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 一、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中国古代历史,能说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于哪个朝代,起义的领袖是谁吗?(引出陈胜、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史记》是一部什么书?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仅史料翔实,而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检查字词。 | 一、学生听老师讲解 二、学生交流有关《史记》及作者。 老师可以提示同学们注意一些字词,如: 通假字:“唱”通“倡”;“被”通“披”;等等。 多音多义字: 以数(shuò)谏故 卒数(shù)万人 大楚兴,陈胜王(wànɡ) 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等等。 古今异义字: 今亡亦死——古:逃跑。今:死亡。 等死,死国可乎?——古:同样。今:相等。等等。 常用文言虚词:之、以、其、而等等。 三、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过雪山草地》: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并且由表及里,揭示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同甘共苦、充满理想。 四、学生讨论发言交流 1、“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2.《四渡赤水出奇兵》: 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五、比较感知 1、①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②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以此衬托红军将士的高贵品质;③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都以七言为主,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都用整齐集中的三言句描绘红军所处的险恶处境,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或庄严、残酷的气氛,对红军起到了烘托作用。 [不同:《过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写了敌军的凶猛攻击。] 2、故事需有完整情节,以叙事、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叙事生动具体,篇幅长;诗歌语言凝练,重在抒情。 | 学习习惯培养 进行学法指导 | |||
三.整体感知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 三、整体感知 1、示范读课文 2、齐读课文,进一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通过朗读讨论,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课文中哪句话点出了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呢? 4、请睁开发现的眼睛,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了什么呢。 5、吴广起义的原因是: 四、课堂小结 1、总结字词2、了解人物形象 | 1.注意字音以及以下句子的停顿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3.明确: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4.学生可能有的发现: ★当时的贫富之间的矛盾很激烈:“闾左”是穷人的代称,当时只有穷人被征发,富人却可以免除这样的苦差。 ★这里还交代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队伍,最开始的反抗力量就是这“九百人”,是他们点燃了反抗秦王朝暴政的烈火。 5.直接原因(导火索)——“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学生各抒己见 熟读课文 | 指导阅读 知识巩固 | |||
板书设计 | ||||||
陈涉世家 《史记》 汉代 司马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直接原因(导火索)——“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