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8
标题: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
      本套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资源。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案下载方法:右键点击下面的教案附件,选择目标另存为,保存在桌面上或你的电脑上解压缩即可使用!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rar (87.1 KB, 下载次数: 9055)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8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师恩难忘》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 )“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1、完成练习册1、2、3。
  2、认真诵读课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8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师恩难忘
  师:口才好文笔好生:难忘师恩
  编故事 娓娓动听 如春雨滋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辨字组词:
  尾(  )炊(  )歇(  )诲(  )
  娓(  )吹(  )息(  )海(  )
  二、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娓、姥、炊、歇、叨、诲”。
  2、指读。
  3、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4、描红临写。
  5、评价:
  ①学生互评
  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②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
  1、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2、实践活动: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3、课后练习4提示:
  娓娓动听--每天中午一打开电视机,总能看到说书人娓娓动听地讲着《水浒传》。
  身临其境--在立体声电影院看电影,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电影中一般。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8
   自制贺卡
 目标要求
   1.教给学生制作贺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2.通过写贺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
  准备工作
   1.卡纸、彩纸、剪刀、胶水、彩笔等用具。搜集精美的图案。
   2.录音机、磁带。
   3.课前查阅有关教师节来历和意义的资料,摘抄记录一些有关“歌颂老师”的语句。
  活动过程

  1.激情导入。
  (1)讨论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内容和自己摘抄的语句。
  (2)同学们,有人说,教师犹如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有人说,教师是春蚕,吐丝去编织美丽的绸缎。老师们把一切都献给了我们。教师节快到了,你们想准备送什么礼物给自己敬爱的老师呢?老师看谁的提议好!
  (3)学生交流讨论,确定赠送的礼物。
  同学们,师恩难忘,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和诚心,自己动手制作礼物送给我们敬爱的老师们。我提议我们今天每人做一张贺卡,来作为教师节的礼物送给自己敬爱的老师,大家说好吗?
  (学生:好!板书:自制贺卡)
  2.学做贺卡。
  (1)介绍贺卡样式的制作方法。
  (投影出示老师自制的几张贺卡)
  ①讨论:仔细观察,这几张贺卡包括哪些内容?
  (师生小结:包括“贺卡封面”、“贺卡主题”、“贺词内容”三部分)
  ②指导:同学们,老师的这几张贺卡,精美吗?要想做张式样好的贺卡,就得多花心思,仔细揣摩。可以把卡纸对折,也可以经过剪、裁、贴制作一张更为特别的贺卡。
  (教师讲解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2)学生试制贺卡(可播放音乐)。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介绍的方法,自己试着做一张贺卡。
  (学生试制,老师巡视指导)
  (3)设计贺卡封面。
  贺卡的样式做好了,下面我们应该给这张贺卡配上精美的封面和图案了,请大家拿出自己收集的一些图案,可以把它们画上去或剪贴上去,也可以自己想象图案,来制作贺卡的封面。
  ①学生绘制贺卡封面。
  ②教师巡视指导。
  ③投影出示学生做的贺卡,评价激励。
  3.学写贺词。
  (1)比较贺词,力求情真意切。
  老师这儿有两种贺词,你们比一比,哪一种写得好?
  (投影出示两种贺词。第一种是一些较为简单的几句祝贺语;第二种是一些蕴含着对教师感激和爱戴的优美语句。)
  (学生观察讨论)
  (2)学生试说。
  教师节快到了,你最想对自己敬爱的老师说些什么呢?
  ①指名学生说说。
  ②学习小组互说,老师巡回指导。
  (3)写贺词。
  ①导入:大家说的不但投入,而且都包含对老师的敬佩之情,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所说的写下来,送给敬爱的老师!
  (学生拟订贺词,教师巡回指导)
  ②交流讨论。
  •读一读。贺词写好了,谁愿意在班里面把它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贺词,教师相机指导)
  •改一改。请大家按照刚才修改的方法,把自己所写的在学习小组里相互改一改。力求写的通顺,优美!
  (学生交换贺词修改,教师巡回指导)
  •写一写。贺词都拟订好了,也改好了,同学们把自己的贺词誊写到贺卡上,记住!这是送给老师的贺卡,字可要写的漂亮哦!
  •投影出示两张式样新颖、贺词优美的好贺卡,表扬激励。
  4.学写信封。
  (1)导入:贺卡做好了,我们如何把自己亲手做的贺卡寄到老师之手呢?
  (2)指导信封的填写方式。
  第一步:邮政编码的书写。
  第二步:地址及收信人的填写。
  第三步:贴邮票。
  (学生练习书写信封,老师巡回指导。)
  5.同学们,今天你们亲手做了一张贺卡,送给你们所敬爱的老师。我想当老师们收到你们的贺卡时,一定非常的高兴,为人们自豪,回家后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把你们的贺卡快快寄到老师们的手中,好不好?
教师节的来历
教师节,是我国仅有的包括护士节、记者节在内的三个行业性节日。自1931年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共有过4种不同日期和性质的教师节。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师节是1931年。当时,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发起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三项目标。虽然,这个教师节的诞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鉴于“六•六”教师节是教师自发组织设立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1939年决定另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把5月1日国际劳动节也作为教师节。由于各种原因,教师节实际上逐渐销声匿迹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早上一起床就忽然想到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节日。"教师节的最早创意人、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这样说。
那是1984年12月9日,王教授当天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北京晚报》。第二天,《北京晚报》就刊出文章《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12月15日,北师大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为了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地位,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在第一个教师节,当时的国家主席李先念向全国教师发出慰问信祝贺节日,首都召开万人庆祝大会,教师节期间20个省市共表彰11871个省级优秀教师集体和个人。
其实早在1932年,国民党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而从此以年,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公历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
我国历史上曾建立过教师节。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不久,国民党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为教师节,后又将教师节改为8月27日(孔子生日)。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曾恢复6月6日为教师节,教育部通告各地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庆祝活动。1951年全国教育工会成立,教育工作者被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51年4月19日,教育部长和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发表书面谈话,宣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由于这一天缺少教师的特点,执行的结果并不理想。特别是1957年以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教师不受重视,教师节实际上已不再存在。
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动员全社会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特别是各地教师的多次提议,以及各地开展尊师活动的经验,国务院于1985年1月11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关于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的议案。同年1月21日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同意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
确定9月10日为教师节,是因为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活动,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同时,9月份全国性节日少,便于各方面集中时间组织活动和突出宣传报道,促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建立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未来。教师的工作同每个家庭、每个儿童、少年、青年息息相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教师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是铸造人类文明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有赖于一代又一代的教师的劳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教师辛勤的、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程就会遭受损失。所以,一部文明史,离开教师的因素,是不可想象的。
此后,每年的教师节,全国各地的教师都以不同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通过评选和奖励,介绍经验,帮助解决工资、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改善教学条件等,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8
      
