“鲸的确是庞然大物,你说它可以当鱼中之王吗”这个问题过渡,再让自读2.5.7自然段,找出鲸不是鱼的理由,然后交流,相机点拨。在点拨过程中,有以下“联系造字理解鲸不是鱼”的教学片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6:15:55 | 只看该作者
《说文解字》海大鱼也。《辞海》的基本字义:生长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形状像鱼,胎生,鼻孔在头的上部,用肺呼吸。体长可达三十米,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肉可食,脂肪可以做油,俗称“鲸鱼”:,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形体高、大。篆文(鱼)(畺,即“强”),或(鱼)(京,高大),造字本义:超大鱼类,海洋哺乳动物,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前肢形成鳍,后肢完全退化,尾巴变成尾鳍,鼻孔在头的上部,用肺呼吸
这样教学至少有三点值得推敲或思考。第一,讲解字理的时机。“鲸”是一个生字,但出现在标题中,本来最好在揭示课题之时就进行,适当联系造字原理也并无不可,但宜顺势以“鲸是超大的鱼类吗”一问制造悬念,引领学生读课文。第二,讲解字理的度。“鲸”就现在的字形看,也是一个造字原理非常明显的字。它是形声字,“鱼”表示鲸的类属,“京”表读音兼表义,因为“京”原来就是高大的意思。如此讲解足矣。至于古代的字形及其变化,只能为讲解而讲解,对于掌握现代“鲸”字音、义和形,其实没有任何帮助。第三,讲解字理的用意。执教老师说,这样教的用意是“联系造字理解鲸不是鱼”。造字之时,古人分明认为“鲸”是鱼,联系造字原理又怎么能说明鲸不是鱼?换一句话说,这里对“鲸”造字原理和形体演变等知识的讲解,除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本身以外,对于达成教学目标,毫无作用,因而是无效的。那么,客观上对认识“鲸”的大是否有作用呢?课文第一段已经将鲸的大说明得十分具体、直观、充分和透彻,学过第一段之后再讲解造字原理,其作用也就微不足道了。
二、现象:滥讲字理风行
就《鲸》而言,这样教学还只是个案。问执教老师这样教学的创意来源于哪里?回答是,一些刊物宣传这种教法,在大型观摩课中得到一些专家肯定的课也有类似的字理讲解,于是也想试一试。的确,在识字教学或阅读教学中滥讲字理,现在已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
比如,“截”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中的一个要求会认的字,出现在“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中。有个老师这样教:
我们再来观察“截”字,左下部也有个“隹”,作声旁,是“雀”的省写,表示“截”与“雀”的读音相近。谁来读读这个字?再看,“截”的其他部分(板书:),这个偏旁读zài,是割断、伤害的意思。在“载、栽、裁”等字中它作声旁,而在“截”中它作形旁,表示割断。(伍明珠《《寓言二则》教学A案》,《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5期)
对于会认的字,现行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读准字音,当字在不同场合出现都能正确地读出;至于字义,能结合课文语言环境了解即可。对于“截”的字义,只要能结合课文,了解“长高一大截”即可。通过联系生活,或直观演示,都可实现字义教学目标。而这位老师这样讲解,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多大帮助呢?“截”的声旁是“雀”的省略,且不说“雀”是到三年级才会学到的生字,如此说解远离七岁左右孩子的经验,难度太大,就算孩子学过或者能够接受,对于掌握“截”的读音也没有任何帮助;至于“”在现代汉字中不独立成字,它做形旁构成的字在3500个常用字中只有“截”,掌握“”是割断、伤害的意思,不能发挥类推作用,对于了解“长高一大截”的意思更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这里还不论关于它的知识之难度。
以上是识字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大量讲解字理以促进文本解读,在近年似乎也成为风气。《望天门山》中有“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为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至此回”,某项大型活动的观摩课这样教:
师:看这“回”字,是个象形字,(点击“”字放大)像一个旋转的旋涡。老师选出字典中的三种意思,谁来读一读?
生:①回旋。②回转,改变方向。③返回。
师:你们认为应该选哪种意思?说说理由。
生:选第一种意思,回旋。因为水撞击到山,形成漩涡。
生:我觉得是第三种,返回。
师:(师板简笔画)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字就是──
生:回转,改变方向。
师:长江水是浩荡的,但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天门山给你什么感觉?
……
“回”是一个学生的熟字,老师运用溯源法,展示“回”的古体,告知学生它“像一个旋转的漩涡”。这样讲解对于疏通诗句大意有多大作用?第一位学生在第一时间里马上选择“回旋”,不能不说,是受到“回”的古体和老师讲解的引导。但遗憾的是,学生的选择并不是老师所要的正确答案,因而没有得到肯定。于是第二位学生选择了“返回”,恰恰就没有一位学生选择正确答案“回转,改变方向”。事实充分说明,这里的字理讲解,对于学生正确理解“至此回”不但没有任何正面作用,反而只起负面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6:16:06 | 只看该作者
三、根源:形式主义作祟



以上种种,对于实现识字或阅读的教学目标,都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换一句说,它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绞尽脑汁、费时费力地讲解呢?其原因无非是:



首先,开创新路。由于对旧手段、旧方法不满,或者期待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摸索、尝试新手段、新方法。这些老师主观愿望或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误解了什么才是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效果不应只是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给予观摩者的感官刺激,也不应只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应是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再新的手段、方法,也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无法为实现目标增效,就不是好的手段和方法。



其次,博取眼球。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老师存在着浮躁的心态,急于独树旗帜,甚至急于扬名,因而挖空心思,追求与众不同的新鲜花样,以博取关注。至于教学实效,本来就不在其考虑之内。比如,“语文”是国家设定的课程,所有老师都实施同样的课程,教师个人风格的不同,充其量也只是途径的不同,不应改变语文的性质和特点。但前些年,“××语文”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出现,至少其中一部分是源于浮躁和扬名的心态。当前,有些人的滥讲字理,也与这种心态有关。



再次,盲目仿效。还有一部分老师,本来对教学就没有自己的想法,看到做法新鲜,或者只看到一些刊物和专家肯定或推介,便不问实效如何,唯书唯上,盲目相信,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盲目跟从,机械克隆和借鉴。



在识字或阅读教学不恰当地大量讲解字理等汉字学知识,无论是有意识的探索和尝试,还是无意识的依葫芦画瓢,只要只顾手段和方法,不顾实际成效,无助于实现教学目标,那就都是小学语文课上新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特点就是:只顾手段,不顾目标;只问外在观感,不问实在成效。从上个世纪徒有启发式之形而无其实的“满堂问”开始,语文教学中各种形式主义就如同走马灯似的登场,从未绝迹。进入新课程后,本末倒置的多媒体运用、喧宾夺主的资源引进、装模作样的合作学习、言不由衷的廉价表扬,等等,都轮番或一齐光顾过课堂。



如何避免和克服形式主义?对于探索者而言,一定要以实效为最高的追求。不做表面文章,不追求虚名,脚踏实地,甘于寂寞,尤其要重视实证。某种手段和方法,只有经过实践验证,确实有助达成教学目标,才是有效的手段和办法。对于仿效者而言,一定要破除迷信,学会独立思考,不应唯名师马首是瞻,不应唯书中或专家之言是从。对所有的新手段、新方法,既然关注,又要研究、分析,并尽可能加以验证。不应不加取舍,完全照搬,或盲目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6:16:21 | 只看该作者
福建省建宁县实验小学 李荣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5: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