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科学优质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30 11:13
标题:
小学科学优质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老师在开始上课时拿出二胡)知道这是什么吗?(二胡)前些天,吴老师学会了拉二胡,大家想不想听一听老师拉得怎样?(想)
2、教师拉好《二泉映月》的片断后问:老师拉得怎样?可以给老师一点掌声吗?
二、作出假设,初步验证。
1、刚才大家听了老师拉的二胡,还鼓掌了,这拉二胡和鼓掌都发出了声音,你们能猜猜看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学生猜测)
2、刚才同学们做了很多大胆的猜测,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同时用课件揭题)
3、学生利用牛皮筋进行分组实验。
(1)、(教师拿出牛皮筋)请看,老师这里有一条牛皮筋,既然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那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它发出声音,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最好呢?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汇报实验的方法。
(3)、刚才大家讨论出了很多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老师认为很好,那就是由一位同学两手拉开牛皮筋,另一位同学用手来拨。当然,用这种方法我们要注意这样几点(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30 11:14
温馨提示:
1、由材料员用两只手把牛皮筋拉开(要拉得紧一些),再由实验员用手去拨动牛皮筋。
2、实验时要保持安静,当牛皮筋发出声音时,要仔细观察,看能看到什么?
(4)、大家看清楚要求了吗?(看清楚了)那就请材料员拿出牛皮筋(牛皮筋在材料员所坐位置的抽屉里)开始实验吧。(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请各组同学坐好,接下来老师要看同学们到底有了哪些发现?(当学生汇报可以看到牛皮筋在左右运动时,借机板书:左右来回运动)
4、学生利用直尺进行分组实验。
(1)、刚才我们想办法使牛皮筋发出了声音,并看到它左右来回运动,老师这里还有一把直尺,那你有办法使这把直尺发出声音吗?
(2)、(个别学生汇报方法后)好,那我们就请各组的实验员拿出抽屉中的直尺按这种方法使直尺发出声音,当然,在实验时,每一组的四位同学也要注意观察,看直尺在发出声音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3)、请各组同学坐好,不知我们的同学在听到直尺发出声音时,有没有看到什么?(当学生汇报可以看到直尺在上下运动时,借机板书:上下来回运动)
5、刚才我们在用牛皮筋做实验时,可以看到牛皮筋在做左右快速运动,用直尺做实验时,可以看到直尺在做上下快速运动。在科学上,我们把这种左右来回运动、上下来回运动都叫做振动(板书:振动)
6、同学们,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牛皮筋发出声音的同时在振动,还可以看到直尺发出声音的同时也在振动。那么,从刚才的两个实验中,你能初步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边说边板书:声音、产生)并结合学生回答把句子板书完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齐读)
7、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在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拉二胡的声音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呢?(教师拿出二胡,并介绍琴弦、和弓。学生回答后,师用课件呈现琴弦的振动)
三、继续实验,深化探究。
1、在刚才我们用牛皮筋和直尺做实验时,都能看到它们的振动。可实际上,有很多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我们用肉眼是不能直接看到它的振动的。比如,(教师拿出音叉)这是音叉,现在老师要敲打它,让它发出声音,请你仔细观察,它在发出声音的同时,能不能看到它在振动。
2、你听到声音了吗?看到它在振动了吗?(没有看到)
3、是呀!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它的振动,可是,我们可以借助其他辅助材料,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它发声时在振动。借助什么材料呢?请看……
4、(老师拿出一水槽水)这是一水槽水,现在老师要把敲打过的音叉马上放入水中)请你仔细观察,看能看到什么?(水动了起来)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么?(说明音叉在振动)
5、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队鼓,(教师拿出队鼓,轻敲一下)问:能看到振动吗?(不能)老师现在也要借助一下辅助材料,让你们看到它的振动,这是塑料泡沫(老师把塑料泡沫放在鼓面上,敲一下鼓)你看到什么了吗?(看到了塑料泡沫跳起来)塑料泡沫跳起来说明了什么?(鼓面在振动)
6、刚才我们借助塑料泡沫知道了鼓面在振动,那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瓶子,我对着瓶口吹气,会发出“呼呼”的声音,可是,你看到振动了吗?(没看到)你能借助塑料泡沫让我们看到振动吗?
7、(个别学生说方法后)请各组材料员来领实验材料,并开始实验,并请记录员填好表格。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30 11:14
9、学生实验后交流。
10、刚才我们所做的一系列实验,都证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有时去摩擦、敲打一个物体,是为了让它更好地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假如我们要让这面锣停止发声,那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后,让一个学生上来一起做实验)
四、巩固深化,总结延伸。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我们做了很多实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研究,你知道了什么?
2、是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研究,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不只物体是这样,我们人发出声音也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让我们一起来感觉一下吧。(手摸在声带部位,一起说:“我们爱科学”)我们人是这样,动物发出声音也是振动产生的,有的是声带振动,有的是其它部位的振动,如……(利用课件介绍几种动物发声时的振动)
3、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我们人又是怎样听到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呢?这个问题,让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教研课,我上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自从上周四接到上教研课的任务后到本周三正式上课,我对教案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并精心准备教具。上过以后,我认为本课有这么一些成功之处:
一、注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实验习惯。
科学课中,孩子们纷乱的分组实验一直是困惑教师的一个问题。良好的实验习惯一直是教师们追求的教学目标。本节课中,我将学生分成十组,并对每组中的四个人进行分工,即分为组长、实验员、材料员和记录员。从本节课来看,学生的探究活动以组长为核心,成员积极配合、分工、合作,教学井然有序。这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把学生的分组实验分成了有一定“梯度”的三次:第一、二次实验,把重点放在正面探究上,选择了牛皮筋和直尺做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规律。第三次实验,选择了瓶子和塑料泡沫做材料,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从而让学生懂得了物体发声时是否在振动,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材料来观察。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能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创新教学方式,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达到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目的,我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又设计了音叉、队鼓和锣三个演示实验,其中怎样让发出声音的铜锣立即停止发声这一教学活动,以一种逆向思维验证了学生的探究结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设计独特新颖。这对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县教研室三位小学科学教学专家点评以后,我感觉本课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
一、层次还不够分明。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分组实验,实际上,用直尺和牛皮筋这两种材料做实验,它们的作用是一样,实验方法也很简单,实验现象也很明显,它们应该属于同一层次的两个实验,因此,从课堂的教学效率来看,可以把这两个实验合并为一个实验。
二、实验材料的结构还有待优化。
正如课后县教研员点评的那样,本课的实验有固体的振动,有气体的振动,可是看不到液体振动的实验。这需要优化。
三、学生对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用瓶子和塑料泡沫的分组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实验现象很明显,可是从学生在实验后填写的记录卡上基本上是填写“塑料泡沫振动产生声音”的。这种明显的实验现象却给了学生以错觉,这是我课前始料不及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该做怎样的铺垫才不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呢?这也是县教研员在点评时提出的一个问题。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