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数学教研课《角的分类》听课感想笔记评课记录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9-11 17:10
标题: 小学数学教研课《角的分类》听课感想笔记评课记录
《角的分类》听课点评 记录
小学阶段“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分三个阶段编排的。第一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地概括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地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角的画法等等。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分类、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突出探究活动,重视合作学习,通过师生互动,探究科学分类法,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层次。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把握激励的时机,适当、适量的使用激励性语言表扬激励学生,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在愉悦的数学学习中体验、享受学习的成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9-11 17:11
《角的分类》评课  

                                    唐马路小学    杜立华  

听完刘雪冬老师的课,这节课能很好体现了“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阵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这样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这样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以新课程的眼光来看这一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1、 课的导入自然、轻松,既轻松复习旧知,又很自然引入新课,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成一条直线,是不是角?”勾起学生提问的欲望,增强问题的意识。
    2、 教师能够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尽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节课最突出的一点是: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心理学家皮来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其实,在此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另外在生活中学生已接触了很多的角,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些相关角的知识。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基础,符老师主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  

3、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悟生活离不开数学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  

 如:认识特殊的两个角——平角和周角,老师注意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如;课本打开成一条直线是平角,钟面上分针和秒针转一圈正好是360度,最后的练习,钟面大探秘,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直角,几时整时,时针和分针能形成怎么样的角?让学生自己探究。这样就使数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符号数学走进日常生活,把数学知识寓教于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生活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用知识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生活的大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不足之处:这节课提的问题比较多,提问次数过多,把整节课的内容分得太琐碎,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9-11 17:11
《角的分类》评课稿



       心理学家皮来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此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另外在生活中学生已接触了很多的角,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些相关角的知识。为此,老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凌老师通过师生的操作,利用动态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引出疑问,引出新知。这样,疑问在操作中产生,角的概念的理解在争辩中升华。这是一种学习数学的新境界。

       教师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用简捷、明快的语言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紧接着提出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一个新概念,一般经历概念的引进、形成、运用和巩固、深化与发展四个阶段,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因素,适当开放几个阶段或某一阶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教学案例开放了概念的形成阶段,学生积极投入到找锐角、钝角、优角和周角,并给它们命名等学习活动,深深体验了自己发现新概念的快乐,尝到发明创造成功的喜悦。

        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呀,给了他们很大的个人空间,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在操作的过程中自学,归纳。使“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大致完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体现。体现了数学生活化。