教学要求:
   一、了解演讲的特点,在有层次的阅读中达到正确流利地演讲课文。
   二、学会生字,结合课文语境及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三、通过探究性学习,感悟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理解“演讲”。
   (1)板书“演”,说说写“演”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用“演”组词,适时写上“讲”。
   (2)说说演讲是怎么一会事,“演”什么意思。
      (在群众集会或重大的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事理,发表见解。出示卡片“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3)老师演讲式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说说老师发表了什么见解,明白何为演讲。
  2、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演讲,争当小小演讲家。(板贴小小演讲家标志)
    请一学生说说现在能作个演讲吗?从而明白作演讲首先要有话要讲,然后向大家提供一篇演讲稿,打开课本。
  二、感知演讲稿
   1、自读课文,想想作者跟同学们谈了些什么。(板书:读)
   2、交流讨论,从中明确文章的层次。
    (1)演讲稿共几个自然段。
    (2)齐读第一自然段,明确演讲的中心话题。(板书:四问)
    (3)分别指名读2——6自然段,明确各段演讲中心。
      (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三、感悟演讲内容,学习演讲
  (一)学习演讲“问健康”部分
   1、理清层次
    (1)假如让你来讲健康问题,你会从哪几方面来讲?
    (2)自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讲的?也可同座交流。(在”读”字上加圈)
    (3)交流讨论,投影文字灯片。(问健康: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提出希望)
   2、理解“健康第一”的观点
    (1)现在你觉得能演讲好“问健康”这部分内容了吗?如果不行,就再读读(“读”字上加圈),抓重点句子,不太理解的地方读读想想,体会一下作者的见解是什么,想说明什么。
    (2)交流讨论
     A、“有,进步了多少?”(应该有进步,还应该争取大进步。)
     B、“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
      (本,事情的根本,最重要的,生命的存在最重要的是健康。让学生谈谈对“寻求幸福”的理解,然后抓“有了……才有……”体会健康的重要性,是一切的根本。
     C、“否则”是进一步肯定健康的重要。(“否则”:不这样的话。)
     D、“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
       要有健康的身体要从两方面去做。让学生说说是怎么锻炼的,猜猜“锻炼”为什么是金字旁,火字旁?投影画面明白锻炼本意,明白锻炼要吃得了苦,经受得住考验。举例说说对“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的理解。
     E、说说对“健康堡垒”的理解。(“堡垒”,从字形上猜是什么东西,然后看图片)
   3、练习演讲
    (1)各自练习演讲这部分。
    (2)指名演讲,学生评议。
    (3)指导感染性演讲
   A、了解作者
    (1)看画像,说说是谁。板书“陶”说说去“阝”加“艹”是什么字,加“氵”是什么字,学生描红“陶”,课题板书完整。
    (2)介绍演讲稿写作背景。(画像旁投影文字)
      陶行知:中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于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6年在重庆北碚创办育才学校。皖南事变后,重庆政治黑暗,物价飞涨,育才学校受到特务威胁和经济断绝的严重困难。全体师生在陶行知带领下,团结一致,开荒生产,一日两餐稀饭,度过艰难时期。陶行知关心学生德智体以及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了著名的“每天四问”的演讲,启发学生鼓励、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学做“真人”。
   B、进一步了解演讲特点
     读了作者介绍是不是对演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明白演讲不仅仅说明事理,发表见解,还在于说动听众,让人受启发,所以演讲还要有感染力。出示卡片:感染听众受到启发)
   C、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染力地演讲,可利用重音、停顿、语气、手势等帮助表明自己的见解。
   D、指名演讲第二段,评出小演讲家,然后齐声演讲性读课文。
  4、小结过渡: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演讲要有个中心话题,围绕中心准备好从几个方面展开讲述,并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语气、语调、重音等,还可加上适当的手势,尽可能地感染听众,让听众受到启发。现在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着演讲第三自然段。(明确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一读再读。)
  (二)学习演讲“问学问”部分
   1、四人小组学习,边学边讨论这部分的中心话题是什么?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陶校长想要告诉听众什么?然后练习演讲,可动动笔动动手,有问题可举手。
   2、交流讨论
    (1)中心话题是“学问”,层次: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
    (2)指名说说这部分演讲要注意些什么,那些地方很重要。
    (3)结合同学发言,师出示文字灯片,添加符号。
      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
      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才能……。
      (强调有学问的重要性,结合生活体验讲;在学生演讲时指导停顿及重音。)
      要……就要专心致志,就要……坚韧不拔
      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
      (举例说说怎么做就是“专心致志”,“坚韧不拔”,“钻进去”,“展开来”。怎么做要读得有力,让人觉得必须这么做。)
   3、齐声演讲性读课文
   4、指名演讲
  (二)小结
   1、让学生说说这堂课的收获。
   2、这堂课我们从这篇演讲稿中进一步明白了健康、学问的重要,受到了感染,得到了启发;知道了什么是“演讲”,也初步学会了演讲,这都得感谢——“陶校长的演讲”。
  四、作业
   1、从第二、第三自然段中挑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抄下来,然后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可举例谈自己的认识。
   2、用一读再读的方法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练习演讲。
  板书:
                      陶校长的演讲
           健康  生命之本
        四问 学问  前进活力源泉
           工作  也是学习
           道德  做人的根本
        卡片:否则、堡垒、锻炼坚韧不拔彼岸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8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读词语
    生命之本 否则 锻炼 健康 堡垒
    源泉 造福社会 专心致志 坚韧不拔 彼岸
  2、说说这篇演讲稿中陶校长共跟大家讲了哪几个问题。
  3、用上上述两组词,演讲“问健康”和“问学问”部分。
  二、继续感悟课文学习演讲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演讲,争当小小演讲家。演讲是要说明事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感染听众,使他们受到启发,说说你怎样来演讲好“问工作”和“问道德”部分。
  板书:  讲什么
     读 从哪些方面讲
       边读边想体会见解
  2、自读自悟4、5自然段,练习演讲。
  分工学习课文,1——4组同学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问工作”部分;5——8组同学重点学“问道德”部分,也可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边读边想,也可和同桌讨论讨论。
  3、交流读悟收获指导演讲
  学生可以用演讲来表示自己对该部分的理解,讲后其他学生可向他提些问题;也可自己谈想说明些什么,然后评议是否能当小小演讲家。
  (1)“问工作”部分
  A、层次:问什么——为什么要问
  B、重点句:“这些工作虽然都是一些小事,却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是我们将来步入社会做大事的基础。”
  举例说说班级中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学;鼓励同学们都来承担学校工作,班级工作,锻炼能力,培养责任心。
  C、指导演讲重点句。
  (2)“问道德”部分
  A、层次:问什么——为什么要问——要学做真人
  B、举例说明“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
  “真人”是什么样的人?(真诚,不虚伪的人。)这样的人在“公德”和“私德”上会有些什么表现?(在公共场所会怎样,中午吃饭了会怎样,课间活动不小心被人推了一下怎么办等。)
  C、指导演讲重点句。
  (3)练习有感情地演讲4、5自然段。
   A、各自准备,看词语有感情地演讲。
    词语:工作好坏很大影响承担责任心办事能力基础重要的学习
    做人的根本即使稳定发展讲究真人
   B、指名演讲,组织评议,任命“小小演讲家”称号。
  4、学习第6自然段。
    同学们对这篇讲稿领会得很好,讲得也很好,那陶校长为什么要我们每天四问呢?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从陶校长的结束语中明白了些什么,还有些什们不懂的。
  三、实践拓展
   1、陶行知先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大的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演讲,要求我们做到每天四问,以次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其实,我们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同,除了这四问,我们还可以问些什么?(最近视力有没有提高;课堂发言有没有进步;文明守纪做得怎么样等)
   2、每位同学向自己提一个问题,仿照陶校长演讲的层次有条理地说一说。
     ╳╳有没有提高——
     有,提高了多少;没有,是什么原因——
     怎么看待这问题,以后准备怎么做。
  四、布置作业
   1、仿照课文某一问的写法,向自己提一个问题,有条理地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2、建议在班队活动时召开一次演讲会,演讲内容可搜集合适的演讲稿,也可自己写、合作写。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8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8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9

