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6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迹》教学设计和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0:54: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月迹》。
作者及工作单位                         永寿县仪井中学 宋玲
教材分析
《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初一学生刚告别童年生活,对“童年”这类话题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月迹》一课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学习课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童年的情趣,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借助注释、字词典阅读课文,引导他们置身阅读情境,联系自己童年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展开联想,并因势利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句,揣摩表达意义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 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0:54: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4 10:55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
                  






三、整体感知




四、深入研讨



五、课外探究




六、布置作业



七、课堂小结




1.导语: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在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2.引导学生回忆和背诵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3.续导: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从这篇散文中获得哪些认识。




1.学生通过查找的资料,对作者贾平凹进行介绍认识。(教师可进行补充说明)   2.检查字词。



1.引导:散文在结构上 看似自由,但有一条线索将文章材料组织起来,学生自由讨论并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不强求唯一答案)

2.品味语言:说说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和讨论。)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1.阅读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

2.要求运用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自选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了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培养了学生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希望同学们能进行阅读拓展,进一步强化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1.听老师导入,思考。

   
2.回忆并背诵。

3.听老师续导。


  




1.学生汇报。

学生讨论







  







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充满对新知的深厚兴趣。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行文线索。
在教师点拨和启发下,通过重点语句的分析,进一步感悟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月 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争执

沙滩之月——满足

寻月    追求美

景       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0:54:49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学习,在课文优美而含蓄的文字中,既进一步培养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又引起学生自己童年生活的共鸣。
应该在精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略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提高其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提高欣赏品味、审美情趣。同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0: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