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0-4 19:52
标题: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和“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材学情
简    析 教材分析:
《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两首》中的七言绝句,皆为描写秋景的传世名篇。它们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这两首诗都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可谓是一首秋的赞歌;《枫桥夜泊》则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难以言说的轻烟般的愁思。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入诗
1、(课件配乐)深秋的一天,晚唐诗人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一路上,白云、枫林、寒山、石径……,目不暇接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难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
板书诗题。
2、读题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3、诗人在山上行走时,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师范读古诗。
二、三读韵歌,入情入境
(一)、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
重点指导:
句末是平声字,朗读时可适当延长;
每句第四个字亦可适当延宕或做较大的停顿。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3、齐读全诗。
(二)、再读感悟,解诗明意
1、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边画: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哪些景色?
2、组织交流。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解词。
例:“石径”(石头小路。用上拆字法,“径”用查字典的方法)
3、精读体味,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教师在刚才的词语前加上括号,要求学生再好好读诗,加上合适的修饰的词语。
(      )的寒山        (      )的石径   
(      )的枫叶        (      )的白云
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诗歌,试着从诗中寻找答案。
(三)、研读品悟,以画为媒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    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学生自读、互读,师生配合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处”。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    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下车来就是因为喜爱这美丽的枫林!
重点指导: “坐”(因为)。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如果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同桌互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师生配合读等。
⑥配乐齐读。
(四)、配乐背诵,积累内化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三、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旁题上这首诗,为画增添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0-4 19:52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2、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杜牧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火红的秋天,生机勃勃的秋天,是否秋天在每个人眼里都是一样的呢?我不防再来看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课件出示诗)
(1)、请读一读这首诗。
(2)、读出感觉了吗?这首诗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生可能体会到:孤单、凄清、忧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请读读诗句。其他同学再来交流交流你的感受。(如果学生有困难,就再读诗。)
(3)、你觉得可能是什么事情困扰着作者,使他夜不能眠?(出外旅行,想念家人。)请心中想着家人,读一读这首诗。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科举落榜)你能体会诗人此时的心情吗,请你表达出来。或许还有很多原因引发诗人的愁绪,就让我们帮他抒发出来吧!齐读整首诗。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思。)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1)、让我们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读一读。
(2)、同样是秋天,同样是秋景,杜牧喜爱不已,张继却愁绪万千,这是为什么呢?(
(3)、难怪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用自己的声音把这景把这情表达出来。请再读这两首诗,好好体会两大诗人的不同心境。
(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两位诗人去感受了截然不同的秋景图,课后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描写秋景的古诗或文章,去更多的了解秋天。
(简短的一句话,不仅总结的课堂,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次。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
(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因此,语文学科应格外重视诵读积累。其次,语文又是一种生活的延伸。我们在披文入境中欣赏别人的生活,目的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厚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第二道课外练习,就是让学生切己体悟、换位思考,并进行语言实践,努力体现的都是“语文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设计意图
伴着优美的旋律和山林秋色的迷人画面,再辅以教师的动情导入,旨在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迫切想去感受“诗情画意”的情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对阅读内容必然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本环节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交流阅读感受,目的是让学生之间平等友好地对话,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材不是终点。本环节的设计在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课文与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语文”,回归“生活语文”。

同样的秋色,别样的情怀;同样的秋景,不同的心境。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典诗词能借助一个个简单常见的景物抒发如此丰厚的情感底蕴的原因所在。鲜明的导语为探寻《枫桥夜泊》意象背后的文化意韵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引导学生明白:心情不同,就算看到同样的景物也会有产生不同的感情,而这景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行                                  枫桥夜泊
      远上寒山石径斜,                        月落乌啼/霜满天,
近景   
白云深处有人家。                        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
      停车坐爱枫林晚,                        姑苏城外/寒山寺,
远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学反思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