《习作1》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真阅读例文《我的班主任》,领会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描写得细腻感人的。
   2. 能通过讨论交流,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能自拟题目。
   3.学会写好人物动作神态的要领,做到细腻感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教学难点: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得细腻感人。
  课前准备
   1.放大抄录《我的班主任》全文。
   2.布置同学们回忆老师关心帮助过你的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
   1.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
    (1)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4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
    (2)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2. 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
   3. 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
  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
   1. 自读例文,想一想:
    (1)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2.分小组讨论、交流。
    (1)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
    (2)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人微,具体感人。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
    (3)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
  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
   1. 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她)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再写下来。
   2.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3.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具体生动?
   4. 拟题,完成初稿。
   5. 组织修改
《练习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2、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背诵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
    (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
       学生自由续写。
       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
    (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
    (4)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
  二、小结
    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9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教师正音)
   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3、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
   4、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
     分小组交流理解。
   5、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
     从这首古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
       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
    (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三、小结
    作业:抄写古诗;写习字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要向别人请教。那么,请教别人要注意什么呢?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2、指导。
    (1)回忆自己遇到过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指名说)
    (2)不同的说话方式带来的结果相同吗?
       体会请教别人的方法的重要性。
    (3)选择下面的实例,想想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二、教学第五题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9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题。
  1、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逐节指名读课文。
  *纠正读音。
  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
  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1)
  ①指名读课文。
  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细读第2节。
  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
  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细读第3节。
  ①女生齐读第3节。
  ②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
  ④指导朗读。
  (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细读第4、5节。
  ①男生齐读第4、5节。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
  *朗读第二部分。
  3、细读第三部分。(6)
  ①齐读第6节。
  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9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从本文学习一些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
  二、总结课文
  1、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
  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反复。
  ②押韵。
  ③拟人手法。
  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三、四小节中的"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
  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来会让我们对红柳产生敬佩之情。这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不这样写,那会怎么样呢?
  红柳开出了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来,沙丘被红柳固定着了,一点都不向前移动。
  读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没有刚才的一段写得生动,红柳的形象也没有刚才鲜明。现在知道拟人的好处了吗?
  在习作时,我们适当地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探索大自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
  2、引导当堂背诵。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馨、襟、瀚、耘
  学生描红。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
  ( )的空气( )的绿阴( )的眼睛( )的翠竹( )的松柏( )的色彩
  ( )的果园( )的风光( )的大海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板书: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发现  翠竹、松柏
    描绘  果园、沃野
    与   鸣禽野花联欢
    与   青山绿水相聚
    启迪:热爱、探索大自然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9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从阅读课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
   2.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三.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投影、课文录音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请你们把手放进口袋,说一说你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有一个人,他的口袋里道了昆虫,你们奇怪吗?
  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2.板书课题。(个别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按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莱昂小溪纺织娘厉声垃圾鸟栖虫居蠕虫嗬蜗牛
  (2)释词。(讨论交流)
  小溪纵横鸟栖虫居甜滋滋厉声裤兜中毒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1.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观察。
  2.指名交流难写难记生字的记法和写法。
  “溪”,右边中间不是绞丝旁。
  3.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展示评议。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9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二.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一段。
   1.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交流)
   2.联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过渡:课文是怎样具体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二段。
   2.各自轻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自写的什么内容。(第一层:2、3自然段,第二层:4——10自然段。)
   3.学习第一层。
    (1)指名读第二层,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各自谈体会)
    (2)重点研读第二层。
      ①轻轻读第4——10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②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③说说文中的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来写的。(装——扔——装)
      ④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⑤读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有没有具体写呢?是怎么写的?
      ⑥画出描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⑦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3)过渡:法布尔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如何?回家以后又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呢?
      ①“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②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③“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回事?
      ④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掉他口袋中的东西时的情景的?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⑤我们从第十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⑥画出相关语句后朗读。
   4.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阅读。
  (三)精读第三段。
     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个方面?
   2.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4.“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此外,还有什么命题方法吗?
    (1)用人物的话语做题目。
    (2)用人名做题目。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5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9


-《变色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
   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四.教学准备:
   1.变色龙的图片。
   2.变色龙的资料。
  五.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你知道吗?
     指名说。
   2.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而变色龙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出示变色龙的图片)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变色龙。
   2.出示生字词。①自由读。②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通过读课文,你对变色龙这位朋友了解了多少?指名说。
   5.出示:“(1)我们发现变色龙。(2)我们端详变色龙。(3)我们放回变色龙。”请你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细读第一部分
   小组学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第一部分,你了解了什么?
     相机出示:“豆藤上真的……似蛇非蛇的怪物。”指导朗读。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读。
   3.观察字形,指名说写字时的注意点。
   4.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搜集变色龙的资料。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9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交流收集的变色龙的资料。
  二.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说一说哪一部分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什么叫“端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相机板书:外形特点捕捉食物会变色
   3.小组学习:读读9-15自然段,把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读好。
    ①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向大家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
    ②出示11-12自然段,自读,说说你的感受。
    ③出示14自然段,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齐读14自然段。
      用“名副其实”造句。
   4.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小动物有什么启发?
     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5.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6.齐读课文第三部分:放回变色龙,你想到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搜集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
   2.小练笔: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写。
  板书设计:
          发现      外形特点
          端详  变色龙 捕捉食物
          放回      会变色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9

金蝉脱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2.蝉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金蝉脱壳。齐读课题。
   2.设问: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3.讲故事:三十六计“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
   2.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①出示生字词。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3.默读课文。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齐读。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①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搜集蝉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7.金蝉脱壳》。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交流蝉的资料。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3)→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⑴“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⑵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⑶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色“每颤动一次”,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
     你看,作者对蝉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呀。
     学习本文,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脱壳前
               7.金蝉脱壳  脱壳中
                      脱壳后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9

《习作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例文,知道作者是抓住鸽子的外形和动作两个方面的特点,把鸽子写得很有情趣的。
   2、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掌握写作方法,能按要求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
    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明确训练要求
   1.谈话激情。
    (1)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交了哪些朋友?
    (2)除了这些人以外,你们还有什么特别的朋友吗?(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家禽野兽)
      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当像看待老朋友一样,与它们和谐、友好地相处,甚至还要保护它们。
    (3)说一说,你们喜欢哪些动物朋友,对于它,你知道些什么。
   2.交流归纳。
     教师小结:只要是你喜爱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动物,你都可以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好朋友,去了解它,去爱护它。
   3.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读懂习作提示,弄清习作的训练目标。
  二、师生互动,描摹观察体验
   1.画一画。
     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画下来。
   2.说一说。
     你画的动物有什么特点,能介绍一下吗?(要注意动物的特征,可以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师生归纳。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4.小组交流。
   5.交流体验,表达情感。
     同学们那么喜爱动物,一定和动物有过动人的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
   6、学生自由选材、定题目,自行拟稿成篇。
  三、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
   1.小组评改。
   2.班级交流。
     小组推选优秀习作在班级宣读
   3.提出修改意见。
   4.学生修改。
  板书设计:
                     写一种动物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练习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2.熟记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
  教学重点:
    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教学难点:
    学会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五个歇后语,让学生知道这种形式叫歇后语。(本题中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后半部分是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意思,而且往往还有深层次的意义)
    (2)让学生把课前通过查工具书和请教别人学会的歇后语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说自己最喜欢的,教师注意引导。
    (3)引导学生了解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歇后语的特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再读五个歇后语,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2)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歇后语。(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
    (3)要求学生读两个填写完整的句子,体会歇后语在句中的作用和好。
   3.教学第三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还见到过哪些歇后语,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要求学生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教师评议,看句子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读背。
    (1)学生看书,自由朗读,要求渎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继续朗读,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拓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说出大意和自己的看法。
    (2)让学生联系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09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难点:
    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装满昆虫的衣袋》。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
    (4)教师重点指导“雕、塞”等字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四点底、心字底。两个范字是:点、思。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偏旁和范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点、思”的写法。(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1)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看图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合理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难点:
    能够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自读题目的要求,观察书上的漫画。
    (2)教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观察并理解图意,合理想象第二幅图的情景;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让学生认真看图并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它们取名:晓鸣、小强、小静)
    (2)组织讨论:已有的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
    (3)学生小结出图意。
    (4)学生讨论:这幅四格漫画可以怎样命名?(《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第二幅图应该是个什么内容?(晓鸣拍的是什么情景?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5)分组交流。
   3.练习。
    (1)每组指派代表说出他们的想象。(教师以鼓励为主)
    (2)让学生互相评说各自的想象,对想象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
    (3)学生把想象的第二幅图补充进去,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0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⑴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⑵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⑶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⑷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⑵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⑶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⑷指名读课文。
  三、指名书写。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填词。
     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张口(结)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张口结舌”的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3、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查字典: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
   4、朗读课文。
  四、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⑵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⑶“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造句:不要……而要……。

  板书设计
                  8、、成语故事三则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   得俸禄  逃走了
               画龙点睛   点睛   飞走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0
             

