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激 趣 导 入 | 1.谈话:每周星期一早晨,我们都要升国旗,回忆升旗的同学是怎样把旗升上去的? 2.观看升旗的过程。思考:升旗时,我们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吗? 3.小结概念: (1)这就是定滑轮。它有什么特点? (2)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 观看回答。 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 |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初步认识定滑轮。自然而然地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中,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 | |||||||||||||||||||||||||||||||
二、研 究 定 滑 轮 | 1.请各组的学生拿出一个滑轮,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思考:你打算怎样做定滑轮? 2.研究定滑轮有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 (1)模拟升旗的情形,思考:不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情况。
(3)小结: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 3.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作用 (1)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机械能够省力,想想,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的作用,说说你的理由。 (2)你想怎样设计这个实验方案。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方案。
(3)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4)小结:定滑轮是不省力。 | 学生讨论得出:要固定在一个位置,让滑轮转动而不移动。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表。 小组汇报实验经过和结论。 学生预测,并说自己的理由。 小组进行设计实验方案。再进行汇报。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再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全班进行汇报。 | 这两部分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学生为本,以实验活动为主的理念,我是通过学生先猜想说理由,再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实验操作,经过分析思考,结出结论,使用学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 | |||||||||||||||||||||||||||||||
三、研 究 动 滑 轮 |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想一想: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说说你的理由。 2.认识动滑轮: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想一想:动滑轮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由。 4.你想怎样来设计实验。
5.温馨提示: (1)正确使用测力计,以及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师说的力,如5N等。 (2)测量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如果没有指在零刻度线,要进行调节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 (3)使用前,要轻轻地来回拉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以免指针被卡住,给测量带来较大的误差。 (4)测量时,拉弹簧测力计挂钩的力要和测力计的外壳平行,避免扭曲和摩擦,尽量减小由于摩擦产生的测量误差。 (5)要等到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表面垂直。 6.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格内。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7.小结: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能一半的力。 | 学生观察后谈自己的看法。 动手安装动滑轮,并猜想动滑轮有什么作用,试着说说理由。 设计实验方案。汇报, 回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小组合作实验,汇报动滑轮能否省力,省多少力。 | 这两部分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学生为本,以实验活动为主的理念,我是通过学生先猜想说理由,再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实验操作,经过分析思考,结出结论,使用学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 | |||||||||||||||||||||||||||||||
四、拓展: | 1.举出生活中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例子 2.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呢?根据生活实际说说。 | 学生讨论。 | 根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让学生先找生活中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例子,再说说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和定滑轮。 | |||||||||||||||||||||||||||||||
五、课 堂 总 结 |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机械? 2、你有什么收获? | 学生谈学习后的收获是什么 | 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回顾。 | |||||||||||||||||||||||||||||||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 ||||||||||||||||||||||||||||||||||
定滑轮和动滑轮 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 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能省力 不省力 省一半的力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