       本课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课的开始从学生喜欢的猜谜活动引入,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生活用品,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容易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继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说一说已经认识的角,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特别是对平角和周角的认识,当学生表述平角和周角后,适时恰当的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再让学生了解平角和周角的度数各是多少时,先让学生议一议,再找一找他们的关系,实践出真知,极其简单的道理如果没有亲自体验是不行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体验感知,允许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角的度数,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学习角的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在探索新知时,根据不同的标准,必然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另外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较弱,难免出现思维的漏洞,逻辑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机会,相互交流的平台。于是,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修正自己的知识建构,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在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除了最基本的概念的辨别外,也设计了大量的活动,极富思维的挑战性。
       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在用纸折一折后再展开的环节中,综合运用了各种角之间的联系,以达到活学活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9-11 17:12
《角的分类》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七册《角的分类》。
一、先说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第三课时的内容。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教角的初步认识》里已有了初步的接触,对于直角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大多是属于直观的描述。本册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一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二、说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实际出发,通过互动学习,让学生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这几种常见的角,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一定标准将角分类。
2、过程与方法:先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玩一玩、量一量、画一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自主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协作与交流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重、难点分析:
1、重点:认识几种常见的角,要引导学生能按一种合理的标准对角进行分类。
2、难点:周角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周角比较特殊,角的两条边重合,教师在教学前要准备一些实物和教具或多媒体课件(如折扇、用硬纸做的活动角等)。教学时,可以拿出折扇慢慢打开,使学生看清扇子把转了一圈,然后,通过活动角演示,并划出书上的周角,让学生观察周角的画法,指一指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从而明确周角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
五、说教学方法:
1、体验数学原分类的过程,体现从简单――复杂――简单的过程,突出探究活动,重视合作学习。
2、以角为内容,生活化情境导入、形体动作体验、探究生活与科学数学的转化规律,突出课堂的平等对话。
3、使用学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而通过师生互动,探究科学分类法。同时使用课件,创设情境,探究锐角与钝角的意义与特点,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层次。最后使用表格,让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整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总之,整个设计整合多种资源,拓展空间,凸现数学的探究活动和学生的体验。
六、说教学过程:
  本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体验中获取新知”的思想,我设计了一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知直角。
课件展示:长方形画框、时钟9:00时整等现实生活情境,然后用红色的直角闪动,同时去掉背景,抽象提炼出直角,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量出直角的度数,接着让学生找出三角板中的直角。
2、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体验角的分类。
    课件出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角,有大有小(钝角和锐角),提问:你们都认识这些角吗?这里真是角的世界,角的世界丰富多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搅得种类,好吗?――教师板书课题――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将信封打开,拿出10个角(其中两个直角,四个锐角和四个钝角),合作目标:根据什么将这些角分几类?――学生汇报、交流。这里在“做”字上写功夫,设计各种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形成;然后让学生交流、辩论,重视课堂的开放对话与动态生成。后面加以巩固联练习,认识红领巾上的角,认识钟表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不同的角。
3、感知平角和周角。
⑴课件演示一个折扇绕着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动态演示由小到大的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这时,老师提问,这时角吗?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既然它是一种特殊的角,我们发挥自己的智慧给它取个名字好吗?最后从学生们的答案中优化出一个好名字――平角,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量出平角的读书。
⑵课件演示另一种折扇,扇子把旋转一周成圆形,两条边完全重合,这时,老师提问,这时角吗?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取名周角,并说出它的度数,让后让学生观察周角的画法,然后让学生操作手中学具(活动的角)来表示平角和周角。心理学家皮来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平角、周角是怎样的角,概念在操作中产生,角的概念的不同理解在争辩中升华,这时一种学习数学的新境界。
4、探索直角、平角、周角的关系。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操作量角,对比比较,交流辩论,自主探究得出结论:1周角=2平角=4直角。
5、重新体验,沟通角与角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探究科学分类的方法。
    课件演示从小到大的角,让学生说出角的名字,按角的大小,学生整理板书。(先演示锐角在坐标轴的区域,思考:这些角的度数不同,但它们都是锐角,那么,锐角有多少个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钝角。)最后,课件分别演示平角和周角,然后教师质疑:平角、周角是不是钝角?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平角和周角不是钝角,它们单独各分一类;继续质疑:现在看,我们前面说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对吗?科学吗?应该怎么改?学生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修正自己的知识建构,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沟通角与角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从小到大,按角的度数的大小分类。教师提问:你觉得这样分是以什么为标准?(角的大小或度数)教师小结:按照角的度数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整理,这种方法真好,分类常常有一个合理的标准。接着做游戏,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规则是,老师说一个角,你们做一个动作表示,好不好?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巩固对角的认识。
6、巩固联系。
⑴填空。(内容略)
⑵出现一个活动的剪刀,抽象成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四个角,其中∠1=70度,求∠2、∠3、∠4的度数。
⑶钟表上的问题。(课件演示)
①现实生活中的钟,时针、分针转动,形成不同的角,让学生说出角的名称,如: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②钟面上时间停在3:30,你知道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夹角是什么角吗?有多少度?用你喜欢的方式测量出来。
③时针每小时走(   )度,分针每小时走(   )度,分针每分钟走(  )度。
7、回顾与小结、评价。
      这结课,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谁学的最认真?
8、总结:大千世界有无数个角,我们借助分类的方法,就可以整理的清清楚楚,用你的双眼看看周围,角无处不在,说明角的知识很有用,有的学问大着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9-11 17:12
《角的分类》听课点评
在小学阶段“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分三个阶段编排的。第一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地概括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地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角的画法等等。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分类、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突出探究活动,重视合作学习,通过师生互动,探究科学分类法,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层次。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把握激励的时机,适当、适量的使用激励性语言表扬激励学生,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在愉悦的数学学习中体验、享受学习的成功。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