推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教具学具:
    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
  课时分配: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
    尚、妥:上小下大。
    贾:上宽下窄。
    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推敲
           皎 斟 尚 愈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0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要求: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 推敲 斟酌 妥帖 
   2、填空:
     (  )有个诗人叫(  ),早年因(    ),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发生  深夜访友 以诗相赠
   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  ”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 适宜 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板书:高潮 冲闯仪仗 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指导讲故事。
   1、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结合板书提示讲述顺序。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四、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  )推敲(  )或许(  )吟哦(  )
   4、用“即使……也……”造句。
  板书设计:         9 推 敲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0
         
嫦娥奔月》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AABB和ABAB的叠词的特点,积累这两类词语。
   3、学会5个生字,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掌握多音字“济”,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课文的意境美,体会嫦娥的品质。
  情感目标: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媒体设计: 课文录音、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知识目标:
   学习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能力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一、赏“月”吟诗,引入新课。
    投影富于色彩感的《月之图》。
    在中秋的夜晚,看着一轮圆圆的月亮从水面升起,作为一个受过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心中此时会不由冒出许多的诗句来,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比如……(让生去补)
    在四年级,我们还学过一首苏轼在中秋之夜写的词……
    引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是啊,在月圆的中秋之夜,天各一方的人们多么盼望能和自己的亲人相聚在一起。这是一个多么温馨而甜蜜的时刻啊。记得小时候,一到中秋的晚上,我常常倚在奶奶的怀里看月亮,看吴刚伐桂,看玉兔捣药,听奶奶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学生齐读课题,解题:奔,奔向。
    “奔”是个多音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任务:
    (1)读要过关(正确地读,流利地读)
    (2)自学好生字新词(会读、会写、理解),常规:比较组词、课后描红。
   2、自学情况交流。
    (1)认读生字词。
       远古昆仑山后羿逢蒙嫦娥
       敬重奸诈贪婪接济宝剑时值中秋迫不及待
       威逼翻箱倒柜洒满银辉焦急树影婆娑企盼
    (2)指名开火车朗读课文,不足处及时指导练习。
    (3)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的意思接近,归为一段。
       讨论交流后总结。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九个太阳。
       第二段(第3—6自然段):讲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
       第三段(第7、8自然段):讲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再让学生试着用简练的语言给三段分别列一个小标题,交流后板书: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想念嫦娥。
    (4)看词语串讲课文。
      师:列小标题,我们是把课文读短了,这是本领;读完课文,头脑中留下了印象,这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头脑的印象生动地讲出来,这也是本领。这节课先来个简单的,请你用上黑板上的词语将这个故事讲出来。试试吧。
      同桌共练→指名讲述
  三、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听;
   2、采记“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有关中秋、月亮的传说。
   3、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教时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精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情感目标:
   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从图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读美丽的民间故事——(读题)《嫦娥奔月》。提起“嫦娥奔月”,我们头脑里就会出现一幅画。什么样的画?
   2、(课件出示)看,引说:蓝蓝的——天,圆圆的——月,衣带飘飘的——嫦娥。感觉怎样?(美)
   3、课文中有一段话具体描写了嫦娥奔月的这幅画面,能找到吗?
   4、读一读。读文字有什么感觉?(同样“美”,板书)(激发)向往美的同学一定争着读;心中拥有美的同学一定渴望读)
   5、老师也想读:(老师读,不同,我们来对照读一下,到底有什么差别。)
     飘飘悠悠——飘悠(更轻更柔、有一种飘荡的美感)
     碧蓝碧蓝——碧蓝(喜爱的情感在里面)
  二、揣摩人心
   1、这段文字抽出来读我们感觉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将这段文字送回文章里去,把课文整体读一读,留意一下,当你再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你还认为嫦娥奔月仅是画面的美吗?
   2、学生轻声读课文。
   3、人更美:心地的善良。能具体说说吗?先默读,把一些支持你想法的语句用线画下来。
     学生读画后:同学们一定把自己的认识化为了智慧的波浪线了,我们来交流。
     先从总体上把握。体会在两点上:一是接济贫苦的乡亲们。二是不让坏人逢蒙害人,不顾一切吞下仙药。
    (1)什么是“接济”呢,你能想象嫦娥是怎样接济贫苦的乡亲们的吗?
      例:村东的王二家没米下炊了,孩子们围锅台饿得直哭,嫦娥知道了,就……
        村西的李三家又添了一口,孩子是生了,却一块布来包裹,嫦娥知道了,就立即……
        这种给以物质上的具体援助,就叫——“接济”,像这样事例说也说不完,所以乡亲们都——十分喜欢她。
    (2)第二件事情是关键,这件事是因一个人而生,那个人就是——逢蒙。那是一个奸诈贪婪的小人。“奸诈”(虚伪骗人)体现在哪儿?“贪婪”呢?(“把仙药交出来!”)面对逢蒙的威逼,嫦娥是怎么做的?读。
       “周旋”,什么叫“周旋”呢?这样,我们来演一演,我来演那个奸诈贪婪的逢蒙,谁来演嫦娥?
       逢蒙:快把仙药交出来?
       嫦娥:仙药?什么仙药?
       逢蒙:别装蒜了,你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得到的,那天,你丈夫把药交给了你,是你藏起来了,说,藏在那儿了?
       嫦娥:你一定听错了,那天是他采的草药卖了钱当我藏起来的。逢蒙兄弟,你缺钱吗?我送你一些。你先坐下,喝口水,我来给你拿。
       逢蒙:哼,别跟来这一套,我不会听错的。(接着翻箱倒柜搜起来)
       与扮演嫦娥者交流:你为什么要与逢蒙周旋呢?(照应课文中的“心想”)当周旋失败后,你又为何一口吞下仙药?(进一步强化“心想”)
       多善良的嫦娥啊,谁来将第5自然段来读一篇,再现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4、(接着学生),嫦娥吃了仙药,突然身体就变轻了,飘飘悠悠飞了起来……(读那段文字)
   5、现在我们感觉这段文字美,是不是又多了一个理由,那是——因为嫦娥的心美。
   6、嫦娥的心是美的,但嫦娥此刻的内心你能体会到吗?你愿意成为的嫦娥的知音吗?请你用一个词语描述嫦娥此刻的心情。
    (1)欣慰——可以让乡亲们少受到伤害,救了乡亲
    (2)遗憾——不能再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了
    (3)留恋、不舍——留恋人间的生活,这人间有他的丈夫,那位勇猛无比的后羿。
   7、如果当嫦娥身体轻起来,飞出了自己精心收拾的那个温馨的家,飞离了自己曾经与乡亲生活过的村庄,越飞越高,心中涌起的最强烈的情感应当是什么?这幅图有个细节是不是改一改更适当呢?(出示修改后的图)——我们是不是也把这段文字改一改。(泪眼朦胧,不时回转头来遥望大地。)
  三、升华情感
   1、嫦娥深爱她的丈夫,她的丈夫呢?你从课文里哪些细节得知的?读7小节,我不想听你说,我想听你读。(放音乐)
   2、、后羿对嫦娥的情感,也是天地可鉴。“嫦娥!嫦娥!”这是课文中后羿唯一对嫦娥说的话,其实,后羿的心中有多少话要对嫦娥说啊。但万语千言,一切均浓缩在这连声的呼唤声中,全体男生读。
   3、同学们,嫦娥奔月就意味她与丈夫……意味她美满的家庭将……意味乡亲们再不能……现在再读这段话(第六小节),你的心情怎样?(交流后)让我们带着对嫦娥的敬意,带着美好事物破裂带给我们的无奈、伤痛再来读这段话吧。
   4、因为这样的美好情感,也就产生一个美好的节日,那就是——读最后一小节。
  四、引疑探究
    其实,《嫦娥奔月》有许多版本,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指名学生讲偷药的故事。
    讨论:你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纯洁的月亮,纯洁的嫦娥——美)
    师:我也喜欢,但课文的故事里,我也发现了问题(指导自相矛盾处),我曾经跟大家讲过,编故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圆其说,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编得更完美呢,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课后完成。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0

