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问题情景引入,认识实际距离、图上距离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三)、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 师:同学们有一只小蚂蚁很厉害,它只用5秒钟就从宝鸡到达了西安,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1、你能把1米长的线段画到自己的练习本吗?有什么好办法吗?完成下面的表格。(电脑出示,教师强调单位统一并化简)
4、电脑出示两个房屋平面图来挑选,一个实际是图上的200倍,一个是100倍,选定面积大的第一套房屋,接着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实际面积。 5、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电子元件和生物图片。引出一道利用放大比例尺求图上距离的题 6、由于本课涉及知识点多,容量大,为使学生得以巩固,我设计了一系列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 在地图上爬 1、 这里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进行了比较,写出了比,这些比 1:10 1:100 1:50……就是比例尺,总结出比例尺的意义,即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添5个0,去5个0)这里利用两幅地图,自然而然的认识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并使学生学会了相互转化 3、(前项比后项小,,而且一般前项为1) 4、学生最易出错的是先转化实际距离再求面积,还是先求面积再转化实际距离,在这里我创设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面对困难和问题,从错误、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这里出现了多种方法,尤其是部分学生先算出图上的面积后再利用比例尺这一错误做法,以往学生也经常在这里出错,我便有意识创设了这个出错的机会,让学生犯错,出现在黑板上,及时的讲评并修改,相信学生今后再不会犯类似的错误。最终利用购买房屋这一情景总结出了求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 1、(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二,一是激发兴趣,活跃课堂。二是认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里恰好引出了小蚂蚁在地图上爬行的便图上距离,而我们坐动车所走过的路程就实际距离,非常直观形象的区分了两个概念,为新课做好铺垫。) 2、(出示这个小研究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学生不能按实际大小画,只能想办法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让学生亲身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3、(在计算住房实际面积这一环节中,学生首先要思考的是实际距离应怎样求?它等于生么?从而导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这一数量关系) 4、(通过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梳理与回归,让学生把知识系统化,培养其学习的能力。) 5、 (让学生从身边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有关比例尺的计算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 |||||||
板书设计 | ||||||||||
数值比例尺 图上距离 放大比例尺 比例尺= —————— 线段比例尺 实际距离 缩小比例尺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谈一谈,学习了这节的课的收获。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