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 学生边欣赏图片边回顾 | 回顾上节课知识点,为本节做好铺垫。 | |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 1、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妙的观松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节后小组讨论) 2、 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3、你喜欢哪一棵,找出句子,大声朗读几遍。 迎客松: 1、出示句子:“迎客松……生机。” A、重点欣赏:枝干遒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 B、指导朗读; C、学生练读——指名读——赛读——评读——齐读 2、出示句子:“它有一丛……象征了。”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像) B、你看,它正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地说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C、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齐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D、让学生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陪客松 1、(出示课件:陪客松图片)现在,请你一边欣赏陪客松的图片,一边美美地多读课文,读着,读着,你最想对陪客松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练读、感悟) 2、在学生的汇报中欣赏“绿色巨人”,感受它的高大。 3、绿色的巨人:把陪客松比作“----”, 板书:绿色的巨人 这样写好在哪里?出示课件(去掉“绿色的巨人”):边读边想,如果没有“绿色的人”,效果有什么不同?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 4、朗读训练 送客松 1、(课件)瞧,这就是送客松,觉得它长得怎样?能介绍介绍吗? 2、请同学上台以游客的身份介绍送客松,要求其它同学要认真听,觉得好的地方要夸夸他,觉得哪儿不足提出来帮助他。(在引导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重点欣赏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依依不舍,在介绍时可以适当加上动作,或展开想象说些告别的话) 3、朗读指导:送客松正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4、小结:迎客松,郁郁苍苍,枝干斜伸,如同好客的主人;陪客松屹立山顶,如同巨人;送客松枝干蟠曲,如同天然盆景。让我们再次领略以下黄山松树的神奇吧!(配乐朗读第二段) |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3、集体交流”。 4、指名读、评议、齐读。 5、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6、有感情地朗读。 | 1、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2、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3、以读代讲,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4、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美。 | |
三、 欣赏画面,驰骋想象 | 1、 同学们,在玉屏楼上其实除了看到这最具有代表性的三棵松外,还能看到许多姿态不一的奇松。瞧它们向我们走来了。(看图片) 2、这么多的奇松翠柏,它们或——,或——,或——;或——,或——,或——;它们有的——,有的——。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黄山奇松真是——。 3、游戏激趣。 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游戏规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棵松,配上一段解说词,听了你的介绍,让大家猜猜是哪棵松? 黄山松千姿百态,造型独特。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 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 如同—————————; 有的卧在山间, 似乎—————————————[。 4、小结:同学观察认真,讲得到位,听得仔细,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齐读第三段。 | 1、 学生欣赏奇松图片; 2、 说出自己的感叹; 3、 说话练习。 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进一步感受黄山奇松的美。 | |
四、总结全文 | 黄山奇松,破石而生,苍劲挺拔,千姿百态,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难怪徐霞客会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同学们,把今天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爸爸妈妈,也让他们分享一下。说不定,听了你介绍,他们假期带你黄山游玩呢。 | 指名说说。同学评议。 | 回顾全文,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 |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 ||||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