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24页《光和影》展示课教学设计和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0-26 23:52
标题: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24页《光和影》展示课教学设计和反思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学生回答)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平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 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 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七、板书设计
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挡光物体(遮挡物),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照射的方向有关;光源的长短与光源照射物体的角度有关;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有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0-26 23:52
教学反思:
《光和影》教学反思:咋看这一课很好把握,以影子游戏引出影子产生的条件、提出光源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影子的特点,可是在备课期间和上课期间发现问题一一接踵而来。
1.如何安排教学。依照教科书的顺序先以影子游戏导入,通过引导使学生找出影子产生的必须条件,而后揭示什么是光源,最后再一起探究影子的特点。思考了一下总觉得不太顺畅,觉得可以先揭示什么是光源,然后以影子游戏提出影子产生需要哪些条件,再引导学生做影子游戏时还有没有什么发现,引出影子的大小、方向等会变化,从而进行系列的探究活动。到底应该是改变教科书的安排还是遵循教科书教参的排序,掂量了下总觉得肯定要按照教科书的排序来进行教学。后来听了施老师的一课,他就将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变动,自己进行了重组,先引出光源,再教学影子的产生条件,最后再探究影子的特点,整堂课就相当的流畅,比较自己按教参顺序所上的一堂课,最终决定改变教案给予的指导重新安排教学流程。的确教参只是一个参考,而教师最重要的是抓住每课时的重点、难点,把每一个知识点讲透就可以了,不必要拘泥于教参教科书的指导。
2.如何过度。介绍完影子的产生条件,如何过度到让学生来探究影子的特点,脑子里一闪而过,利用前面的影子实验,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有什么发现,希望学生说出影子有大小、长短等的变化,由此过度到与学生一起去探究影子的特点。上过一堂课后,施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与其让学生再次通过影子游戏进行观察去引导他们发现影子的大小、方向等在变化,从而过度到对影子特点的探究,还不如以实际生活为过度,让学生联系一天中自己影子的变化,更直截了当地提出影子会发生变化(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容易注意到的事实),从而过度到对影子特点的探究。经改进后,觉得这个过度更节省时间也更贴近学生,过度到对影子的探究这一效果也一样达到了。
3.如何使学生更明确实验操作。对于这个环节我感触最深,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觉得三个实验相当容易,学生应该能很块的完成,并生成实验结论,因此采用了文字提示的形式再加以表述。而第一堂课下来,实践出真理,学生完成实验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实验应注意的要点,实验的目的,小组的分工,与我的打算根本背道而驰,学生有的不知道要画几个影子,有的照射的物体不是很明确,有的实验出现了科学的错误。听施老师的一课,看到他以书上的图例来介绍实验步骤,的确更能是学生明确实验如何操作,更加直观清晰。后来又进一步思考,是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图例,使学生明确实验中我们要注意到哪些要点。后来上课时,就按改进后的思路,直观的看图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改变的条件,保持不变的条件,再提出注意点,果然学生在明确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实验的操作准确多了。
4.如何使学生生成结论。新课标指出:科学课应以探究活动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实验只是探究活动中的一种形式,所以我觉得不单单要重视学生的实验过程,关注他们如何实验,引导他们从实验中发现得出结论同样重要,只有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去观察推敲思考从而生成结论,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结论的理解、记忆。特别第一个实验中“影子的大小与光源照射物体的角度有关”,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影子在变化,进一步提醒影子的长短是否发生变化,再以图辅助,学生最终发现随着光源的倾斜照射的角度不断变化,从而得出结论。我觉得这些都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同样忽视了应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还有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那么苛刻,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如果发现学生已经了解了要点,可以采取帮他描述,这样一方面能节省时间,一方面也能给学生增加信心,越来越善于发现、交流。
5.如何应对突发情况。备课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考虑了学生可能给予的回答,等到实际教学才发现学生很多的回答都出乎我意料。“阳光下的树影会出现在哪?”学生反复给予我的回答“阳光下”,急切之余我只能问到“我们平常看到影子是不是有时在地上,有时在墙上?”从而引出屏的概念。学生在画完物体不同面的的形状后,我提问到“你能发现什么?影子的形状与什么有关?”“与照射物体的角度、照射物体的方向”,此时我一心只盼着学生能给予正确的回答,一再的提醒,“用光源照射物体不同的面,那你说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影子的形状呢?”经过很长“一段周旋”才勉强使学生自己说出了结论。此时,我总觉得这样周旋以后反而对学生理解、记忆上造成了捆扰,因此想到了让学生上台演示,以照射学生头的不同面为例,学生看到了不同面形成的不同影子形状,我觉得可能会帮助他们对结论的记忆。课堂的突发,永远都预料不到,因为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学生的思维和我们教师的思维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解决突法情况。面对突法情况的来临,一定要冷静对待,说实话当时我还存在着顾虑,这样做是否又显得多此一举。
总之,上一节课真的不容易,未上课前已经将教案改动了多遍;然而上课以后发现的问题愈加多,考虑的内容也愈加多,因此又反复修改了教案;直到再上课又依然会发现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我更觉得要上好一堂课更不易,需要综合教师多方面的能力,对知识重点的把握、对课时流程的安排、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突发事件。。。因此,真的打心眼里佩服那些优秀的老师能上出如此别具匠心、自然和谐的科学课!在以后的漫漫长路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