读书莫放“拦路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含义。
   情意:养成读书的正确习惯。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策略: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通过默读、朗读,理解重点词句,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准备:有关课外知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成目标
一、
导入揭题          谈话,导入 在学习中,如果你遇到了拦路虎,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激发学习兴趣
二、点拨
自学课文        自读课文 阅读课文,借助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点句理解课文。         1、学生带着任务读课
 2、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多种形式学习
 3、讨论、交流,读课文。          使学生懂得,读书遇到“拦路虎”不能饶着走,应该迎难而上,勇于战胜它。
 三、汇报自学情况,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1、什么叫“拦路虎”?
 2、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3、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
 4、如何查字典?
   (一)、 要有耐心。
   (二)、 要有恒心。         抓住重点句,谈感受;



 就自己如何解决“拦路虎”发表见解;          抓住重点句,理解全文。使学生懂得,读书遇到“拦路虎”不能饶着走,应该迎难而上,勇于战胜它。
四、
总结延伸         5、熟读积累:
   采用多种形式练读全文。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反复朗读。
   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受。         采用打擂台、师生比试、小组比赛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交流读你喜爱的段落;
 齐读全文。         感情朗读
 深化理解
教学反思        心理学实验表明:许多人在一起共做,可以促进提高个人活动(学习和工作)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引发学生学习乐趣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气氛活跃的小组中学习热情高,每个人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板书设计:
                12、读书莫放“拦路虎”
                    迎难而上
             面对“拦路虎”
                    勇于战胜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0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0

