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复习导入 | 1、听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谁来说说怎样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 1、教师读,学生写。 2、点名回答。 3、学生自由回答。 | “温故之新 ”,意在培养学生回去认真复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 |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一层(2——10自然段) | 默读第2到10自然段。 (1)、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并把表现“倔强”的词语画出来。教师巡堂检查。 (2)、找出描写小红军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并说说自己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 (3)、最后,“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这句话里的“终于”和“只好”是什么意思?如果把“终于”和“只好”去掉,意思有什么不同?读一读,比较一下。 (4)、分角色朗读(2——10自然段) |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并在课文里画出表现倔强的词语。小组交流,再到全班交流。 2、学生找、画、品读小红军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3、学生动手查工具书,思考回答。 4、甲学生扮演小红军,乙学生扮演陈赓同志。丙学生读叙述部分。 | 1、抓住“倔强,”以此为切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段内容,为学生充分感受小红军崇高形象奠定了基础。 2、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这些重点语句的表达作用,即通过对描写小红军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语句的理解,使学生眼前呈现一位机灵、乐观、坚强的小红军形象。同时体现了读中写的教学思想,帮助学生积累、运用有关写人的词语,并在想象人物的过程中体会红军长征时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 3、通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知道陈赓同志想方设法地帮助小红军,可小红军却种种理由拒绝了他。 4、目的是要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人物身份,读出不同的语气,体会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互相替对方考虑的心里和关心战友的情感。 | |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11—15自然段) | 1、小红军千方百计地拒绝陈赓的帮助,说服陈赓爬上马背朝前走去。此时陈赓心中会想些什么呢?自由地朗读课文11—15自然段,把自己感动的句子画下来。 2、结果,陈赓同志找到小红军的时候,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最后牺牲在马背上。这时“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 3、小红军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牺牲,也不拖累别人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什么高尚品质? 4、小红军牺牲了,陈赓同志“一把搂住他,狠狠的打了自己一个嘴巴”,自己责备自己,“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啊!”“一把搂住”“狠狠”“怎么对得起”“小兄弟”,这几个词语反映了陈赓同志当时的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感动的句子。 2、学生联系上下文自由回答。 3、学生同桌交流、讨论,点名回答。 4、小组讨论,由小组长回答。 |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内容。 3、让学生知道小红军不肯骑马,不肯和陈赓一起走,不肯接受陈赓同志的青稞面,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牺牲,也不拖累别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体会小红军的高尚的人格品质。 4、体会陈赓同志的高尚品质。 | |
四、总结全文。 |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3、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 指名回答 全班学生朗读课文 |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感。 | |
五、拓展 | 把个这故事讲给别人听 | 记住课文的内容 | 激发学生及更多的人向小红军学习。 | |
板书设计 | ||||
25倔强的小红军 (关心战友)陈赓 帮助 →小红军(宁愿。。。也不。。。。) ←拒绝 骑上马 体力很强 与他同行 还要等同伴 给青稞面 干粮很多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