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一、导入新课 | 1、了解作者。说说你对作者有什么了解? 2、板书课题:清平乐 村居 3、读课题,解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4、谈谈印象中的村居。读到“村居”,我们就想到农村,说说农村在你的印象中是个怎样的画面? |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与作者有关的资料。 读课题。 说自己印象中的农村。 | 通过了解作者、理解课题,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美。 |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 2、指名读词。要求:其余同学自己在心中也要跟着念,把每个字念准。 3、疏通生字。重点讲解“剥”字。 4、节奏朗读,领略词味。 |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齐读。 有节奏的读。 |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
三、品读词,感受词的文字美和意境美。 | 1、根据课文插图,默读整首词,边读边想:你从词中的每一句话里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感悟景美 要点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要点点拨: (1)理解“翁媪” (2)理解“相媚好“ 想象说话训练: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那你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要点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看到大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豆田里锄草,想到哪一首诗?相机教育学生要节约粮食。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要点点拨: (1)无赖: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 呢?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体会“卧”字的妙处:卧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换上这些字好吗,为什么?同时教育学生正确用词的重要性。 看小儿剥莲蓬的神态,谁能送他一个词?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 生默读词。 四人小组交流 读书收获。 全班交流。 感情读诗句。 交流读书收获。 扮演翁媪说话。 朗读相关的句子。 交流读书收获。 用自己的话夸大儿和中儿。 感悟朗读词句。 交流读书收获。 感悟朗读词句。 | 美景容易吸引人,让学生通过感悟村居的美景,来体会诗人对农村的向往之情。 学生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赏析有困难,通过及时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任务对话来体验相亲相爱之情和农村生活的和乐美好。通过追问和想象,学生感受到了老人的亲密无间,也进一步体会到他们生活的和谐美好。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时,他们从最深的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 |
四、赏读课文,体验“画”美。 | 1、学生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2、交流看到的画面 3、再说现在在自己眼中,这是个怎样的村居生活? | 生美读整首词 想象 学生全班交流 说自己看到的村居 |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加深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易学、乐学。 |
五、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感受诗人蕴含的情感。 | 1、介绍当时的背景。 2、看了这段文字,你们觉得辛弃疾是个怎样的人?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整首词。 | 展示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带感受读词 | 通过了解写作背景,让学生更深入的走进文本,更深层次的感受诗人蕴含的情感。学习作者的爱国情感。 |
六、欣赏乐曲,进一步感受村居的美。 七、延伸课文,布置作业。 | 1、背整首词。 2、古代的词可以配乐来唱的,这首村居旋律很美,配上优美的乐曲,就是一首动听的歌,下面欣赏歌曲《清平乐 村居》(课件播放)。 3、小结。 1、背诵课文。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3、收集描写农村生活的古诗。 | 背词 生跟唱 生背诵 练笔 收集诗 |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唱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更深的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收集的能力。 |
板书设计 | |||
清平乐 村居 青青草 相媚好 无 赖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