《习作3》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组织秋游,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采集标本、积累写作素材的技能。
   2.对照本组课文,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植物叶子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
  课前准备
   1. 组织秋游,明确到野外进行观察的目的、要求、方法,搜集常见的树叶标本。
   2.查阅资料,了解秋天树叶色彩变化的原因,并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发兴趣
   1. 昨天,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到山上去秋游,观察秋天的树叶,你观察到了哪些树叶?
   2. 在我们课本中还有几种树叶的照片,这些树叶我们昨天发现了吗?它们的形状、颜色各有什么特点?
   3. 小结。秋天到了,很多树叶都换上了新的色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树叶,写一篇介绍秋天的树叶的习作。(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 指名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学生讨论,教师结合讨论情况相机板书:形状、颜色。(变化)
   2. 拿出自己搜集的树叶标本,边看边思考:你最喜欢什么树叶?它有什么特点?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几种树叶?(枫叶、冬青叶……)
  三、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
   1.出示枫叶标本,问:
    (1)枫叶由哪两部分构成?(板书:叶柄叶片)
    (2)叶片、叶的边缘各有什么特点?
    (3)叶脉有什么作用?
    (4)枫树叶的叶柄有什么特点?
    (5)你知道枫叶秋天为什么会变红吗? 讨论、小结:秋天气温降低,枫叶里的叶绿素被破坏了,产生了花青素,有了它,枫叶的叶子就变红了。
   2.指名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秋天的枫叶,注意枫叶的形状、色彩,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色彩变化的原因。
   3. 评议口述情况。
   4.根据评议情况将介绍枫叶的内容完整地写下来。
   5. 按同样的方法,将另外一种树叶的特点写下来。
  四、指导学生写好全文
   1.通过介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不止熟悉一种树叶,有的熟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那么如果你想把两三种都写下来,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小结:要确定好介绍的/顷序,并且在介绍不同的树叶时过渡要自然。
   2.讨论:如果把介绍几种树叶的话写下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吗?当然不是,还应该加上什么?(开头和结尾)
   3.复习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进一步明确“总一分一总”的写作方法。
   4.开头可以怎么写? 写秋游时看到秋叶的总印象。
   5.结尾可怎么写? 讨论,小结:可以写对秋叶的赞美,也可以写这次活动给自己带来哪些快乐,增长了哪些见识。
  五、修改评议,完成习作
   1.把刚才已写好的片断加上开头,段与段之间要注意连接,还可以再介绍一两种与刚才写的色彩变化不同的树叶。
   2. 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修改,对写得有新意的同学加以表扬。
   4.誊写。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重点词句,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表达人民对伟人的一片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感受伟人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具准备:电视录像设备,投影片,资料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主要生词。
  教学目标:初步感知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点击鼠标,屏幕出现邓小平的画像]谁来简单介绍一下?
    2、指名学生介绍
    3、小组内阅读邓小平的有关资料。[师分发给小组资料]
  二、揭示课题,解题
    1、请同学们看段录像。[播放小平骨灰撒落大海的录像]
    2、板书课题:23、在大海中永生
    3、解题:
     (1)“永生”,你是怎么想的?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三、初读课文
    1、带着刚才的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2、小组学习,完成下列要求:
     (1)自由读课文,标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划出难理解的词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自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写的是什么事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按顺序给课文分段。
    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4、听课文录音,再次整体感知全文。
     (1)了解邓爷爷生前的伟大功绩,听着课文录音,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新的问题,请同学们好好的想一想。
       [1]小组内自由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
       [2]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3]班级交流汇报
     (2)师归纳总结学生已解决的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
       [未解决的问题:1、为什么说邓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怎样理解?3、为什么说邓爷爷“在大海中永生”?]
     (3)这节课我们自己解决了不少的问题了,但这几个问题还未解决,同学们说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说一说。
    5、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情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0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从三个问题入手,细读全文。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重点句,感受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以及人民对他的深厚感情。
  教学进程:
  一、谈话直入主题,引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在大海中永生》,通过阅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课上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有些我们运用课前学习的资料,通过读书、讨论已经当堂解决了。有些我们感到还需要在课后带着这些问题,再去寻找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情况。是哪几个问题呢?
    指名说说,师相机出示:
    [共三个问题:1为什么说邓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怎样理解?3、为什么说邓爷爷“在大海中永生”?]
    好!让我们联系自己搜集的资料,再来读读课文,想一想这几个个问题自己是怎样理解的,然后和周围几个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并查阅资料。
   1、教师深入小组,适时给予指导,同时参与讨论。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解决第一个问题。
     [师点击鼠标,屏幕显示:邓小平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理解。(结合查阅资料回答)
     过渡:是啊,邓爷爷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影响超越国界。他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多了不起的事呢?我们来读读他的这句话,体会体会。
     解决第二个问题。
     [点击鼠标,屏幕显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1)学生自读。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3)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那就让我们再来读读邓爷爷的这句话,好好体会邓爷爷对祖国对人民深切的爱。
   3、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让我们随着课文,再次回到那揪人心腑的1997年3月2日,去送别敬爱的邓爷爷。
   4、引导学生理解第三个问题
    (1)观看录像,代替讲读。[点击鼠标,播放录像片断:邓爷爷的骨灰正撒向大海(第二节内容)]
    (2)指导朗读第一节
      飞机飞向大海,带着全国人民无限的哀思、缅怀。深爱着祖国和人民的邓爷爷离我们远去了,多么令人悲痛!让我们各自读第一段,想想怎么读才能把我们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学生各自认真读第一段,随意的发挥想象去读,可大声读,可小声读,也可站着读。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朗读,师适时指导。
    (3)指导朗读第三节
      过渡:读了第二节,我们是不是好像也来到了大海,也在目送伟人离去?
      此时此刻,我们又会想些什么?你是不是还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各自读读课文的第三节,好好想想。对“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这句话,你现在又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读一读课文,小组里互相交流。
      老师参与小组讨论。
    (4)指名说一说。
      这一段饱含激情的文字,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邓爷爷的丰功伟绩和深远影响。这段话想读读吗?怎么读呢?
      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有感情朗读。
      读得真好,老师听了深受感染,也想放声读读这一段,表达对邓爷爷的热爱和怀念,行吗?
      师放声读,并渐渐转为背诵。
      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让我们把邓爷爷的慈容笑貌、丰功伟绩永远记在心里。
      集体朗读。(能背的试着背)
      为什么说邓爷爷“在大海中永生”?现在大家都理解了吗?[点击鼠标,屏幕显示:为什么说邓爷爷在大海中永生?]谁讲给大家听?
      学生同桌思考讨论。
      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进行小结。
  三、回顾全文,加深印象。
    本文一定有你最为感动、最觉动情的地方,请你选择一处,反复读读,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1、学生认真读自己选择的句段。
   2、指名朗读,鼓励学生试着诵读。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0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4、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点: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投影、录音、音乐磁带。
                  第一课时
  一、指导看图,导入新课。
   1、出示画像(高尔基像)
     同学们,你们知道画中的这位老人是谁吗?告诉你们,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之一——高尔基。
     (板书:高尔基)高尔基是谁呢?预习过课文的同学一定知道,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简单介绍一下?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2、知识扩展
     高尔基简介——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代表,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中。8岁就开始独立谋生,做过各种各样的苦活儿,工余渴求知识的他勤奋读书,终成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有《在人间》、《母亲》、《海燕之歌》等。
   3、揭示课题。
    (1) 我们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小主人公,他是谁?
      (明确:文中小主人公是“他的儿子”,“他”指“高尔基”)
      (板书:他的儿子)
    (2) 老师还没有将文题写完整呢,同学们看还差一个什么字?(明确:差一个“和”字。提示学生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高尔基与他的儿子这对父子间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
    要求:
   1、学生出声试读课文。
   2、画出带生字的词语。
   3、标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读音指导。
     教师示范,学生跟读,要求学生注意“欣”是前鼻音,“芳”是后鼻音。
   2、结合课后习题3,进行“读一读”的训练。
   3、生再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相机指导。
   4、学生轻声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过渡:经过课文的初读、再读,相信同学们画出的生字字音一定能读准了,这些生字应该怎样正确书写呢?
   1、提示“妻、瞧”二字的正确笔顺,这两个字笔画繁多,书写时要学生注意字的形体须匀称。“芳”要注意把中间一“横”写长一些。“欣”是左右结构,且左右相等。
   2、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辅导,提示写字姿势。
  五、作业: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妻、芳、欣、瞧、镢”,要求学生齐读出正确读音。
   2、填空:
     xiu xin fang cha yan
     养赏香紫红
  二、精读课文,感悟整体
   1、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分别是谁?(明确:高尔基、他的儿子)
   2、课文中讲述了关于伟大作家高尔基与他的10岁儿子之间几件生活小事。(明确是两件生活小事:一是“栽花赏花”,二是“写信教子”)
   3、哪些自然段讲述第一件小事?(明确:第2~5自然段)
   4、哪些自然段讲述第二件小事?(明确:第6~9自然段)
  三、学习第2~5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1) 指名朗读。
    (2) 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同学们具体谈谈。(有一年、意大利的一个小岛)
    (3) 学生试背诵。(这一自然段进行了背景交代,简洁明了)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引读:高尔基的儿子几岁了?能不能将“只有”去掉换成“高尔基的儿子10岁”?为什么?(去掉后就不能体现强调年龄小的意思了。而且,这里的“只有”与下一句“还没有镢头那么高”语意紧密相联,去掉了语意就不连贯了)(板书:只有
       还没有)镢头有多高?师比画一下。
    (3)到岛上后,他的儿子做了些什么呢?(明确:种花。用文中原句表达)(板书: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
    (4) 你们猜一猜,这个小小年龄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明确:“只有10岁”的儿子这样做,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亲表达爱)(板书:爱)
    (5) 同学们与文中“儿子”年岁相仿,你们有没有向爱你的家人表达自己的爱?(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说话训练和传统美德的教育)
    (6) 试背诵
   3、学习第4自然段。
    (1) 指名朗读。
    (2) 用文中一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明确: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3) 这一自然段写得很美,同学们一定和老师有同感,美在哪儿呢?)(色:姹紫嫣红;味:阵阵芳香、引来一只只蜜蜂)
    (4) 写作指导及训练,学会课文的写法。(同学们平时作文时应学会观察,从不同角度去描写事物,这样就会使文章增色。)
    (5) 试背诵。
   4、学习第5自然段
    (1) 指名朗读。
    (2) 高尔基欣赏儿子种的花时心情如何?为什么?(明确:“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说不出”极言高兴,不仅仅是高兴,还有对远方儿子深深的思念之情,他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由此可见)
    (3) 试背诵。
  四、评析第6~9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说明。(两处半引号表示引用了信中的两个自然段,末一句中的单引号表示信中的引用部分)
   3、提问引读:“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一句中“美好的东西”指什么?(指鲜花,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4、提问:这封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什么?(明确:“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更愉快”)他为什么这么说?
     讨论:联系第7、8自然段,理解“给”、“拿”的内涵。(明确:“给”是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即是向人们索取。付出永远比索取更令他人和自己愉快)(父亲在信中谆谆教诲自己的儿子,希望他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这更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板书:爱)
   5、说话训练:结合实际或联系课题,说说自己对“‘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的理解。
   6、试背诵6—9自然段。
  五、播放音乐,指导背诵
    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指导背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0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读通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推知大意。
   1、揭示课题,指名读题,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2、师简要的介绍一下艾滋病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随时正音。
    (2)读后说说“小斗士”是谁?文章通过几件事,表现了“小斗士”的勇敢坚强?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3)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学生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段。
    (2)交流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一节)写恩科西去世,引起世界许多人的关注。
      第二段:(第二——四节)写恩科西的遭遇。
      第三段;(第五——七节)写恩科西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并关心着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
      第四段:(第八——九节)写该怎样面对天灾,恩科西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书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小斗士”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细读课文2、3、4节,感悟“不幸”。
    1、读悟课文第2节。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从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2)让学生抓住相关的词语,朗读体会这一段中所包含的情感。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读悟第三、四节。
     (1)让学生默读第三、四节,体会艾滋病的可怕。
     (2)指名读课文,体会恩科西遭遇的不幸,命运的无辜、不幸、可怜。
  (二)细读课文5、6、7、节。
    1、自由读第5、6节,恩科西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是怎样做的呢?
    2、自由读第7节,同位说说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6、7节。
  (三)细读课文8、9节,感悟“关注”。
    1、自由读课文第8、9节,说说恩科西是哪一天离开人世的?
    2、出示:第九节的内容。
     (1)指名读。
     (2)体会曼德拉的话的含义。(就是激励人们在天灾面前要像恩科西那样正视现实,敢于拼搏,做顽强抗争的斗士。)
  三、联系实际,培植信心。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遇到挫折、失败、伤残、疾病等“灾难”,我们该怎么办?
    (1)号召学生遇到“灾难”要顽强抗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自己、对生活从满信心。
    (2)同情、帮助、尊重遇到“灾难”的人,培植他们战胜“灾难”的信心。
  板书设计:
                     顽强抗争
      15、艾滋病小斗士(恩科西)  珍爱生命
                     关爱他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1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精读第一、二自然段,了解鼎山湖泉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民间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因而习称鼎湖山。那儿的景色可美啦!山上有庆云寺、白云寺、荣睿碑亭、观雪亭等建筑,水帘洞、葫芦潭、飞水潭等瀑布。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辨识、品味那里的泉水声吧!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质疑,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在自己最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读,并说说本课的生字在读或写时应注意些什么,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对于一些简单问题,当场予以解决,对于重点问题在精读课文时解决。
  (3)你最喜欢课文哪一个部分,为什么?读给大家听一听。
  4、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小组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段(2):写白天我们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3-5):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及听泉的感受。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第一、二段,初步了解鼎湖山泉水的特点,背诵第二段。
  一、复习导入:
    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点拨新授,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2、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朗读这一段。
  精读课文第二段
  1、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见泉水的?轻声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试着给第二自然段分层(讨论交流:泉声响、泉水多、泉声美)
  2、指名读第一层,说说读了这一层你体会到泉声怎样。(板书:泉声响)齐读这句话。
  3、自由读第二层,想一想“不绝于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出示句子: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互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读这两句话,体味我们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与泉水嬉戏的情趣。
  4、请同学们看插图,听老师读第三层,你觉得景色如何?美在哪儿?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像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默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三段。
    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请大家看课文第三自然段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庆云寺。
    请同学简介庆云寺。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
    师述: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作者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作者听到了什么?请你读一读。
    出示课文“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2、作者是如何辨识泉声的呢?引读(师“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生“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这样的声音吗?请你们用心去听,细细地朗读、体会,看看你们听到了什么?谁最用心,你们听到了什么?集体交流。
    (1)“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什么?你听过小提琴的声音吗?举例说说,什么样的?谁来读一读。
    (2)“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声音?指名读,女生齐读。
    (3)“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声音?指名读,男生齐读。(4)“飞瀑跌入深潭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的声音?指名读,齐读。
    (5)你们还听到了什么样地声音?
   4、尝试背诵。
    (1)老师去掉了几个词,你还会读吗?
       出示“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___________的声音;……
    (2)再去掉几个词,你还能读吗?
      出示“那像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的声音;……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学生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五、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
   2、各小组汇报本组成员完成题检测题的情况,老师进行查漏补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1

