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导入新课 二、认识杠杆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五、全课小结 | 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5、分辨杠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 4、 还有其他方法吗 ?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 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学生出谋划策)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在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 激趣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是学生们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 向学生提出杠杆与力的科学问题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要学生充分讨论并思考在此过程中应收集哪些数据来说明问题。 这里要求在杠杆尺左右只选一个位置挂钩码,便于学生掌握也利于交流讨论。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 | |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 ||||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 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用力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省力 用力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费力 用力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