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36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幸福从何而来议论文800字高中作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22:3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幸福从何而来议论文800字高中作文
每个人在出生时,都得到一把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人人都为得到幸福而努力。然而,幸福之门究竟在何方?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寻找幸福,也得到不同的幸福。
有的人把物质上的满足看作成功。杰克·伦敦这样想,在几部小说的成功之后,陶醉于挥金如土的奢靡;隋炀帝这样想,他“大方”的一掷千金为琼花;葛朗台这样想,每日以欣赏靠吝啬与狡诈积攒下来的金币为乐。然而,幸福毕竟是人内心自发产生的愉悦情感,把金钱作为幸福的基础,当然是极其不稳定的,这样得到的所谓幸福,也只能靠物质享受刺激神经得到,短暂满足后,巨大的空虚会把他们击垮。于是,杰克·伦敦在大房子中自杀,虽然他曾教导我们热爱生命;隋炀帝被反抗的人民推翻,成为后世君主的反面教材;葛朗台赢得了金钱,却失去了亲人,带着空虚的内心向金币告别。人们把天使看作幸福的象征,天使之所以会飞翔,因为他们把自己看得很轻,倘若翅膀下挂着沉甸甸的金钱,是飞不高远的。所以,通过物质的满足来寻找幸福,找到的只是幸福的替代品。
正因如此,有人开始尝试避开世俗的名利诱惑,想在宁静中自我修炼,提升人格的境界,以此来获取幸福。正如不求甚解的陶渊铭、超凡脱俗的周敦颐,他们隐居离世,避开纸醉金迷对自己幸福观的冲击,在山水诗文中寻求快乐,在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得到幸福。但是,这种在宁静淡泊中得到的幸福,实际上是对现实的逃避,亦或者,是狭隘的幸福。隐士在自己的内心得到幸福时,可曾给别人带来幸福?没有。这种自我的小幸福太平淡了。
最终,那些胸怀天下,情系祖国的仁人志士,在为国家、为百姓的奋斗中找到了最高层次的幸福。杜甫闻听收复失地后,“漫卷诗书喜欲狂”;李大钊在刑场之上可以激昂演讲;乔冠华在联大会议中纵情大笑。他们的喜悦与激动是以把国家放在首位的信念为前提,他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革命的曙光,他们便得到了幸福,他们做到了难得的忘我,他们得到了宝贵的超凡快乐。
幸福从何而来?从金钱中得来的幸福,太缥缈,太浅薄;从隐居修身中得来的幸福,太平淡,太狭隘。唯有从心系天下,为民奋斗中得来的幸福,才是真幸福。在追求忘我的境界中,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之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22:37:3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幸福?高尔基说:幸福只是一种期待。明白的说,幸福就是一种感觉,让人愉快,让人奋斗的动力。然而说来简单,要从何获得这中感觉?幸福不在于你拥有什么或是什么人,而在一你在做什么。

接受是获得幸福的初级方式。一个被赠与糖果的还子是幸福的,应为他接受了礼物,拥有了糖果。我们的生活记忆手他人的影响。东我们能够接受他人的好意,我们就会觉得幸福。

然而,我们并不能实施都感到幸福。发现和体悟生活中的点滴,幸福才会更丰富,更持久。著名做家史铁生青年时候双节残疾,有一段时间他欧美那个苦不已。慢慢的,他试着去关注社会,吧生活的所示用文字记录。他写道:在最平常最琐碎的日子里感悟生活。使得,幸福可以从感悟生活中来。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点滴滋润着我们,干涉它,感受幸福。

“人只有一种最确凿无疑的幸福——为别人而生活。”列夫·托尔斯泰的这种说法似乎有写不近人情,但却说明了一点:只有通过付出获得的幸福才是最高尚最永久的。太阳是幸福的,因为它光芒四射。海也是幸福的,因为它反射这太阳欢乐的光芒。太阳和海都是在奉献中获得了幸福。

人类只有2种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幸福是精神生活的追求。只有完成了有接受到付出的蜕变,才会拥有精神生活的最高奖赏——幸福。“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杜甫是幸福的,

应为它心系国家,在为国家付出。高咏“我自横刀向天笑,却流感胆量昆仑”时,谭嗣同是幸福的,应为它在为革命献身,为人民付出!就像歌中唱的那样:这是新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生命的源泉,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接受了,我们就融入了暖暖的关怀:感悟了,我们铭记感动;付出了,我们在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我们最幸福!

愚蠢的人,从远处观望幸福;聪明的人从脚下根植幸福。没个人都是自己幸福的缔造者。让从行动中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6: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