-《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4、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重点: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和课文的第一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3、理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以前学过的李白的一首《望庐山瀑布》,学生一起背诵这首古诗。
  2、简介黄果树瀑布的地理位置和形成的原因。
  过渡:这瀑布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壮观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顺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解决。
  1、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
       sī xiao   liao   ling    tang  di
    人喧马嘶  喧嚣  撩过来  聆听  胸膛  谛听
  (2)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住。
  (3)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3、轻声读生字,想想主要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写瀑布外,还写了什么?
  瀑布:声音、杨子、水花散落在黄果树小镇的情景;人们的感受:下到谷底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4、分小组讨论,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哪几段?(学生练习分段,教师进行评议总结)
  第一段(1 ):具体写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第二段(2-8):具体写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指名读,理解“杰作”。(超过一般的作品)
  2、这一句话应怎么读?突出“真是”、“杰作”。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的第二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谈话:课文的第二段具体写了作者在黄果树风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1、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什么?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
  2、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逐句朗读体会。
  “从远处飘来”是怎样一种声音?“像潮水般”又是怎样的声音?理解“人喧马嘶”、“喧嚣”。
  3、你能把进入黄果树风景区,听到的这种渐近渐响的声音朗读出来吗?其他同学闭目侧耳倾听,用心去感受这种声响。
  4、小结学法:整体感受——逐句朗读体会——感情朗读,想象。
  二、用上述的方法学习第3、4两段的内容
  1、各自读书,勾画。
  2、分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第3自然段:理解比喻句“一道瀑布悬挂……好像一匹宽幅白练……。”“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大合奏”。
  第4自然段:“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银雨撒金街”是怎样的情景?展开想象进行描述。
  三、学习课文的第5-7自然段
  轻声朗读课文的第5-7自然段,想想在谷底,你站在瀑布的脚下感觉如何?
  学生自学,朗读体会。
  1、各自谈谈自己的最大感受。
  汇报程序:读相关的句子——说自己的理解——再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下面的句子:
  “中间直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瀑布泻入谷底溅出的水珠直撒到我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这种舒服你体会过吗?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3、在谷底欣赏瀑布,真让人激动,叫人陶醉,令人振奋。齐读第5-7自然段,读出这种感受。
  四、学习课文的第8段
  1、登上平台,我们又看到了什么?范读。
  2、简介徐霞客。
  3、指导读好“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这句话。
  板书设计:
           17、黄果树瀑布
           闻其声
       杰作  看其形
             凉丝丝的
       谈感受   乐  池
             沉  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1
     

莫高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过程方法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4、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彩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最难读的部分。
  (3)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师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
  4、给课文分段。
  (1)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
  (2)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的其它语句,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读后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想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样子,对照插图试着做出这些样子。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样子,从而帮助理解“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
  ②16米多长?读时应突出“16”这个数字。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尊卧佛的神态的?
  ③“惟妙惟肖”说明了什么?游人们啧啧赞叹时会说些什么呢?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
  4、小结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
  读课文画出中心句——读课文质疑,讨论——朗读体会直至背诵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五、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第3-4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采用了怎样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3-4自然段,深化理解
  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
  1、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
  ①这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图文,理解“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的意思。
  ②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壁画宏伟瑰丽?
  ③出示投影片,学生朗读感悟。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对照插图4理解这句话的内容。这句话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介绍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用什么句式来表达的?
  ④文中还有哪儿也采用了这样的句式,找出来,读一读。
  图文对照,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3、提示学生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改写本自然段的第四句。
  4、朗读体会,想像画面,直至背诵。
  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4、小结。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一、复习导入:
  抽查学生背诵第2——4自然段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第一、三段
  学习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豪、骄傲的感受。
  学习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蜂窝似的”说明了什么?
  3、对照插图想像莫高窟的全貌。
  听课文,让学生回味全文,再次感受莫高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三、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假如你刚从莫高窟观光回来,你怎样向我们这些未去过的人介绍她呢?
  学生自己准备一下,然后指名介绍。
  四、小练笔
  请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尽量写得精彩些。
  下课了,同学们像小鸟似的飞出了教室,奔向操场快乐地玩耍起来。他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那一刻,操场就是我们的小乐园。
  (提示:写之前,可以先回忆一下课间操场上的情景,最好先观察一下再写,那样会使句子更生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1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称“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板书:习惯地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节。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震惊世界
   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完成课后练习4。
  五、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5、优选复述。
  六、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震惊世界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1

20、《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板书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厄运”指什么?(2)是谁遭到了厄运?(3)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2、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浙、抄、撰”等翘舌音。“坎、诞、寝、”都是前鼻音,“撰、迁”是三拼音。
   2、理解生词:“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层次。
   1、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导分段
    (1)默读全文,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交流。
    (2)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
      ①第一段:(1节)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
      ②第二段:(2、3节)写书稿被人偷盗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③第三段:(4节)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也是全文的总结。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哪些词句是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读句子,谈体会)
   3、在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写法,表现了谈迁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请你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这段中你体会到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5、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
   2、师: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曾经过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是何等的伟大啊!你们说说这需要的是什么——齐读(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精神。)
     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他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
    (2)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2、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
  三、全班讨论、交流。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理解:家徒四壁。
   2、“书稿被偷”,“下落不明”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化为乌有”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这对任何人都是致命打击?而对于谈迁又是怎样的打击呢?
    (当时的谈迁已是“年近花甲”“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可见这种打击是何等的惨重!)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那么,谈迁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5、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自读课文3自然段,读后全班交流。
    (理解:①为了完成新书稿,为了使新书稿更加完善、准确,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甚至亲自“考察”历史遗迹。他不怕苦(一袭破衫),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孤单,不怕病(年老体弱)又经过几年的奋斗,新写出一部“明史巨著”。
    理解:②文中又一次运用了数字,“104卷”“500万字”说明谈迁为《国榷》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品质。)
   6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7、“名垂青史”什么意思?为什么谈迁能“名垂青史”?
  四、学习第三段。
1、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齐读四自然段。)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被打垮,希望就永远存在。)
3、这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既是课文的总结,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六、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板书:           家境贫寒  不向困难屈服
         书稿被偷  坚定信念
         从头撰写  自强不息
         《国榷》  名垂青史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1

诺贝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设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朗读第1-2小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诺贝尔为何能受到人们如此的敬重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3小节。
     师: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出示思考题)
   2、自由读课文第4-9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3、学生讨论交流。
    (1)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诺贝尔最初发明炸药的动因是什么?)(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2)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读有关句子,学生谈体会。)
    (3)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强度。)
    (4)朗读第第4——7小节。
     师:尽管诺贝尔发明炸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无止境的。
   4、指名读课文第8——9小节。
    ①这一段具体详尽地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当时人们是怎么说的?而诺贝尔又是如何表现的?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②生自由练读第8——9小节。
    ③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他会有何感想?
   2、学生交流。
   (诺贝尔也许遇见到炸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设立了和平奖,以激励人们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3、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说说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
  五、拓展练习。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板书设计:
            发明炸药   热爱科学
      诺贝尔                热爱人类
            设立诺贝尔奖 无私奉献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1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
   一、复习。
   1、我们已经通读了课文,谁来说说,你对“滴水穿石”这四个字是怎样理解的?
   2、课文的作者在观赏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这样一块石头后,欣然提笔,把它写了下来。看看,课文哪一部分是写“滴水穿石”这件事的?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节)学生自读课文。这一段文字老师也读了好几遍。有一个词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这个词是“接连不断”。(点击词语)你想,这么微不足道的小水滴,往下滴啊,滴啊,不间断,不停止,这多不容易啊。你们读了这段文字有感想吗?和大家交流交流好不好?(抓住“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这些词理解,随学生的交流点击词句)
   2、不管岁月如何沧桑变化,水滴就对着一个目标,重复着一个动作:滴,滴,绝不停止,绝不放弃,这就叫“持之以恒”(课件出示“滴水穿石”动画图),多么令人佩服啊!能把这一节读好吗?
   3、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把“滴水穿石”这件事说清楚吗?
   4、“滴水穿石”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作者眼里,他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它还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第三节最后一段话就说得非常清楚,我们一起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为了说清楚这个道理,作者举了一些例子,他列举了哪些人?三个人中,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现代的,有古代的,用一个词说就叫——(古今中外)。
   2、(分别出示第三自然段中的名人头像及相应文字)请你选择一个最佩服的人物来读,用心读,把你的敬佩之情放进去读。
    (李时珍事例:请同学和老师比赛读,齐读。
     爱迪生事例:男女同学分角色读。
     齐白石事例:所有敬佩他的人齐读。)
   3、作者看到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情景,于是联想到了这三位名人。其实,从古到今,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还有很多。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搜集了事例。现在,我们来开一个“小小交流会”,好不好?
    (课件出示)要求:(1)、仿照课文介绍一位名人事例,不超过100字,用上学过的词语更好。(2)、举事例,搜集名人名言也可以。
          程序:(1)、修改自己搜集的原始资料。
             (2)、小组交流,推荐代表上台交流。
   4、学生交流。
   5、(课件出示贝多芬头像及《命运交响曲》背景音乐)老师也去搜集了资料。大家看,这是谁?我们学过写他的文章《月光曲》。贝多芬从28岁开始听力逐渐减退,到50岁双耳全聋。这对一位作曲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创造出最美的音乐。他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呃住命运的喉咙,绝不能向它屈服。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无声的世界里谱写最美的乐章。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曲子在世界乐坛掀起狂澜,他的作品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珍品。(音乐渐响再渐弱)
   6、听了这么多事例,你有感触吗?现在,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就是你们从“滴水穿石”的精神中得到的启示。这段话你会填吗?
     (课件出示)目标专一而不——,持之以恒而不——,就一定能够——。
     这段话是作者在看了安徽广得太极洞内“滴水穿石”情景后心迹的真实流露,也可以说是一段名言,我们要好好品读。
   2、其实,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这些成语故事,你会填吗?
     (课件出示)绳锯()精卫()聚沙()只要工夫深,()
  五、作业
   1、把这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2、采访身边的一位成功人士,介绍他滴水穿石的精神。
23、《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读课题
   2、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这个题目也有眼睛?指名回答
     师在“棒打”二字上加点
   3、指名完成填空,用一句话来概括得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原因   ,林冲棒打洪教头, (结果)       。
   4、同桌互相说说
   5、把一篇课文概括成一句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林冲和洪教头分别是怎样的人?在重要的地方圈圈画画,作好批注。
   2、交流(可读可说)谁?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读好句子师相机板书
    (1)洪教头:自以为是(“洪不让座”一句)
    (2)林冲:有礼貌(林“躬身施礼”一句)相机让学生表演
    (3)林冲:谦虚(“请教”一词)
    (4)洪教头:见钱眼开(使出浑身解数)                〖你正在浏览《老
    (5)洪教头:骄傲(挑衅)
      出示“洪教头跳起来说……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练习读(骄傲的口气)
    (6)林冲:忍让
     出示: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为……。”柴进说:“哦,你可别小瞧了他。”
      A、自由读,体会人物的性格
      B、指名读,哪些词语中体会洪教头的瞧不起人?(冷笑、依草附木、骗吃骗喝)
      C、齐读
      为什么柴进说你可别小瞧了他?
     出示: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柴进说:“……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A、指名读
      B、男女生分角色读
      C、采访:洪教头、柴进分别是怎样想的?
      D、从“八十万禁军教头”上你还体会到什么?(武艺高超)
   3、小结4、品读第七节
    (1)自由读文,看看林冲如何棒打洪教头?(出示插图)
    (2)前面的文章也要看看,读4、5节
    (3)指名读4、5节,圈画“脱了、拿、掂量、喝”等动词
    (4)读7节(男女生个一位,老师三人赛读)
       让学生打分并说说理由(评价)
    (5)创设情境:众人哈哈大笑起来,对他们有什么话说?
    (6)表演“灰溜溜地的下去”
  三、课外延伸
    介绍其他故事“武松打虎、杨志卖刀、鲁智深倒拔杨柳、林冲雪夜上梁山”,让学生课后进行阅读
  附板书:       林冲棒打洪教头
           有礼貌   自以为是
           忍让    见钱眼开
           武艺高强  骄傲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1

少年王冕》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课前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师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的好汉林冲。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有名人物——(板课):少年王冕
   2、师生相互补充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王冕: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著有《竹斋集》。
    吴敬梓: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等。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书中刻划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师: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难吗?
   2、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5、自由再读课文,思考: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6、交流,疏通。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2、交流:
     三个时间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
   3、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
    一(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二(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
    三(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
    四(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中,我了解了哪些信息?
   2、交流:
   3、齐读课文。
  五、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准备】
   课文片断投影、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导入:认识一个人,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加深体会的。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近王冕,在感受他努力走向成功的同时,进一步认识他。
  二、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二段
    1、品读课文第二节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在母亲和王冕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3)评价,再指名读。
     (4)交流:从母亲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5)相机点出:“不是我要耽误你”、“年成不好”、“针线活”“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家境不好,母亲实在无可奈何。
     (6)指名读王冕的话,思考:王冕真的觉得在学堂“也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吗?
     (7)练习分角色朗读。
     (8)教师小结:这段文字通过母亲和王冕的对话,让我们初步了解了家境贫寒,母亲无可奈何,让王冕弃学替人放牛,王冕从小懂事,体谅母亲。
   2、品读课文第三、四节
    (1)默读课文,思考: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对人物又有什么了解?
    (2)交流:
      ①秦老对王冕的同情、关心和爱护
      ②母亲对王冕的关怀、疼爱之情和心里的无奈
      ③王冕孝母亲、不忘学习
    (3)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3、品读课文第五、六节
    (1)教师过渡: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幅景象,让他感觉自己是“人在画图中”,这是为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五节,用“~~”画出描写这副景象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交流:圈划描写景色美丽的词语,加强品析。
    (3)体会朗读。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5)引导体会:王冕是因为读了不少书,明白了不少道理,才会发现这么美的景象,才会励志学画。
      (追问:从这节中,你发现王冕懂得了什么道理?
       懂得大自然的美丽,要学会观察和欣赏大自然的美;
       懂得人要有自信心;)
    (6)引导背诵。
    (7)指读第六节,思考:通过这些文字,你对王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8)交流:王冕坚持学画,是个有毅力的孩子。
   4、引读最后一节,引发体会:读到这里,你想对王冕说些什么?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简要小结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
   2、完成书后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2、摘录课文中描写雨后美景的句子。
   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部分,做一些文字摘抄。
  【板书】    少年王冕
        十岁时  放牛读书
        十三四岁 励志学画
        十七八岁 日益成才
        勤奋好学、孝敬长辈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1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            b、评价
    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8、此时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9-2 17:11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篇散文或故事。
  教学过程: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自渎,扫清生字。
   1 、读准字音。
   2 、解释词语。
  三、齐读,指名谈词句的意思或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 .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 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 .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 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课堂作业:
   1 、根据词的意境,画一幅田园景象图。
   2 .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 字的短文。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